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的阅读题附答案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昆虫记》的阅读题附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①想看蟋蟀产卵的人,不必花一个钱做准备工作;他只要有点儿耐心就够了。布封称这耐心是天才;我愿略降一格,称之为观察工作者的最可贵的品质。我们在四月,或最迟五月,把乡野蟋蟀一雌一雄地单独关在盛有底土的花罐里。可以用莴苣叶做它们的食物,隔一段时间换一次新鲜的。容器口上盖一块小玻璃板,防止蟋蟀逃走。

②一些很有意义的资料,就是通过这种简陋的设备获得的。需要的话,还可以利用优质金属网做的笼子,作为辅助设备。现在,我们来监视产卵过程,但愿能保持高度警觉,不要错过产卵良机。

③时至六月的第一个星期,坚持不懈的观察工作开始收到令人欣慰的成效。我忽然看见母蟋蟀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产卵管垂直插在土里。对我有失礼貌的偷看行为,它毫不介意,依然长时间定在一个点上不动。最后,它拔出自己那把点播种子的小铲,草草扒拉几下,抹掉钻眼的痕迹;它稍微喘口气,又溜达到另一个地点,再度开始往土里插产卵器;它这儿插一下,那儿插一下,所有可以利用的地皮都点播到了。这情形和大家熟悉的白面螽(zhōng)斯一样,只是操作速度比螽斯缓慢。二十四小时过去,我觉得产卵结束了。但为了做到更可靠地掌握情况,我又继续观察了两天。

④两天过后,我开始搜索土层。卵粒呈稻草黄色,都是有两个终端的小圆柱体,长约三毫米。它们彼此不接触,竖埋在土里,点播的距离很近。种子数量多少,取决于一个连续产卵过程中的产卵次数。整个土层下都发现了卵粒,它们离土表层大约两厘米。用放大镜观察一堆土,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根据这样所能观察到的结果估计,每只母蟋蟀的一个产卵过程,大约产出五六百粒卵。这等规模的家庭,肯定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大幅度裁员才行。

⑤每粒蟋蟀卵,本身都是绝妙的小小机械系统。卵壳就像一个白色的遮光套,顶部有一个很规则的圆孔;沿圆孔周边扣着一个拱形顶帽,成为一个封盖。封盖不是在新生儿盲目推顶或割划下被划开,而是沿一道特意准备的、质地极其脆弱的线纹自动开启。这奇妙的.孵(fū)化过程。也应该了解一下。

⑥产卵后十五天左右,卵壳前端隐约看得见一对黑里透红的视觉器官的大圆点。之后,在圆柱体顶端,恰好显现出一个微型环状垫圈。这就是正在形成中的断裂线。不久,通过半透明的卵壳,可以看见里面那小动物身体的细小分节。再往后,就要加倍警觉,频频察看了,尤其是上午的时间里。

⑦好运气所偏爱的,是那些有耐心的人;它来报答我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经过一种精妙绝伦的加工,微型垫圈已经变成一道强度甚低的条纹;就在这个时候,困在卵中的小生命额头一碰,卵盖便沿着自己的周边分离开去,被顶起来。随后落在一旁,其景状与注射剂细颈薄玻璃瓶的顶帽断落一样。蟋蟀从卵壳里出来,犹如从玩偶盒里弹出了个小怪物。

(选自法布尔《昆虫记》)

母蟋蟀产卵点播→卵壳前端出现一对视觉器官的大圆点→ → → →小生命顶起卵盖,破卵而出。

答:

14.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第⑦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答:

法布尔是一位“掌握田野无数小虫子秘密的语言大师”,他用诗人的语言描绘鲜活的生命。他笔下的昆虫是那么生动、美丽、聪明、勇敢,让我们感悟到一位昆虫学家 ;他在郊外的“荒石园”里,用简陋的设备观察昆虫真实的生活,并记录了那么多珍贵的资料,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一位科学工作者 的可贵品质。

参考答案:

12.圆柱体顶端显现出一个微型环状垫圈 半透明的卵壳内出现小动物身体的细小分节 微型垫圈变成强度甚低的条纹

14.示例:这句话了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蟋蟀破卵而时的可爱情状,表达了作者看到蟋蟀出世的欣喜之情。

15.示例:对生命(昆虫、自然)的尊重与热爱 严谨、细致、持之以恒。

①一看见罩壁上傻乎乎靠近的大蝗虫,螳螂痉挛似的一颤,突然摆出吓人的姿态。电流击打也不会产生这么快的效应的。那转变是如此突然,样子是如此吓人,以致一个没有经验的的观察者会立即犹豫起来,把手缩回来,生怕发生意外。即使像我这么已习以为常的人,如果心不在焉的话,遇此情况也不免吓一大跳。

②鞘翅随即张开,斜拖在两侧;双翼整个展开来,似两张平行的船帆立着,宛如脊背上竖起阔大的鸡冠;腹端蜷成曲棍状,先翘起来,然后放下,再突然一抖,放松下来,随即发出噗噗的声响,宛如火鸡展屏时发出的声音一般,也像是突然受惊的游蛇吐芯儿时的声响。

③身子傲岸地支在四条后腿上,上身几乎呈垂直状。原先收缩相互贴在胸前的劫持爪,现在完全张开。呈十字形挺出,露出装点着排排珍珠粒的腋窝,中间还露出一个白心黑圆点。这黑的圆点恍如孔雀尾羽上的斑点,再加上那些纤细凸纹,是它战斗时的法宝,平时是密藏着的,只是在打斗时为了显得凶恶可怕,盛气凌人,才展露出来。

④螳螂以这种奇特姿态一动不动地待着,目光死死地盯住大蝗虫,对方移动,它的脑袋也跟着稍稍转动。这种架势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螳螂是想震慑、吓瘫强壮的猎物,如果后者没被吓破了胆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⑤它成功了吗?谁也搞不清楚蝗虫那长脸后面在想些什么,它那麻木的面罩上没有任何的惊恐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但是,可以肯定被威胁者是知道危险的存在的。它看见自己面前挺立着一个怪物,高举着双钩,准备扑下来;它感到自己面对着死亡,但还来得及时它却并没有逃走。它本是个长腿的蹦跳者,善于高跳,轻而易举地就能跳出对方利爪的范围,可它却偏偏蠢乎乎地待在原地,甚至还慢慢地向对方靠近。

⑥据说,小鸟见到蛇张开的大嘴会吓瘫,看见蛇的凶狠目光会动弹不得,任由对方吞食。许多时候,蝗虫差不多也是这么一种状态。现在它已落入对方威慑的范围。螳螂将两只大弯钩猛压下来,爪子一抓,双锯合拢,夹紧。不幸的蝗虫已无还手之力:它的大颚咬不着螳螂,后腿只是胡乱地蹬踢。它的小命休矣。螳螂收起它的战旗翅膀,复现常态,开始美餐。

(节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昆虫记》,有删改)

(1)选文中螳螂在捕食时表现出哪些特征?请简要概括。

(2)选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在说明中兼用文学的笔法。请具体分析第②段中画线句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3)阅读了《昆虫记》全书,你认为法布尔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分析

这篇说明文生动的记录了螳螂捕食蝗虫的过程,螳螂首先张开鞘翅,张开双翼,腹端蜷成曲棍状,身子傲岸地支在四条后腿上,上身几乎呈垂直状,紧张地戒备着,然后目光死死地盯住大蝗虫,对方移动,它的脑袋也跟着稍稍转动,最后,螳螂猛然出击,杀死猎物,享受美食。利用我们学到的筛选文章内容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知识,解答即可。

解答

(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文章的第一、二、三段具体写螳螂在气势上震慑对方的做法:“螳螂痉挛似的一颤”“鞘翅随即张开”“身子傲岸地支在四条后腿上,上身几乎呈垂直状;第六段主要写螳螂从行动上“迅猛”“利落”地解决猎物,据此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结合划线语句分析其所运用的修辞,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修辞,要指出其本体、喻体,再分析其起到的作用。“双翼整个展开来,似两张平行的船帆立着,宛如脊背上竖起阔大的鸡冠”,把螳螂的“双翼”比作“船帆”和“鸡冠”,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螳螂双翼展开后的形态特点。

(3)本题考查作品评价。先知道啥叫科学精神,再结合阅读材料分析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科学精神是指科学实现其社会文化职能的重要形式。集中表现在:主张科学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科学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和认识发展的动力;主张科学的自由探索,在真理面前一律平等,对不同意见采取宽容态度,不迷信权威;提倡怀疑、批判、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等。

答案:

(1)①震慑对方,凶恶可怕,盛气凌人;②出击迅猛,干净利落,一气呵成。

(2)比喻,把螳螂展开的“双翼”比作“船帆”和“鸡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螳螂双翼展开后的特点。

(3)①充满好奇,勇于探索;②注重观察和实验;③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来研究。

THE END
0.6八上名著《昆虫记》考点梳理(文学常识+主要人物+选择题+精段数章节写两种不同类的昆虫,进行对比分析。D.绝大多数章节写同类的多种昆虫,归纳它们的共性。 考点3 综合性选择题 【答案】B【 解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 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根据对《昆虫记》的了解和阅读 http://www.360doc.com/document/24/0312/22/36956101_1116983470.shtml
1.整本书阅读第03讲《昆虫记》中考早知道导学案此外,也可以整理读书笔记,在重点语段旁进行批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考点四:多部名著勾连 无私精神 《昆虫记》中,圣甲虫自己的食物可以是沾满草梗的粗糙面包,但其孩子的食物必须精细加工 《朝花夕拾》中,长妈妈为小鲁迅讲长毛、美女蛇的故事,默默记下幼年鲁迅的喜好,为他买来带绘图的《山海经》 《钢铁是怎样炼成https://www.21cnjy.com/H/2/48876/23364682.shtml
2.八年级上册《昆虫记》阅读基本知识储备研究的经历和成果,以人性化观照虫性,以虫性反映社会人生,其重点介绍了他所观察和研究的昆虫的外部形态、生物习性,真实地记录了几种常见 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死亡等。千辛万苦写出传世巨著《昆虫记》,为人间留下一座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宝藏。《昆虫记》是优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126/11/36956101_1140450920.shtml
3.名著八上《昆虫记》考点梳理,中考经典考题训练一、《昆虫记》考点梳理 但是凡读过拉封敦的寓言的人,大概都记得蝉曾受过蚂蚁的嘲笑吧。虽然拉封敦并不是谈到这个故事的第一人。(《蝉》) (6)故事上说:整个夏天,蝉不做一点事情,只是终日唱歌,而蚂蚁则忙于储藏食物。冬天来了,蝉为饥饿所驱,只有跑到它的邻居那里借一些粮食。结果他遭到了难堪的待遇。(《蜣螂http://www.21wh.com/content/id/15726.html
4.第二部《昆虫记》(考点精练)名著阅读直通车2023第2部 《昆虫记》 一、文学常识训练 1.《 》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也由此 获得了“ ”“ ”“ ”等美誉。 2.《昆虫记》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 ) A.历史 B.社会机制 C.社会人生 二、内容理解感悟 1.下面是《昆虫记》的四幅插图。对其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https://www.zxxk.com/soft/40281515.html
5.《昆虫记》中20种动物的简介名字+外形特点+习性甲虫和其它的昆虫一样,身体分头、胸、腹三部,有六只脚.它们最大的特征是前翅变成坚硬的翅鞘,已经没有飞行的功能,只是保护后翅和身体.飞行时,先举起翅鞘,然后张开薄薄的后翅,飞到空中.翅鞘的颜色花样多变化,有发金光的,有带条子像虎纹的,有带斑点像豹皮的,也有的是杂色图案.有些甲虫的翅鞘连在一起,后翅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83da45757c6b4c029e7a408ace52cd22.html
6.《昆虫记》名著阅读思维导图+知识点汇总+考点速记.doc《昆虫记》名著阅读思维导图+知识点汇总+考点速记 《昆虫记》思维导图: 知识点汇总 1.作者:法布尔(法国) 2.异译名:《昆虫物语》或《昆虫学札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3.卷数:十卷 4.背景材料 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https://m.book118.com/html/2024/1119/6124122211011000.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