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曹雪芹的经历说起,浅析《红楼梦》创作的文化背景

曹雪芹波澜起伏的一生,成就了史诗性巨著《红楼梦》。出生于富裕之家,少年时代亲眼目睹了整个家族的迅速败落,这种经历让他刻骨铭心,这也成为曹雪芹中年以后创作《红楼梦》的基本依据。曹雪芹丰富的经历,塑造了自己不同的文化属性,这也形成了《红楼梦》创作的文化背景。

一、士族文化

曹家作为包衣世家,主政江宁织造接近六十年,家世显赫,集富贵与权势于一身,属南京的名门望族。康熙六下江南,四次入驻江宁织造局,这是何等荣耀。曹家作为皇家世仆,不用走科举入仕这条道,只要伺候好皇帝,自然会顺利接上辈的班,继续荣华富贵。曹家这样的士族大家庭,在政治上具有垄断性。

曹雪芹三岁随曹頫认字读书,开始学习《三字经》、《弟子规》等启蒙性读物。少年时即“以诗词经艺惊动长者,称神童”。老祖母会在学习之余为他讲述有关家族兴衰,老皇帝南巡,来访蓝眼睛洋人的故事。四五岁时家里请了私塾先生教他读书。七八岁时,家人就开始教他为人处事的道理。由于家里藏书很多,曹雪芹从小又喜欢读书,所以通过读书给自己储备了很多知识。一家人都很宠曹雪芹,每次外出也会带着他,所以曹雪芹从小就遍览了江浙一带的繁华胜地,开阔了眼界。

这一时期的曹雪芹受到士族文化的影响,作为包衣世家深得皇帝信任,世代为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曹家衰弱之前的这段时间,曹雪芹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成长。《红楼梦》就是记录了中国封建大家族贾家的生活史。贾家作为官宦之家,贾政、贾赦、贾珍都有朝廷的俸禄。另外,贾家还有庄田,这些庄田每年都会进献大量山珍海味和银两作为租子。

二、底层文化

由于曹頫的办事不利,行为不端,雍正五年被革职入狱,家产被查抄,此时曹雪芹只有十三岁。正值年关,却被扫地出门,曾经的贵族眨眼间成了阶下囚,无尽的悲凉淹没了曹雪芹。被抄家的第二年,在新任江宁织造催逼下,曹雪芹告别金陵,随家人北上返京。因为雍正没有赶尽杀绝,在京城给曹家留下一处房产。

曹雪芹回到北京后,住在崇文门外蒜市口老宅。此时曹家只能依靠朝廷给旗人发放的钱粮和朋友的接济,聊以度日。没过多久,曹雪芹就被送到包衣子弟学校去读书。家里的日子日渐窘迫,只好典房卖地,以解燃眉之急。家庭的没落,让曹雪芹进一步认识了人情的冷暖和世道的艰难,他在艰难困苦地磨练下不断长大。

曹雪芹本人由一位八旗公子哥儿,沦落而至于“举家食粥”贫困不堪,这让他深深体验了一把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在《红楼梦》中也涉及到底层人物刘姥姥和乌庄头。这两个人物刻画地都很深刻,特别是刘姥姥,占用的篇幅还比较多。如果不是底层生活的经历,对刘姥姥的塑造也许就不会这么接地气。爱热闹,土里土气的刘姥姥第一次出场就深深走入人们内心。至于,黑山村武庄头,年底进贾府交租,也反应了在当时封建大背景下,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三、王府文化

随着曹雪芹的一天天长大,他开始走向台前,代替曹家待人接物。努力学习之余积极结识一些王公贵族,以图为曹家的复兴近一微薄之力。乾隆元年,新皇大赦,曹頫释放回家,与此同时,乾隆召好友福彭回京,协办总理事务处,曹雪芹此时二十一岁。由于亲戚关系,曹雪芹经常出入平郡王府,对于王府的非常熟悉,对王府的文化也是深有感触。再加上乾隆五年曹雪芹在福彭的举荐下,顺利补上侍卫缺,能够从龙伴驾,近距离了解皇家礼仪和皇家园林。这为其在《红楼梦》中描画皇家出巡场景和大观园的布局结构打下了基础。

清代北京的王府分亲王府、郡王府、贝勒府、贝子府四个等级,曹雪芹与敦诚、敦敏兄弟是好友,经常出入他们的亲王府。福彭作为曹雪芹表兄,平郡王府自然是也少不了曹的影子。平郡王府常被称为“西府”,东边诺尼的贝勒府常被称为“东府”,因此有些红学家认为,这里就是《红楼梦》里荣国府和宁国府的原型。经常出入王府的曹雪芹自然对王府的生活习俗和各种规矩了如指掌,这样在写荣宁二府生活时也是得心应手。

王府文化属于贵族文化,为宫廷文化与民间文化沟通之桥梁。民间所知宫廷文化,多来自王府;王府又承自宫中;宫中又多继承前代,体现了皇家文化与民间文化的交融。清代王府文化,年深日久,生活细节各有所长,如庆王府之芙等饼、舒肝丸,荣王府之真松烟墨,东王府之唱本(子弟书),皆为北京人所共知。《红楼梦中》大篇幅描写饮食文化,涉及珍馐佳肴,有让刘姥姥大开眼界的秘制茄鲞,还有花巨资打造的螃蟹宴等等。

四、市井文化

曹雪芹崇尚自由,追求个性解放,仕途让他感觉压抑,终于在乾隆十六年他离开仕途,回到香山。他的打算长居于此,完成《红楼梦》的写作与修订。香山因其独特的风水,寺观众多,曹雪芹经常到法海寺和卧佛寺找佛僧谈论佛理。乾隆二十年,曹雪芹在香山的房子塌了,他搬到公主坟居住。曹雪芹这段时间换过很多住处,过着著书立说的隐居生活。四处流离,曹雪芹被北京的市井文化所熏陶。

市井文化是一种通俗杂乱生活化的文化,很接地气,更能反映普通人的生活,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红楼梦》里有很多涉及市井的场面,像如古董店里的冷子兴;香料店里的卜世仁;当铺“恒舒典”里的张德辉。之所以能够对这些市井场面细微刻画,源于曹雪芹对市井文化的的熟悉和了解。

《红楼梦》里的各种描述,跟作者的经历息息相关,作者将自己的文化属性散落在书中的各个角落,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当然,这样一部鸿篇巨制,自然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洗礼。纵观中国历史,封建社会的的晚期各种矛盾环生,已阻碍了当时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直接导致国力的衰微、王朝的没落。曹家的被抄,相对应《红楼梦》中贾府的悲剧正是当时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反映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时代特征,所以《红楼梦》的创作也被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THE END
0.红楼梦四大家族背景及相连贾家、王家、史家、薜家。这四大家族是红楼梦这部小说里的四个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的四大家族。贾家是贾母、贾政、贾宝玉等为代表的家族,王家主要是王夫人娘家,史家是贾母的娘家,薜家是薜姨妈、薜宝钗为代表的家族。 《红楼梦》四大家族分别是贾史王薛。贾家是作为发展主线的的家族,而在贾家的发展兴衰史中也包https://www.meipian.cn/4yyu9sgf
1.一篇文章读懂《红楼梦》!1、简介与历史背景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曹雪芹创作,详细描绘了清代一个大家族的荣辱兴衰。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深刻的社会写实,通过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沉浮,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曹雪芹以其精湛的文学技巧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使《红楼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http://www.kunlunce.com/ssjj/guojipinglun/2024-12-22/183497.html
2.童庆炳:做学术,一辈子的功夫就是积累|郭沫若|王国维|格奥尔格·威宋:您早在1963年就在师大学报上发表长篇论文《高鹗续红楼梦的功过》,新时期以来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对古今中外的文学典籍、文学大家和文学现象都有涉猎,您是怎么做到这样厚积薄发的呢? 童先生:我之所以能比同龄人稍微多走一步,是因为我的积累比他们要多。这跟我教学、研究的路上遇到一些比较好的机会是有密切https://www.163.com/dy/article/H3400SND0514AIGG.html
3.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明朝还是其他朝代?红楼梦中时代背景是明末时期,证据极多,列举几个最为典型的吧。 首先,红楼梦里曾反复谈到末世,并在书中核心内容里对“末世”景象有大量描写。 红楼梦中,最关键的内容,莫过于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和判曲,其中王熙凤和探春判词中,都明确点明了红楼书中“末世”的时代背景。 http://m.w.55xw.net/show-426371.html
4.四川旅游学校②故都的秋写作背景: 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这段时间里,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的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https://www.scslyxx.cn/portal/xbjs/sxb/jpkc/webinfo/2019/09/phone1570776475683761.htm
5.红楼梦主要内容及创作背景是什么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百态的史诗性著作。 《红楼梦》中心思想 http://www.chusan.com/zhongkao/229099.html
6.文学鉴赏论文汇总十篇还能够使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了解了历史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2增强语文教材的多样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习语文教材的同时,要结合历史背景以及历史方面的知识进行研究,丰富语文的教学内容,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提高文史鉴赏的水平。https://www.xueshu.com.cn/haowen/32878.html
7.《无名女郎》背景正是这座261年历史大剧院,它的两台重磅剧目来公元1756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闭门创作《红楼梦》,莫扎特出生在萨尔茨堡,俄罗斯伊丽莎白女皇在圣彼得堡兴建起第一座公共剧院。时代推动着艺术、哲学走出宫廷,向普罗大众张开怀抱。两百多年后,天才作古长眠、珍品住进博物馆,圣彼得堡的那一座大剧院却依旧欣欣向荣,迎来了她的第261个演出季——这便是亚历山德琳娜大剧院。 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84811
8.为什么《人生象斅》应该收入《鲁迅手稿全集》?文史一、鲁迅编写《人生象斅》讲义的历史背景 1904年9月至1906年3月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学习。1909年8月结束日本留学生活回国。鲁迅回忆说,自己曾“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见鲁迅《集外集·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303/c419387-32635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