《名人传》之贝多芬:苦难,弱者的地狱,强者的磨刀石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1902年,三十六岁的罗曼罗兰,正经历着一场严重的精神危机。

他逃离艺术之都巴黎,来到了小城波恩,那是罗曼罗兰的精神偶像贝多芬的故乡。

在波恩,罗曼罗兰听到了贝多芬的交响乐大演奏,他和演奏的指挥单独对谈,倾吐衷肠。

那时候,正是人间四月,多雾的莱茵河畔,贝多芬曾经的欢乐、悲哀以及巨大的勇气,深深地震撼着罗曼罗兰。

不朽的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在这里也有了一个最初的精神形象,那就是贝多芬的战斗精神,是贝多芬面对苦难坚韧不屈的精神。

回到巴黎后,罗曼罗兰创作了《贝多芬传》,以此向自己的精神偶像致敬。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依旧热爱生活。

如果罗曼罗兰说的这话是对的,那么贝多芬的一生,的确是充满英雄主义的一生,他一生充满苦难,可他就那么强悍地忍受着,并从苦难里看到了“天堂。”

当然,贝多芬之成为贝多芬,绝不是因为他所受的苦难,苦难不是一个好东西,弱者一旦历经苦难,无异于踏进地狱,而强者则能从苦难之中,看见不一样的东西。

他的母亲,是一个仆人,但身上有着最高贵的东西——性情温和,为人慈爱。

长大以后,历经苦难的贝多芬说: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在贝多芬的眼里,母亲温柔慈爱,而父亲则是“恐怖”的象征。

四岁的时候,父亲就把贝多芬绑在钢琴前练琴,一旦练错了,就是一顿暴骂,甚至还会被暴打。

父亲想为贝多芬打造一个天才人设,他总是对贝多芬说:“知道吗?莫扎特在你这个年龄时,已经学钢琴了,现在他已经成了著名的音乐家,到处开演奏会。”

小小的贝多芬,不喜欢练琴,他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溪边抓鱼,一起在田野捕蝴蝶,可是父亲总是盯着他,让他练琴。

母亲有时候看不下去了,护着贝多芬,父亲就暴吼:“我是音乐家,我想怎么教孩子就怎么教,你少啰嗦。”

面对父亲的暴怒,母亲也只能眼泪汪汪地看着贝多芬,轻轻地抱他一下。

神童,天才,都是令人敬畏又令人羡慕的词语,但是贝多芬这个“神童”,却有着一个惨不忍睹的童年。

连邻居都叫苦:“太可怜了,才4岁,即便要做音乐家,也不应该这么折腾孩子呀。”

上小学的时候,贝多芬总算松了一口气,至少在学校,他不用面对父亲那“暴怒无常”的脸。

他看着街头戏耍的孩子们,羡慕得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然而,父亲就像一个梦魇一样盯着他,让他根本没时间玩。

玩是不可能的,是不可能玩的,不能像一般小朋友那样玩,贝多芬最喜欢的,就是在莱茵河畔,听滔滔不绝的流水发出动听的声音,看天空中棉花糖似的云朵落在水里,无处不在的风吹打着树叶,阵阵美妙的声音,总是让他陶醉。

1778年3月,为了坐实贝多芬天才的名头,父亲给贝多芬办了一场钢琴演奏会,票价一块钱,在宣传的海报上说贝多芬6岁。

十一二岁时,他跟着宫廷指挥奈弗学习。

奈弗为人亲切,他没让贝多芬学习艰涩的曲子,而是给贝多芬讲音乐家的故事,还给他解释乐曲的内容。

就这样,贝多芬对音乐越来越感兴趣,钢琴这个他曾经想逃离的东西,以一种神秘的力量吸引着他。

13岁时,贝多芬成了宫廷乐师。

父亲简直高兴坏了,觉得自己的教育有了成果:你总算踏出音乐家的第一步,爸爸真高兴,你应该感谢爸爸从小对你的教育。

17岁时,老师奈弗对他说:你的才能已经超过了我,我没有什么可以教你的了,你到维也纳去找莫扎特教你吧。

莫扎特无异于贝多芬的榜样,听到老师的话,他激动不已。

贝多芬初到维也纳的时候,莫扎特三十多岁,是名满天下的大音乐家,每天都有素不相识的人来拜访他,两人见面后,莫扎特冷冷地问了几个问题:

“你的老师都是谁?”

“你都会使用哪些乐器?”

贝多芬用心答复,莫扎特又说,“弹一下让我听听。”

在莫扎特不以为意的眼神下,贝多芬坐在钢琴前,毫不示弱地对莫扎特说:“先生,请你出个题目。”

“题目?你是说用题目来弹一首即兴曲吗?”

最终,莫扎特给了贝多芬一个题目,贝多芬忘我地弹奏,几乎忘了身边还有个莫扎特,莫扎特脸上的表情也变了,他肯定地说:

你有很好的天赋,但是很遗憾我无法当你的老师,我现在正忙着写歌剧,不过如果有时间的话,我倒想好好教你。

音乐史上两位最著名的大师,完成了史诗般的会面。

后来,莫扎特对一位朋友说:“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他就会扬名音乐界。”

莫扎特的话成真了,这个有点天赋的年轻人,日后在充满苦难的生活里,竟然会走得那么远,走得那么有力量。

当贝多芬还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停留的时候,父亲的信却来到了他的手中。

摊开信一看,字迹潦草:母亲病重,速回。

那慈爱的母亲啊,一辈子都在受苦,而贝多芬还没让母亲享福,他只能在心里祈祷:

“神啊,请保佑我的母亲,让她享受幸福的日子。神啊,用您的慈爱来保佑母亲吧。”

可是神并没有听到贝多芬的祈祷,看到病床上消瘦的母亲,心里一阵阵酸楚,眼泪也不自觉地落下来。

母亲病得连医生都束手无策,父亲又酒精上瘾,照顾一家人的活儿,全落在贝多芬身上,他不是忙着赚钱,就是忙着做家务,忙着照顾母亲,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

为了多赚一点钱去别人家当了音乐教师,但他不是一个称职的老师,经常“神游天外”,呆呆地按着天花板。

每当贝多芬沉思的时候,他的学生就说:“老师呆呆看着天花板,不知在想些什么?”

贝多芬想得很多,他思想天马行空地驰骋,思考道德、精神、上帝、音乐。

母亲去世后,贝多芬又思考关于死的问题,死是什么?伟大的乐曲都流传下来了,而作曲的人为什么会死呢?这是神的旨意吗?

人的生命,总是脆弱,生死都由不得自己。

后来,贝多芬成了波恩剧院乐团的提琴手,加上宫廷乐师的职业,他一个人可以挣两份工资,生活稍微改善了一点,生活也充实起来。

在乐团里,贝多芬总是特别的,看到风中舞动的树,他就给大家即兴演奏一场,看到地里劳动的人民,他也即兴演奏,他经常在本子上记下一些东西,因为觉得将来会有用。

他快速成长,在波恩这个小城,他很难学到新的东西,他要前往维也纳,去学习更多关于音乐的知识。

这一次去维也纳拜师,对象是著名作曲家海顿,莫扎特也曾受海顿的影响。

海顿曾到波恩演出,听了贝多芬的作品后,拍手称赞:“真棒,真棒。”拍着贝多芬的肩膀说:“你的名字我早已知道,你是宝石,但需要雕琢,而波恩没有雕琢你的工匠。来维也纳,我会尽力帮你。”

到维也纳后,贝多芬发现,对自己赞赏有加的海顿先生,每天忙得昏头转向,根本没时间好好教自己。

贝多芬被放养了。

但他背着海顿,偷偷找了一个老师——作曲家申克。

玉不琢不成器,贝多芬这块玉,渐渐成器了。

他认真研究对位法,却要求自己的作品不要束缚在对位法的规则里,总而言之,他要有自己的特色,要保留属于自己的东西,那是贝多芬的东西,独一无二的东西。

学有所成,则有名,维也纳上流社会的一些人谈论说:“贝多芬是个天才,听过他即兴演奏的人都说他的音乐独特,有一种强烈的粗犷感”。

还有人说:“他不是人,他是想燃烧我们的恶魔,否则,他怎么能演奏出如此出色的即兴曲。”

当然,也有人说贝多芬的演奏太狂野了,原因是贝多芬长着运动员一般的身体,手指像胡萝卜一样粗大有力,弹奏起来总是充满力量。

总而言之,没有钱,也没有爵位的贝多芬,凭借着他独特的音乐,撬开了上流社会傲慢的大门,成了那大门内的常客。

他告诫自己:“千万别狂傲得迷失自己,记住,音乐并不是上流社会的专利品,你要开拓自己的前程。”

在参加聚会的时候,贝多芬只玩音乐,从不巴结谁,管你是钱多还是权大。

有时候和朋友聚会,贝多芬突然就不理对方,独自沉思,对方喊他也不应,有时还无端吼叫,发疯似的跑出去。

朋友急得追着他跑,却发现贝多芬拿着笔,像梦游一样走进森林,彼时,小鸟在树梢之间鸣叫,贝多芬就开始写,朋友说:

“我明白了,他从家里跑出来,是让音乐给迷住了,他在追求新的旋律,新的乐章。”

1796年,25岁的贝多芬,已经小有名气,开始四处演奏,在柏林演奏的时候,台下的观众里,有一位是普鲁士的国王威廉二世。

威廉二世还多次邀请贝多芬到宫廷进行即兴演奏,对贝多芬说:要不要留在柏林?

贝多芬不知国王什么意思。

国王接着说:“想多听听你的演奏,可不可以长住这里呢?”

贝多芬婉谢了这份荣誉。

音乐上的成功,让他欣喜,他说:“我若看见一个朋友陷入窘境,如果我的钱袋里的钱不够帮助他,我只需坐在书桌前面,顷刻之间就解决了他的问题。”

他提醒自己:“我的艺术应当使可怜的人得益。”

然而,作为音乐家,他的耳朵却出了问题,耳朵日夜作响。与此同时,他的内脏也备受痛苦折磨。

听觉衰退得严重,他就避免与人见面,为的是使别人不至于发现他的残疾,听力之于音乐家,有如视力之于画家,是最重要的部分,可是现在,他的这部分能力,正在失去。

耳朵里一旦开始作响,他别的什么都听不见,只能祈祷耳鸣赶快停止。

早上醒来,如果耳朵不叫,他会高兴得跳起来。

有时候耳朵不鸣,他却聋了一样,什么也听不到。

他的听力反复无常,有时候听得见,有时候听不见,和熟人在一起,只看到对方的嘴巴在动,完全不知道说什么。

贝多芬悲伤极了。

在剧院里,他只有坐在贴近乐队的地方,才能听到演员们的声音,假如稍微远一点,他就听不到乐器和歌唱的声音,假如有人高声喊叫,贝多芬的脑袋简直跟要裂开一样难受。

他说:“我时常诅咒我的生命。普鲁塔克教我学会忍耐,我却愿和我的命运挑战。”

他忧伤:“我是上帝可怜的造物,隐忍,多么悲伤的避难所,然而这是我唯一的出路。”

耳朵是出现问题了,但心灵还是好的,他把自己关起来创作,《悲怆奏鸣曲》、《第一交响曲》、《七重奏》等作品不断问世。

这些作品里,有悲伤,可并非都是悲伤,《七重奏》充满欢愉,《第一交响曲》又明澈如水。

罗曼罗兰说:“要使心灵习惯于愁苦,也需要相当的时间。往昔生活的美好,一下子是消灭不了的。”

1801年,贝多芬三十岁了,他爱上一个姑娘,为她写下了甜蜜的《月光奏鸣曲》。

爱情很美好,但也令人痛苦。

贝多芬一想到自己的残疾,这份爱情就令他痛苦,一个残疾的贝多芬,能娶心爱的女人吗?

另一方面,他心爱的女人,是一个风骚、自私、无知的女子。

后来,这个女子转身就嫁给了一个伯爵,这使贝多芬的痛苦翻倍了,他担心自己随时会自杀而死,还写下了遗嘱。

幸好,凭着他内心强悍的道德情操——自杀是不对的——止住了自杀的冲动。

苦难是弱者的地狱,是鉴别强者的镜子,贝多芬从不屈服,他说:我感到我的青春才刚刚开始,我窥见了我加以肯定的目标,我每天都离它更近一点。

对于命运,贝多芬高呼: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多美!”

在《第二交响曲》中,忧郁的思想一扫而空,剩下的都是对幸福的渴望,都是对未来的期望。

他渴望幸福,渴望痊愈,渴望爱情。

1804年,《第三交响曲》也完成了,这是献给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而战斗的英雄的乐曲。

《第三交响曲》演出的时候,批评者众多,但也得到一些人的认可,可是当贝多芬的歌剧《费黛里奥》演出的时候,却惨遭失败。

有人说:“歌剧太长了,剪短一些吧。”

也有人说:“旋律过于平淡,没有高潮迭起的场面。”

还有人说:太沉闷了,放轻松一点就好。

听了这些意见,贝多芬忍无可忍地说:“你们自己作你们的《费黛里奥》吧,要这么改,还不如撕掉它算了。”

他也决定,要将这个歌剧完善,让全世界的人刮目相看。

恰逢好友邀请他去家中庄园度假,贝多芬答应了,那里有更适合他创作的条件,在朋友的庄园里,贝多芬每天早上带着笔记本走出庄园,在薄雾笼罩的氤氲的树林里,看刚出巢的鸟儿在林中飞翔,边走边写下脑海中浮现的旋律。

创作之余,贝多芬还和好友的姐姐特蕾莎谈谈恋爱,贝多芬坐在钢琴前,胡萝卜似的大手指弹着巴赫的曲子,歌词是:“若愿以心相赠,无妨悄悄相传,两情脉脉,勿为人知。”

一边谈恋爱,一边创作,丝毫不影响进度,《第四交响曲》很快就完成了,歌剧的改写也完成了。

离开时,为了表达对朋友的感谢,他将从莎士比亚的戏剧《暴风雨》中感悟而来的乐曲《热情奏鸣曲》送给朋友。

听力出了问题以后,贝多芬更喜欢自然了。

在森林里,阳光透过树叶落在地上的影,清晨山里氤氲的雾,晚霞红遍天边像火一般烧开的田野,土拨鼠在林间窜动,春日的花开在原野。

贝多芬被大自然这个温柔的母亲拥抱着,他的心渐渐平静,优美的旋律,一点点出现,一个个音符,被记录成章。

于是,《田园交响曲》来了,《命运交响曲》也完成了。

然而,由于战争的影响,维也纳落入法军手中,贝多芬的生活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他无法将作品拿到英国卖钱,贝多芬的生活变得艰难起来。

他对自己说:

不能服输,要忍耐目前的困境。写好曲子是自己当前的困境,如此奋斗下去前途一定光明。

他还为自己鼓气说:

依赖,唯有依赖自己才行,任何事都不能依赖别人。自己的幸福不是别人赐给的,只有自己去创造。

确实,他努力创作,1810年到1812年间,他灵感喷发,像听到上帝内心的秘密,《雅典的废墟》《史蒂芬王》《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小提琴奏鸣曲》一个接一个地问世。

写着写着,贝多芬也会不时地钻进精神的殿堂,想一探究竟,他想追寻一种真、善、美的艺术境界。

他开始构思《庄严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维也纳贵族所求的音乐,贝多芬厌倦了,他不屑去写。

曲高和寡,贝多芬得不到支持,资助他的人走的走,死的死,朋友们也所剩无几,但是即便环境恶劣,他还是坚持真正的艺术。

贝多芬一生没有结婚,更没有子嗣,弟弟卡斯帕死后,他的遗书中请求贝多芬将唯一的儿子卡尔抚养成人。

贝多芬对这个侄儿很好,想方设法让他去好的学校,但卡尔一身毛病,因为学校吃的东西不合胃口,他就不去上学。

他还告诉贝多芬,学校不教音乐。

后来贝多芬发现,这一切都是卡尔的谎言。

因为这个孩子的抚养权,贝多芬被控告上法庭。

不幸是人间的常态,贝多芬是人间寻常客,他也不是例外。

在痛苦中,贝多芬只能告诫自己:“杰出的人必能在痛苦与不幸中忍受而生存。”

忍受过后,似乎苦尽甘来,贝多芬成了卡尔的监护人,连长久折磨着他的肠胃疾病也痊愈了,因此他涌出了无限的希望。

他开始全心创作。

耳朵出问题之后,贝多芬的脾气变得很糟糕,动不动就发脾气。

他叫佣人准备用餐,佣人没有准备,他气得大喊大叫,佣人被气得直接辞职。

朋友还以为贝多芬疯了,特来问候。

他也知道,如果这样下去,是写不出那个宁静祥和的《庄严弥撒曲》的,自己都不平静,创作出的乐曲怎么能平静!

他在笔记本上写下:但愿求得内心的平和。

以此提醒自己。

《庄严弥撒曲》创作了好几年,才真正完成。

此时的贝多芬,欠了一堆债务,他希望通过《庄严弥撒曲》来弥补这些债务,可是却没有想象中的大卖,而是寥寥无几,贝多芬没办法,还给歌德写了一封信,请求歌德帮忙游说,在信里,贝多芬说着自己苦难,将生活之艰难一条一条地陈述出来,他没办法了。

贝多芬想,如果歌德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那他应该可以理解自己的音乐。

可是歌德还是没有回信。

苦难是没有尽头的,贝多芬是不会轻易认输的,是不会向苦难屈服的,他又开始创作《第九交响曲》。

创作《第九交响曲》的时候,贝多芬写了又撕,撕了又写,不知撕了多少张支,不知写了多少行字,贝多芬终于写下:

“我终于找到欢乐颂。”

谱曲的时候,他想要一种历经沧桑、筚路蓝缕,从苦难中发现甘甜的欢乐旋律。

他又开始打草稿,然后将草稿一张一张撕下来,1923年,《第九交响曲》完成,贝多芬对学生说:“维也纳沉醉于罗西尼的音乐,而我不过是个过时的音乐家。”

学生说:“这里的人不知道老师的音乐伟大,因为其伟大,他们无法理解,现在正是他们逐渐了解的时候。”

贝多芬自嘲:“可能是在我饿死之后吧。”

他打算在柏林演奏《第九交响曲》和《庄严弥撒曲》,他对维也纳失望了,可是维也纳的贵族给他写联名信:

身为伟大音乐家的你,怎能坐视外国的音乐充斥在我国的音乐界而不顾?那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

最终,贝多芬打消了去柏林演奏的念头。

演奏的时候,贝多芬打算亲自指挥,其他人担心说:虽然你是作曲者,但你的耳朵听不见,听不见怎么能指挥呢?

贝多芬斩钉截铁地说:“虽然我的耳朵聋了,可是我的灵魂仍然能听到你们的演奏,而且这些作品是我经年累月努力的成果,非由我指挥不可。”

可是团员们还是不放心。

后来大家决定,再选一人和贝多芬共同指挥,贝多芬浑然忘我,挥动着指挥棒,演奏完毕,他茫然地对着观众站着,可观众早已沸腾了。

演奏结束后,贝多芬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他的胃不好了,鼻子还会经常留学,他想,如果能有力量在桌上写字看书,就心满意足了。

此时的贝多芬,享受不到亲情,他当成继承人来培养的卡尔,一次次让他伤透了心。

他给朋友的信里说:

我希望能再创作出两三部伟大的作品,并成为如幼儿般天真的老人,然后在不知名之处在善良的人们的照顾之下死去,但我的周围并没有那种善良的人。

1827年初,贝多芬的身体越来越差,他想“已经差不多了,距天国之路已经不远了。”

临终的前几天,贝多芬自言自语地对身边的人说:“诸君,请为我喝彩,喜剧已经结束了。”

葬礼上,一位朋友朗诵告别书:“他是艺术家,同时也是伟人。他很孤独,这是因为在艺术上没有人能和他并驾齐驱。”

1830年,歌德已经年过八旬,年轻的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去拜访歌德。

门德尔松将偶像贝多芬作为谈话的话题:“您为什么不听听贝多芬的音乐?”

“没有啊!”歌德有一点儿不高兴,他对贝多芬一点不了解。

“那怎么行?如果不抽点时间听听,可能一辈子都没办法听到了。”

歌德说:

“那也无所谓,为什么一定要听?”

门德尔松激动地说:“因为贝多芬很伟大,像神一般伟大。伟大的音乐家是自己寻求的,真正的音乐不会再剧院里认为听了顺耳的音乐才是伟大的,那就错了,伟大的音乐是听了之后可以渗透进灵魂,让人产生崇高的精神、道德、情感,贝多芬就是这样。”

说完,他给歌德弹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门德尔松全神贯注地弹,歌德静静地听,若有所思。

演奏完,歌德说:“这是惊天动地的音乐,但是毫不动人,只不过令人惊异而已。”

话虽如此,歌德对贝多芬却产生了兴趣,再三问起贝多芬的音乐。

此时,贝多芬已经去世多年。

当然,贝多芬拼命创作,也许有想要得到世人认可的成分,也许希望同为艺术家的歌德能够理解他,但绝对不仅仅如此,因为他说过:

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

他也通过自己的行为告诫世人:

人啊,你当自助。

在罗曼罗兰看来,贝多芬是英雄。

“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这些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他们因心灵的伟大而被人记住,并且将永远被记住,他们生前受苦,死后荣耀。

他们在一群陌生人之中享受平静,他们在天堂和地狱之间,选择了天堂,就像贝多芬说:“除了仁慈以外,我不承认还有什么优越的标记。”

这些在苦难面前不屈的灵魂,终有一天会唤醒人类心灵最美好的情感,苦难不是一个好东西,也没有人喜欢苦难,那些说苦难好的人,也大概是因为没有经历过真正的苦难,只是伟大的心灵,有足矣面对苦难的力量,有面对苦难而能继续昂扬的伟大。

所以说,苦难是弱者的地狱,因为弱者历经苦难,要么呼天抢地、自怨自艾,要么变得不择手段。同时,苦难也是强者窥见天堂的镜子,他们在苦难之中,窥见天堂,然后明白,因为有天堂,所以有苦难,他们护持着自己的灵魂,让他变得纯洁而美好。

我讨厌苦难,我希望人人都不受苦,因为苦难是能毁灭和摧残人性的,在苦难中,人能变成蚂蚁,也能变成野兽,能成为枯骨,也能在苦难中升华,进而成为伟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灵。

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苦难足以摧毁一切,包括人性。

但人要想窥见天堂,又必得历经苦难,因为伊甸园毕竟只是梦想,这人间介于地狱和天堂之间,而苦难之所行,恰恰证明了天堂之所在。

生活在这个世界,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幸,贝多芬也是如此,但看这些人面对苦难的态度,是为了像贝多芬说的:

但愿不幸的人,看到一个与他同样不幸的遭难者,不顾自然的阻碍,竭尽所能地成为一个不愧为人的人,而能藉以自慰。

没错,一个不愧为人的人,是在苦难面前,竭尽所能地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不让自己失去做人的特性。

THE END
0.名人传贝多芬:作品中悲剧式的愁苦,来源于生命的痛苦今天我们开启一本新书《名人传》。 《名人传》是法国著名传记作家罗曼罗兰的作品。 20世纪初,罗曼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并于1915年 因《约翰·克里斯朵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名人传》是罗曼罗兰久负盛名的传记作品,主要讲述了世界艺术史上三位伟大人物的生平故事,对传主的人生给予了全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6KR309H0514R9P4.html
1.名人传中的三个人物介绍名人传中的三个人物介绍 《名人传》是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人物传记作品,《名人传》中的三个人物分别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 《名人传》中的三个人物 1.贝多芬 遭遇病痛的折磨,仍不放弃音乐 .贝多芬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其创作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http://www.chusan.com/zhongkao/89713.html
2.初中生必读十大名著课外阅读书目大全【图书简介】《名人传》是《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的合称。三位主人公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的伟大人物。全书紧扣三位艺术家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经苦难而不改初衷的心历路程。凸现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从而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动人的“英雄交响曲”。 https://www.xuexila.com/wen/bidushumu/c338134.html
3.名人传读书笔记(通用36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名人传读书笔记(通用3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名人传读书笔记 篇1 在罗曼罗兰刻画的三个人物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米开朗基罗。 http://www.unjs.com/fanwenwang/dushubijidaquan/20210124132010_3001176.html
4.名人传读后感600字(精选25篇)这段经历不能与贝多芬相比,也远及不上托尔斯泰,但那份精神,与《名人传》的灵魂也大概相差不远了吧? 名人传读后感600字 9 《名人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著。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第二个是意大利天才雕塑家米开朗其罗,最后一个就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http://www.qunzou.com/duhougan/16736.html
5.刘恬|于苦难斗争中淬炼英雄——评《名人传》(名人传)书评与常规的长篇巨著般的传记不同,《名人传》篇幅短小精悍,几乎让人怀疑这短短的三本小册子能否概括这三位“英雄”跌宕起伏的人生。事实上,罗曼·罗兰也的确略去了大量的事迹,仅仅只是围绕着他的立意,着重叙述这三位与苦难斗争的挣扎经历。以《贝多芬传》为例,罗曼·罗兰略去了这位音乐神童的光鲜履历,转而叙述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883296/
6.名人传读后感500名人传记读后感500字【精彩14篇】这三位名人经历了生活中的种。种苦难,但他们都共同选择了要不屈不挠的抗争,虽然罗曼·罗兰笔下有对这三个人的负面写作,但丝毫不影响我对他们崇拜的心。 读了《名人传》,也看了人物经历,我想我们该明白:命运的坎坷,生活的磨难,以及情感失利这些东西都不可避免,我们应向这三位主人公一样与命运抗挣,要乐观自信https://www.shubaoc.com/zuowen/duhougan/9pcs.html
7.“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文化巨匠灿若星辰新闻黄宾堂希望整套丛书能够表现出这些文化巨匠们命运的时代感。“比如,很多文化名人都经历过被贬的命运,这个时候官场的现状是什么,又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其实我们都想通过传记的形式进行表达。” 在房阳看来,“名家名传系列丛书”实际上是寻找一个逻辑关系,打造人物、命运、文化三者的综合体。“他们的学说、思想都有据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7/1208/c403994-29695513.html
8.秭归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真实的鲁迅并不只是一个文学家,更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一位可敬的爱国勇士,一位心怀大仁大义的慈悲家。在今天,我们依然需要鲁迅思想,需要从鲁迅作品中找到认识自己,了解中国社会的钥匙。 16.《射雕英雄传》 金庸/著 “射雕三部曲”之一,下接《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它历史背景突出,场景纷繁,气势宏伟,http://zgx.i.yce21.cn/index.php?r=space/person/blog/view&sid=0b006efa15884b558dc281955947affc&id=1613595719
9.《名人传》读后感《名人传》,是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1866~1944年)创作的人物传记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或译作米开朗基罗)(1906)、《托尔斯泰传》(1911)三部传记,传记共计字数268000。称为“三大英雄传记”,也被称为“巨人三传”。现已被选中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http://www.unjs.com/doc/mingrenzhuan.html
10.《名人传》阅读心得(通用27篇)这本书分别写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三位人物。他们三人,虽然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兼画家,另一个是小说家,却都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傅雷先生先生说:在阴霾遮弊了整个天空的时候,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蒂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http://www.unjs.com/dushuxinde/202204/5003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