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现在几成定论的观点是,《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不论是大陆,还是台湾的教科书上,都是这样的说法,有一年大陆的高考语言试卷上,填空题上还出“红楼梦的作者是(——)”,标准答案是,“曹雪芹”。图:曹雪芹纪念银币其实,这是标准答案并不标准,以前《红楼梦》并没有作者署名,曹雪芹应该是“被署名”,只是一家之言。这个“一家”,就是民国学者、新红学的祖师爷胡适(字“适之”)先生。胡适1921年在其所著《<红楼梦>考证》一书中,提出了这一观点,这一些观点后被胡氏的学生、同仁热捧,而渐成定论。这样算来,“曹雪芹”成为《红楼梦》作者是谁的标准答案,连百年时间也不到。随着《红楼梦》研究在1980年代的再度兴起,《红楼梦》作者问题也再度被提起,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土默热红学”的出现,将《红楼梦》作者的胡氏定论完全推翻。《红楼梦》的作者研究,都避不开书中第一回的内容。开卷第一句便是,“作者自云”,这个作者就是写了《石头记》的“石兄”。除了《石头记》一名,《红楼梦》还有如下叫法——《情僧录》,由转抄《石头记》的情僧“空空道人”所起。《风月宝鉴》,由“东鲁孔梅溪”,在阅读《石头记》后易名。《金陵十二钗》,由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的曹雪芹题名。《红楼梦》,这个定名,则是“吴玉峰”的意思。从上述可见,《红楼梦》的原作者肯定不是曹雪芹,而是“石兄”。曹雪芹为《红楼梦》作了什么,第一回交代得很清楚,就是16个字——“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曹雪芹在披阅完成后,还有感而发,题了一首五言语——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但这里的问题是,原作者“石兄”是个化名,石兄到底是什么人,就成谜了,为《红楼梦》原作者争议,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为什么曹雪芹能被推论成原作者?理由不少,但最主要的是第一回中提到的与《红楼梦》作者有关的人员中,除了曹雪芹,其他都是虚的。顺着曹雪芹这条线考证下去,如果发现史上真有“曹雪芹”,这不就离作者真相接近了一大步?果然,胡适从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之五世孙敦敏《四松堂集》、敦诚的《懋斋诗抄》中找到了证据,其中有“咏雪芹诗”,证明“曹雪芹”真有其人。图:人民文学版《红楼梦》封面但证明曹雪芹真有其人还不行,得有直接的文字说他是《红楼梦》的作者。果然,胡适发现了。胡适从《随园诗话》(卷二)中找到了:“康熙间,曹练亭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书,备记风月每华之盛。”据此,胡适“发现”了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他曾做过沭阳县的“县长”,在也江宁(今南京)做官,在南京置有产业,今天南京城西的随园、五台山、清凉山都是他家的,这些地方离我的居所不远,我常去走走。袁枚所记是证明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的最直接“证言”,但这证言可靠么?不可靠,并非铁证。袁枚(出生于1716年,去世于1798年)和曹雪芹(一说生于1715年,一说是1724年去世于1763年)出生时间相近,其所记当有一定的可信度。但问题是,《随园诗话》系袁枚写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的晚年之作,其诗文所记与事实多有出入,不准确,而且其诗文又并不是史料,只能做为侧证来参考。如袁枚书中常为红学家提到的大漏子:曹雪芹与其祖父曹寅相隔不过80年,袁枚书中却记“相隔已百年矣”。况且,袁枚与曹雪芹并无交往,只是通过与时人明义的文字交往,袁攻才知道曹雪芹和《红楼梦》的。“《红楼梦》是曹雪芹”,是胡适“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研究方法下的产物。这个“大胆研究法”如今为中国考古界人士推崇。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包括胡适本人在内,设想“大胆”了,但求证往往不“小心”。如安阳西高穴墓葬被“考古学认定”为曹操墓就是一例。同样的,胡适的研究成果也被许多崇拜他的“胡子胡孙”当成了真理。《红楼梦》作者的争议,根本原因在古代写书人不喜欢写上“本文作者倪方六”这样的东西,即“不署撰人”。即便署名了,也多用别名,或是室号,如《长生殿》署名“一瓣心香室主”、《金瓶梅》署名“兰陵笑笑生”、《聊斋志异》署名“柳泉居士”,就是这么一回事情。那么,如果曹雪芹不是作者,《红楼梦》的作者会是谁呢?有的说是曹寅,有的说是“脂砚斋”。近来又有新说,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洪升。《红楼梦》中人物和情节,都是以洪升及其家族、姐妹们身上发生的真实事迹为原型的,而曹雪芹根本就没有书中那些经历,一个连打酱钱都要考虑一下的人,仅凭文学想像,根本创作不出来《红楼梦》。“土默热红学”即是此观点,我觉得这个推论有道理。图:洪升的《长生殿》洪升(1645-1704),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清代大戏曲家,古代四大戏曲之一《长生殿》的作者,是个大才子。《红楼梦》的重要批注者——“脂砚斋”,就是洪升的妻子黄蕙,因为黄蕙一度有过“脂砚斋”的室名。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芹溪居士。洪升本人也用过“芹溪处士”的别号,这与雪芹雪的“芹溪”惊人的巧合。洪升有一位老朋友叫拙庵和尚,即是书中的“空空道人”,而曹雪芹则没有这样的和尚朋友……能证明《红楼梦》原作者来是洪升的资料还有很多,这里无法一一展开。那么,洪升的作品怎么又到了曹雪芹的手里?是因为现雪芹祖父曹寅(1658-1712)的关系。据《洪升VS曹雪芹》(作者:秦轩)一书,洪升与曹寅是对老朋友,生前把《石头记》“行卷”留在了曹寅的江宁织造府,托老朋友代为出版,曹寅的《赠洪昉思》诗,便提到了这件事情。曹寅与洪升又是如何成为好朋友的,我查了一下资料,原来曹寅特喜欢戏曲,同时代的浙江文人金埴《巾箱说》有这样的记述:“曹公素有诗才,明声律,乃集江南江北名士为高会,独让昉思居上座,置《长生殿》本于其席。又自置一本于席。每优人演出一折,公与昉思雠对其本,以合节奏。凡三昼夜始阕。两公并极尽其兴赏之豪华,以互相引重,且出上币兼金赆行。长安传为盛事,士林荣之。”图:复建中的江宁织造府1704年,洪升应江南提督张云翼的邀请。来到松江(今上海)。张云翼把洪升奉为上宾,特意召集宾客,选了几十名演员,上演洪升的《长生殿》。曹寅听说洪升到上海了,便把洪升请来江宁(今南京),这就是上面金埴所记之事:遍请江浙名士,盛演《长生殿》。洪升应邀到曹府时已60岁,在从曹寅处离开,乘船回家时,经过乌镇时因喝醉酒,从船上掉进水里,淹死了。洪升死后,曹寅并没有能帮他完成《石头记》的出版计划,几年后曹寅也死了。后曹家被抄,家道中落,这部《石头记》历经半个多世纪,转到了其孙曹雪芹的手上,这才有《红楼梦》第一回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的事情。现在读者看到了《红楼梦》肯定不是洪升当年作品的原貌,已经过曹雪芹“披阅”、“增删”。不论曹雪芹是不是《红楼梦》的原作者,其贡献还是有的,要尊重其劳动。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既然有曹雪芹加工成份,署名“作者:曹雪芹”也说得通。但我认为,从尊重原作者,尊重历史的角度,应该还原一个真实,在曹雪芹和洪升都存争议的情况下,《红楼梦》的署名问题应该这样——原著者:石兄披阅者:曹雪芹
现在几成定论的观点是,《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不论是大陆,还是台湾的教科书上,都是这样的说法,有
图:曹雪芹纪念银币其实,这是标准答案并不标准,以前《红楼梦》并没有作者署名,曹雪芹应该是“被署名”,只是一家之言。这个“一家”,就是民国学者、新红学的祖师爷胡适(字“适之”)先生。胡适1921年在其所著《<红楼梦>考证》一书中,提出了这一观点,这一些观点后被胡氏的学生、同仁热捧,而渐成定论。这样算来,“曹雪芹”成为《红楼梦》作者是谁的标准答案,连百年时间也不到。随着《红楼梦》研究在1980年代的再度兴起,《红楼梦》作者问题也再度被提起,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土默热红学”的出现,将《红楼梦》作者的胡氏定论完全推翻。《红楼梦》的作者研究,都避不开书中第一回的内容。开卷第一句便是,“作者自云”,这个作者就是写了《石头记》的“石兄”。除了《石头记》一名,《红楼梦》还有如下叫法——《情僧录》,由转抄《石头记》的情僧“空空道人”所起。《风月宝鉴》,由“东鲁孔梅溪”,在阅读《石头记》后易名。《金陵十二钗》,由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的曹雪芹题名。《红楼梦》,这个定名,则是“吴玉峰”的意思。从上述可见,《红楼梦》的原作者肯定不是曹雪芹,而是“石兄”。曹雪芹为《红楼梦》作了什么,第一回交代得很清楚,就是16个字——“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曹雪芹在披阅完成后,还有感而发,题了一首五言语——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但这里的问题是,原作者“石兄”是个化名,石兄到底是什么人,就成谜了,为《红楼梦》原作者争议,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为什么曹雪芹能被推论成原作者?理由不少,但最主要的是第一回中提到的与《红楼梦》作者有关的人员中,除了曹雪芹,其他都是虚的。顺着曹雪芹这条线考证下去,如果发现史上真有“曹雪芹”,这不就离作者真相接近了一大步?果然,胡适从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之五世孙敦敏《四松堂集》、敦诚的《懋斋诗抄》中找到了证据,其中有“咏雪芹诗”,证明“曹雪芹”真有其人。图:人民文学版《红楼梦》封面但证明曹雪芹真有其人还不行,得有直接的文字说他是《红楼梦》的作者。果然,胡适发现了。胡适从《随园诗话》(卷二)中找到了:“康熙间,曹练亭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书,备记风月每华之盛。”据此,胡适“发现”了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他曾做过沭阳县的“县长”,在也江宁(今南京)做官,在南京置有产业,今天南京城西的随园、五台山、清凉山都是他家的,这些地方离我的居所不远,我常去走走。袁枚所记是证明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的最直接“证言”,但这证言可靠么?不可靠,并非铁证。袁枚(出生于1716年,去世于1798年)和曹雪芹(一说生于1715年,一说是1724年去世于1763年)出生时间相近,其所记当有一定的可信度。但问题是,《随园诗话》系袁枚写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的晚年之作,其诗文所记与事实多有出入,不准确,而且其诗文又并不是史料,只能做为侧证来参考。如袁枚书中常为红学家提到的大漏子:曹雪芹与其祖父曹寅相隔不过80年,袁枚书中却记“相隔已百年矣”。况且,袁枚与曹雪芹并无交往,只是通过与时人明义的文字交往,袁攻才知道曹雪芹和《红楼梦》的。“《红楼梦》是曹雪芹”,是胡适“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研究方法下的产物。这个“大胆研究法”如今为中国考古界人士推崇。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包括胡适本人在内,设想“大胆”了,但求证往往不“小心”。如安阳西高穴墓葬被“考古学认定”为曹操墓就是一例。同样的,胡适的研究成果也被许多崇拜他的“胡子胡孙”当成了真理。《红楼梦》作者的争议,根本原因在古代写书人不喜欢写上“本文作者倪方六”这样的东西,即“不署撰人”。即便署名了,也多用别名,或是室号,如《长生殿》署名“一瓣心香室主”、《金瓶梅》署名“兰陵笑笑生”、《聊斋志异》署名“柳泉居士”,就是这么一回事情。那么,如果曹雪芹不是作者,《红楼梦》的作者会是谁呢?有的说是曹寅,有的说是“脂砚斋”。近来又有新说,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洪升。《红楼梦》中人物和情节,都是以洪升及其家族、姐妹们身上发生的真实事迹为原型的,而曹雪芹根本就没有书中那些经历,一个连打酱钱都要考虑一下的人,仅凭文学想像,根本创作不出来《红楼梦》。“土默热红学”即是此观点,我觉得这个推论有道理。图:洪升的《长生殿》洪升(1645-1704),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清代大戏曲家,古代四大戏曲之一《长生殿》的作者,是个大才子。《红楼梦》的重要批注者——“脂砚斋”,就是洪升的妻子黄蕙,因为黄蕙一度有过“脂砚斋”的室名。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芹溪居士。洪升本人也用过“芹溪处士”的别号,这与雪芹雪的“芹溪”惊人的巧合。洪升有一位老朋友叫拙庵和尚,即是书中的“空空道人”,而曹雪芹则没有这样的和尚朋友……能证明《红楼梦》原作者来是洪升的资料还有很多,这里无法一一展开。那么,洪升的作品怎么又到了曹雪芹的手里?是因为现雪芹祖父曹寅(1658-1712)的关系。据《洪升VS曹雪芹》(作者:秦轩)一书,洪升与曹寅是对老朋友,生前把《石头记》“行卷”留在了曹寅的江宁织造府,托老朋友代为出版,曹寅的《赠洪昉思》诗,便提到了这件事情。曹寅与洪升又是如何成为好朋友的,我查了一下资料,原来曹寅特喜欢戏曲,同时代的浙江文人金埴《巾箱说》有这样的记述:“曹公素有诗才,明声律,乃集江南江北名士为高会,独让昉思居上座,置《长生殿》本于其席。又自置一本于席。每优人演出一折,公与昉思雠对其本,以合节奏。凡三昼夜始阕。两公并极尽其兴赏之豪华,以互相引重,且出上币兼金赆行。长安传为盛事,士林荣之。”图:复建中的江宁织造府1704年,洪升应江南提督张云翼的邀请。来到松江(今上海)。张云翼把洪升奉为上宾,特意召集宾客,选了几十名演员,上演洪升的《长生殿》。曹寅听说洪升到上海了,便把洪升请来江宁(今南京),这就是上面金埴所记之事:遍请江浙名士,盛演《长生殿》。洪升应邀到曹府时已60岁,在从曹寅处离开,乘船回家时,经过乌镇时因喝醉酒,从船上掉进水里,淹死了。洪升死后,曹寅并没有能帮他完成《石头记》的出版计划,几年后曹寅也死了。后曹家被抄,家道中落,这部《石头记》历经半个多世纪,转到了其孙曹雪芹的手上,这才有《红楼梦》第一回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的事情。现在读者看到了《红楼梦》肯定不是洪升当年作品的原貌,已经过曹雪芹“披阅”、“增删”。不论曹雪芹是不是《红楼梦》的原作者,其贡献还是有的,要尊重其劳动。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既然有曹雪芹加工成份,署名“作者:曹雪芹”也说得通。但我认为,从尊重原作者,尊重历史的角度,应该还原一个真实,在曹雪芹和洪升都存争议的情况下,《红楼梦》的署名问题应该这样——原著者:石兄披阅者:曹雪芹
图:曹雪芹纪念银币
图:曹雪芹纪念银币
图:人民文学版《红楼梦》封面但证明曹雪芹真有其人还不行,得有直接的文字说他是《红楼梦》的作者。果然,胡适发现了。胡适从《随园诗话》(卷二)中找到了:“康熙间,曹练亭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书,备记风月每华之盛。”据此,胡适“发现”了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他曾做过沭阳县的“县长”,在也江宁(今南京)做官,在南京置有产业,今天南京城西的随园、五台山、清凉山都是他家的,这些地方离我的居所不远,我常去走走。袁枚所记是证明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的最直接“证言”,但这证言可靠么?不可靠,并非铁证。袁枚(出生于1716年,去世于1798年)和曹雪芹(一说生于1715年,一说是1724年去世于1763年)出生时间相近,其所记当有一定的可信度。但问题是,《随园诗话》系袁枚写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的晚年之作,其诗文所记与事实多有出入,不准确,而且其诗文又并不是史料,只能做为侧证来参考。如袁枚书中常为红学家提到的大漏子:曹雪芹与其祖父曹寅相隔不过80年,袁枚书中却记“相隔已百年矣”。况且,袁枚与曹雪芹并无交往,只是通过与时人明义的文字交往,袁攻才知道曹雪芹和《红楼梦》的。“《红楼梦》是曹雪芹”,是胡适“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研究方法下的产物。这个“大胆研究法”如今为中国考古界人士推崇。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包括胡适本人在内,设想“大胆”了,但求证往往不“小心”。如安阳西高穴墓葬被“考古学认定”为曹操墓就是一例。同样的,胡适的研究成果也被许多崇拜他的“胡子胡孙”当成了真理。《红楼梦》作者的争议,根本原因在古代写书人不喜欢写上“本文作者倪方六”这样的东西,即“不署撰人”。即便署名了,也多用别名,或是室号,如《长生殿》署名“一瓣心香室主”、《金瓶梅》署名“兰陵笑笑生”、《聊斋志异》署名“柳泉居士”,就是这么一回事情。那么,如果曹雪芹不是作者,《红楼梦》的作者会是谁呢?有的说是曹寅,有的说是“脂砚斋”。近来又有新说,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洪升。《红楼梦》中人物和情节,都是以洪升及其家族、姐妹们身上发生的真实事迹为原型的,而曹雪芹根本就没有书中那些经历,一个连打酱钱都要考虑一下的人,仅凭文学想像,根本创作不出来《红楼梦》。“土默热红学”即是此观点,我觉得这个推论有道理。图:洪升的《长生殿》洪升(1645-1704),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清代大戏曲家,古代四大戏曲之一《长生殿》的作者,是个大才子。《红楼梦》的重要批注者——“脂砚斋”,就是洪升的妻子黄蕙,因为黄蕙一度有过“脂砚斋”的室名。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芹溪居士。洪升本人也用过“芹溪处士”的别号,这与雪芹雪的“芹溪”惊人的巧合。洪升有一位老朋友叫拙庵和尚,即是书中的“空空道人”,而曹雪芹则没有这样的和尚朋友……能证明《红楼梦》原作者来是洪升的资料还有很多,这里无法一一展开。那么,洪升的作品怎么又到了曹雪芹的手里?是因为现雪芹祖父曹寅(1658-1712)的关系。据《洪升VS曹雪芹》(作者:秦轩)一书,洪升与曹寅是对老朋友,生前把《石头记》“行卷”留在了曹寅的江宁织造府,托老朋友代为出版,曹寅的《赠洪昉思》诗,便提到了这件事情。曹寅与洪升又是如何成为好朋友的,我查了一下资料,原来曹寅特喜欢戏曲,同时代的浙江文人金埴《巾箱说》有这样的记述:“曹公素有诗才,明声律,乃集江南江北名士为高会,独让昉思居上座,置《长生殿》本于其席。又自置一本于席。每优人演出一折,公与昉思雠对其本,以合节奏。凡三昼夜始阕。两公并极尽其兴赏之豪华,以互相引重,且出上币兼金赆行。长安传为盛事,士林荣之。”图:复建中的江宁织造府1704年,洪升应江南提督张云翼的邀请。来到松江(今上海)。张云翼把洪升奉为上宾,特意召集宾客,选了几十名演员,上演洪升的《长生殿》。曹寅听说洪升到上海了,便把洪升请来江宁(今南京),这就是上面金埴所记之事:遍请江浙名士,盛演《长生殿》。洪升应邀到曹府时已60岁,在从曹寅处离开,乘船回家时,经过乌镇时因喝醉酒,从船上掉进水里,淹死了。洪升死后,曹寅并没有能帮他完成《石头记》的出版计划,几年后曹寅也死了。后曹家被抄,家道中落,这部《石头记》历经半个多世纪,转到了其孙曹雪芹的手上,这才有《红楼梦》第一回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的事情。现在读者看到了《红楼梦》肯定不是洪升当年作品的原貌,已经过曹雪芹“披阅”、“增删”。不论曹雪芹是不是《红楼梦》的原作者,其贡献还是有的,要尊重其劳动。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既然有曹雪芹加工成份,署名“作者:曹雪芹”也说得通。但我认为,从尊重原作者,尊重历史的角度,应该还原一个真实,在曹雪芹和洪升都存争议的情况下,《红楼梦》的署名问题应该这样——原著者:石兄披阅者:曹雪芹
图:人民文学版《红楼梦》封面
图:人民文学版《红楼梦》封面
图:洪升的《长生殿》洪升(1645-1704),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清代大戏曲家,古代四大戏曲之一《长生殿》的作者,是个大才子。《红楼梦》的重要批注者——“脂砚斋”,就是洪升的妻子黄蕙,因为黄蕙一度有过“脂砚斋”的室名。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芹溪居士。洪升本人也用过“芹溪处士”的别号,这与雪芹雪的“芹溪”惊人的巧合。洪升有一位老朋友叫拙庵和尚,即是书中的“空空道人”,而曹雪芹则没有这样的和尚朋友……能证明《红楼梦》原作者来是洪升的资料还有很多,这里无法一一展开。那么,洪升的作品怎么又到了曹雪芹的手里?是因为现雪芹祖父曹寅(1658-1712)的关系。据《洪升VS曹雪芹》(作者:秦轩)一书,洪升与曹寅是对老朋友,生前把《石头记》“行卷”留在了曹寅的江宁织造府,托老朋友代为出版,曹寅的《赠洪昉思》诗,便提到了这件事情。曹寅与洪升又是如何成为好朋友的,我查了一下资料,原来曹寅特喜欢戏曲,同时代的浙江文人金埴《巾箱说》有这样的记述:“曹公素有诗才,明声律,乃集江南江北名士为高会,独让昉思居上座,置《长生殿》本于其席。又自置一本于席。每优人演出一折,公与昉思雠对其本,以合节奏。凡三昼夜始阕。两公并极尽其兴赏之豪华,以互相引重,且出上币兼金赆行。长安传为盛事,士林荣之。”图:复建中的江宁织造府1704年,洪升应江南提督张云翼的邀请。来到松江(今上海)。张云翼把洪升奉为上宾,特意召集宾客,选了几十名演员,上演洪升的《长生殿》。曹寅听说洪升到上海了,便把洪升请来江宁(今南京),这就是上面金埴所记之事:遍请江浙名士,盛演《长生殿》。洪升应邀到曹府时已60岁,在从曹寅处离开,乘船回家时,经过乌镇时因喝醉酒,从船上掉进水里,淹死了。洪升死后,曹寅并没有能帮他完成《石头记》的出版计划,几年后曹寅也死了。后曹家被抄,家道中落,这部《石头记》历经半个多世纪,转到了其孙曹雪芹的手上,这才有《红楼梦》第一回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的事情。现在读者看到了《红楼梦》肯定不是洪升当年作品的原貌,已经过曹雪芹“披阅”、“增删”。不论曹雪芹是不是《红楼梦》的原作者,其贡献还是有的,要尊重其劳动。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既然有曹雪芹加工成份,署名“作者:曹雪芹”也说得通。但我认为,从尊重原作者,尊重历史的角度,应该还原一个真实,在曹雪芹和洪升都存争议的情况下,《红楼梦》的署名问题应该这样——原著者:石兄披阅者:曹雪芹
图:复建中的江宁织造府1704年,洪升应江南提督张云翼的邀请。来到松江(今上海)。张云翼把洪升奉为上宾,特意召集宾客,选了几十名演员,上演洪升的《长生殿》。曹寅听说洪升到上海了,便把洪升请来江宁(今南京),这就是上面金埴所记之事:遍请江浙名士,盛演《长生殿》。洪升应邀到曹府时已60岁,在从曹寅处离开,乘船回家时,经过乌镇时因喝醉酒,从船上掉进水里,淹死了。洪升死后,曹寅并没有能帮他完成《石头记》的出版计划,几年后曹寅也死了。后曹家被抄,家道中落,这部《石头记》历经半个多世纪,转到了其孙曹雪芹的手上,这才有《红楼梦》第一回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的事情。现在读者看到了《红楼梦》肯定不是洪升当年作品的原貌,已经过曹雪芹“披阅”、“增删”。不论曹雪芹是不是《红楼梦》的原作者,其贡献还是有的,要尊重其劳动。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既然有曹雪芹加工成份,署名“作者:曹雪芹”也说得通。但我认为,从尊重原作者,尊重历史的角度,应该还原一个真实,在曹雪芹和洪升都存争议的情况下,《红楼梦》的署名问题应该这样——原著者:石兄披阅者:曹雪芹
图:复建中的江宁织造府
图:复建中的江宁织造府
胡适运用西方学术结合乾嘉考据法,从袁枚《随园诗话》中找到了一段: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
曹雪芹最大的贡献就是他的传世名著《红楼梦》,这本书创作过程十分艰苦。在小说第一回里说:“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减五次”,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惜没有完成稿,就因幼子夭折,感伤成疾,就在贫病交迫中搁笔长逝了。曹雪芹逝世年份在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1763年);另有一说认为他死于乾隆二十八年癸未除夕(1764年),还有一说认为他死于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岁首(1764年初春)。曹雪芹死后,只留下“琴剑在壁”、“新妇飘零”,几个好友草草埋葬了这位伟大的作家。
众说纷纭,但《红楼梦》一般认为作者是曹雪芹原著,高鹗续作后四十回。或者是“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1、支持曹雪芹原著说的人有:袁枚、胡适、周汝昌、张新之、鲁迅、林语堂、王国维、王蒙、白先勇等。 曹雪芹著《红楼梦》,有史证,有自证,史证即胡适、周汝昌等人考证出来的史料,自证即原著第一回的作者署名。 2、支持高鹗续作的人有:胡适、俞平伯、顾颉刚、吴世昌、周汝昌、李希凡、蔡义江等。 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在思想旨意、宝黛性格、艺术风格上均存在差异,张问陶《赠高兰墅鹗同年》自注云:“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 3、无名氏续作。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三次修订后推出的《红楼梦》校注版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该社古典部主任周绚隆说:“(张问陶所说)‘补’字恐怕应该是补订而不是续补的意思”。 注:《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又名《石头记》《金玉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此书有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新版通行本前八十回据脂本汇校,后四十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
朱文震,最有可能参与其中。他和两次抄写《聊斋志异》的济南朱家同族同宗,非常熟悉。他和贾宝玉一样,不屑于科举。朱文震和早期“红学家”永忠、弘晓是认识的,有诗为证,而是和允禧、永瑢非常熟悉,从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长期在两人家中做门客。永瑢曾是四库全书总裁,是纪晓岚、朱文震的直接领导。“荣禧堂”包含了永瑢、允禧两人名字(谐音,一些红学家认为北静王是这两人的化身)。
本人有点拙见。
我认为红楼梦的原作者是明末清初的大文豪吴伟业,也就是吴梅村。
曹雪芹只是负责红楼梦的润色编纂等工作。
理由如下:首先,红楼梦开篇“东鲁孔梅溪……”,就暗含着吴梅村三字。第二,吴梅村和曹雪芹的家境有相似之处,都是由盛到衰。第三,通篇阅读红楼梦的批语,给我感觉可以分为四类1,回忆类的评语。2,写作手法类的批语。3,批书者者自言自语类的批语。4,对书内容增删等的批语。 这些评语读下来感觉,批书人并没有对于曹雪芹构思文章,原创故事情节等方面的批语。第四,脂批明确的告诉大家“雪芹先生于悼红轩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分出目录,攥成章回”。给人感觉也不像原创,而更像是负责编纂修改润色的工作。
即便是这样,也不能磨灭曹雪芹是一代大文豪。曹公的知识广博,诗词无人能及,语句精妙,可称为古往今来文坛第一人。可以说是,曹雪芹成就了巨著红楼梦。
是曹頫(1706-1780?)曹寅之子,1715年9岁时入继伯母曹寅之遗孀李氏,继任江宁织造,由老家人打理公务。1725年19岁时获罪抄家败落。“半生潦倒”后,约于1765-1775年写完石头记,1782年《四库全书》完成时120回抄本始现于北京庙市。1790年左右程伟元大部搜齐120回石头记,更名为《红楼梦》,出版刻本。
《红楼梦》跟本天书似的,为什么没有人怀疑过作者是“外星人”。
其实红楼梦自己交待说作者是块石头,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无才可去补苍天的那块石头,去到人间“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回来的顽石。
风月宝鉴
作者是石头,以创世开头,隐藏着奥秘,集体创作的天书,红楼梦跟一本书很像,圣经。
圣经的幕后真实作者上帝在圣经里就是用石头来预表,彼得前书“主乃活石”,“匠人所弃的石头,已做了房角的头块石头”,“作了绊脚的石头,跌人的磐石”;而且上帝更是以肉身耶稣的名字来临“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被鞭打被唾弃,被钉上十字架……“所有的默示,你们看如封住的书卷,”“……奥秘,只叫你们知道,不叫他们知道”;圣经更是三十五位记录者历时多年写成……
地球人谁能写出红楼梦这么“抓人”的书呢,看不进去的不说了,一旦看进去就像毒药一样戒不掉,像是文字的韵律能与脑电波频率共振一样,直钻到人的意念深处。诗词曲赋无不上佳,难道唐诗宋词元曲的铺垫就是为了诞生红楼一梦吗?
还有,整部石头记早已经写好;空空道人、东鲁孔梅溪等人辗转抄题;曹雪芹又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大家有的是时间,不可能没结局,八十回后怎么会缺失呢?而且缺失得那么整齐。只能说操作者早已洞悉人类猎奇心理,越是缺失的越会好奇不放,越能流传久长,所以故意把结局另外处理了……一般正常人做不出这事来,谁不希望自己作品是完整的,谁能想到这招呢?!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一共120回。前80回是曹雪芹写的,但是没有写完就因劳累过度去世了,后40回是高鹗写的。从写作风格和手法可以明显看出二人的区别。不过后人有很多抨击高鹗的文风大不如曹雪芹的,还说高写的林黛玉,贾宝玉二人的结局,不符合曹雪芹的真实想法。总而言之,红楼梦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创造了很多深入人心的经典形象。虽然高的写作有一些瑕疵,但这丝毫不影响曹,高二人合体写作的红楼梦是后市流传最广,也是接受度最高的的一部。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颜,满名叫桑额,他是曹荃的次子,幼年曾过继给了伯父曹寅,并随曹寅在江南长大。曹寅与李氏的独子曹颙出生后,桑额回归本支,雍正五年因设计逮捕吴老汉而被判流放,当年在四十岁时,逃禅改名曹霑号雪芹。
一,袁枚两次提到曹雪芹是曹寅的儿子,可曹寅的前妻生的儿子曹顺乳名珍儿者,已于康熙五十年横死,继室李氏的独子曹颙也于康熙五十四年病死了。袁枚很熟悉曹雪芹,也很欣赏他的性灵诗词,至乾隆五十二年曹雪芹百年诞辰时还在纪念他。
二,敦诚对桑额去世也有诗词描述称: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意思是说,桑额老师在四十岁时就离开红尘了,如今我该在旌幡上写曹颜还是曹霑呢?
三,周春等乾嘉时的文人说曹雪芹是曹寅的儿子。
四,在红楼梦的楔子里,曹雪芹借石头说自己无才补天,日夜悲号,其实是哀叹曹寅没有给自己继承家业官职的机会。
五,红楼梦书中的人物是叠写了曹寅一家子的糗事,敬赦政寓寅,贾珍珠寓曹顺珍儿,贾琏宝玉寓曹颙连生,贾琮环寓曹頫是过继来的从子,邢王赵夫人寓李氏,凤姐宝钗寓曹颙的妻子马氏,贾蓉兰寓曹顺在康熙五十年出生的遗腹子,贾巧姐贾桂寓康熙五十四年出生的曹颙遗腹女儿,贾惜春元春寓曹寅康熙十九年出生的长女,她嫁给了纳尔图,贾迎春探春寓康熙三十一年出生的次女,她嫁给了纳尔苏。
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之一,后又有高鹗加入,据考证后四十回出自高鹗之手,拿他的后四十回和曹雪芹的相比,确实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看《红楼梦》第四回,可谓是整部小说的全貌了,‘’贾不贾,白玉围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鉄。‘’可谓写尽了《红楼梦》的全部名门望族,让读者一目了然,看到要写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哪个人家都是不简单人家,从贾家到王家哪家不是富裕人家,哪家不是人间悲喜剧的重演,而且,在人物的性格上作者能够把握人物的个性目标,来描写来推测,较好的肯定了要想写的人物个性,不愧是一部世纪的传世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