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二十六回里,林黛玉因为担心贾宝玉被贾政责问,所以吃过晚饭后,便去怡红院找他。结果,晴雯却没有给林黛玉开门,甚至还说:“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林黛玉为此很伤心。
这件事,晴雯自然有错,表现得太任性,也有些口无遮拦。可是,这完全是晴雯的错吗?
《红楼梦》第三十回里,贾宝玉在怡红院外淋着雨,把门拍得山响,可是,怡红院里的丫鬟正玩得尽兴,也没谁着急去开门。平时最尽职尽责的袭人也说:“让我隔着门缝儿瞧瞧,可开就开,要不可开,叫他淋着去。”可见,怡红院里并不是晴雯一个丫鬟懒得给别人开门,大家都是如此。贾宝玉平时太宠爱,太娇惯自己的丫鬟了,所以这些丫鬟都有些恃宠而骄,不拘小节。
而且,晴雯不愿意给林黛玉开门,丝毫没有针对林黛玉的意思。她是先和碧痕拌了嘴,又迁怒于薛宝钗,才不给林黛玉开门的。换句话说,如果当时薛宝钗不在怡红院,晴雯不至于会因为心里有气而让林黛玉吃闭门羹。
其实,当时薛宝钗在怡红院里和贾宝玉说笑,晴雯就算听出来了林黛玉的声音,也不方便给林黛玉开门。大家想想,林黛玉只是听见了从怡红院里传出来的宝玉、宝钗的笑语之声,便已经是心内动气,感伤不已,醋意大发了,她如果进入怡红院,看到薛宝钗,心里又会是什么滋味呢?薛宝钗又会不会因此感到尴尬呢?
当然,晴雯当时并没有想那么多,她是的确没有听出林黛玉的声音,也想不到林黛玉会在晚饭后来怡红院。晴雯本来就是一个率性而为,心比天高,有些情绪化,甚至有些尖刻的人。她不给林黛玉开门,并没有丝毫恶意,只是情绪使然,性格使然。
林黛玉虽然因为吃了闭门羹而感到很委屈,却表现得非常克制,非常善良。她没有因此高声斥责晴雯,只是“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她想到自己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觉得很心酸,很无趣,又误以为贾宝玉恼自己告他,因此悲从中来,顾影自怜。她即使看到宝玉和袭人将薛宝钗送出怡红院,都因为“恐当着众人问羞了宝玉不便”,控制住了自己。林黛玉在心情忧伤的情况下还能如此替贾宝玉着想,可见其对贾宝玉的一往情深,可见其心思细腻。
林黛玉原本就是一个多愁善感,习惯于伤春悲秋的女子,又因为“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第二日“可巧遇见饯花之期”,便“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对于林黛玉这样满腹才情的女子而言,写诗是最好的发泄感伤情绪的方式,大自然是她最好的情感寄托。一首《葬花吟》,将林黛玉对红颜薄命,青春易逝的焦虑,对自身美好品质的珍惜,对污浊环境的抗拒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又耐人寻味。“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等诗句感人肺腑。林黛玉痴情、高洁、忠贞的形象跃然纸上。林黛玉不仅是为了给落花一个干干净净的归宿而埋葬落花,也是在埋葬自己的青春。
贾宝玉听到林黛玉的《葬花吟》,想到了人生无常,一切的繁华美好都将归于空无,觉得非常无奈,甚至想到了“逃大造,出尘网”,情绪低落,又看到林黛玉躲着自己,不理自己,心情更加郁闷。他宁愿林黛玉骂他两句,打他两下,也受不了林黛玉疏远自己,冷落自己。于是,贾宝玉将自己的满腔心事全都说了出来,甚至说出“谁知你总不理我,叫我摸不着头脑,少魂失魄,不知怎么样才好。就便死了,也是个屈死鬼,任凭高僧高道忏悔也不能超生,还得你申明了缘故,我才得托生呢!”这样的话来。贾宝玉这般掏心掏肺的表白让林黛玉的心情好了许多,“不觉将昨晚的事都忘在九霄云外了”。后来,贾宝玉的一番解释更是让林黛玉消除了心中的误会和芥蒂。
吃闭门羹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感情发展过程中的一次不小的波折。但是这次波折并没有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反而加深了他们对彼此的了解。所以,有时候,对于真心相爱的恋人而言,误会和争执反而是让彼此感情升温的机会。关键在于,两个人不要冷战,要好好沟通,要互相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