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世界三大定律:无朝代年纪可考,诗谶命定与追踪蹑迹
《红楼梦》自成一个完整世界,而且把这个世界的初始设置在女娲炼石补天之际,由此开始推演整个故事。《红楼梦》的第一回是建构这个世界重要规则的极其重要的一回,也是解读这个世界的基础。
第一回中曹公提出了三大规则,我抛砖引玉,将此拟为《红楼梦》世界三大定律。
第一大定律:无朝代年纪可考,取事体情理
这一定律确凿无疑地将反清复明坐实到某个朝代的解读判了死刑,否则就是违背曹雪芹原意,成了“历来野史皆蹈一辙”,相当于当面斥责曹公为何不能做到他追求的“新奇别致”。
“取事体情理”,即合乎人之常情的一般道理,是一个人在日常中根据其性格、学识、利益做出的合乎道理和人之常情的行为,而不是“且嬛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就是不说人话背台词。凤姐作诗的话,取事体情理,可以说“一夜北风紧”。
按照“取事体情理”的原则,秦可卿是太子的女儿就是纯粹的无中生有,秦业“便向养生堂抱养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就是秦可卿,按照合乎常情的一般道理,你随便问一个人,说根据曹公提供给秦可卿的出身,说她是太子的女儿,每个常人都会说你胡扯。刘心武先生是在构筑他自己的世界,与曹公的世界无关。
第二大定律:诗谶命定,预判命运
《红楼梦》跟其他小说不同之处就是在开头的第五回就把主要人物的命运提前告知了(并且在最为重要的第一二回里把甄士隐这个“小红楼梦”的命运兴衰呈现出来),关于人物的骨架已然成型,在随后的章节里,不断用诗歌、谜语、酒令等细密的编织、晕染,是超乎一般行文之上的判词和启示。不但脂评和畸评不能违背它,一般行文也要与其衔接。
诗谶和判词是纲和领,是骨架和主干,是脉络,整个行文推进是血肉和枝叶,互为里表。
《红楼梦》的前80回已经把整部书的骨架和主干搭建完成,所以无名氏的续书能表面上看得过去,只能对前80回大肆篡改。
第一和第二定律定义了《红楼梦》世界的基础规则和人物骨架。所有的解读都要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开始。
第三定律: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
这里的踪和迹,我愿意理解为言行,即言语和行为,其在时空中留下的踪迹和印记。
首先,曹公具菩萨之心,有诗人之厚,但是又秉刀斧之笔。就是贾赦、邢夫人这样的人物,曹公以直笔明写其不端之外,也没有抹去贾赦在叔嫂逢无鬼时仍旧各处去寻僧觅道,其亲情未丧。书中的主要的主角凤姐,其所有的踪迹清晰可见,没有一笔曲笔。
虽然曹公承认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并对此尽了最大的包容,甚至在书中以菩萨之心予以饰过,但是,曹公却没有掩饰所有人的踪迹。
畸笏叟力主删除秦可卿的不端事件,曹公虽不情愿仍然删除了,但是并没有完全删除秦可卿的踪迹和印记,从前后文中仍然能推测出来。
传统戏剧中的,包括当下的大部分电影、电视剧都秉承一种非黑即白,善恶分明,好人坏人高度脸谱化的弊病,这种人物要么绝对的伟光正,要么一坏到底。何曾有这种人物。
但说这种人物的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这种艺术观和艺术功底,就可以秒杀当今绝大部分电影、小说、电视剧。
在曹公这里,不溢美,不矫饰,不饰过,每个人物形象都是独一无二的,就人物的多样性和立体性而言,全世界的文学史,没有一部作品可以跟《红楼梦》抗衡,曹公的几十个主要人物,几无雷同。
脸谱化地解读《红楼梦》,绝对是个笑话。我们需要既能欣赏每个人角色的真善美,又像曹公一样有诗人之厚的怜悯之心,又对他们的缺陷和不端的踪迹观照自我,问是不是我在那个场景能不能做得比这好。
就像对凤姐,爱之恨之,然而,这才是一个饱满立体的凤姐。
总之,追踪蹑迹,不要脸谱化。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