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人会不会穿“汉服”礼服霞帔深衣冕服

阅 读 需 要 18 min

如今,汉服的概念已风靡全国,随着历代服饰被越来越多地复原出来,能够提供人们选择的类别也越来越多,主流习惯以时代进行划分,例如汉制、唐制、宋制、明制等,这就涉及到一个关于传统服饰的核心问题——汉服是否等同于古装?

汉服与古装有何区别?

这需要先溯源一个问题,“汉服”一词最初出自何处?它的本义是什么?这得看文献典籍与考古资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上出现“汉服”一词,是迄今为止所有文献以及考古发现里,“汉服”一词最早的出处。马王堆3号汉墓墓主是长沙丞相轪侯利苍的儿子,时间为西汉初年。编号为“简四四”随葬竹简载:“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这里楚服指楚地的服装,汉服则指汉朝冠服体系之下的服饰,也就是说,“汉服”一词最早的出处,还真就是指汉朝的衣服。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这个词汇也有了新的释义。

欧阳修等人编撰的《新唐书》记载:“汉裳蛮,本汉人部种,在铁桥。惟以朝霞缠头,余尚同汉服。”这里的“汉人”与“汉服”并列,其意已是指汉人的服饰。又有《辽史》载“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这里国服指契丹服饰,汉服显然也是指汉人所穿的服饰,“国服”(契丹服)和“汉服”在此处皆是形容民族服饰。自唐宋以来,无论是“二十四史”这样的官修史书,还是像《东京梦华录》这类笔记散文,在提及“汉服”一词时,其意已具有民族服饰的属性。这样看来,诸如直裰、道袍、襕衫、袄裙、圆领袍等明朝人常穿的服饰当然是汉服。

汉服断代于明末清初,又兴起于21世纪初。现代人穿的汉服是否等同于古装,主要不取决于衣服,而取决于穿着者的态度。例如传统节日,许多年轻人身穿汉服逛公园,或是在毕业典礼上穿汉服拿着学位证拍照等现象,更多体现的是汉服的民族服饰属性,不能简单归结为穿“古装”,服饰在这里是一个发展、流动的概念。但如果在进行一次历史剧拍摄,或者展现某个特定时代的场景,又或者模仿某个历史人物装束而穿上汉服之时,就具有道具性质,更符合“古装”的定义。

说完当代“汉服”与“古装”的关系,我们不妨来看看古人的生活。例如汉服断代前的最后一个朝代——明朝的人们除了会穿当代服饰之外,是否会出现身穿前代衣冠的现象呢?

“崇古”的礼仪衣冠

生活在明朝却穿“古装”的现象当然是存在的,尤其是帝王,在重大场合还必须穿着这种服饰,也就是明代宫廷礼服。严格地说,明代宫廷礼服体系不能完全等同于前代服饰,但也的确是当时的服饰体系中最具有古风的。

以最隆重的帝王服饰为例。 冕服为古代帝王在祭祀天地、宗庙以及正旦、冬至、圣节、祭社稷、册拜等重大礼仪场合中所穿的服饰。这种服饰相传夏代就已出现,周代已有明文记载,先秦经典《礼记》载,冕服的服饰外袍称为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纁裳织藻、粉米、黼、黻纹各二,合称“十二纹章”。不过,这种冕服在秦代一度中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书同文,车同轨,废除六国旧文字,焚烧经典,统一度量衡。在这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中,周代传下来的华丽冕服也被废除。从那时起,贵族男子的礼服色调与配饰就变得极其简单,秦代尚黑,故改用全黑深衣作为男子礼服,名为“袀玄”。

西汉继承秦制,帝王的礼服也随秦代沿用袀玄,上至帝王,下至官员,皆以袀玄为礼服,直到东汉汉明帝恢复冕服为男子礼服。从此,皇帝才又戴上冕旒,穿上“十二章纹”的华丽服饰。传为唐代阎立本所绘的《历代帝王图》出现的汉光武帝刘秀、蜀汉昭烈帝刘备、魏帝曹丕、吴帝孙权等汉魏时期皇帝像,共同点都是身穿冕服。此后无论王朝如何更迭,冕服皆作为历代帝王最高等级的礼仪服饰代代传承。唐代诗人王维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之诗句形容盛唐气象,冕旒成为华夏政权帝王之象征。明代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使用冕服的王朝,也是传承千年的冕服集大成之时代。

冕服堪称中国历史最久远的礼服之一。遗憾的是,东汉帝王冕服文物早已无处可寻,即使是唐宋时期,也只能从存世的古画中探寻一二。现今唯一留存于世的帝王冕,只有明代的,尤其是定陵出土的帝冕,对于帝王服饰研究具有重大参考价值。对比唐、宋、明三代图像资料上的冕服,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依旧保持着基本风貌。这实际上也是清代实行剃发易服之前,汉服礼服体系的基本情况,尤其是上衣下裳制的礼服,往往都很好地保留了古时风貌,虽然也会有发展变化,但基本形制一脉相承。

女子礼服中的意义传承

在经历了将近百年的衣冠礼制断代后,明代建立之初,即在女子礼服当中,恢复了绵延传承的华夏形制。这套服饰制度上承自两宋,回响着汉唐余声,承载着先秦对于世道苍生的考量,可以说是汉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

自《周礼》始,汉族皇室女子的礼服便有明文规定,且落实在了重大的礼仪场合。其中尤以皇后服制记载最为详实。《周礼·天官下》载:“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袆衣、揄狄 (一作翟) 、阙狄、鞠衣、展衣、褖衣、素纱。”改为“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袆衣、揄狄 (一作翟) 、阙狄、鞠衣、展衣、緣衣 (一作褖) 、素沙 (沙通纱) 。”其中,前三种都刻缯有翟鸟纹,因此,袆衣、揄狄、阙狄放在一起,又被称为“三翟”。女子礼服,均为上下相连而不分的形式,象征女子专一之志。此后这种服饰制度在朝代的更迭与岁月的变迁中虽偶有变化,但框架大体得以保留。比如,隋代皇后有袆衣、鞠衣、青衣、朱衣四等,唐代皇后有袆衣、鞠衣、钿钗衣三种礼服。可惜的是,古代礼服具体样貌,因缺乏形象而暂不可考。今人得以看到最早的关于女子礼服的形制,来源于宋代绘画。

若详说皇后礼服,恐怕要占用一部书的空间,我们今天单拿出其中最为隆重、也最具代表性的袆衣,来展示明人服制对前朝的继承。先秦时期,袆衣为礼服最上,因此以天色玄象之,这里的玄色,指的是青色或蓝色调的颜色。此后,青色就成为袆衣的主要色调。唐、宋袆衣都以深青色为主。明代洪武三年 (1370) ,即规定皇后袆衣为深青质,上绣画赤质五彩的翟纹十二等。不过,青色的定义,在各个时期略有不同,比如,明孝元贞皇后郭氏画像中,郭皇后的袆衣便呈现出接近黑色的样态。

明孝元贞皇后像

霞帔是明代贵族女子礼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明朝,上至皇后,下至九品以上的命妇,都有机会在礼仪场合佩戴,只是纹样有差别。霞帔并非明人首创,早在魏晋时期,便有绣领、帔子等物。绣领只垂于领间,而帔子则属一种较长的装饰品,宛若今日的长丝巾。唐代女子十分喜欢佩戴帔子,上流社会的女子,穿好时兴的衣裙后,将帔子缠绕于肩上臂间,轻盈曼妙随风飘举。因此,宋人认为,具有礼服性质的霞帔,起源于帔子。宋代高丞《事物记原》中载:“晋永嘉中,制绛晕帔子。”并云,“今代帔有二等,霞帔非恩赐不得服。”宋代只有受恩赐的女子得以佩戴霞帔,霞帔中的纹样,则是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后可用龙凤,命妇则根据品级,饰以不同的鸟兽绣纹。

除此外,霞帔还是一种与平民女子关系最近的礼服形制。《清稗类钞》记载:“霞帔,妇人礼服也,明代九品以上命妇皆用之。以庶人婚嫁,得假用九品服,于是象相沿用,流俗不察。谓为嫡妻之例服。”庶民女子若嫁为正妻,在婚嫁当日,可以假借九品霞帔服之,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清代,霞帔也点缀了数代汉族女子红妆花嫁的甜美梦想。

对古制深衣的执念

在明代,冕服、朝服等最隆重的礼服虽然都与前代衣冠形制一致,但要说是“复古”却有些勉强。自隋唐统一以来,男性衣冠出现“双轨制”发展现象,分为两大类:一类继承了北魏改革后的汉式衣冠,作为礼服;另一类则继承了北齐、北周时期的圆领袍服作为常服。其中作为礼服的一脉一直传承到明代,也就是说,前文所提及的冕服、朝服等都是经过沿革发展而来,只是变化较小,与复兴已经消失的服饰不同。那么,生活在明代的人们又是否极泰来会去复兴前代的服饰呢?

其实还真有。首先就是立国之初来自官方的指令。朱元璋建立大明后,于洪武元年(1368)二月下达诏令“复衣冠如唐制”,即恢复大唐衣冠。不过从明朝初年留下的图像资料来看,这次由明太祖发起的唐服复兴运动并没有真正恢复唐制服饰,主要是存在难以克服的技术壁垒——彼时中国没有考古,不像我们今天可以拥有那么多唐墓壁画、唐三彩俑等出土文物作为参考,时人主要参考的传世画作也非常有限且真假掺杂,要对几百年前的唐朝服饰进行复原的确颇具难度。

不过,明初出现的一些服饰上倒是能看到时人为复兴唐服而作出的努力。例如明代初年,官员常服皆为窄袖圆领袍,与明后期宽袍大袖的圆领袍比起来,至少从外观看来,明初圆领与唐代圆领袍更为接近。而明初官员所戴的乌纱帽也类似晚唐时期出现的硬脚幞头。至于士庶服饰中,也开始流行“唐巾”。这种首服并不是明人独创,在《元史·舆服志一》就有记载,即“唐巾,制如幞头,而撱其角,两角上曲作云头”,可见是模仿唐幞头而来。不过通过文物画像我们也能明显发现,明代兴盛的唐巾与真正的唐代幞头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

从圆领袍、乌纱帽到唐巾不难看出,生活在明代的人们要想复原出几百年前的唐代衣冠已很困难,更遑论复原更早的汉代衣冠。不过,历代中国士人群体中,倒是不缺对于“深衣”这种古衣充满执念的人。我国历史上大概没有哪一种服饰能够获得如深衣这般的殊荣。被历代学子奉为必修书目的儒家经典《礼记》里,有很多章节都涉及服饰内容,但独立成篇的唯有“深衣”。

大概由于这个原因,到千年之后,仍有许多儒者对其念念不忘。五代时期,后周学官聂崇义的《三礼图》对深衣剪裁进行复原;宋代大儒朱熹亲自对典籍中的先秦古衣进行考证和复原,并在《朱子家礼》加入了自身理解,赋予深衣文化内涵。此风一开,历代儒者执着于深衣考辨者前仆后继,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朱舜水皆对深衣进行过考据与复原,尤其黄宗羲著的《深衣考》,并列朱子、吴澄、朱右、黄润玉、王廷相五家图说,各辟其谬,试图考辨深衣真相。也正是由于古之深衣受到众多学者青睐,以至于“深衣之制,众说纠纷”,千年来无定论。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考古事业发展突飞猛进,随着一件又一件的汉代服饰、人形陶俑、画像砖出土现世,总算给纷扰千年的深衣之争打开了一条新的探索路线——原来在汉代,“深衣”不是具体某一款服饰的名称,而是一大类服饰的总称,即“深衣制”。

明人想象中的汉末衣冠

其实在明人肖像画中,的确是存在一些疑似模仿汉代装束(主要是明人认为的汉代服饰)的案例。《松江邦彦画像册》虽是生活在清初的徐璋所绘,但画中人物涉及的明代人物所穿服饰形制皆准确,必然是有所参考。在这套像册中,可以发现莫是龙像和张弼像,人物虽然头戴明制巾帻,但服饰的下摆出现颇似围裙的结构,看起来很像上衣下裳制。此外,该像册中还出现了身穿明代吉服,但头上戴着诸葛巾的人物。

明代出现的诸葛巾也称纶巾,这种首服可以算是部分明代文人复古情结的反映。《三国演义》不止一次提到诸葛亮羽扇纶巾之形象,但实际上在东汉到三国时期的史料中,并没有关于“纶巾”这种首服的记载。到了晋代,头戴纶巾的装束却开始在士族中流行起来,如《晋书·谢安传》记载“万著白纶巾,鹤氅裘,履版而前”。在与汉末三国极其接近的晋朝,头戴纶巾是士人们颇为流行的打扮。合理推断,假如纶巾在距离晋不远的汉末三国时代已经存在,那么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周瑜,甚至是司马懿,都有可能头戴纶巾,并非专属于某个人。但问题是,这个“纶巾”究竟长什么样呢?没有图像资料。

那么,明人画像中戴的这个纶巾到底是怎么来的?明代王圻编撰的《三才图会·衣服·诸葛巾》载:“诸葛巾,此名纶巾,诸葛武侯尝服纶巾,执羽扇,指挥军事,正此巾也。因其人而名之。”并有配图。按照《三才图会》的说法,这种诸葛巾就是纶巾,因为诸葛亮经常戴这种,故而命名为诸葛巾。这本是正常逻辑,但用在诸葛巾这里,逻辑则完全相反。首先,“纶巾”这种首服早在晋代就已出现于史籍中,但具体形制不明,明朝人恐怕也不知道它长啥样。其次,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留下的壁画、陶俑、画像砖等人物图像资料中,都没有看到诸葛巾这种形制的首服,说明二者并非同一样式。

最早关于诸葛亮首服的记载为“葛巾”,这时的葛巾指头用葛布制作的头巾,是形容材质而非形制。不过历代绘制诸葛亮画像时,难免会融入一些当代服饰特色,由于对诸葛亮的崇拜,创作过程中很可能借鉴了唐代通天冠或明代梁冠、静忠冠这类首服。明朝时,一方面由于印刷技术进步,另一方面也因《三国演义》的影响越来越大,诸葛亮的图像资料增多,并且固定了形象。正是由于诸葛亮的装束在明代已定格,于是就将这个由明人创作出的诸葛亮之首服称之为“诸葛巾”。明人王圻编撰《三才图会》时,一方面对诸葛巾已形成固有印象,另一方面又因当时影响力颇大的《三国演义》不断强调孔明“羽扇纶巾”之形象。于是在书中将这种明人笔下的诸葛巾与史籍中出现的“纶巾”合二为一。

明代之前,诸葛巾与纶巾没有直接关系,明代中期之后,纶巾才与诸葛巾画等号。所以明人画像中所戴的纶巾(诸葛巾),应是明代人想象的汉末三国人物所戴的巾帽,与真实历史上的纶巾无关。

明代女子的头上古意

在红尘滚滚的世俗生活中,女子们的钗环衣裳往往紧随潮流,跟着时尚一变再变,稍有余财的爱美女性,周身都是时髦的装束。前朝时兴的往昔风流,在她们身上并不多见,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复古”装束本就是少数人的小众追求,这些人大多是具备一定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心中常怀有崇古情怀。其次,大量明代女子被拘于闺阁之中,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赵冬梅曾用“丸在盘中”来形容明代女性,尤其是明末清初女性的生活状态。这就使得时人对她们的记载较少,她们也不是文人墨客关注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偶有女性身着古代服饰,也很可能不见经传,自然无法被后世得知。

但是,即便如此,一些对古代的浪漫遐想,依旧以零星碎片的形式,妆点在明代妇女活色生香的日常生活中。

“卧兔儿”又叫“昭君套”,有时干脆直接合称“昭君卧兔”。明末清初的西周生所创《醒世姻缘传》中写:“三十六两银子买了一把貂皮,做了一个昭君卧兔。”寒冬将至,妇女们便以动物皮毛制作头套,不设帽顶,佩戴时在头上围作一圈,既保暖又美观,还不至于弄乱、掩盖她们精心梳妆的发髻。不过,虽冠以“昭君”之名,昭君套与汉代王昭君关系并不密切。没有任何资料显示,汉代王昭君佩戴过昭君套。即便到了宋代,南宋画家宫素然的《明妃出塞图》中,王昭君头顶还未戴皮草式装饰,倒是周围的匈奴人,头顶裘帽。到了明代,仇英《千秋绝艳图》中的王昭君,头上方出现了昭君套。

《明妃出塞图》(局部),抱琴回头者为王昭君,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千秋绝艳图》(局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或许,卧兔、昭君套的出现,一方面来自明代妇女对头箍发饰的喜爱,一方面则来自对汉代美人王昭君的美好想象。中晚明时期,头箍是女性最喜爱的头饰之一,无论是成亲少妇,还是年少受宠女童,头上都少不得头箍。而昭君套,不过是头箍的变种,并且还要与头箍一同佩戴。一种大为流行的头饰,一旦与历史上家喻户晓的美人传说相联系,便会构成一个颇有意趣的审美意象。这种借昭君之名广为流传的饰品,纵横大江南北,横跨明清两代,一直到了晚清,依然覆在女子额上,给予她们冬日的靓丽与温暖。

古代女子喜欢将一头秀发梳理得服帖顺滑,拢在头顶束成发髻。在数千年间,各色流行的花样在女子青丝间变了又变,时而高耸蓬松,时而低垂简洁。不过,总有些经久不衰的审美,在时代更迭与沧桑变幻中一次又一次地点缀着女子的头顶。

堕马髻便是如此,汉代有堕马髻,唐代有堕马髻,明代也有堕马髻。堕马髻的“鼻祖”由东汉梁冀妻孙寿所创,《后汉书》记载:“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齲齿笑,以为媚惑。”孙寿貌美且擅长打扮,给自己画愁云惨淡的八字眉,作欲哭未哭的啼妆,梳将坠未坠的发髻,走路摇曳生姿,笑起来宛若牙痛。整个形象扭捏做作,却又充满娇柔妩媚的风韵,而堕马髻,显然服务于这种韵致,发髻低垂,歪向一侧,宛若妇人即将从马上摔落。孙寿俨然是当时的美妆博主,创造出的妆发样式很快普及开来,一时间上流社会的女子,各个呈现出“柔弱不能自理”般的可怜模样。这种美妆思路偃旗息鼓许久之后,在唐代春风吹又生,再次出现在贵族妇女的身上。我们耳熟能详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中,多有女子梳堕马髻,依然是歪斜地坠向一侧,只是形态与汉代已然不同。

明代堕马髻出现于明中期以后,范濂的《云间据钞目》中说:“梳头如男人直罗,不用分发,蝶鬓髻皆后垂,又名堕马髻。”女子梳头时不必分发,如同男子一般,一股脑将满头青丝束于头顶,然后梳成发髻,便是堕马髻。不过,同样名为堕马髻,明代的版本与汉唐已大不相同,汉唐的发髻偏垂于一侧,明代则向脑后倾垂。堕马髻又被称作倭堕髻,《十美词纪》中说陈圆圆(此陈圆圆非吴三桂之爱姬)爱梳倭堕髻,可见此发型格外受欢迎。

明代人在穿着打扮上的仿古行为,虽在历史当中留下了许多令人回味无穷的生活片段,但归根结底,依旧是一种少数人的爱好。与当下如火如荼、风靡全国,作为中华传统服饰重要符号之一的汉服,并不相同。不过,其中体现出的怀古情怀,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却如出一辙。这也是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对各个时期世俗生活的馈赠。

作者 | 侯佳明 周渝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火炬 李栋 张斌 古月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红楼服饰乱考<二>清翟灏 《通俗编·服饰》:王维诗:乞饭从香积,裁衣学水田。案时俗妇女以各色帛,寸翦间杂,紩以为衣,亦谓之水田衣。 李渔《闲情偶记》治服篇曰:……则零拼碎补之服,俗名呼为“水田衣”者是已。 《儒林外史》第十四回:那船上女客在那里换衣裳,一个脱去元色外套,换了一件水田披风。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908/19/46487161_685591207.shtml
1.浅🍑一下87版红楼梦的服装在阐述一下书里面的基调之后我在涛一下电视剧里面的服饰 © 版权所有 如图是大家印象中清代的服饰 首先因为红楼梦是的清代的,所以服饰什么的肯定是清代为基础,但是清代服饰并不是从明朝一下子就进化的如图1,2,3的样子,而是由明朝服饰慢慢改变的 © 版权所有 https://m.douban.com/group/topic/264485791/
2.趣谈《红楼梦》中的满族风俗——“辽海讲坛”讲座清朝人的服饰比较特殊,和明朝人的服饰差别太大。《红楼梦》作者要“朝代年纪,失落无考”,自然会在人物服饰的描写上百般注意,不能让读者清晰的感觉到小说写的是清朝的人物故事。但是在小说中,只要细心品味,还是能看到清代人的服饰习惯,尤其是满族的服饰痕迹。 https://www.lnskl.org.cn/10000/184590/2022926/1664156917503.shtml
3.《易感期》余不喜^第8章^最新更新:202208披风是明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服饰,在明末的《云间据目抄》里面就提到了“披风便服”,在《红楼梦》中也反复出现披风这种衣物,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中既有披风又有斗篷,说明这二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按照《三才图会》与《朱氏舜水谈绮》中的相关描述,明代的披风其实和宋代的褙子样式相似,披风跟斗篷则是不一样的,披风是https://ww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5274449&chapterid=8
4.红楼梦第十五回(1)北静王的服饰金簪、珠宝一类饰物戴在头上我们容易理解,因为这些东西稀缺、价值高,戴上它们可以显示自己的尊贵和与众不同。头上戴一个绒球,就我们的理解绒球不贵重,那为什么要戴它呢? 当代戏曲装束中的簪缨王帽 在网上查询资料时,发现古代官员有簪白笔制度,觉得红楼梦里贾宝玉北静王头上戴的这些绒簪缨很有可能就源自这个制度。 https://www.meipian.cn/3zohybvo
5.从贾府女孩子们的衣着看清朝服饰的特点!在明朝时期,头箍是女性最喜爱的头饰之一,成亲少妇也好,待字闺中的少女也好,头上都少不得头箍。 在1987电视剧版《红楼梦》里王熙凤也有很多带头箍的造型出现,比如初见刘姥姥时王熙凤头上便戴着紫貂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一派贵气逼人的模样。 尽管这版电视剧对于很多服饰没有完全还原,但是这种细致的考究已经极其难得,所以我们如今才看不惯那些打着古装正剧的旗号却一点儿不尊重史实https://www.jianshu.com/p/130e4374bad9
6.远观文艺复兴80年代两版《红楼梦》:89版有更高格调!87版是王伯伯之前的BU Zhang领导下开拍,他原生家庭正红旗,祖母是爱新觉罗·淑仲,祖父外祖父都是创办《大公报》和辅仁大学,天津大学等洋务运动里出现的皇族或外戚背景官僚买办阶层,87版《红楼梦》顾问团队里比如故宫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受前清恩荫的文史专家。所以我不意外那87版刻意附会索引写成一个明朝服饰的清代内核故事,从林黛玉的选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463772/
7.历史上女医谈允贤丈夫姓杨跟明代两皇帝无感情瓜葛文化在配色方面,明朝服饰追求素雅、含蓄,史料上可见,即便青楼女子也偏爱素色、暗纹,搭配出各种新鲜款式。此外,明朝手工业和商业发达,丝织锦绣造诣极高,明朝早期,皇宫帝后休闲时都是着汉服,《红楼梦》中对各种丝织刺绣的描述可以反映当时的制造水平。但在目前播出的《女医明妃传》中,服装配色多以饱和度极高的大色块冲撞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6/0217/c22219-28131757.html
8.读书笔记红楼梦《红楼梦》中有很多值得后人探讨,例如各种服饰穿着,药材品种的多样等等。因为有着对红楼特殊的感情,特写了这片文章来述说。 该书是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体现封建时代的包办时代的封建婚姻。《红楼梦》主要讲的是在大观园里生活的贾宝玉与贾家女儿们。宝玉与黛玉两人一见如故,又因宝钗等人的介入,两人一直在争吵中https://www.oh100.com/a/202312/7527439.html
9.精选中国古代服饰演变PPT课件.ppt; 8、元代时期;;9、明代时期;;明代女子服饰:;明朝时,对襟的衣服流行,尤其是女装。明朝的汉服,在影视剧中所能见到的最美丽最正式的规制,莫过于中国内地在八十年代拍摄的《红楼梦》。此剧的服饰,由对此深有研究的沈从文先生指导操刀,堪称绝顶之作 ;男子以剃发梳辫、长袍马褂的满族服饰为基本装束,官员服制以“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1107/6104102014010004.shtm
10.闲说《红楼梦》里的古董:贾府的衰败和文物也有关书画也不是。因为书中有一个关键线索,即有位王爷很赏识贾宝玉,还一定要亲自见他,这位王爷名为北静王,而没有称为贝勒阿哥之类,而且再从人物服饰观察,应该是以明朝为背景。 汝窑瓷 暗线:贾府的衰败和古董文物也有关 前面讲过,《红楼梦》第二回就有古董商人冷子兴出场,通过他的口吻,首先给读者一个预热,知道荣国府http://art.people.com.cn/n1/2017/0125/c226026-29047898.html
11.天津日报数字报刊平台比如去年春天,我们举办了一场红楼梦主题的汉服游园会,要求参与者身着汉服或者有民族特色的古典服饰,在校园里一起踏青、一起赏花。我们准备了一些传统文化体验的小活动,比如体验雕版印刷等。大家还可以收集活动特色印章,集齐后可以获得与非遗相关的小奖品。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同学们更好地参与其中,也让大家对古典服饰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4-04/16/content_143096_6306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