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一部奇书,也是一本参考意义非常大的著作,它的伟大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映射了一段史实。然而因为当时文字狱以及封建制度的原因,很多文人并不能畅所欲言,他们想记录下某段历史,或者想反映当时政治的某些问题,都只能在书里埋下各种各样的机关,红楼梦亦是如此。在开篇的时候作者就告诉大家,这只是一段“荒唐事”,而发生这段“荒唐事”的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全都失落无考。但是读者们也并不那么好糊弄,作者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满纸的辛酸泪仅仅是想留下一段虚构的“荒唐事”吗?这显然有些说不过去。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这个观点已经被大多数的人认可了,很多人说曹雪芹是在讲述他家族的一段历史,此书的成书背景正是清朝,反映的也是康、雍、乾三朝的事。也有人说是明朝的事,因为书中的穿着和装饰都像是明朝。那么究竟这段故事的背景是不是清朝,我今天也总结出了一些证据,这些证据也都是书里不经意间透露出来的线索。
证据一,贾元春判词的最后一句“虎兕相逢大梦归”。很多人说是虎兔,在很多通行本里也确实是“兔”字,但是古本红楼梦里这个字确实是“兕”。如果是兔的话,这句话也可以解释,它的意思就是元春是死在虎年和兔年交接的时候。红楼梦的成书方式是手写,传阅也是用手抄的方式互相传看的,因此抄错很有可能,并且“兔”和“兕”的字形又很像,最重要的是这个“兕”字并不常见,很多人也不认识,因此就抄做“兔”。
但是“虎兕”是个固定的词组,它也有自己所指代的特殊意义,元春如此重要的一个人物,不可能最后一句重要的话只给出一个死亡的时间,这一句信息量很大,可能都在“虎兕”所指代的意思里。清初诗人吴兆骞有一首说宁古塔环境恶劣的诗,其中有一句“前忧猛虎后苍兕”,这句诗里,这个苍兕是指代恶劣的环境,而这之前,“兕”的出现多半是指凶猛的动物。元春判词里的“虎兕”应该和吴兆骞的诗一样,是在说明,元春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里面死的。宁古塔是清廷的发祥地,在判词里暗指清廷环境恶劣很合理,而能知道吴兆骞这首诗的肯定是清朝的人了。因此元春这句判词是一处很重要的线索。
证据二,在六十三回贾敬葬礼的时候,贾珍和贾蓉回家奔丧,书里写到:“贾珍下了马,和贾蓉放声大哭,从大门外便跪爬进来,至棺前稽颡泣血,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张爱玲在她的《红楼梦魇》里曾提到过这个丧礼的礼节问题,她说:“贾敬死后,儿孙回家奔丧,一路跪着爬进来,想是喇嘛教影响。清室信奉喇嘛教,西藏进香人在寺院中绕殿爬行叩首”。我认为这种说法很合理,红楼梦在很大程度上都向我们展示了贵族生活的奢华和繁琐的礼仪,后四十回之所以没有前八十回写得好,有一大部分原因可能就是后四十回的作者没有这种贵族生活的体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曹雪芹在写元春省亲,秦可卿葬礼时都写的相当细致,如亲身体验过一般。贾敬葬礼一定也是一种写实,这种礼节问题作者耳濡目染,信手拈来。喇嘛教在雍正的时候几乎达到了顶峰,雍和宫就是以雍正皈依喇嘛教赐名,他曾经在他的宫殿里养了很多喇嘛。我想此时这种礼仪流行到宫廷外面来,时间很可能就是在雍正时期或者雍正的后期。
证据三,刘心武在揭秘红楼梦的时候提到过元春省亲时的依仗队,依仗队里有曲柄七凤黄金伞,刘心武经过研究和查阅史料,得到的结论是:这种曲柄的黄金伞,只有乾隆朝的时候才开始有,在康熙和雍正朝时候,当时在所规定的卤簿,就是仪仗里面有伞都是直柄的,曲柄伞是乾隆朝才开始有的一种创制,就是在仪仗方面,各朝它不断要有所改进,曲柄伞是那个时候才有。因此他认为,故事的背景就是发生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这个观点我也是非常的认同,列出来供大家参考。
证据四,续书第九十二回,巧姐在给贾宝玉请安的时候,贾宝玉对巧姐说了一句:“妞妞好?”,这个妞妞就是满人的称呼。曹雪芹前八十刻意避免露出朝代,因此处处谨慎小心,但是续书的人可能想的就没有那么多了,无意间就暴露了自己所处的朝代。
书中这四处线索都藏的比较隐秘,但是如果找出来细细研究,确实能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这四处的线索也基本证实了,红楼梦的朝代背景就是在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