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一眼看出宝钗是鬼,蘅芜苑外的残荷与荇菜,直指黛玉之死刘姥姥宝玉平儿林黛玉薛宝钗

今天在热搜上看到一条新闻,说是87版《红楼梦》“鸳鸯”去世,才61岁啊,刚退休的年纪,正是享福的时候,可以说是太遗憾了。

而提及红楼梦,那可有的说了,今天我们就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红楼梦。

那弥漫在蘅芜苑的冷香、秋水中的残荷,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又如何预示了大观园盛极而衰的命运?

这一年,刘姥姥家可谓是风调雨顺,粮食喜获丰收,足足多打了两石粮食。

田间的瓜果菜蔬亦是长得格外茂盛,累累硕果挂满枝头。

为报贾府上次的慷慨接济之恩,刘姥姥精心挑选了家中头茬摘下的瓜果蔬菜,小心翼翼地背进贾府。

在周瑞家的引领下,刘姥姥来到了凤姐那里,不多时,平儿坐完螃蟹宴归来,只见刘姥姥和板儿两人局促地坐在屋里。

说来也是巧,当周瑞家的向凤姐禀报刘姥姥到来之事时,贾母正在暖阁中休息。

听闻有位来自乡村的老妪前来,贾母心中顿生好奇,当即表示要见这位来客,随后,贾母便说要留下刘姥姥住一晚,想和这个同龄人说说话。

刘姥姥得知贾母留她,心中一阵紧张。

不多时,刘姥姥被引至贾母的房间。

书中所述,说这刘姥姥走进屋内,顿觉满室生辉。

眼前珠围翠绕,众人花枝招展,一时竟不知都是何人。

抬眼间,只见一张榻上歪着一位老婆婆,身后有个如纱罗裹着的美人般的丫鬟在为其捶腿,而凤姐儿则站在一旁正说笑。

刘姥姥心中便知,这位定是贾母了。

她赶忙上前,陪着笑,福了几福,口中说道:“请老寿星安。” 贾母亦欠身问好,又命周瑞家的端过椅子来让刘姥姥坐着。

贾母开口问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 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

贾母转头向众人说道:“这么大年纪了,还如此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是到了这个岁数,还不知能不能动呢。”

刘姥姥笑着回应:“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若我们也像您这般,那些庄家活可就没人做了。”

你看,这几句话就看出刘姥姥是多么会人情世故了,“老寿星”脱口而出,然后一阵恭维,“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既不显得谄媚,又很快拉近了距离。

几人寒暄过后,气氛热络。

此时,王熙凤在一旁俏声接话道:“老祖宗,刘姥姥嘴皮子利落着呢,让她给您说说乡下的稀奇事儿,可比听戏有趣!”

贾母眼中顿时亮起一丝期待,微笑颔首:“我年纪大了,京里这些事早看腻了,倒要听听乡下的趣闻。”

于是,刘姥姥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清了清嗓子,准备开讲。

她缓缓说起去年冬天的故事,特意放慢语速,时而低沉,时而急促,就好似说书人一般,把众人牢牢给吸引住了。

刘姥姥说,去年冬天,大雪接连下了几日,地上的积雪竟有三四尺深。

她那天起得早,还没出房门,就听到外头柴草响,心中疑惑,以为是有人偷柴火。

于是趴在窗户眼儿一瞧,这一瞧,可不得了,瞧见的并非村庄上熟悉的面孔,而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那姑娘生得极为标致,一头乌发梳得溜光水滑,身上穿着大红袄儿,下着白绫裙子。

众人正听得入神之际,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吵嚷之声,只听得有人高喊:“南院马棚里走了水(着火了)!”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瞬间打断了刘姥姥的故事。

稍作停顿后,刘姥姥接着又讲了一个故事,她说村里有个老爷,膝下只有一女,取名茗玉,老爷对其爱若珍宝。

这茗玉小姐,自小就聪慧过人,文采斐然,老爷对这女儿爱若珍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茗玉小姐长到十七八岁时,竟不幸去世。

老爷悲痛欲绝,为了纪念爱女,老爷命人筑了一尊泥像,恭恭敬敬地供在自家祠堂里,还时常派人供奉香火。”

刘姥姥微微叹息,继续说道:“可后来,老爷也去世了,家族自此无以为继,那祠堂也日渐清冷,渐渐地,无人再去供奉香火。

可奇怪的是,那茗玉的泥像却依旧鲜艳如初。

失去了家人供奉的茗玉小姐,只好离开祠堂,变成年轻姑娘的模样,在村子里游荡,为自己寻找香火”。

故事说完,听者身上都是掀起一层白毛汗,要知道,红楼梦中伏笔暗线,隐喻极多,后人针对这两则故事,做出很多解读。

这一情节,从侧面反映出这个故事与宝玉、黛玉之间的情感纠葛存在某种联系。

后来,黛玉在十七岁左右泪尽而逝的情节,与茗玉小姐的命运相呼应。

更为奇妙的是,故事中茗玉小姐死后竟变成了雪下抽柴的小姑娘,依此逻辑,仿佛暗示着黛玉死后变成了宝钗,后文中贾宝玉明明想娶的是黛玉,却错变成了宝钗。

彼时的贾府,正处于表面繁荣的时期,看似花团锦簇、烈火烹油。

柴在生活中代表着基本的需求和温暖,而抽柴的行为,则可能意味着贾府的资源正在被逐渐消耗,与此同时,马棚走水这一事件,也绝非偶然。

我们接着往下看,后面发生的事,就不得不让人细细琢磨了。

贾母接着领着刘姥姥等人踏入大观园,她们先来到的便是林黛玉的潇湘馆。

当众人步入其中,只见屋内摆放着书桌和书架,书架之上满是书籍,刘姥姥乍一看,还误以为是贾家公子哥的书房。

众人在此处短暂驻足接着,从潇湘馆出来后,贾母又引领众人来到探春的秋爽斋。

从秋爽斋出来,不多时便到了荇叶渚。

随后,皆登上船只,缓缓经过荇叶渚,又来到了蓼汀花溆。

此时,林黛玉轻声道出一句:“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宝玉闻言,连忙应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为何有人认为 “残荷与荇菜,点明黛玉之死” 呢?

先看残荷,原诗中本是 “留得枯荷听雨声”,林黛玉却说成 “残荷”,这微妙的变化或许正是对其自身命运的一种隐晦影射。

残荷在文学的意象世界里,常常代表着残破、凋零与衰败。

黛玉身体柔弱不堪,寄居于贾府之中,情感上更是多愁善感,她的命运恰似这残荷一般,在风雨的侵袭下飘摇不定,最终走向凋零。

她泪尽而逝的结局,与残荷的意象完美契合,以至于看到残荷,便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黛玉那充满悲剧色彩的命运。

再观荇菜的寓意,《诗经》中有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荇菜往往与爱情、追求等主题紧密相连。

在《红楼梦》里,宝黛之间的爱情是一条至关重要的情感线索,可这段爱情最终却以悲剧收场。

那一抹残荷的凋零之象与荇菜所承载的爱情失落相互映照,仿佛预示着这段凄美爱情故事的必然走向。

随后,贾母等人来到了薛宝钗的蘅芜苑。

重点来了,还未进入,贾母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便询问道:“这是你薛姑娘的屋子不是?” 众人回应道:“是。”

贾母忙命拢岸,众人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踏入蘅芜苑。

刚一进入,便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

当众人真正走进屋内,却不禁齐齐一怔,及进了房屋,更是如入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

屋内竟几乎没有什么装饰,家具也简陋得出奇,四下里空空荡荡,唯有一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

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贾母对这房间的布置极为不满,摇头说道:

“使不得。虽然她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像;二则年轻的姑,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你们听那些书上戏上说的小姐们的绣房,精致的还了得呢。他们姊妹们虽不敢比那些小姐们,也不要很离了格儿。有现成的东西,为什么不摆?若很爱素净,少几样倒使得。”娘们

接着贾母叫过鸳鸯来,亲自吩咐道:“你把那石头盆景儿和那架纱桌屏,还有个墨烟冻石鼎,这三样摆在这案上就够了。再把那水墨字画白绫帐子拿来,把这帐子也换了。”

我们来慢慢看,为什么有人将薛宝钗解读为鬼?

先说环境“如入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这里首先就写的不似人间,当然可以理解为作者衬托宝钗性情的一种侧面烘托。

但接下来那“供” 着的菊花、两部书、茶奁茶杯,这里就又有些不对劲,要知道供这个词,很有讲究,比如上供、供奉之类的,最常见的也就是供奉灵位,生活中,尤其是卧室这样的私密空间,更是不会轻易出现。

当然最后定调的还是贾母,“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为什么忌讳,老人家看到这样没有生气的场景,自然是不开心。也可能说是怕外人看到,贾府这么大的门面,姑娘阁楼这么寒酸不像话。

而刘姥姥自进入大观园,最擅看人眼色,此刻看到贾母生气,也不免有些心里惴惴。

有趣的是,接下来,贾母领着刘姥姥一行人来到了妙玉的栊翠庵。

一会是有些清冷不似人间的蘅芜苑,转眼间到了香烟袅袅,梵音阵阵栊翠庵,而妙玉恰恰还是一位出家之人,这样的对比,可谓是让人叹为观止。

而最让人毛骨悚然的解读,当属接下来的元妃省亲,因为按照这一种说法,根本不是省亲,而是叫做游魂回家。

原文中的省亲可谓极尽繁华:

“至十五日五鼓,自贾母等有爵者,皆按品服大妆。此时园内帐舞蟠龙,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静悄无人咳嗽。忽见一对红衣太监骑马缓缓的走来,......于是抬舆入门,太监等散去,只有昭容、彩嫔等引领元春下舆。

传统观念中,过门女儿不可在日落之后回娘家,夜幕降临,百邪骤出,恐给娘家带来霉运。

可元妃省亲却偏偏安排在晚上,此般打破传统习俗之举,仿佛这场省亲并非正常的亲人相聚,而像是在夜晚阴气较重之时出现的特殊情况。

当那夜晚来临,元妃乘坐着华丽的凤辇,在皇家仪仗的簇拥下缓缓而来。

再看元妃的判词,“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这分明是对她悲惨命运的预示,明确提到了她的死亡以及对爹娘托梦相告。

将此与省亲时的异常情况联系起来,不禁让人猜测,省亲时的元妃或许已经处于一种特殊状态,这次省亲会不会是她在死后以一种特殊形式回来看望家人呢?

元春的意象符号是炮仗,炮仗爆炸时绚烂无比,却转瞬即逝,化为灰烬。

这与元妃省亲时的辉煌,以及她后来的悲惨命运形成了强烈呼应。

王熙凤所讲的元宵之夜放炮仗的故事,在省亲这一如同炮仗爆炸般绚烂的时刻过后,很快就会消逝。

书中对元妃省亲的描写细致入微,整个场景盛大华丽。

贾府为迎接元妃,斥巨资修建大观园,园内装饰美轮美奂,众人在省亲过程中的表现,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梦境或虚幻世界,与现实有所脱离。

此外,在元妃省亲的情节中,虽详细描写了她在贾府的种种表现和与家人的互动,但对于她在宫廷中的生活却几乎只字未提。

这使得读者对她的了解仅限于皇帝妃子这一身份,而 “游魂回家” 的解读便是理解为,元妃在宫廷中早已遭遇不幸,她的省亲只是灵魂的回归。

众所周知,在《红楼梦》里,有着太多的隐喻,每一处细节,等待着读者去探索、去解读。

刘姥姥眼中的蘅芜苑与元妃省亲的种种奇异之处,以及残荷与荇菜所暗示的黛玉之死,都为这部巨著增添了无尽的遐想空间。

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红楼梦》的理解和感悟都各不相同。

本文所呈现的解读,也仅仅是众多视角中的一种,旨在为大家提供一个别样的思考角度,大家看完一笑即可。

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妥善处理。参考资料如下:【1】太突然!87版《红楼梦》“鸳鸯”去世,享年61岁

THE END
0.解读薛宝钗与薛家的真面目如果看一下农村的坟墓的话,这和农村的坟墓简直一模一样,所以薛宝钗住的就是坟墓,也就是说薛宝钗的真面目是鬼。再来看这些奇草,在本书很多诗里面都有这些草,这些草都是古籍中的,主要是《楚辞》、《吴都赋》、《蜀都赋》等,重点注意薜荔藤萝和杜若蘅芜,薜荔在《离骚》、《湘君》、《湘夫人》、《山鬼》中都https://www.jianshu.com/p/22dd0c03d906
1.《红楼梦》第五回赏析(一)薛宝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深得贾府上下喜爱。这令黛玉感到了一丝不平,且因此与宝玉经常闹别扭。 (二)宁国府梅花盛开,贾珍妻尤氏请贾母等赏玩。 (三)贾宝玉随贾母到宁国府赏花,因要睡觉辗转来到秦可卿的房间,梦中来到太虚幻境,遇见警幻仙子,警幻引宝玉进薄命司https://www.meipian.cn/3a18pij0
2.刘姥姥怎么知道薛宝钗是鬼全文在线阅读,刘姥姥怎么知道薛宝钗是鬼刘姥姥怎么知道薛宝钗是鬼最新章节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刘姥姥怎么知道薛宝钗是鬼TXT,作者林月初,女生频道小说。 穿到红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成了红楼里最尴尬的人。好在自己不是一个人,可丈夫比自己更尴尬,这就尴尬了。。https://www.aaaks.com/book/1648716/
3.名著《红楼梦》里面全是鬼,大观园是一座坟场?此说法可有依据?因为红楼梦里的主角们都有前生今世,而唯独宝钗只写了前世,因此可以怀疑她没有“今生”。为何有人会认为薛宝钗是鬼呢?虽然没有明确提及薛宝钗的前世,但大家都认为她的前世是鬼。就连刘姥姥也深信不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刘姥姥认为薛宝钗是鬼,主要是因为她站在花溆的萝港之下,看到的是衰草,整个屋子寒气逼人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309/16/18314967_1116636957.shtml
4.刘姥姥进大观园歇后语即使没有读过《红楼梦》的朋友们也知道其中有“刘姥姥”一号人物的存在,在她的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为她在《红楼梦》中的表现,后代把没有见过世面的人称为刘姥姥。并且因她衍生出一条人尽皆知的歇后语哦~ 刘姥姥进大观园——满载而归;着花了跟;看花了眼;洋相百出;眼花缭乱;看得出神了;长长见http://diyifanwen.com/tool/xiehouyu/161221517453429743402.htm
5.萌娃版《红楼梦》走红:传承经典文化新闻国庆期间播出的《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并不是小戏骨团队第一部爆红的作品。 从两年前“小孩演大人”的试验片起,团队每年要制作三四部戏。既包括红色经典也含有古典名著。潘礼平是小戏骨团队的总导演,定角、审片、道具使用乃至演员表情,事无巨细,他都要把关。每天,他的办公室都有人进进出出。给萌娃拍戏的导http://www.chinawriter.com.cn/GB/n1/2017/1013/c403992-29585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