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贾母此时并非做作,但是此时之热将于四十回以后贾母“渐冷”做对。【甲戌侧批:几千斤力量写此一笔。】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甲戌侧批:旁写一笔,更妙!】黛玉也哭个不住。【甲戌侧批:自然顺写一笔。】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甲戌眉批:书中正文之人,却如此写出,却是天生地设章法,不见一丝勉强。】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甲戌侧批:书中人目太繁,故明注一笔,使观者省眼。】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邢氏。】这是你二舅母,【王氏。】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黛玉一一拜见过。贾母又说:“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众人答应了一声,便去了两个。
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甲戌侧批:声势如现纸上。甲戌眉批:从黛玉眼中写三人。】第一个肌肤微丰,【甲戌侧批:不犯宝钗。】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请记住,迎春在诸姊妹中是最具温文尔雅、淑女态度的,与其命运有强烈的反差。【甲戌侧批:为迎春写照。】第二个削肩细腰,【甲戌侧批:《洛神赋》中云“肩若削成”是也。】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作者故意将最“给力”的溢美之辞用到了探春身上。【甲戌侧批:为探春写照。】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一个幼女怎么会是贾敬的女儿?【甲戌眉批:浑写一笔更妙!必个个写去则板矣。可笑近之小说中有一百个女子,皆是如花似玉一副脸面。】其钗环裙袄,【甲戌侧批:是极。】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甲戌侧批:毕肖。】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甲戌侧批:此笔亦不可少。】互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坐。丫鬟们斟上茶来。不过说些黛玉之母如何得病,如何请医服药,如何送死发丧。不免贾母又伤感起来,【甲戌侧批:妙!】因说:“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说着,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众人忙都宽慰解释,方略略止住。【甲戌侧批:总为黛玉自此不能别往。】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此六字当与康熙朝的史料对看,乃是对“临代御”的肯定之语夸赞之语。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甲戌侧批:写美人是如此笔仗,看官怎得不叫绝称赏!】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甲戌侧批:为黛玉写照。众人目中,只此一句足矣。甲戌眉批:从众人目中写黛玉。草胎卉质,岂能胜物耶?想其衣裙皆不得不勉强支持者也。】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众人认识林黛玉先观其弱,后探其病,皆为后文伏笔。一为后到之薛宝钗作对,亦为后来荣府之人对黛玉之病麻木不仁渐生厌烦作对。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请与第一回英莲三岁时对看,如出一辙。听得说【甲戌侧批:文字细如牛毛。】来了一个癞头和尚,同是癞头和尚。【甲戌眉批:奇奇怪怪一至于此。通部中假借癞僧、跛道二人点明迷情幻海中有数之人也。非袭《西游》中一味无稽、至不能处便用观世音可比。】说要化我去出家,同是要其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同是父母拒绝。我们上文说林如海多像甄士隐,到此处曹雪芹写林黛玉,又处处酷似甄英莲。这说明了什么?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癞头和尚的“独家秘笈”,不仅适用于甄英莲,也适用于林黛玉,当然也适用于书外的胤礽和那三个被雍正收养了的女孩;同时也适用于天下所有主宰不了自己命运的人。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书到第三回你就会发现,甄士隐、甄英莲、贾宝玉、林黛玉的命运似乎都在癞头和尚手中,足见其能量何其大焉。【甲戌侧批:是作书者自注。】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甲戌侧批:人生自当自养荣卫。】【甲戌眉批:甄英莲乃副十二钗之首,却明写癞僧一点。今黛玉为正十二钗之冠,反用暗笔。盖正十二钗人或洞悉可知,副十二钗或恐观者忽略,故写极力一提,使观者万勿稍加玩忽之意耳。】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甲戌侧批:为后菖菱伏脉。】可卿之死,作者没有交代有人为其下药,后文黛玉之死,极有可能是贾菖贾菱做了手脚,或许与传说中的胤礽之死于参汤相似。起码作者有过如此的构思。
解惑释疑:
笔者在前文有过“四个”与“三个”的评点,但是总觉得意犹未尽,因为第二回书还没有三个女孩的形象,当然更没有他们的处为了,因此那都是理论层面上的。当然你也可以认为笔者在画蛇添足,不过我还是要将啰嗦进行到底。咱们先看三个女孩的首次出场和脂砚斋的两则点评:
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甲戌侧批:是极。】【甲戌侧批:毕肖。】
曹雪芹的话,正好一百单八字,但是其中隐藏的故事却是几千字也说不完的。我们在前面的文章里,已经将贾府的三个女孩儿与雍正收养的三个女儿联系到了一起,可能有人以为是牵强附会,本段文字恰是作者为揭开这个谜底而作的。
1、“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这一句话,说明迎春、探春、惜春三个少女,每人有一个奶嬷嬷、两个丫鬟形影不离的侍候着。仔细算账,还远不止这一些,因为这只是一班人马,虽然嬷嬷、丫鬟都是下人、奴仆,但是再厉害、再吝啬、再具压迫性剥削性的主子也没有理由要求人家二十四小时不换班啊,所以侍候这些孩子们的奴仆、下人要数倍于作者让我们见到的这些。或许是曹雪芹怕我们不能明白,因此在第三回末,因林黛玉的待遇问题而牵引出了贾家的一条定例:“亦如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盥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就是说,侍奉一个小主子的奴仆,多达十几人甚至二十几人。笔者每每读到这句话,就会自问,谁家有这个排场、这种规矩?读者可能回答,荣国府即有。是的,荣国府有,那么书中荣国府教养孩子的规矩、制度,又是哪一家的呢?正确答案是:皇帝家的。不信请看清末文人徐珂之《清稗类钞》,其《宫闱篇》中关于皇子皇女养育起居的文字:
“皇子生,无论嫡庶,甫堕地,即有保母持付乳媪手。一皇子乳媪四十人,保姆、乳母各八,此外又有针线上人,浆洗上人,灯火上人,锅灶上人。既断乳,即去乳母,增谙达,凡饮食言语行步礼节皆教之。”
这节文字,大意是:满清规制,生皇子,无论嫡出还是庶出,一出娘胎,即必须交给奶姆。一个皇子配备乳母、保母、教引嬷嬷等服侍奴婢四十人。其中保母、乳母各八人,外加做针线的、浆洗的、做饭的、打杂的。到启蒙的年龄,则遣散乳母,增加熟练骑射、汉语、礼仪的满人教习皇子。
清宫惯例,皇子出生后或由官员抚养,或由其他妃嫔抚养,就是不可由生母抚育。这可能是为了杜绝后宫干政的一项措施,看似有些太过无情,但效果尤佳。所以清朝二百六十多年,除了慈禧以外,再难看到后妃干政外戚专权的例子。但是这种“清规戒律”,往往因为缺乏母子间的沟通,导致亲生母子之间产生隔阂,反而不如养母与养子关系融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皇四子胤禛:胤禛出生之后,即交与当时尚是贵妃的佟佳氏抚养。由于康熙皇帝的两任皇后赫舍里、钮祜禄均已故去,而且因为削藩平叛无暇顾及后宫,因此当时既无皇后亦无贵妃,一等公佟国维之女——佟佳氏即成了地位最高的妃嫔了。佟佳氏一生仅得一女且不幸早殇,皇四子胤禛或许真的是她的最爱,甚至是唯一的爱。佟佳氏与胤禛其乐融融温馨和谐的关系,不仅成就了他们模范的母子形象,也造就了雍正与其生母德妃之间不可扭转的冷淡和疏远。笔者引用雍正之例,不是为了凑字数,一为证明《清稗类钞》所言不谬;二为证明曹雪芹写三个女孩有根有据;三为证明笔者关于红楼梦故事是皇帝家事的判断不是臆想。那么这三个女孩就是雍正收养的三个女儿吗?
2、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这是贾迎春的形象无疑。贾迎春给人的第一印象她是一个“胖美人”:不高不矮的身材,体重略略有些超标,面庞红润,肤色白皙,温柔娴静,少言寡语,“观之可亲”。您看,这不就是典型的大家闺秀窈窕淑女吗?我们今天已经难以知道贾迎春的原型是什么样子,但是曹雪芹笔下的贾迎春首先是健康的,可以说她是“元迎探惜”四人中最具健康特质的人。贾迎春还是温柔娴淑的,这个女孩的沉静内敛,表明她一定不是一个如凤姐一样张扬跋扈惹是生非的人。曹雪芹如此赞美迎春,其目的不外乎与贾迎春不幸的结局作对比:一个健康的少女,婚后“一载赴黄粱”,说明了她遭受了怎样的虐待;一个温柔娴淑远离是非的少女,遭遇了非人的折磨,说明折磨她的人不是魔鬼就是豺狼;一个威势不可侵犯的显赫家族,把一个如花似玉的妙龄少女送入虎口,继而对她的安危不闻不顾,这个家族的“家长”,已经不是“冷血动物”可以形容的了。现在给你爆料一个大秘密,贾迎春的原型,就是被雍正收养的爱新觉罗·胤祥的幼女(第四女)——和硕和惠公主。这个女孩儿的遭际结局,请朋友们细读《红楼梦》书中贾迎春的故事,参考笔者前文《“四个”与“三个”的矛盾》。曹雪芹在书中隐藏着无数条抽打雍正的鞭子,其中一条就是以怡亲王胤祥幼女的命运,揭露抨击雍正的自私、冷血、无情;揭露抨击雍正对胤祥的虚情假意;揭露抨击雍正在和硕和惠公主身上体现出来的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狼子本性。对照和硕和惠公主的册文,看雍正的作为,足以证明笔者的推理不是偏激之论。
另外,今天既然要爆料秘密,那么就不妨再拿出一点家底来:由于曹雪芹无法在书中直面描写老十三胤祥,所以书中贾迎春的感情倾向,基本代表了胤祥的政治态度。如果说薛宝钗与“真坏”(贾环)是臭味相投形同一人的话,那么贾迎春对“真坏”(贾环)则是和平共处情同手足了。书中名义上的“环三爷”是不折不扣的“四爷”,作者赋予贾环的寓意就是“真坏”,他毫无疑问是雍正的影子。读一百二十回书,自始至终能够容忍贾环的,只有宝钗、迎春二人。因为“装愚守拙”的薛宝钗就是“假愚蠢”雍正,那么迎春与贾环的关系就是胤祥与雍正的关系。迎春胆小怕事、耽于自保,不仅是和硕和惠公主的影子,更多的是怡亲王胤祥的影子。笔者对此是深信不疑的。
3、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曹雪芹写贾探春又是另一种笔墨,探春之美在于神采在于脱俗。若论长相,探春的原型可能真的与和硕和惠公主的丰满、沉稳、淑女态度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曹雪芹给了贾探春“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略有几分溢美的评价,这十二个字好像与其长相没有多大关系,这是一种气质。作者如此描写似乎是发自内心的赞美,因为探春远嫁的结局与之形不成强烈的对比,不属铺垫文字。作者为什么如此写,笔者推理这是作者的感情使然——因为贾探春的原型是太子胤礽的第六女——和硕淑慎公主。这又是一个大秘密。
根据史料记载和周汝昌先生《红楼梦新证》的考证,曹家第二代织造郎中曹寅,生于清顺治十五年,比康熙帝小四岁。十六岁入宫成为康熙皇帝的御前侍卫。有人猜测说他曾经是少年玄烨的伴读,甚而说他是玄烨智擒鳌拜的少年布库之一,这两种猜测都需进一步考证。但是无论怎么说,康熙皇帝与曹寅的关系非同一般:六次南巡,曹寅在江宁织造署赶上了四次,他就接驾了四次;曹寅不幸罹患疟疾,康熙帝动用驿马快递进口药品“金鸡纳霜”,都是证明。由于曹寅的母亲做过玄烨的保姆,有人说曹寅是康熙的奶弟,是皇帝的“发小”。周汝昌先生更是将这对君臣关系形容为兄弟关系,并因此将爱新觉罗世系与曹家世系作了简单的对应:
曹锡选——努尔哈赤
曹振彦——皇太极
曹玺(尔玉)——顺治福临
曹寅——康熙玄烨
曹颙、曹頫——太子胤礽一辈(康熙儿女辈五十五人)
曹雪芹——弘皙、乾隆一辈(康熙帝孙子孙女辈二百五十六人)
笔者在不同的场合曾经说过,由于曹寅一家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不仅把太子胤礽看作是康熙皇帝的“法定”接班人,同时也把他看作是铁定的接班人,因此曹家人生存的脉搏始终是与胤礽的兴衰荣辱一起跳动的。曹寅的子孙自然与胤礽的子女更容易相亲相近,这也是登上皇帝宝座的胤禛对曹家人多了几分仇恨的原因。由于康熙皇帝有二百五十六个孙子孙女,其中有一百五六十人存活到结婚生子,这些人有的比曹雪芹大二十几岁,有的要小二三十岁甚至四十岁以上,还有三个是在曹雪芹故去以后才出生的。他们其中的某个人或者是某几个人,与曹雪芹有过交往,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可信的。胤礽的第六女、远嫁到科尔沁部落的和硕淑慎公主,大概即是其中之一。至于他们为什么能够有所交往,笔者将在另一篇文章中剖析。在下的此番分析,仅为曹雪芹溢美赞扬贾探春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朋友们可能又要诘问,书中的贾宝玉与贾探春一直以兄妹相称,怎么会是现实生活中的父女关系呢?第三回书是荣国府众美第一次齐集的重要一幕,红楼梦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大多都是在这一回里开口说话。令人不无蹊跷的是,下文中贾探春对贾宝玉一次发问、一次讽刺竟然都没有称呼,尤其当着初来乍到的林黛玉,这是极其反常的,也是有违那个时代伦理教条的。这不应该是贾探春的作为。后文中贾探春对贾环母子的指斥,对家道衰落的深度思考,对贾政、王夫人冷漠态度的有声无声的抗议,对远嫁番邦的超然物外,都与历史上的和硕淑慎公主有着不能分割的联系。曹雪芹在第三回书中给贾宝玉与贾探春的关系设置了悬疑,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怀疑他们二人究竟是什么关系。其实第三回书的文字,恰恰是为了颠覆后文中的兄妹关系而设计的。
5、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三个年龄身量不一样的少女,穿着一样的衣服佩戴一样的饰物,不是寻常人家做得到的。在曹雪芹著书的年代,只有皇室成员的衣服是批量定制的。宫禁之内,单单侍候皇帝的女人,就有八九个等级,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那是等级森严不容混淆的。怎样区别她们的身份地位,让下人们一眼即分辨得出,只有从服装的面料、质地、花色、样式上下功夫。公主自然要有与“皇帝专用品”更严格的区分,因此“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就不足为怪了。曹雪芹的笔意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