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再说第三个问题,曹雪芹到底怎么看待他的这部作品呢?是不是像他在书里讲的这只不过是人们在酒足饭饱之后解闷儿的东西,这也是假的。真实的情况是曹雪芹太看重这部书了,为此他不仅是“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还特地安排了一场空空道人跟这个石头的辩论。那空空道人看完石头上的故事,就跟石头讲了,你这个故事有毛病。第一没有朝代纪年,就是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了。第二没有大中大贤的道理,只是几个女子的规格所示,这有什么意义?那石头是怎么反驳的呢?石头说,你说的这些恰恰是过去小说的通病。什么通病呢?第一,太实了,一定要某朝某代某人某地,这没有超越性。第二,太正了,一定要忠臣良将、孝子贤孙温以载道,这不是故事,这是宣传哪。第三,太假,一说就是才子佳人后花园,金榜题名中状元。这样的故事太戏剧性了,跟生活是不沾边儿的。而且那些小说里的人物说话都是酸文假醋,连丫头都知乎者也一点都不真实。我这个故事不同之处在哪儿呢?最大的不同就是讲真事,写真情。大家想这是什么?这不就是曹雪芹的文学宣言吗?那他这样说了,是不是这样做的呢?他真的做到了。《红楼梦》里有名有姓的人有六百多,大大小小的事儿也有几百件,每一件事儿都像是真实发生过,每一个人都像真实存在过,而且每一句话都符合那个说话人的身份气质。这太不寻常了不寻常到什么程度呢?到让你一看就入戏的程度。大家想古往今来那么多小说,哪一部小说能让你一看就跳进去的很少。再好的小说,我们多多少少都觉得隔着点什么,很容易就保持一个外在的中立的看戏的立场。但是《红楼梦》能让你入戏,让你不知不觉就变成挺钗派或者挺黛派。而且这两派还互相看不上,甚至能打起来,就好像这两个人物真的存在一样,这就是写真事儿的力量。再说讲真情,说到真情,我经常忍不住拿《红楼梦》跟《金瓶梅》比。为什么这么比呢?金瓶梅也是世情小说,也讲世俗生活,也讲人情世故,而且讲的栩栩如生。一般学者都认为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红楼梦》,算是《红楼梦》的先驱。确实从写真事的角度来讲,《金瓶梅》也是可圈可点的。但是《金瓶梅》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像《红楼梦》那么伟大,为什么?因为他没有真情,没有真情就没了灵魂。没了真情,人就只剩下欲望,只剩下庸俗,就像一个坏了的苹果一样,外头看还是挺像样的,但是心儿烂了。这样的作品可以模拟人生,但是他怎么可能引导人生呢?他可能是真的,但是既不美也不善。我一直觉得好的小说应该具有真善美的三重特性,他要体现生活的真实,同时还要表给人善和美的价值引领,让人产生对人生的期待和向往。这正是我们喜欢《红楼梦》的地方,也是《红楼梦》不朽的地方。从这个角度上讲,不仅《金瓶梅》无法望《红楼梦》之项背,所谓四大名著中的其他三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无法望《红楼梦》之项背。
好,最后再跟大家说说《红楼梦》这个书名。第一回其实交代了《红楼梦》在传抄的过程中换过若干次书名。先是叫《情僧录》,后来叫《红楼梦》,后来叫《风月宝鉴》,再后来叫《金陵十二钗》,再后来叫《石头记》。那大家觉得哪个好呢?我个人觉得《石头记》和《红楼梦》各有优势,其他都不行。为什么?因为情僧禄说的是空空道人改叫情僧,所以才叫“僧录”。其实不是,其实他是从贾宝玉的角度理论。因为宝玉后来出家当了和尚了,可是呢,虽然有这么一个情僧,但是这部书重点写的毕竟是世间女儿啊。拿情僧录做名字,让人觉得不舒服。那“金陵十二钗”如何呢?“金陵十二钗”倒是落实到女儿头上了,可是书中的女儿何止是十二钗呀,景幻仙姑拿出来的政策就有十二钗副册,还有十二钗,此外还有又副钗的等等等等啊。这“金陵十二钗”既不全面,又显得太实在,而且这十二钗到底怎么了呀?也没有任何方向感。所以别看他是曹雪芹起的名字,他并不好。那“风月宝鉴”如何呢?更不好。什么叫风月?风月就是风骚、风情。《红楼梦》讲的是儿女真情,不是风情,所以这个名字也不好。那剩下来的两个“石头记”和“红楼梦”又怎么比较呢?我觉得“石头记”显得更古朴,但是“红楼梦”的信息更明确,红楼是什么?红楼就是女儿的生活空间。白居易不是说了吗?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那梦是什么?梦是女儿最终的命运,如梦幻一般,这个书名点出了主人公,点出了大结局,而且拥有适度的脂粉气和规格风范,所以最后胜出的才是“红楼梦”。这甚至不是写书人曹雪芹的选择,这是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选择。
第二部分:甄士隐的小悲剧。
这一回其实讲了甄士隐的两件事儿,一件是梦幻识通灵,还有一件就是甄士隐家破人亡的人生悲剧。从篇幅上来讲,他的人生悲剧才是主体部分。所以我就干脆以这第二件事为主,叫它“甄士隐的小悲剧”。
虽然“甄士隐梦幻识通灵”篇幅不大,但是内容非常重要,它直接衔接上了我们上次讲的石头的故事。前面说一僧一道把那块五彩补天的大石头变成一块美玉,离开青埂峰了,接着画面一摇就摇到了姑苏城。姑苏城里头有一位乡绅名叫甄士隐,闲来无事在家睡午觉,忽然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看见一僧一道飘然而过,那道人还问那和尚说你邪了,这蠢物要怎么处理?那和尚说了,最近又一桩风流公案要了结,有一干风流冤家要投胎到人间,我就把这个蠢物顺便交代下去。那道人又问了什么风流公案呢?这僧人就给他讲了一段故事。
什么故事呢?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就是绛珠仙草受了神瑛侍者的甘露之会要到人间去给神瑛侍者还泪的故事。那甄士隐云里雾里,就要求看一眼那个所谓的蠢物,结果一看居然是一块美玉。再想仔细看看,人家说已到幻境了不给看了。随即就看到了“太虚幻境”四个大字,还看到一副对联儿,“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曹雪芹写这么一段“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有什么意义?我觉得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把这部书的男女主人公都交代出来了,主要的线索也交代出来了,最后的大结局甚至也交代我来了。
那女主人公是谁?不就是绛珠仙草吗?绛珠就是红泪,所以就是书里头爱哭的女一号林黛玉。那男主人公是谁?是神瑛侍者,神瑛就是美玉,因此就是书中的男一号贾宝玉。
那大石头呢?就是宝宝生下来的时候衔在嘴里后来又一直挂在脖子上的那块通灵宝玉。很多朋友以为贾宝玉就是一块大石头。其实不对,大石头不是贾宝玉,是贾宝玉的那块玉。
还有的朋友认为《红楼梦》是双女主,说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二位一体,都是女一号。这也不对。因为书里头写的明明白白,女一号只有一个,就是降株仙草林黛玉。那她跟神瑛侍者贾宝玉是什么关系呢?他们是木石前盟的关系,也就是前世的缘分。正因为有了这个木石前盟,他们才要下凡历劫。而其他人包括薛宝钗,其实都是陪着他们下去的。
可是虽然有了这个前世的缘分,这木石前盟也有问题。什么问题呢?神瑛侍者下凡是带着一块宝玉下去的,也就是说是打了记号,而绛珠仙草下凡却并没有任何外在的记号,所以这木石前盟就有了缺憾。后来他们俩之间的很多问题,包括林黛玉的很多眼泪,不就在这儿埋伏下来了吗?这样一来,还泪这个最重要的线索也就出来了。
那这一部书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既然起因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等等一干风流冤家都从太虚幻境这下到人间去历劫,那结局自然是他们回到太虚幻境,了结这一桩风流公案。可惜现在《红楼梦》这部书是残的,我们已经看不到这一部分情节了。当然这也就呼应了那副著名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怎么解呀?世间万物何者为真,何者为假了?从太虚幻境的角度来说,人世间的生活原本是假的呀,可是呢,他们偏偏又活得那么认真,让这个天上的神仙生活反倒像是假的了,这不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吗?那本来是无中生有的一段情愫,却偏偏那么投入投入到把命都搭了进去,只落得一腔心事终虚化的结局,这不就是无为有处有还无吗?
大家想想,这说的岂止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啊,这分明说的是我们每一个碌碌尘寰中人。每个人其实都能把自己的经历,把自己的心情带入进去,咂摸出属于自己的滋味来。甄士隐是在梦中听完的这个故事,听完之后又如何呢?听完之后他就醒了,醒来之后就该走进他的人生故事里了。什么故事呢?如果用一个词儿来概括,那就是乐极生悲。
甄士隐是什么人呢?他是姑苏城的一个乡绅,家境富足,自身潇洒,既不考科举,也不做官,每天就是赏花修竹吟风弄月,倒是神仙一流人物。大家知道吗?在中国古代,什么才叫神仙一流人物,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富贵闲人”。看过《红楼梦》的都知道,薛宝钗曾经赠给贾宝玉一个雅号,就叫富贵闲人。富贵而又悠闲,本身就是极难达到的境界了。
其实甄士隐的人生比这还要完美,他还有一个贤惠的妻子,还有一个粉妆玉镯的小女儿,名字叫做英莲。生活富足安稳,人的心态就健康。所以甄士隐还是一个乐善好施的好人,随随便便就能拿出银子资助这个落魄书生,这不就是孔子所说的富而好礼吗?总之,一切都非常完美。
可是谁也说不清是怎么回事,厄运忽然就降临到甄老爷头上。先是正月十五看灯把他的小女儿英莲给弄丢了。紧接着三月十五他家隔壁的葫芦庙失火,殃及池鱼,把他们家烧了个干干净净。再到后来,他带着妻子去投靠他的老丈人封肃,又被老丈人把剩下的财产也骗去个七七八八,一两年之间家破人亡,尝尽了世态炎凉的滋味。
鲁迅先生在《呐喊》里头写过,“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吗?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鲁迅先生生活在近代,他看到了不同的文明,所以他就走上革命道路了。可是甄士隐生活在传统时代的末世,他是看不到别的出路的那他的结局如何呢?书中讲有一天他到街上散心,忽然看见一个跛足道人唱了一首《好了歌》,“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要好须先了”。甄士隐一听豁然开悟,随即念了一首《好了歌》,就跟这道人飘然而去了。这个就是我题目中所说的甄士隐的小悲剧。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了,都家破人亡了,为什么要叫小悲剧呢?因为曹雪芹写甄家的故事其实只是个引子,他真正要引出来的是后面贾府的大悲剧。咱们中国古代的画本里头有一种写法叫做入画,也叫笑耍头回。就是在讲主要故事之前,先讲一个跟他情理相似的小故事。那甄士隐的故事对于整部《红楼梦》来说,就是一个入画啊。小小的姑苏甄家家破人亡了,京城里赫赫扬扬的贾府也会呼啦啦如大厦倾,甄士隐跟着道人出家了,贾宝玉最后也是悬崖撒手,“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看了真假,我们就已经提前知道了贾府的结局。这就是曹雪芹讲这个故事的第一个意义,他是个影子。
这个故事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引出来这部书的第一个薄命女儿甄英莲。英莲是怎么出场的?刚才不是说甄士隐做了一个太虚幻境的梦吗?梦醒之后,就抱着英莲到街上去玩。这个时候街上忽然来了一僧,一道看见英莲,那个和尚就大哭起来。而且对甄士隐说,“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
什么叫有命无运?咱们现在经常把命运当作一个词儿来看待,其实命和运又不一样。大体说来,命是先天的资质,运是后天的时运。英莲的先天资质好不好?当然是好的。她生在好人家,自己又聪明清秀,和贾府那十二钗没有什么两样。但是他的时运太不济了,四岁被拐走,十一二岁被卖给了薛蟠,后来成了薛蟠的小妾。薛蟠娶了厉害的大娘子,他就被折磨死了。
就是明明是个好苗子,却一辈子不得施展,郁郁而终,这就是有命无运啊。问题是,《红楼梦》里有命无运的,单就他一个人吗?当然不是。金陵十二钗也罢,贾宝玉也罢,哪个不是有命无运之人呐?那再推而广之,难道只有《红楼梦》中人是有命无运之人吗?当然不是,中国古代有命无运的人太多了。你比方说初唐诗人王勃写过一篇《滕王阁序》,里面不是有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吗?那冯唐和李广是不是有命无运之人呢?是啊,那王勃是不是有命无运之人呢?也是,那曹雪芹是不是有命无运之人呢?当然更是,有命无运和无才补天一样,本身就是曹雪芹的一个大感慨。借着英莲这事儿说出来了,可是还远没有说够,以后这个基调会在整部《红楼梦》之中反复回旋。
其实说到这儿,我们也可以重新理解一下“薄命”这个词儿了。什么叫薄命?他根本不是指先天的命不好,先天的资质不好。因为真是先天资质不好的话,人们就没什么期待了。恰恰相反,它是指先天看起来真不错,但是后天的运不好,让人的期待都落空了。比方说我们不是经常讲红颜薄命吗?红颜是什么?红颜恰恰是那个人的命,就是先天的资质,人们期待这资质能带来好运气,但是现实又让这种期待落了空,这个时候我们才会说红颜薄命,甄英莲就是红楼梦开篇第一个出场的薄命红颜哪。
从这之后,其他的薄命红颜也会陆续登场,《红楼梦》的故事就这么展开了。问题是,明明人家僧人都说甄英莲是有命无运了,那怎么办呢?和尚给甄士隐提的建议就是舍我,也就是说让孩子出家。那甄士隐同意没有?当然没有,他根本就不理这个和尚,就把英莲给抱走了。为什么?因为他有情,他爱这个女儿,怎么可能把她舍了呢?可是正因为他有情,他的女儿真就堕入命运的深渊之中了。从这个矛盾里头大家也就能看出《红楼梦》的主题来了。
什么主题?就是人拼命的想用情来跟命运搏斗,但最终是会败下阵来的。这当然是一个很悲观的立场。曹雪芹采取这个立场和他个人的经历有关,也跟他那个时代有关。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视角翻转一下,就会看见另外一番模样。什么模样呢?人明明知道命运无常,但是还是会拼命的用情来维护自己的心爱之人,这不就是力量所在吗?
甄士隐谐音是什么?真事隐去嘛。贾雨村谐音是什么?假语村言。大荒山无稽崖,谐音“荒唐无稽”,青埂峰谐音“情根”,甄英莲谐音“真应该可怜”。这些谐音梗揭示主题,提示线索,让人觉得非常有趣。这其实是大家早就知道的事情,我们今天也还这么玩嘛,比方说一到高考,妈妈们就穿旗袍,寓意就是旗开得胜,这也是谐音梗。我想说的是,《红楼梦》的谐音梗远比“旗开得胜”这类谐音梗高明。高明在哪儿?在他的文化含量上,就拿甄士隐来说吧,此人姓甄,名费,字士隐。它有出处。《中庸》里讲了君子之道,“费而隐”,就是君子之道既广大又精美。看到没有?名和字是相互补充、相互映衬的,这正是中国古代有文化的人起名的规矩。换句话说,这个名字不是硬凑谐音梗,而是既符合内在的逻辑,又符合谐音的需求。
这个背后是什么?是曹雪芹深厚的文化修养。
第三部分:奸雄贾雨村。
《红楼梦》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它的叙事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也就是说它不像《水浒传》那样,先写完一个人的故事,再写另外一个人的故事。而是让不同的人的人生际遇交织到一起,共同勾连出一个大的故事来。这一点我们看贾雨村的故事就能体会到这个贾雨村是怎么出场的。我们上一回不是讲甄士隐梦见太虚幻静醒了之后就抱着女儿英莲到街上闲逛,结果真的就看见一僧一道谈笑而来,而且还说甄英莲有命无运,惹得甄士隐很不痛快。就在这个时候呢,贾雨村从旁边走过来了,跟甄士隐搭讪。
那贾雨村又是何许人呢?此人是个寒儒,无父无母无财产,寄居在甄士隐他们家隔壁的葫芦庙里,靠给人写文卖字为生。大家要知道,清寒的文人寄居佛寺,一边读书一边讨生活,在中国古代,那是一种常态,偶尔没饭吃了还可以在庙里打打秋风。
但是甄士隐不是这样的势利小人,他还挺看重贾雨村的才华,也挺喜欢跟贾雨村交往的。于是就邀请贾雨村到家中小坐,没想到刚坐下临时就有客人来访。甄士隐出去会客,就留下贾雨村自己待着。正在这时候,贾雨村就听见窗外有女性咳嗽的声音,就往外看了一眼,原来是一个丫头在外头掐花,他看见这个丫头,这个丫头也看见了,她觉得她虽然穿的落魄,长得却挺威风,于是就猜这可能就是主人经常说到的。贾雨村这么边想边走,不免又回头看了贾雨村两眼,这两眼,在这丫头这儿不过是无心之举。但是,贾雨村可动了念头了,什么念头?他觉得这是美人慧眼识英雄,于是就大为激动认定这个丫头是个红粉知己。
那大家觉得这一段好不好玩呢?其实真挺好玩的,只要一个女人多看自己两眼,就以为人家喜欢上了自己。这样的人今天是受大家嘲笑的。但是在古代,这可是清寒书生共同的美梦。古代的书生在考中科举之前,是有那么一段比较难熬的日子的,觉得自己才华横溢,但其实是前途未卜,而且在社会上的地位也比较尴尬。既然是读书人,好像高人一等,可是又没有真正挣饭吃的营生,而且还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那在这种情况下,书生最需要的就是别人的赏识带给他的那份自信。
那谁的赏识最有吸引力呢?当然是年轻姑娘。一旦年轻姑娘高看一眼,那就是爱情和信心双丰收。所以古代落魄文人最喜欢编织美人慧眼识穷途的美梦,大家看《聊斋志异》一类的小说,好多这样的故事。那贾雨村此时也就坠入了这样的美梦之中,不仅日思夜想,还给这位红粉知己写起诗来。
那曹雪芹对这件事持什么态度呢?大家看了就会明曹雪芹是充满讽刺的。这个讽刺怎么表达呢?大家注意,这就是《红楼梦》非常高明的地方了。《红楼梦》不像很多西洋小说那样,动不动就大发议论。他一句话都没说就给了一个标题,叫“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一下子就把全部讽刺包含在里面了。
闺秀就是大家闺秀,第一要有好出身,第二还要有好教养。可这位回头看贾雨村的丫头,丫头在古代属于贱民哪,出身已经是低人一等了见了陌生男人又不回避,还回头看人家,这在古代就是没有教养。既没有出身又没有教养,怎么可能成为闺秀呢?可这个贾雨村偏偏愿意把她当成闺秀,这其实就跟那个堂吉诃德非要把满嘴大蒜味的村姑想象成贵妇人一样,是一种自我麻痹、自我陶醉的行为。这不就是曹雪芹的讽刺吗?
不过,尽管“美人慧眼识英雄”只是贾雨村的一个想象,但他接下来确实是发迹了。他的发迹并不是因为红粉知己的慧眼,而是因为甄士隐的好心。这年八月十五,甄士隐可怜贾雨村孤身一人寄居佛寺,就邀请贾雨村来吃酒赏月。酒酣耳热之际,贾雨村口出一绝:“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这首诗的口气大不大?太大了呀。所谓“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是不是有点宋太祖赵匡胤“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 的影子呀。这样大的口气竟然出自一个寒儒,真是颇不寻常。所以甄士隐赶紧给他拍掌道贺,说这是飞黄腾达的好兆头。那贾雨村也顺势就接话说,要论考科举,他是有信心的,只是没有盘缠,无从进京赶考罢了。甄士隐原本就是乐善好施之人,听完之后,当下就拿出五十两纹银,两套冬衣,资助贾雨村进京赶考。
那贾雨村得了银子,第二天一早就走了。等他再度出现,已经当了甄士隐岳父他们家所在那个大如州的知府,看见了当年那个丫头在门口买线。而这个时候,甄士隐早已经经历了人生的种种不幸,出家去了。你看当年的施主一败涂地,当年的受恩之人却飞黄腾达,这中间的沧海桑田哪本身就是很令人感慨。
那大家怎么看待贾雨村这个故事呢?我觉得贾雨村这个人物写得真好,真写出了奸雄范儿。奸雄也是雄。咱们先说雄,《红楼梦》跟中国其他古典小说相比有一个大好处,就是刻画人物从来不脸谱化。
贾雨村是什么人?看过《红楼梦》的都知道,他绝不是好人,但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真不错。一般落魄书生总是带点投机气,又带点穷酸气,这些毛病贾雨村一概没有。你看甄士隐先邀了他到家中闲谈,没想到来了一位阎老爷,这个甄士隐就把他撂在一边,先去招待阎老爷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个人是头金器,而且玻璃心,就会觉得你看这个人嫌贫爱富,看清了自己,甚至生出多少自怜自判的念头。
那贾雨村是怎么做的呢?你看他说“老先生请便,晚生常造之客,稍候何妨”。这说的多大方,一点儿都不放在心上,这就叫做“人情练达”。你再看甄士隐送给他五十两文银,这是多大的恩情。你看后面写刘姥姥到这个贾府打秋风,王熙凤不过就是给了她二十两银子,刘姥姥就那么千恩万谢,甚至到语无伦次的地步。贾玉村呢,他可没有像一般穷书生那样,受人家一点恩惠就手足无措,更没有像《金瓶梅》里的一些帮闲一样,得点小恩小惠就不停的自我作践,来讨这个主人的欢心。他收了衣服和银子,不过是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是何等的慷慨潇洒,真有点战国时期纵横家游走在各个政权之间,跟诸侯们分庭抗里的豪气。其实你这么一想就能明白,甄士隐看中他不是没有道理的,那个丫头屡屡回头看他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不过,虽然有这么多好处,贾雨村绝不是英雄,而是奸雄。奸在哪里呢?其实你看他那首诗就知道了,“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他要的是什么?是万民景仰,是俯视天下。就这么一个追求,就把他跟中国古代那些豪情万丈的文人给区分开了。
大家都知道学而优则仕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古代的文人或多或少都做过飞黄腾达的梦。比方说李白,那他也渴望“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老实忠厚的杜甫也会高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问题是他们飞黄腾达是为了什么呢?李白说的非常好啊,他说“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杜甫说什么呢?“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你看到没有?李白杜甫也想飞黄腾达,但是他们的飞腾是为了施展抱负,为了匡济天下。而贾雨村心目中的飞腾不过是为了凌驾于万人之上而已。
这是一个很本质的区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没有理想,只有野心。为了实现他的野心,他是可以毫无底线,不计代价的这其实就是奸雄跟英雄的区别。
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红楼梦》不仅写文,还写了很多诗。而且每一首诗都不是为了体现曹雪芹的情操和水准,而是要符合写诗人的性格,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其实仅仅是这个第一回,曹雪芹就写了若干首诗,还写了歌,还写了对联,还写了对句。从贾雨村这个“口出一绝”,我们就足以领教曹雪芹的厉害了。你看他让贾雨村号雨村,好像颇有点与世无争的风范。但是别忘了他的名叫假话,他的字叫时飞啊,鲤鱼化龙待时腾飞呀,这才是他最真实的追求。那个雨村只不过是装了个谎。这就跟《金瓶梅》里头五毒俱全利欲熏心的西门庆,居然也起了一个雅号叫四全一样,那只是附庸风雅罢了。
所以还是我上次讲那个问题,看《红楼梦》的谐音梗,别光理解到假话,就是说假话,贾雨村就是贾雨村,还要看它背后更深的文化内涵,你这样一层一层的剥下去,才会越剥越体会出它的雅趣来。那《红楼梦》的第一回写到贾雨村看见丫头买线,派手下找上门去就结束了,那接下来已经发迹的贾雨村将要如何面对恩人,又如何面对自己的红粉知己呢?其实留下了若干悬念。注:本人有与此配套的音频,若有需要可与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