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华伦斯坦到底杀了多少人阿尔伯莱希特·华伦斯坦(Albrecht Wallenstein,1583—1634),是一名德国化了的捷克贵族,天主教徒,三十年战争(1618—1648)中神圣罗马帝国的军事统帅。
德国华伦斯坦杀人数阿尔伯莱希特·华伦斯坦是欧洲三十年战争时期一位有名的将领,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军事总指挥,是一名德国化的捷克贵族,信奉天主教。
华伦斯坦手下的雇佣军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这样一支狂野性质的军队所到之处无不汗颜,华伦斯坦杀了多少人也无从考据,也没有历史记载。
人们在提及三十年战争时不得不提的就是华伦斯坦和古斯塔夫二世,虽然两人在三十年战争中只是昙花一现,但是两个人的事迹足以贯穿整个三十年战争。
提到华伦斯坦的雇佣军都会闻风丧胆,提起华伦斯坦杀了多少人更不会有人妄自绯言,因为华伦斯坦杀了多少人无人能知无人能晓。
要知道华伦斯坦杀了多少人,其实可以根据他的大小战役来概算一下,他所拥有的雇佣军所到之处犹如蝗虫嗜过一般,片甲不留,马克思曾经称华伦斯坦雇佣军为“华伦斯坦的蝗虫”。
当年他为抵挡丹麦进攻,向皇帝提供了一支3万人的军队,这支军队在一瞬之间发展到10万之众,可见华伦斯坦的组织能力超群。
如果以屠城来算的话,一此战役杀死三五万人根本不在话下,何况华伦斯坦大小战役无数杀的人也更不计其数。
这也是他“蹂躏四野以自养”的治军策略,然而这样的策略也是让他丧身的一个原因。
在对古斯塔夫二世的战斗中,就有不计其数的军队被华伦斯坦所杀。
两个人的决战在吕岑,虽然华伦斯坦只杀了瑞典一万人,虽然他们的国王死了,但是华伦斯坦的组织能力还在。
在之后的战战争中,华伦斯坦迅速组织军队,最后杀退瑞典几万之众获得胜利。
所以,可以说华伦斯坦杀人无数。
揭秘古斯塔夫二世和华伦斯坦谁更优秀在欧洲三十年战争期间,出现过两位极具战斗力和领导指挥能力的军事家,两人在自己利益的驱使下发生过多次战争。
世界历史上的十大并世双雄NO.10 拿破仑一世(法兰西帝国) VS 库图佐夫(俄罗斯帝国)历史背景:拿破仑,这是一个稍微了解世界历史的朋友都耳熟能详的伟大英雄,也许你不能确定法兰西的首都到底应该是巴黎还是伦敦,但你不会不知道法国历史上有一位传奇色彩的英雄拿破仑。
在法兰西第一帝国最鼎盛时期,他所征服并直接控制的版图,在欧洲仅次于亚历山大大帝、“上帝之鞭”匈奴王阿提拉和在他以后的纳粹枭雄希特勒。
有人说,征服者的侵略扩张的野心是没有终点的,永远不可能自动停止。
但实际上,这句话仅仅适用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个怪物。
从第一帝国的对内对外政策中我们可以肯定,拿破仑真正想要的,并不是战争,而是和平,因为自从大革命以来,巴黎流的血太多了,这是一个人心思定的社会背景。
尤其是,拿破仑并不想与俄罗斯帝国之间发生战争,因为沙皇不仅仅是他的同盟者,更是其大陆体系的一个关键所在。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海峡对岸的联合王国是永远不会让高卢雄鸡昂起头来的,哪怕只有一小会儿。
终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被英国人争取走了,但拿破仑皇帝似乎胸有成竹,因为他的手里,握有一支六十万的大军。
六十万啊,这是一个可以把人吓也吓死了的数字,如果皇帝高兴的话,足够可以从巴黎打到楚科奇。
如果你是一个历史迷的同时还是一个游戏迷的话,不知你是否玩过一个名为《国家的崛起》(Rise of Nations)的PC游戏,这款出身微软,一度以《帝国时代4》为名义唬了好一阵子的“大作”据我所知至少在中国市场并没有什么很好的销路,但里面对各民族的设定倒是很有新意。
其中如果你选择俄罗斯这个民族的话,尽管其经济发展较慢,但最大的优势是敌人只要进入你的国土,将自动往下掉生命值,直到他们的军队死亡怠尽。
这确实是个很“变态”的设定,但我估计这是微软是在通过游戏告诉大家这样一个道理:俄罗斯老毛子的地盘,最好少惹为妙。
而历史,也反复的证明了这一点。
2023年04月自考00540外国文学史押题及答案汇总(1)西方文学第四章第五章西方文学第四章:单选+多选1.1.《失乐园》中体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者双重性格的形象是A.亚当B.夏娃C.参孙D.撒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中撒旦形象具有双重性,体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者的进步和局限。
亚当和夏娃形象表明理性力量薄弱、欲望强大会使人类遭受创伤。
2.2.17世纪英国作家班扬的代表作A.《复乐园》B.《力士参孙》C.《失乐园》D.《天路历程》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清教徒作家约翰·班扬创作讽喻小说《天路历程》。
3.3.拉辛在《安德洛玛克》中强调的是A.感性的重要B.爱情的重要C.理性的重要D.情欲的重要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法国古典文学的作家拉辛。
拉辛是古典主义悲剧的第二个代表作家。
代表作《安德洛玛克》,强调理性的作用。
另一部重要悲剧是《费德尔》。
拉辛的创作使法国古典主义悲剧走向成熟。
4.4.使法国古典主义悲剧走向成熟的作家是A.布瓦洛B.拉辛C.莫里哀D.高乃依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法国古典文学的作家拉辛。
拉辛是古典主义悲剧的第二个代表作家。
代表作《安德洛玛克》,强调理性的作用。
另一部重要悲剧是《费德尔》。
拉辛的创作使法国古典主义悲剧走向成熟。
5.5.古典主义戏剧创作规则中影响最大的是A.“三一律”B.情节丰富C.“人物再现法”D.象征寓意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概述。
在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规则中,影响最大的是“三一律”。
17世纪欧洲文学的成就主要在法国。
古典主义是法国文学的主流。
以笛卡儿唯理主义哲学为基础,强调理性原则,戏剧中的“三一律”原则最有代表性。
6.6.法国古典主义的立法者是A.莫里哀B.布瓦洛C.高乃依D.拉辛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成就之一文艺理论成就。
波利尼并不以此为满足,又拜米开朗杰里为师,继续深造,乃至成为20世纪后期最出类拔萃的钢琴大师,演奏浪漫派作品或是现代音乐都游刃有余。
唱片选粹:◎ DG 415371-2巴托克:第一、二钢琴协奏曲(芝加哥交响乐团/阿巴多)◎ DG 439770-2贝多芬:五首钢琴协奏曲(柏林爱乐乐团/阿巴多)◎ DG 431596-2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维也纳爱乐乐团/阿巴多)◎ EMI CDM 7643542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爱乐乐团/克雷茨基)◎ DG 413794-2肖邦:练习曲◎ DG 427322-2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 DG 413793-2莫扎特:第十九、二十三钢琴协奏曲(维也纳爱乐乐团)◎ DG 423249-2勋伯格:钢琴作品集◎ DG 447451-2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舒曼:C大调幻想曲2.阿格丽姬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5岁便登台演出,被誉为“女神童”,先后师从斯卡拉穆萨、顾尔达、利帕第夫人、马加洛夫、米开朗杰里和阿什肯纳齐。
16岁时(即1957年)接连获得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和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两项冠军。
1965年在第七届华沙国际肖邦钢琴大赛中再次夺冠,更是名扬四海。
唱片选粹:◎ DG 449719-2肖邦/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伦敦交响乐团/阿巴多)◎ DG 419859-2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国家交响乐团/罗斯特罗波维奇)◎ DG 419055-2肖邦:第二、三奏鸣曲◎ DG 447438-2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夜之加斯帕/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伦敦交响乐团/阿巴多)◎ DG 439420-2柴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皇家爱乐乐团/迪图瓦)◎ DG 447430-2“阿格丽姬的名演奏”3.科瓦塞维奇亦称毕晓普—科瓦塞维奇,南斯拉夫裔,生于洛杉矶,1948年起师从肖尔,1951年在旧金山首次演出。
欧洲文学书目一,古代文学---- 古希腊、罗马时期1,荷马史诗(公元前九至八世纪):《伊利亚特》(《伊利昂纪》)、《奥德赛》(《奥德修纪》)2,赫希俄德:《农作与日子》3,萨福、阿那克瑞翁、品达4,伊索:《伊索寓言》5,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 456):《波斯人》、《七将攻忒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瑞斯忒斯》三部曲(《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6,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7,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特洛伊妇女》、《希波吕托斯》8,阿里斯托芬(公元前446?- 385?):《阿卡奈人》、《和平》、《吕西斯特拉忒》、《公民大会妇女》、《财神》、《蛙》、《鸟》9,希罗多德:《历史》(《希腊波斯战争史》)10,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11,色诺芬:《长征记》12,柏拉图(公元前427?-348):《理想国》、《斐多》、《会饮》、《法律》13,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 – 322):《诗学》、《修辞学》14,提图斯-玛求斯-普劳图斯:《孪生兄弟》、《吹牛的军人》、《一坛黄金》15,普布留斯-泰伦提乌斯-阿非尔(泰伦斯):《婆母》、《两兄弟》16,马尔库斯-图留斯-西塞罗:《致阿提库斯书》、《致友人书》17,提图斯-卢克莱提乌斯-喀鲁斯(卢克莱修):《物性论》18,该尤斯-瓦利留斯-卡图鲁斯:《结婚曲》19,普布留斯-维吉留斯-马罗(维吉尔):《牧歌》、《农事诗》、《埃涅阿斯纪》20,昆图斯-贺拉提乌斯-弗拉库斯(贺拉斯):《长短句》、《闲谈集》、《歌集》、《诗简》21,普布留斯-奥维第乌斯-纳索(奥维德):《爱情诗》、《古代名媛》、《爱的艺术》、《变形记》、《哀怨集》、《庞图斯诗简》22,鲁齐乌斯-安奈乌斯-塞内加:《美狄亚》、《费得尔》、《特洛伊妇女》23,该尤斯-彼特隆纽斯:《萨蒂里卡》24,该尤斯-尤利乌斯-菲德鲁斯:《寓言集》25,朗吉努斯:《论崇高》26,马尔库斯-瓦利留斯-马尔提阿里斯(马希尔):《斗兽场表演记》、《警句诗集》27,德奇姆斯-尤尼乌斯-尤文纳里斯(朱文纳尔)28,普布留斯-科尔涅留斯-塔奇图斯(塔西陀):《阿格利可拉传》、《日耳曼志》、《历史》、《编年史》29,普鲁塔克:《道德论说文集》、《希腊罗马名人传》30,该尤斯-绥通纽斯-特朗奎鲁斯:《十二凯撒传》31,鲁齐乌斯-阿普列尤斯:《变形记》(《金驴记》)32,鲁齐阿努斯(琉善):《诸神的对话》、《死者的对话》、二,中古文学---- 公元5世纪—15世纪—17世纪一)英雄史诗1,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史诗:《贝奥武甫》2,日耳曼人的史诗:《希尔德布兰特之歌》3,冰岛的神话诗:《佛卢斯泡》(《女法师的预言》)《洛卡森那》(《洛奇的吵骂》)4,冰岛的“萨迦”:《佛尔松萨迦》、《尼奥尔萨迦》5,芬兰人的史诗:《卡勒瓦拉》(《英雄国》)6,法国人的史诗:《罗兰之歌》7,西班牙人的史诗:《熙德》8,德国人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9,俄罗斯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二)骑士文学1,骑士抒情诗:1)瓦尔特-封-弗格尔瓦德:《菩提树下》2,骑士传奇:1)克雷缔安-德-特洛亚:《朗斯洛》、《培斯华勒》2)《特利斯坦和伊瑟》3)《奥迦生和尼哥雷特》三)城市文学1,《列那狐传奇》(西欧)2,《玫瑰传奇》(法国)3,弗朗索瓦-维庸:《小遗嘱集》、《大遗嘱集》、《绞刑犯的谣曲》5,《罗宾汉谣曲》(英国)6,笑剧:《巴特兰律师的笑剧》三)意大利诗人---- 但丁-阿利吉耶里(1265 – 1321):《神曲》(《地狱》、《炼狱》、《天国》)、《飨宴》、《论俗语》三,文艺复兴时期---- 公元14世纪—16世纪一)意大利的文学1,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1304 - 1374):《歌集》、《阿非利加》2,乔万尼-卜伽丘(1313 - 1375):《十日谈》3,卢多维科-阿利奥斯托:《疯狂的奥尔兰多》4,托夸多-塔索:《被解放的耶路撒冷》二)德国文学1,民间故事书:《梯尔-厄伦史皮格尔》2,民间故事书:《浮士德博士的生平》三)法国文学1,弗朗索瓦-拉伯雷(1495?- 1553):《巨人传》2,彼埃尔-德-龙沙:《颂歌集》、《关于时代灾难的时论诗》3,米舍勒-爱冈-德-蒙田(1533 - 1592):《散文集》四)西班牙文学1,流浪汉小说:《小癞子》2,米盖尔-德-塞万提斯-萨阿维德拉(塞万提斯)(1547 - 1616):《堂吉诃德》、《奴曼西亚》、《训诫小说》3,费力克斯-洛卜-德-维加-卡尔皮奥:《羊泉村》、《园丁之犬》、《带罐的姑娘》五)英国文学1,杰弗利-乔叟(1340-1400):《坎特伯雷故事》、《特洛伊勒斯和克丽西达》2,托马斯-莫尔:《乌托邦》3,弗兰西斯-培根(1561 - 1626):《论说文集》、《新工具》4,“大学才子”:1)约翰-李利;2)托马斯-基德:《西班牙悲剧》3)罗伯特-格林:《伦敦的一面镜子》、《威克菲尔的护林人》4)克里斯托弗-马娄:《帖木儿》、《浮士德博士的悲剧》5,威廉-莎士比亚(1564 – 1616):1)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鲁克丽丝受辱记》历史剧:《亨利六世》、《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约翰王》、《亨利五世》喜剧:《驯悍记》、《维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无是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2)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喜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一报还一报》其它:《雅典的泰门》、《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科利奥兰纳斯》3)神话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6,本-琼生:《希杰那斯》、《伏尔蓬涅》7,托马斯-戴克:《鞋匠的节日》一)法国文学1,彼埃尔-高乃依:《熙德》、《贺拉斯》、《西拿》、《波利厄克特》2,若望-拉辛:《安德洛玛刻》、《费得尔》、《爱斯苔尔》、《阿达莉》3,莫里哀(1622 - 1673):《冒失鬼》、《多情的医生》、《可笑的才女》、《丈夫的学堂》、《太太的学堂》、《伪君子》、《堂璜》、《情怨》、《愤世嫉俗》、《屈打成医》、《吝啬鬼》、《乔治-唐丹》、《贵人迷》、《司卡班的诡计》、《女学者》、《没病找病》4,若望-德-拉封丹:《寓言诗》5,尼古拉-波瓦洛-德彼雷奥:《诗简》、《诗的艺术》6,若望-德-拉布吕耶尔:《品格论》7,弗朗索瓦-德-拉-莫特-费纳龙:《忒勒马科斯》二)英国文学1,约翰-弥尔顿(1608 - 1674):《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2,约翰-班扬:《天路历程》三)西班牙文学1,彼德罗-卡尔德隆-德-拉-巴尔卡:《人生如梦》、《精灵夫人》四)德国文学1,汉斯-雅科布-克里斯托弗-封-格里美尔斯豪森:《痴儿西木传》一)英国文学1,丹尼尔-笛福(1660 - 1731):《鲁滨逊飘流记》、《摩尔-弗兰德斯》2,约拿旦-斯威夫特(1667 - 1745):《格列佛游记》3,撒缪尔-理查生:《帕米拉》、《克莱丽莎-哈娄》4,亨利-菲尔丁:《巴斯昆》、《历史纪事》、《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约瑟-安德鲁传》、《汤姆-琼斯》、《阿米莉亚》5,托比亚斯-斯摩莱特:《蓝登传》、《亨弗利-克林克》6,撒缪尔-约翰逊:《诗人传》7,劳伦斯-斯泰恩:《商第传》、《感伤旅行》8,奥立弗-哥尔斯密:《中国人信札》、《威克菲牧师传》、《好心人》、《委曲求全》、《荒村》9,理查-布林斯莱-谢立丹:《情敌》、《造谣学校》10,罗伯特-彭斯:《自由树》、《英格兰人》、《两条狗》、《一朵红红的玫瑰》11,威廉-布莱克(1757-1827):《天真之歌》、《经验之歌》、《伦敦》、《虎》二)法国文学1,阿兰-列内-勒萨日:《杜卡雷》、《吉尔-布拉斯》2,查理-路易-德-斯贡达-孟德斯鸠(1689 - 1755):《波斯人信札》、《论法的精神》3,伏尔泰(1694 - 1778):《英国通信集》、《哲学词典》、《布鲁图斯》、《俄狄浦斯》、《中国孤儿》、《查第格》(《命运》)、《老实人》4,德尼-狄德罗(1713 – 1784):《百科全书》、《私生子》、《家长》、5,若望-雅克-卢梭(1712 - 1778):《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新爱洛伊丝》、《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6,博马舍:《塞维勒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姻》、《有罪的母亲》三)德国文学1,约翰-克里斯托弗-高特舍特:《为德国人写的批判诗学试论》2,弗里德里希-高特里卜-克罗卜史托克:《救世主》3,高特荷德-埃夫拉姆-莱辛(1729 - 1781):《寓言三卷集》、《汉堡剧评》、《明娜-冯-巴尔赫姆》、《爱米丽雅-迦洛蒂》、《智者纳旦》4,约翰-高特夫利特-赫尔德尔:《论语言的起源》、《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5,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 - 1805):《强盗》、《阴谋与爱情》、《堂卡洛斯》、《欢乐颂》、《审美教育书简》、《奥尔良姑娘》、《威廉-退尔》、《华伦斯坦》(《华伦斯坦的阵营》、《皮柯乐米尼父子》、《华伦斯坦之死》)四)意大利文学1,卡尔洛-哥尔多尼:《乔嘉人的争吵》、《封建主》、《女店主》、《老顽固们》五)俄国文学1,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修辞学》、《俄语语法》、《伊利莎白女皇登基日颂》2,杰尼斯-伊凡诺维奇-冯维辛:《旅长》、《纨绔少年》3,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拉吉舍夫:《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六,十九世纪初期文学一)德国文学1,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 - 1832):《铁手骑士葛兹-冯-贝利欣根》、《浮士德》、《少年维特的烦恼》、《哀格蒙特》、《伊菲革涅亚在陶里斯》、《托夸多-塔索》、《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赫尔曼与窦绿台》2,约翰-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徐培里安》3,弗里德里希-史雷格尔:《路琴德》4,奥古斯特-威廉-名雷格尔:《论美的文学和艺术》、《论戏剧艺术和文学》5,诺瓦利斯:《夜的颂歌》6,鲁德维希-蒂克:《法朗茨-斯特恩巴尔特的漫游》、《鲁恩山》7,雅科布-格林和威廉-格林:《格林童话》8,亨利希-封-克莱斯特:《破罐》、《米赫尔-戈哈斯》9,阿德贝尔特-封-沙米索:《彼得-史勒密奇遇记》10,约瑟夫-封-艾兴多尔夫:《一个废物的生涯》11,恩斯特-台奥多尔-阿马德乌斯-霍夫曼:《金罐》、《谢拉皮翁兄弟》、《仿卡洛画风的幻想故事》二)英国文学1,乔治-戈登-拜伦(1788 - 1824):《英国诗人和英格兰评论家》、《恰尔德-哈罗德游记》、《海盗》、《曼弗莱德》、《该隐》、《青铜世纪》、《福斯卡利父子》、《唐璜》2,波西-比希-雪莱(1792 - 1822):《麦布女王》、《伊斯兰的起义》、《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钱起》、3,约翰-济慈(1795 - 1821):《安狄米恩》、《秋日颂》、《希腊古瓮颂》4,瓦尔特-司各特(1771 - 1832):《马密恩》、《湖上夫人》、《修墓老人》、《罗伯-罗伊》、《中洛辛郡的心脏》、《艾凡赫》、《肯纳尔沃思堡》、《昆廷-杜沃德》三)法国文学1,勒内-德-夏多布里盎:《阿达拉》、《殉道者》、《纳契人》、《墓外加快录》2,阿勒封斯-德-拉马丁:《新沉思录》、《诗与宗教的谐音集》、《若瑟兰》3,阿勒弗莱-德-维尼:《军人的屈辱与荣誉》、《查特顿》、《命运集》4,斯太尔夫人:《黛菲妮》、《柯莉娜》、《论文学》、《论德意志》5,彼埃尔-若望-贝朗瑞:《贵族狗告状》、《蜗牛》、《杰克》、《洪水》6,维克多-雨果(1802 - 1885):《克伦威尔》、《一个死囚的末日》、《欧那尼》、《巴黎圣母院》、《秋叶集》、《逍遥王》、《悲惨世界》、《吕伊-布拉斯》、《海上劳工》、《笑面人》、《惩罚集》、《凶年集》7,阿勒弗莱德-缪塞(1810 - 1857):《西班牙和意大利故事》、《一个世纪儿的忏悔》8,乔治-桑(1804 - 1876):《印第安娜》、《华伦蒂纳》、《莱莉亚》、《杰克》、《魔沼》、《小法岱特》、《弃儿法朗莎》、《安吉堡的磨工》四)意大利文学1,乔万尼-白尔谢:《帕尔加的逃亡者》、《谣曲集》、《拿起武器!》2,亚历山德罗-曼佐尼:《利米尼宣言》、《五月五日》、《阿岱尔齐》、3,贾科莫-莱奥帕尔迪:《致意大利》、《但丁纪念碑》、《萨福的最后之歌》、《乡村的星期六》、《爱情和死亡》、《金雀花》、《翻案诗》五)俄国文学1,康德拉季-费陀罗维奇-雷列耶夫:《致宠臣》、《沉思集》2,伊凡-安德烈耶维奇-克雷洛夫:《克雷洛夫寓言集》3,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格里包耶陀夫:《智慧的痛苦》4,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 - 1837):《自由颂》、《致恰达耶夫》、《囚徒》、《致大海》、《茨冈》、《致友人》、《波里斯-戈都诺夫》、《上尉的女儿》、《致西伯利亚》、《别尔金小说集》、《叶甫盖尼-奥涅金》、《杜布罗夫斯基》、《普加乔夫史》、《希腊的女儿》六)中欧、东南欧文学1,亚当-密茨凯维奇:《青春颂》、《格拉席娜》、《先人祭》、《康拉德-华伦洛德》、《塔杜施先生》、《克里米亚十四行诗》七,十九世纪中期文学一)法国文学1,司汤达(亨利-贝尔,1783 - 1842):《拉辛与莎士比亚》、《红与黑》、《巴马修道院》、《吕西安-娄凡》(《红与白》)2,奥诺瑞-巴尔扎克(1799 - 1850):《克伦威尔》、《朱安党人》、《高利贷者》、《欧也妮-葛朗台》、《驴皮记》、《高老头》、《幻灭》、《贝姨》、《夏倍上校》、《邦斯舅舅》、《幽谷百合》、《乡村医生》、《古物陈列室》、《一桩神秘案件》、《农民》3,欧仁-苏:《巴黎的秘密》、《流浪的犹太人》、《人民的秘密》4,普罗斯贝尔-梅里美(1803 - 1870):《克拉拉-伽索尔戏剧集》、《雅克团》、《查理九世时代轶事》、《嘉尔曼》、《高龙巴》5,居斯达夫-福楼拜(1821 - 1880):《包法利夫人》、《萨朗波》、《情感教育》、《圣安东的诱惑》、《布华尔和贝居舍》、《淳朴的心》、《圣朱利安传奇》6,戴奥菲勒-戈蒂耶:《珐琅与宝石》7,查理-波德莱尔:《恶之花》8,查理-奥古斯丁-圣勃夫:《法国十六世纪诗歌史纳》、《星期一杂谈》二)英国文学1,埃内斯特-琼斯:《我们的号召》、《五月之歌》、《自由进行曲》、《渔人》、《印度人的叛变》、《未来之歌》、《人民的传奇》2,威廉-詹姆斯-林顿:《献给尚未解放的人们的赞歌》、《劳工与利润》、《各民族的挽歌》、《为了罗马》、《人民的集会》3,查理-狄更斯(1812 - 1870):《匹克威克外传》、《奥立弗-退斯特》(《雾都孤儿》)、《老古玩店》、《美国札记》、《马丁-瞿述伟》、《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圣诞欢歌》《荒凉山庄》、《小杜丽》、《我们共同的朋友》、《远大前程》、《双城记》、《艰难时世》4,威廉-梅克庇斯-萨克雷(1811 - 1863):《名利场》、《潘登尼斯的历史》、《势利者集》、《钮可模一家》、《亨利-艾斯芒德的历史》5,伊利莎白-克莱格洪-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克兰福》、《露斯》、《北与南》、《妻子与女儿》6,夏洛蒂-勃朗特(1816 - 1855):《简-爱》7,爱米丽-勃朗特(1818 -11848):《呼啸山庄》8,乔治-艾略特(1819 - 1880):《亚当-比德》、《弗洛斯河上的磨房》、《织工马南》三)德国文学1,亨利希-海涅(1797 - 1856):《歌集》、《旅行札记》、《西里西来纺织工人》、《罗曼采罗》、《德国,一个冬天的神话》2,格奥尔格-毕希纳:《丹东之死》、《沃伊采克》3,格奥尔格-维尔特:《饥饿之歌》、《兰卡郡之歌》、《不列颠人的社会和政治生活速写》、《德国商业生活的幽默速写》4,台奥多尔-施托姆:《莱茵梦》、《骑白马的人》5,郭特夫里特-凯勒:《绿衣亨利》、《塞尔德维拉的人们》、《马丁-萨兰德》四)意大利文学1,拉法埃洛-乔万尼奥里:《斯巴达克》2,乔祖埃-卡尔杜齐:《撒旦颂》、《野蛮颂歌》、《诗歌和韵律》3,路易吉-卡普安纳:《洛卡维迪纳侯爵》4,乔万尼-维尔加:《山地的烧炭党人》、《滨海湖》、《奈达》、《田野生活》、《乡村故事》、《马拉沃里亚一家》、《堂-杰苏阿多师傅》五)俄国文学1,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 - 1841):《诗人之死》、《孤帆》、《恶魔》、《童僧》、《当代英雄》2,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1809 - 1852):《钦差大臣》、《狄康卡近乡夜话》、《密尔格拉得》、《彼得堡故事》、《死魂灵》3,维萨利昂-格利戈利耶维奇-别林斯基(1811 - 1848):杰出的文学评论家4,亚历山大-伊凡诺维奇-赫尔岑:《科学上的一知半解》、《自然研究通信》、《偷东西的喜鹊》、《谁的罪过》、《往事与随想》5,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 - 1883):《猎人笔记》、《罗亭》、《贵族之家》、《父与子》、《烟》、《处女地》6,伊凡-亚历山大罗维奇-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7,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奥斯特罗夫斯基:《自己人,好算帐》、《大雷雨》、《狼与羊》、《没有陪嫁的女人》、《肥缺》8,尼古拉-加夫里洛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序幕》9,尼古拉-亚历山大罗维奇-杜勃罗留波夫:文学评论家10,尼古拉-阿列克塞耶维奇-涅克拉索夫:《铁路》、《严寒,通红的鼻子》、《大门前的沉思》、《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11,塔拉斯-格里戈利耶维奇-谢甫琴科:《科布查歌手》、《在囚室内》六)中欧、东南欧文学1,尤利乌什-斯沃瓦茨基(波兰):《科尔迪安》、《别尼奥夫斯基》、《方泰齐》2,约瑟夫-卡耶坦-狄尔(捷克):《菲德洛瓦奇卡》、《库特诺山的矿工》3,鲍日娜-聂姆佐娃(捷克):《外祖母》、《长夜》、《穷人》、《好人》4,奥洛尼-亚诺什(匈牙利):《多尔第》5,约卡伊-莫尔(匈牙利):《一个匈牙利富豪》、《黑钻石》、《黄蔷薇》6,赫里斯托-波特夫(保加利亚):《告别》、《哈吉-迪米特尔》、《瓦西尔-列夫斯基的绞刑》7,裴多菲-山陀尔(1823 - 1849):《贵族》、《爱国者之歌》、《生和死》、《农村的大锤》、《亚诺什勇士》、《我梦见流血的日子》、《为了人民》、《匈牙利人民》、《把国王绞死》、《战歌》、《爱尔德利的军队》八,十九世纪后期文学一)法国文学1,茹尔-瓦莱斯:《雅克-文特拉》(《童年》、《中学毕业生》、《起义者》)2,列昂-克拉代尔《雅克-拉塔斯》、《独眼》、《凯尔纳杰,旅途看守人》3,爱米尔-左拉(1841 - 1902):《萌芽》、《崩溃》、《鲁贡-马卡尔家族史》、《三大名城》4,阿尔封斯-都德:《小东西》、《最后一课》、《柏林这围》5,基-德-莫泊桑(1850 - 1893):《羊脂球》、《一生》、《漂亮朋友》6,阿纳托尔-法朗士:《波纳尔之罪》、《当代史话》、《企鹅岛》、《诸神渴了》7,罗曼-罗兰(1866 - 1944):《丹东》、《七月十四日》、《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约翰-克利斯朵夫》、《哥拉-布勒尼翁》、《超出混战》、《先驱者》、《欣悦的灵魂》、《十五年斗争》、《罗伯斯庇尔》、《内心旅程》8,保尔-魏尔伦:《忧郁的诗章》、《华宴集》、《幸福之歌》9,阿尔杜尔-兰波:《巴黎人口激增》、《让娜-马丽的手》10,斯特法纳-马拉美:《爱罗第亚德》、《一个田神的午睡》二)北欧文学1,汉斯-克利斯蒂安-安徒生(1805 - 1875)(丹麦):《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夜莺》、《皇帝的新衣》、《钟声》2,盖奥尔格-勃兰兑斯(丹麦):《十九世纪文学主流》3,梭伦-基尔克郭尔德(丹麦):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4,亨利克-易卜生(1828 - 1906)(挪威):《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群鬼》、《社会栋梁》、《野鸭》5,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瑞典):《红房间》、《新国家》、《父亲》、《梦的戏剧》6,尼克索(瑞典):《征服者贝莱》、《普通人狄蒂》、《红色的莫尔顿》三)英国文学1,威廉-莫里斯:《佛尔松族的西古尔德》、《社会主义歌集》、《向希望前进的人们》、《梦见约翰-保尔》、《乌有乡消息》2,托马斯-哈代(1840 – 1928):《绿荫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无名的裘德》、《德伯家的苔丝》3,乔治-肖伯纳:《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少校》、《伤心之家》、《苹果车》、《日内瓦》4,约翰-高尔斯华绥:《法利赛人》、《福尔赛世家》5,赫伯特-乔治-威尔斯:《隐身人》、《星际战争》、《时间机器》、《东诺-邦盖》6,罗德雅德-吉卜林(1865-1933):《如果》、《教训》、《新生》、《丛林故事》7,奥斯卡-王尔德(1856 - 1900):《快乐王子》、《道连-葛雷的画像》、《莎乐美》《温德米尔夫人的房子》、《理想的丈夫》8,罗伯特-特雷塞尔:《穿破裤子的慈善家》四)德国文学1,弗朗茨-梅林:《莱辛传奇》、《中古以后的德国历史》2,罗伯特-施韦策:《没有祖国》、《庸医》、《为了自由—德国农民战争的历史》3,台奥多尔-冯塔纳:《勃兰登堡漫游记》、《暴风雨前》、《艾菲-布里斯特》4,盖尔哈特-霍普特曼:《日出之前》、《织工》、《獭皮》、《汉纳勒的升天》5,亨利希-曼(1871 – 1950):《在懒人的乐园里》、《垃圾教授》、《小城》、《精神与行动》、《呼吸》、《伏尔泰—歌德》、《臣仆》、《穷人》、《帝国》、《对一个时代的观察》6,托马斯-曼(1875 – 1955):《布登勃洛克一家》、《特利斯坦》、《托尼阿-克略格尔》、《魔山》、《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浮士德博士》、《骗子费利克斯-克鲁尔的自白》7,赫尔曼-黑塞(1877 – 1962):《彼得-卡门青特》、《在轮下》、《德米昂》、《草原狼》、《玻璃珠游戏》8,莱纳尔-玛利亚-里尔克(1875 – 1926):《图像集》、《祈祷书》、《杜伊诺哀歌》、《马尔特-劳利德-布里格随笔》五)中欧、东南欧文学1,艾利查-奥若什科娃(波兰):《洼地》、《久尔济一家》、《涅曼河上》2,亨利克-显克微奇(波兰):《旅美书简》、《为了面包》、《奥尔索》、《洪流》、《火与剑》、《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你往何处去》、《十字军骑士》3,鲍列斯瓦夫-普鲁斯:《前哨》、《傀儡》、《法老》4,玛丽亚-柯诺普尼茨卡:《巴尔采尔先生在巴西》5,斯泰芳-热罗姆斯基:《无家可归的人们》、《徒劳无功》、《灰烬》6,符瓦迪斯瓦夫-莱蒙特:《福地》、《农民》(《秋》、《冬》、《春》、《夏》)7,杨-聂鲁达(捷克):《小城故事》8,斯瓦托普鲁克-捷赫(捷克):《黎明之歌》、《新诗集》、《奴隶之歌》9,阿洛伊斯-伊拉塞克:《斯卡拉克一家》、《狗头军》、《在激流中》、《弟兄们》、《抗击众敌》、《杨-胡斯》、《杨-罗哈奇》、《杨-日什卡》、《捷克古代传说》10,米克沙特-卡尔曼(匈牙利):《可敬的老爷们》、《奇婚记》、《圣彼得的伞》11,莫里兹-日格蒙德(匈牙利):《七个铜板》、《污金》、《火炬》、《亲戚》12,奥第-安德烈(匈牙利):《我们向革命迈进》、《无产者的儿子之歌》13,米哈伊-爱明内斯库(罗马尼亚):《皇帝和无产者》、《堕落的青年》、《我们的青年人》、《金星》14,伊昂-卢卡-卡拉迦列(罗马尼亚):《一封遗失的信》15,伊凡-伐佐夫(保加利亚):《旗与琴》、《保加利来的悲哀》、《轭下》16,纳伊姆-弗拉舍里(阿尔巴尼亚):《畜群和大地》、《斯坎德培史》17,安东-萨科-恰佑比(阿尔巴尼亚):《父亲托莫里》六)俄国文学1,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 – 1881):《穷人》、《被欺凌与被侮辱的》、《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玛佐夫兄弟》、《死屋手记》2,米哈伊尔-叶夫格拉福维奇-萨尔蒂科夫(谢德林):《矛盾》、《外省散记》、《一个城市的历史》、《戈洛夫廖夫老爷们》3,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 – 1910):《童年》、《少年》、《青年》、《一个地主的早晨》、《塞瓦斯托波尔故事》、《哥萨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忏悔录》4,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 – 1904):《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苦恼》、《姚内奇》、《套中人》、《农民》、《在峡谷里》、《蠢货》、《求婚》、《万尼亚舅舅》、《樱桃园》5,符拉季米尔-加拉克齐昂诺维奇-柯罗连科:《巴甫洛沃特写》、《奇女子》、《嬉闹的河》、《盲音乐家》、《我的同时代人的故事》6,格奥尔基-瓦连廷诺维奇-普列汉诺夫:《社会主义和政治斗争》、《我们的意见分歧》、《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艺术与社会生活》7,亚历山大-绥拉菲莫维支:《铁流》、《扳道夫》、《草原上的城市》8,杰米扬-别德内依:《杜鹃》、《关于土地、关于自由、关于工人的命运》9,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 – 1936):《伊则吉尔老婆子》、《鹰之歌》、《切尔卡什》、《海燕之歌》、《母亲》、《小市民》、《底层》、《敌人》、《夏天》、《末裔》、《奥库罗夫镇》、《在美国》、《意大利童话》、《童年》、《在人间》。
欧洲文化史欧洲文化略分五个时期。
一、古典时期( the Classic Age, 1200 ~476 )主要是古希腊文明(the Ancient Greek Civilization)及古罗马文明(the Ancient Roman Civilization)。
奉行的是异教徒的信仰和实践(Paganism)。
异教徒指非基督教徒,非犹太教徒,非伊斯兰教徒。
理念上鲜有束缚,实践中享受人生,个性突出,热情奔放,创造力旺盛,风格多姿多彩。
二、中世纪时期(the Middle Ages, 476~1453)主要是罗马天主教的教会文化(the Church Culture),强调人的原罪(the original sin),人性受到压抑(inhibited),文化上是一泓死水(cultural backwater)。
这一时期的主流是对古典时期的反动。
反主流的代表人物是但丁( Alighier,Dante,l265~1321),杰作是史诗《神曲》(Divine Comedy)。
三、文艺复兴时期(the Renaissance, 15~16C)古典主义的复兴,遵循的是人文主义(Humanism),这是对中世纪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的对抗(reaction)。
代表人物有:1. 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代表作有梵蒂冈教皇(Pope,pontiff)专用西斯庭小教堂(The Sistine chapel)穹顶上的壁画《创世纪》,(Genesis)以及圣坛后的壁画《最后的审判》(The Last Judgment),雕塑《大卫》(David)等。
米氏又是建筑师、诗人。
2.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代表作有《蒙娜丽莎》(Mona Lisa),《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
是画家,又是雕塑家、建筑师、音乐家、工程师,确是多才多艺(versatile)。
[键入文字]布拉格扔出窗外事件:欧洲三十年战争导火索1618 年发生的“布拉格扔出窗外事件”(德文:Prager Fenstersturz,英文:DefenestrationofPrague)成了三十年战争的发端。
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
从17 米高处扔出1618 年5 月23 日,在布拉格参加捷克新教代表会议的代表冲进城堡,不管三七二十一,将两个哈布斯王朝的高官连同一个文书从布拉格城堡三层(距地面17 米)的窗户扔了出去。
三人如果掉在石子路上谁也活不了,幸运的是,当时城市的卫生状况很差,即使在城堡的周围也堆了不少垃圾。
他们三人都掉到垃圾堆上,除了受到惊吓、被摔晕外,只有一人摔伤了腿。
这初听起来有点滑稽的“扔出窗外事件”,却有着严峻、残酷的历史背景,并产生了更为严峻、残酷的后果。
大的历史背景是,1555 年签订《奥格斯堡和约》后,只经历了很短的一段相对平静时期。
之后,德意志新、旧教诸侯之间,诸侯同皇帝之间争斗不断。
新教诸侯再接再厉打算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地盘;皇帝与旧教诸侯则来个“反攻倒算”,正式的说法是“反宗教改革”。
教会系统除了吸取了一些教训,在内部进行改革消除最为臭名昭著的弊病外(如取消赎罪符买卖),还更加重用耶稣会,对一切反对天主教的人进行不择手段的报复。
“布拉格扔出窗外事件”的近因是,当时统治捷克(波西米亚)的信仰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朝收紧了对信仰新教的当地民众的限制,引起了不满和骚动,进而发生了“扔出窗外事件”、爆发了起义。
本来,按照“教随国定”的原则,主子信天主教,臣民百姓应随着信,否则就须出境、走人。
但当时的捷克情况有些特殊:捷克于1526 年方重新并入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它保有很大的自治权,国会、新教教会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皇帝卢道夫二世迫于形势,在1609 年的“皇帝诏书”中,对捷克新教徒作了很1。
作者没有把华伦斯坦塑造成一位为国为民、大义凛然的盖世英雄,而是通过对史料的艺术加工,将一个有缺点、性格复杂、有血有肉的人物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试图从该剧诞生的时代背景、历史上的华伦斯坦,剧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以及作者对该历史人物进行文学加工的目的和意义等方面,对华伦斯坦的人物塑造进行初探。
三十年战争:揭秘欧洲军事史上的最残暴巅峰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的主战场在德国,战争期间德意志地区饱受摧残,人口锐减。
战前德国人口1600-1700万,战后降至1000-1100万,人口损失五六百万之巨(比例高达30%),绝大多数是平民,德国男性减少近半。
在之后的奥地利王室继承战,七年战争,普法战争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都不曾遭遇这样惨痛的人口灾难。
什么因素导致如此惊人的死亡规模?规模扩张与军费猛增现代早期的欧洲战争不再是封建骑士主导的小规模战争。
14世纪的步兵革命后,良好组织的农民步兵也可以战胜骑士。
相对于装备昂贵、训练周期长因而数量有限的骑士,步兵的长矛和防护甲胄价格低廉,而且培训简单,拥有几乎取之不尽的兵源。
从1450年到1600年,欧洲人口增长一倍,而军队人数则翻几番地增长(详见下表)。
17世纪上半叶火药武器普及,加农炮机动性提高,轻便的滑膛枪取代了原来的火绳枪,长矛等传统兵器逐渐被淘汰。
火药武器尤其是加农炮的制造、维护、修理、消耗和运输等费用明显高于冷兵器。
意大利战争时期(1495-1559年)的城防堡垒令早期火炮的威力大减,后来发展成更复杂坚固的棱堡防御系统。
八十年战争(1568-1648年)初期,西班牙军队在尼德兰的荷兰省几乎寸步难行,就是因为这种城堡遍布荷兰。
三十年战争不乏著名的野战战役(白山战役、吕岑战役等),但是各国军队无不在功城(防)战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
进攻武器和防御手段的互相竞争导致欧洲军费猛增。
16世纪中期以后美洲白银的涌入加剧了欧洲早已存在的通货膨胀,1500-1630年工业品价格涨了三倍,食品价格上涨五倍,通货膨胀更加刺激军费飙升。
西班牙腓力二世(1556-1598年)每个士兵的军费是查理五世(1516—1555年)时期的三倍。
欧洲王室政府的财政收入虽也持续增长,但无法应对战争期间军费(包括武器装备、军饷、补给、运输等)的暴涨。
一、Weimarer Klassik (经典时期的席勒)Die Literaturepoche der Weimarer Klassik begann ungefähr 1794 und dauerte bis ins Jahr 1805 an. Unter anderem wurde die Weimarer Klassik auch als klassischer, bürgerlicher Realismus bezeichnet. Man berief sich auf die Literaturepoche der griechischen Antike und orientierte sich an diesem Kunstideal.(席勒和歌德合作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德国文学史上的“古典主义”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