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是高一必读书目,也是高考及平时考试中常考的名著,语文课本的第5单元就叫做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这本书虽然讲的是乡土社会,但深层理解,却是讲了很多我们礼俗习惯背后的原因。这仅有100多页的小册书,却道尽了中国乡土的人情冷暖和行为举止,乡土中国,讲的虽然是乡下人的“土”,但是每个土气的行为下面,却映衬着城市人的生活。大家常说的人情世故、男女有别、血缘关系、中庸之道均出自这个“土”字。我们嘲笑乡下人“土”,而土恰恰诠释了我们的习惯和行为。
2、《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作者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二十世纪以来,《红楼梦》更以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和异常出色的艺术成就使学术界产生了以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红学。
《红楼梦》是不仅仅是小说,它是一部盖世奇书,它吸纳了中国古代文学各种形式,诗词歌赋,调动了中华文化方方面面,建筑园林绘画美食,用来写人物讲故事,最终《红楼梦》还是最好的小说,怎么看怎么有趣的小说。
3、《乌合之众》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著作《乌合之众》是研究群体心理的开山之作,细致解读了大众心态,让读者得以对群体心理有进一步的认识,是值得多次阅读、思考的作品。
书中对群体及群体心理的特征进行了探讨,如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等。由于群体所屈服的冲动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群体也就极为多变。书中为说明其冲动、急躁的特点举出了普法战争的例子,由此也可联想到众多革命事件,群体的力量可想而知。
不想成为“乌合之众”,就要独立思考,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接受机械化教育,因为这样的教育,最后会把你变成一个丧失自我的人。
4、《人类群星闪耀时》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奥地利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一部历史特写集,收入历史特写十四篇,揭示人类生命进程中,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命运走向的「关键时刻」。作者用十四幅精彩的人物画像将这些历史玄妙的瞬间延长、放大,使我们能够读到奇特命运下个人的遭遇和心灵,他们或成功或失败,或辉煌或黯淡,或激情或绝望,但都凭着发现、创造与拼搏,构成了象征着人类信仰的闪耀群星。
5、《自由在高处》
《自由在高处》是作者熊培云对《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补充。旨在从个体的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创造,积极生活。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
6、《娱乐至死》
《娱乐至死》一书解析了美国社会由印刷统治转变为电视统治,得出了由此导致社会公共话语权的特征由曾经的理性、秩序、逻辑性,逐渐转变为脱离语境、肤浅、碎化,一切公共话语以娱乐的方式出现的现象,以此来告诫公众要警惕技术的垄断。在该书中,波兹曼深入剖析了以电视为主的新媒体对人思想认识、认知方法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发展趋向的影响,令人深省,并认识到媒介危机。
7、《常识》
本书是梁文 道先生近两年来撰写的时评文字结集,一位有良知的香港知识分子,以“第三眼”看内地,以关注和热血掷出“匕首与投枪”,谈及政治、民主、民族、教育、新闻自由、公民道德等社会诸多方面。文字风格犀利,文章主旨清晰、论述简洁有力,往往一针见血命中问题之要害,其文字在带给读者阅读快感之余,还催人省思,给人启示。本书名曰《常识》,正如梁氏自言:“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8、《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大多数》作者王小波,他所虚构的艺术之美,以及他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批评所传播的自由主义理念,已经在这个世界的文化和思想宝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而到今天,这些话语、这些思想仍是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
我们从王小波的长盛不衰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自由主义理念的传播还任重而道远。王小波的作品一直盛行不衰,王小波的小说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创造出属于他的美,这美就像一束强光,刺穿了时间的阻隔,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刚刚开始识字读书的青年的心灵。
9、《我的精神家园》
这本书是大家熟知并喜爱的已故学者、作家王小波的一部杂文自选集。全书分文化篇、艺术篇、社会篇三部分。
王小波明辨是非,他以黑色的、深沉的幽默向身后人亦庄亦谐的呐喊,但不是发狂或媚俗。读他的杂文后,你会恍然有一种通透感。原来,文化和精神这类话题并不只是书生或学究们正襟危坐的清谈,它也可以是"痞子"们"坐在马桶上去反对到底有没有效力"。这就是真实,使我们不再混混噩噩地生活在世俗社会中间。因为他,我们知道这世界还有智慧,还有有趣存在。
《我的精神家园》一书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的命运,除了文人的处境便是人的处境,这类话题自然少不了尴尬与苦涩,但在王小波笔下,即使你踩破了一个诙谐的外壳,打开了"文化"神秘幽黑的洞口,以至偶尔会为痞子之极的语言开怀一笑,但是你绝不会认为王小波是一个痞子。
10、《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共由18篇散文组成,在四季循环更替的过程中,详细记录了梭罗内心的渴望、冲突、失望和自我调整,以及调整过后再次渴望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几经循环,直到最终实现为止。表明了作者用它来挑战他个人的、甚至是整个人类的界限。但这种挑战不是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无限希望,而是伤后复原的无限力量。
11、《觅渡》
《觅渡》是一本语言优美,意味隽永的散言集。这里面有政治历史的咀嚼,有山川风景的感怀,有人生社会的思考。
人为什么要写文章?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回答人为什么要读文章。说到底,写作与阅读是一种供求关系。阅读是一种精神需求,如同吃饭是一种物质需求。这种需求由低到高可分为六个层次:刺激、休闲、信息、知识、思想和审美。
人总是在精神上追求这六种东西。要不然他就会感到空虚如同没有吃饭,会感到饥饿。由于阅读者的文化修养、职业特点不同,阅读的层次也不同。就是同一层次的人或者同一位读者,在不同时空、不同心情下,阅读的内容也有不同,比如在书房里和在地铁里读的东西就不一样。连毛泽东都说他喜欢豪放派,但读一段后,又想读婉约派,过一段,又反过来读豪放派。阅读是一个复杂的精神会餐,综合充电。
12、《边城》
《边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所作的最为经典的一部中篇小说,是一部集乡土气息、诗意色彩和人文情怀于一体的成功之作。这部小说以上世纪30 年代川湘之地的边城—茶焗为写作背景,作者通过其独具文学特色的诗意文笔,展现了湘西别具特色的风土人情。
小说《边城》以船夫孙女翠翠凄美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翠翠祖孙二人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亲情;展现了天保与难送在同时喜欢上一个女孩时流露出的难能可贵的同胞之谊;表现出湘西人民骨子里淳朴善良的本性。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分析,走进边城之地人性的至美之境。
13、《苏轼传》/《苏东坡传》
本书讲述的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性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14、《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本书非常的实用,它的价值就在于它会教会你怎样去阅读一本书?在阅读当中有哪些阅读技巧?作者从各个方面给你介绍,让你不再盲目阅读。
这里作者提到了针对不同的阅读读物,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比如:阅读实用性的读物又该如何阅读?阅读文学、诗歌、小说、话剧还有历史这类书籍又该如何阅读?比如阅读科学、数学、社会科学以及哲学这类书籍时又该如何阅读?总之,这本书非常的实用。作者从方方面面来介绍这本书,教你如何阅读一本书。
15、《刻意练习》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克森在“专业特长科学”领域潜心几十年,研究了一系列行业或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国际象棋大师、顶尖小提琴家、运动明星、记忆高手、拼字冠军、杰出医生等。
他发现,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他将这种通用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
对于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个人,刻意练习是黄金标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
16、追风筝的人
作者描述的是一个阿富汗的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的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却因为一件发生在哈桑身上的悲惨的故事,阿米尔赶走了哈桑。成年后的阿米尔为了救赎重回面目全非的故土,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的故事,是一本人一生值得反复读的5本书之一。
我们每个人成长途中都会遇到一个无条件对自己好的亲人、朋友或者爱人。因着不同利益纠缠,心中多多少少都会产生偏差,这种偏差可能会让我们暂时忘记了曾经的欢乐、陷入深深的矛盾、纠结与自我否定当中,而最后的抉择,往往会影响我们往后的人生。
人生而自私,我们会被伤害更会去伤害别人,心中的天平是一种道德、法律更是仁义。然而坏人未必真坏,也未必全坏,我们对别人的伤害也会让自己陷于自责、愧疚、逃避当中。这种不成熟可能会用往后的时光弥补,也可能和好,再不能如初。这本人一生值得反复读的5本书之一,你看过吗?
17、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是一部描写爱情与婚姻的经典小说,是人一生值得反复读的5本书之一。作品以男女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白,由于傲慢和偏见而产生的爱情纠葛为线索,共写了四起姻缘。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莉迪亚与威克姆、夏洛蒂与柯林斯。
伊丽莎白、简和莉迪亚是贝内特家五个女儿中的三个姐妹,而夏洛蒂则是她们的邻居,也是伊丽莎白的朋友。男主人公达西与宾利是好友,且与威克姆一起长大,而柯林斯则是贝内特家的远房亲戚。
18、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于1987年所著的一部长篇爱情小说,是人一生值得反复读的5本书之一。故事讲述主角纠缠在情绪不稳定,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和开朗活泼的小林绿子之间,展开了自我成长的旅程。
《挪威的森林》本是披头士的歌曲,书中主角直子每听此曲必觉得自己一个孤零零地迷失在又寒又冻的森林深处,这正是年轻必经的彷徨、恐惧、摸索、迷惑的表征。男主角渡边多次想拯救在自我迷失中的直子,但有时甚至他也迷失了方向。
19、活着
这本在特定历史下产生的命运、是悲剧,被评为人一生值得反复读的5本书之一。而最后留给我们的却是希望。这种希望不等同于我们曾学习过的革命先烈馈赠我们的遗产,也不等同于我们想要活下去本身所必需的个人精神,在这里它变成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活着。
主人公富贵经历了顽固不化、颠沛流离和真正的成长,他因着特殊的家庭成分,有着让人羡慕的资本,而真正的懂得珍惜的时候却是他失去一切开始的时候,我们要学会的,是珍惜。
20、平凡的世界
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21、子 夜
主要内容:以30年代初期的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同金融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相抗衡而终告失败为情节主线,艺术地再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主要矛盾,有力地说明了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国民党统治下,中国不仅不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且更加殖民化了,从而形象地批驳了当时托派宣扬的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谬论。
《子夜》是茅盾最优秀的社会分析小说。通过对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等人物的刻画,展示了30年代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史诗性的再现了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统治阶级重压下的悲剧命运。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强大、自信、有抱负、有手腕;另一方面却软弱、空虚。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官僚不满;另一方面又敌视工农。节选片段中,细致地描写了他在走向失败过程中的挣扎与抵抗,表现了他外强中干、似强实弱的个性特征。
22、雷雨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发表于1934年7月《文学季刊》。
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伪善的资本家大家长周朴园,受新思想影响的单纯的少年周冲,被冷漠的家庭逼疯了和被爱情伤得体无完肤的女人蘩漪,对过去所作所为充满了罪恶感、企图逃离的周萍,还有意外归来的鲁妈,单纯着爱与被爱的四凤,受压迫的工人鲁大海,贪得无厌的管家等,不论是家庭秘密还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发,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同时,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
23、谈美书简
《谈美书简》一书凡十三封信,既有关于美学理论的论述,比如马列主义美学体系、美与美感、形象思维等;也有就具体的美学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问题、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问题、悲剧性与戏剧性等;同时还总结自己切身的体会,对某些错误思想和观点进行批判,比如号召大家冲破人性论、人道主义和人情味等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禁区,等等。
24、欧也妮·葛朗台
欧也妮是现代法国小说之父奥诺雷·德·巴尔扎克的经典文学名著《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主要人物,土财主、吝啬鬼葛朗台先生的女儿。小说中父亲葛朗台贪婪吝啬,视钱如命,曾抢夺女儿欧也妮的镶金梳妆匣。欧也妮真心爱查理,把全部积蓄给了查理,却遭查理的背弃。欧也妮母亲善良隐忍,却过早地离世。欧也妮与公证人儿子结婚,做形式夫妻,对方只想要她的钱。
25、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亦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历史章回小说,作者一般被认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该书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其虚实结合,曲尽其妙,是四大名著中唯一根据历史事实改编的小说,被许多人误以为该书内容就是中国三国时期的正史。
26、复活
该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
27、匹克威克外传
《匹克威克外传》,是十九世纪英国最重要的作家狄更斯的成名作,1836年出版。写老绅士匹克威克一行五人到英国各地漫游的故事。小说情节以匹克威克等人在旅途的见闻和遭遇展开,一些故事虽然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故事的进展又能自然地衔接起来,散而不乱,线索明了。作家既对上层社会的虚伪庸俗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又对下层的穷苦百姓表现出深切的同情。
28、普 希 金 诗 选
主要作品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短篇小说《黑桃皇后》,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等。
29、《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著
作者将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
30、《白鹿原》
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每个人的生活,每个人的道路,每个人的悲欢,每个人的命运,像一张巨大的网般复杂,又像落雪后的原坡一样直观而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