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帽》(Le Petit Chaperon Rouge)
格林兄弟
——《小红帽》(Ratkäppchen)、《糖果屋》(Hänsel and Gretel)
小红帽——古斯塔夫·多雷绘
《小红帽》的版本非常多,事实上它并没有确切的作者,只是一则从很早以前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从文献记录来看,《小红帽》最早的版本是由法国作家夏尔·佩罗收录在《佩罗童话全集》中的版本。其内容如下:
很久以前,有一位常常戴着红色帽子的女孩,被取名为“小红帽”。有一天,小红帽要去探望生病的奶奶,却在途中遇见了大野狼,还不小心告诉了大野狼奶奶家的位置。大野狼赶在小红帽抵达之前找到奶奶家,并把奶奶吃掉,再伪装成生病的奶奶躺在床上,最后把小红帽也吃掉了。
为什么黑暗的民间故事越变越善良?
夏尔·佩罗版的结局比我们后来所见的版本更加悲惨,让我们能够从中推测《小红帽》最原始的样貌。在夏尔·佩罗之后,德国的格林兄弟修改了《小红帽》的结局,并将其重新收录:
很久以前,有一位头戴红巾、身披红斗篷的女孩,独自前往住在森林里的奶奶家探病。她在路途中遇上了大野狼,大野狼在小红帽之前,抢先赶到奶奶家中把奶奶吃掉,再伪装成奶奶等着小红帽的到来。小红帽到了之后,大野狼假装寒暄几句,就把小红帽也吞掉了。后来猎人出现,抓到了大野狼,剖开它的肚子,救出了小红帽与奶奶。
事实上,在1812年发行的初版中,出场的并不是大野狼,而是强暴了小红帽的狼人。与而后的其他众多版本相较,《格林童话全集》初期的版本是最接近口传故事的版本。然而在读者强烈批评此为不良教育的声浪下,再版与增订版中的内容不断地被修改。再版的版本中,把狼人改成大野狼,并删除了性侵害的桥段。
受到《狼和七只小山羊》(Der Wolf und die sieben jungen Geiβlein)的影响,另有将大野狼的肚子填满石头丢到河里的版本。
接下来,我们看看《糖果屋》吧!
汉森和格雷与贫穷的猎人父亲和继母住在一起。有一天,家里没有东西吃了,继母要父亲把孩子丢到森林里。孩子们在被遗弃的路上,用许多白色小石子做了记号,找到了回家的路。
但继母再次计划要将他们弃养,这次小兄妹改用面包屑代替小石子做记号,可是面包屑却被鸟儿吃掉了,完全找不到回家的路。迷路的小兄妹在森林中发现了一间用面包、糖果、饼干盖成的房子,但房子的主人是一个会吃小孩的巫婆。他们俩用智慧赶走了巫婆,最后带着珠宝离开。回到家中,他们发现继母早已离世,他们则跟父亲一起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这篇故事的原版与后来的版本并不同,在原版中丢掉孩子的并不是继母,而是亲生母亲。中世纪欧洲遇上荒年,在粮食不足的情形下,人们对于把婴儿杀死或将幼儿丢弃的现象见怪不怪,因此原版里抛弃孩子的人理所当然是生母。然而到了现代,却转变成坏继母唆使善良的父亲抛弃孩子,为的是避开道德上的责难。
比较各种版本的民间故事改编而成的童话,可以发现越后期的版本,内容中关于暴力、性、不伦的部分越会大量地被修改,越来越趋向于“童话故事”。如果想通过童话来了解历史,就必须跳脱我们熟知的故事框架,回到美化以前的粗糙、原生的版本。
虽然民间故事并不代表历史,但通过未被加工过的故事,可以了解其中隐含的当代社会背景与文化。如《小红帽》与《糖果屋》的原版故事中,也反映出了中世纪欧洲当时的风貌。
为什么村外就是绿意盎然、容易让人走失的森林?为什么狼或狼人总是在森林里四处游走?为什么森林里住着巫婆?在充满巫婆与狼人的森林中,小红帽的奶奶明明身体虚弱,又为何独自留守于此?让我们一起进入到阴森森的中世纪森林里一探究竟吧!
中世纪人们的恐惧——黑森林
黑森林(德国最大的森林山脉)是指位于德国南部的巴登符腾堡州的森林及山区,由于草木过于茂盛,就算白天,阳光也照不进来,因此才被称为黑森林。
以黑森林为背景的民间故事,大部分口头流传于黑森林横跨的地区——德国、法国、瑞士。因此,法国的夏尔·佩罗和德国的格林兄弟才会都收录了内容相同的小红帽故事。
而《糖果屋》中的黑森林则位于弗莱堡。这片森林曾让公元前56年远征高卢的凯撒放弃继续前进。
当时的罗马人认为,位于莱茵河畔山脚边的黑森林,是非常危险、未知的领域,随时有可能受到凶狠野蛮的日耳曼人的攻击。罗马帝国将莱茵河与多瑙河作为北边防御线,但河流上游源于黑森林之中,总是蒙着黑暗的面纱。虽然罗马人喜欢运用自然地形作为屏障,但同时对这个看不清、无法防卫的领域感到不安。
罗马皇帝图密善(又译作多米提安)为了防止受到居住于阿尔卑斯山北边的日耳曼人的攻击,才会在现今的美茵兹和里根斯堡间兴建了日耳曼长城。长城每五百米就有一个高约为四米的要塞,要塞后方建有军人驻扎的基地,并从斯特拉斯堡开始建立起殖民城市。但随着帝国的衰落,约3世纪末,城墙与基地开始坍塌,变成了废区。
人们对黑森林的警戒,并没有因此而改变,附近居民仍对它心存畏惧。虽然害怕黑森林的罗马人已经离开,但对野蛮的日耳曼人和当地居民来说,黑森林仍是不可随意侵犯的地方。不过这些居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
中世纪人与现代人的思考方式完全不同。当时的人们认为宇宙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小宇宙”,另一个是“大宇宙”。自己的家、被护城河包围的村庄与城市,是安全的小宇宙,除此之外的地方都是大宇宙。
他们相信天灾地变、疾病、歉收、饥荒以及神灵、超自然的存在,并且皆来自于大宇宙。大宇宙住着他们信仰的神灵,同时也存在着令人畏惧的怪物与恶灵。特别是村外的森林,不仅是属于大宇宙的领域,还住着很多非人类的恐怖存在,像是狼人、巫婆、精灵、怪物等。中世纪人们相信所有令人恐惧的事物都来自于大宇宙,所以每当小宇宙内出现可怕的事物,人们便会企图将其驱逐回大宇宙,也就是森林。
被流放的狼人与巫婆
狼人和巫婆会住在森林里面,并不是因为他们一出生就是狼人和巫婆。他们都是因为某些特定因素,才会被村民驱逐出境,加上又住在大宇宙中,更为他们增添了一分恐怖的色彩。其实他们只是从小宇宙被流放,无可奈何地被赶到大宇宙中生活,成为当时人们口中的狼人和巫婆。
至于他们为什么会被流放呢?中世纪时期,犯下重罪的人会被处以“和平判决”。不论是谁杀了被判决该罪的罪犯,都不会被处以任何刑罚,因此遭到“和平判决”的人随时都可能惨遭杀害。在村庄里无法继续生存的他们,只能离开村庄,逃至森林。
当时这种“和平判决”被称作“Wargus”,也就是“狼”的意思。现实中,有些罪犯会被戴上狼头后流放,而身体毛发比较旺盛的人,就会被误以为是狼人,现在看来还真是荒唐至极!
深入了解巫婆后,会发现她们其实只是无辜的独居女子,大多对于草药和急救偏方等民间医学非常了解,这些充满智慧的女子却经常被称为巫婆。人们虽然经常借助她们的医疗知识来治疗疾病,但若病患没有痊愈甚至死亡时,人们就会对她们加以斥责。有些人甚至是因为不想付医药费或治疗费,便四处散播她们是巫婆的谣言。
巫婆会抓走孩子、吃掉孩子,或是可以提炼出具有神秘力量的药物。从这类指控可以看出,中世纪人们对生活在大宇宙、无法被掌控的知识拥有者,该有何等畏惧。
当时的人们认为她们会危害和平,既恐怖又神秘,深信她们会抓走信奉天主教家庭的孩子,把他们吃掉。这种理论也可以套用在犹太人和吉卜赛人身上。最后,被当成巫婆的她们,只能像狼人一样被赶进森林,独自居住,靠采集草药维持生计。
中世纪时期,人们无法以科学解释天灾人祸、传染病、歉收或家畜集体死亡的原因,他们普遍认为这些事源自于大宇宙,然后殃及村庄和家中。然而他们不愿相信这是大宇宙中的神灵所为,也没有人敢对神秘的神灵表达自己的愤怒与不平。
这时,住在大宇宙的巫婆、狼人或其他存在,就成了替罪的羔羊,毕竟被赶出村庄的他们,心中多少都还是有些愤恨不平。但是这样的替罪羔羊与全民公敌,若只是一个戴着狼头被驱逐的罪犯,或是煮着药草、长相凶狠的老婆婆,那岂不是太没意思了吗?所以,中世纪人们才自动帮他们升级,成为看见月圆会变成狼人的人类以及与恶魔签约要抓走孩子的巫婆。
也许小红帽在森林里遇见的只是孤单寂寞想找人聊天的狼人,但是害怕女儿遭到侵犯的父母们,编造了谎言警诫自己的孩子。又或许汉森和格雷在森林迷路时,遇见的老奶奶并不是巫婆,而是供他们食宿,让他们吃饱喝足的恩人。
现在,各位读者对中世纪欧洲的黑森林有什么想法呢?月圆之时登场的狼人和有着红色眼珠的巫婆,依然戴着恐怖面纱吗?
又或者你正替被流放在外、只能远眺村庄灯火冀求一夜好眠的他们,感到空虚和寂寞呢?
教堂墙上的怪物雕像
一到历史悠久的教堂,我们总会看到柱子或墙壁上刻着许多怪物。究竟为什么神圣的殿堂中要刻上这些怪物呢?
约莫到了10世纪的时候,天主教才完成了在欧洲地区的传教工作。教会当时极力想要扭转人们大小宇宙的错误世界观,并深植他们单一救世主的概念。但对于每天与自然搏斗的农民来说,未知的世界仍存在着既强大又恐怖的力量,使得他们无法摆脱两个宇宙的世界观。
教会深知广大人民的心理,就在教堂外刻上怪物的雕像,目的是告诉人们:这些怪物在天主教教义中是可以被吸收的存在。
而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的舞台中,以怪物雕像移动的场面来代表教堂外部,也是源于此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