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重读《名人传》法国罗曼.罗兰著,傅雷译。
带你走进贝多芬的世界,感悟贝多芬的传奇一生。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译者傅雷在序中写道:
“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练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
而这一切都由于贝多芬的启示。
人生是艰苦的。
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之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
贫穷,日常的烦虑,沉重与愚蠢的劳作。他们只能依靠自己,有时连最强的人都不免在苦难中蹉跌。
如果你也在苦难中煎熬,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 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贝多芬说:“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成败又有什么相干?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艰苦的童年,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
4岁,他开始在酗酒的父亲暴力压迫下学琴;11岁,他加入戏院乐队;13岁,他当大风琴手。17岁,他丧失了他热爱的母亲。
她的母亲是肺病死的,贝多芬自以为也染着同样的病症;他已常常感到痛楚;在加上比病魔更残酷的忧郁。
贝多芬的童年尽管如是悲惨,他对这个时代和消磨这时代的地方,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
1792年11月,当战事蔓延到波恩时,贝多芬离开了故乡,住到了德意志的音乐首都维也纳去。
他知道他的意志所在,他相信自己的力量。
1796年他在笔记簿上写道:“勇敢啊!虽然身体不行,我的天才终究会获胜。”
随后他又写道:“我的艺术应当使可怜的人得益。”
然而痛苦已在叩门;它一朝住在他身上之后永远不再退隐。
1796年至1800年,耳聋已开始他的酷刑。贝多芬全部的作品可以说都是耳聋后写的。
耳朵日夜作响;他内脏也受剧烈的痛楚磨折。听觉越来越衰退。
他写信给韦格勒时说:“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了,我聋了。隐忍,多伤心的避难所,然而这是我唯一的出路。”
生活多磨难,而他的坚毅的天性不能遇到磨难就屈服,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1803年的《第二交响曲》,反映着他年少气盛的情爱;显然是他的意志占了优势。
一种无可抵抗的力,把忧郁的思想一扫而空,生命的沸腾掀起了乐曲的终局。
贝多芬渴望幸福;不肯相信他无可救药的灾难;他渴望痊愈,渴望爱情,他充满着希望。
但爱情把他遗弃了。1810年,他重又变成孤独,但光荣已经来到,他也显然感到自己的威力。
狮子般的脸上,牙床紧咬着,刻画着愤怒与苦恼的皱痕,但表现得最明显的性格是他的意志,早年拿破仑式的意志:“可惜我在战争里不像在音乐中那么内行,否则我将战败他!”
“我的王国是在天空。”
在此光荣的时间之后,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在1815年举办了最后的一次音乐会。同年贝多芬和童年的朋友失和。
从此他孤独了。没有朋友,孤零零地在世界上。耳朵完全聋了,健康也一天不如一天。
在此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这是他毕生的计划,他一生要歌唱欢乐。
巨人的巨著终于战胜了群众的庸俗。
音乐会不曾给他挣什么钱,物质生活的窘迫依然如故。
他贫病交迫,孤独无依,可是战胜了:——战胜了人类的平庸,战胜了他自己的命运,战胜了他的痛苦。
“牺牲,永远把一切人生的愚昧为你的艺术去牺牲!艺术,这是高于一切的上帝!”
贝多芬是伟大的自由之声。什么都不能使这股不可驯服的力量屈膝。
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一种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的部分接战之下,便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
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
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给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还给了我们。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