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海的女儿》很奇妙地成为了热点。起因是一位妈妈表示,自己从不给女儿读《海的女儿》这种童话,因为小美人鱼的“三观”简直是教坏小孩——“没有人值得你付出生命,更别说是一个只看过一眼的男人了”。所以,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安徒生的《海的女儿》,原名叫《小人鱼》,是世界上流传度最广的童话故事之一。
海底公主小美人鱼在一次海难中,救下了英俊的王子。
可当王子醒来以后,以为是第一眼见到的人类女孩救了他,从此暗生情愫。
小美人鱼为了追求爱情,放弃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三百年长寿的生命,以及美妙的歌喉,让巫婆把自己鱼尾变成人腿。直到王子要和那个女孩结婚,她发现这份爱情破灭无望,转身跳入海中,化成了泡沫。
《海的女儿》被无数次改编成动画、儿童剧,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更是在入海口礁石上打造了一座美人鱼铜像,纪念小美人鱼。
可是最近,微博上一位妈妈却表示,坚决不会给孩子看这样的童话。原因是:
微博一经发出,立马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支持的人认为,父母有权利给孩子选择读物,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可反对者却觉得,孩子今后的爱情观不是由一个故事决定。直接把书从她手里抽走,恐怕不是个好办法。
其实,这已经不是童话作品第一次引发争议了。2018年,《胡桃夹子和四个王国》上映,主演凯拉·奈特莉做宣传时就特别提到,有的动画片她是坚决不会让女儿看的。
不止是童话,其他类型的文艺作品也常常因为三观问题引发争议。比如1996年的琼瑶剧《一帘幽梦》,其中紫菱和楚濂的爱情,就在时隔二十年后,被新生代观众翻出来批评。
需要承认的是,社会在发展,大家的三观也与时俱进。有些道德原则,是千百年来人们一以贯之在遵守的;不过,也有一些观念,随着时代进步,就显得陈旧、落伍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现代文明以前,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观念。
然而,文艺作品不可能脱离时代语境而孤立存在,如今的读者不能要求过去的作者“尽善尽美”,反而应该充分理解写作者的思想“局限”。
假如无法理解这一点,那么古典名著简直没法看了:《红楼梦》贾宝玉前后跟多少人有过情感关系,以现在的三观来看,岂不是对爱情不忠诚?
《水浒传》中几乎没有“好人”,凭什么能自称英雄好汉?如果这样阅读经典,无疑失之狭隘。
安徒生创作《海的女儿》是19世纪,那时的欧洲,女性地位远远低于男性,后人如果以所谓的“贬低女性”来解读《海的女儿》,其实就是以21世纪的标准,去要求一个生活在19世纪的人,既苛刻,也是对作品内涵的窄化。
优秀文艺作品有远超乎“三观”的价值
迄今为止,仍有红学家在研究《红楼梦》,《水浒传》也是传统经典。因为,优秀的文艺作品不是简单的做道德判断,而是提供了世界的复杂性。
它有虚构的特权,它有对人心的捕捉,它殚精竭虑地想象人类内心的惊涛骇浪,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视野转变”。不断增加、修正、丰富、深化我们对人,以及人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认识。
优秀文艺作品让我们充分感受到“美”——文字的美、影像的美、形式结构的美;
在给予美的同时,拓宽了我们对人性的与世界的认知——我们能够经由文艺作品获得有别于个人生活的体验,抽离此时此地,带着温度去看善里的黑暗,看恶里的洁白。也只有在艺术品里,我们才能自由地感受人性和命运。
文艺作品往往会呼应时代。所以我们能看到,从1937年的《白雪公主》,到2018年的《海洋奇缘》,80多年里,迪士尼的公主们,从等待被王子拯救,一步步演变成独立自主、追求自我、勇于探索的新时代女性。现在的人乐于接受《海洋奇缘》,并不代表《白雪公主》就是糟粕。
人们可能在《海的女儿》里看到爱情的伟大与牺牲,自然也可能会在下本书里看到爱情的虚妄,会在接下来无数的书籍、电影和其他艺术形式中,找到属于自己关于爱情的答案,这就是优秀的艺术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