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这句话中就包含着上述的关系:因为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和审美偏好是不同的,所以人们才会依照自己内心的样子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哈姆雷特;反过来,因为哈姆雷特不是个脸谱化的人物,他身上有着空白点和未定点,所以各种性格的人都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这一点,在《红楼梦》里的薛宝钗身上有着集中体现。
人们对薛宝钗评价的一致性在于大家都认可她是一个极有才华且聪明能干的女子,因为在“元春省亲,众人赋诗”的章节中,曹雪芹曾借贾元春之口说过“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换言之,在才学方面,宝钗是贾府众姑娘中唯一能与黛玉一较高下的。因此,在传统的价值观中,不管一个人喜不喜欢薛宝钗,都不能不承认她是个才女。
而人们对她的评价的差异性就颇值得玩味了。从时代的角度上来说,在中国人“反封建”思想最浓重的时候,大家普遍将林黛玉视为“反封建抗争者”,而将薛宝钗视为“封建卫道士”,这是因为当时的大环境需要一个具体的“封建与反封建”的事例,以供人们批判和歌颂。于是,那个时代的人大多喜欢黛玉而仇视宝钗。而在思想解放的今天,不少人开始为薛宝钗“平反”,认为简单粗暴地把薛宝钗归为“负面”形象的说法实在太肤浅。这种评价的差异性是由时代决定的。
从个人的角度上来说,宝钗的两大“争议点”——“金钏之死”和“滴翠亭事件”,最能体现个人的“审美期待”在艺术鉴赏中的作用。厌恶薛宝钗的人大多分为两类,一类是曾经被别人的城府伤害过的人,另一类是愤世嫉俗、追求“放浪形骸”的人。在读《红楼梦》的时候,前者会将那个曾经伤害自己的人代入薛宝钗的角色,后者则会自我代入林黛玉,因此,他们看到的薛宝钗就是融合了自己主观感情的薛宝钗了。他们会认为,薛宝钗说金钏是“失了脚掉下去的”,还用“也不过是个糊涂人”这样的话来评价死者,实在是太过冷血。他们也会认为,宝钗在“滴翠亭事件”中嫁祸黛玉,着实是虚伪阴险。而喜欢薛宝钗的人大多是从薛宝钗身上看到了自己,他们和薛宝钗一样,本不是世俗的人,却做着世俗的事,虽然能够搞好人际,却总没有真正寄托心灵的人;所以,他们认为宝钗不是虚伪,而是高处不胜寒。同样是“金钏之死”,他们认为一来宝钗本质上对生死看得很开,二来宝钗此时是去安慰王夫人的,她扮演的是一个贴心的外甥女,而不是道德的审判官,她不是冷血,而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去想最周全的解决办法,这是一种能力。同样是“滴翠亭事件”,他们认为这恰恰是表现宝钗女儿家心态的片段,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小细节,宝钗这个人物才多了几分“人味儿”,才更饱满立体。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