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全球最权威的古典音乐杂志《留声机》以威尔第为封面人物,并推荐了他的10佳录音唱片榜
■ 纪念威尔第诞辰200周年
■ 权威古典乐杂志《留声机》推10佳录音回顾“歌剧之王”巅峰成就
上周刚刚在东方中心落幕的《弄臣》令沪上观众领略了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歌剧的魅力,在这位意大利作曲家诞辰200周年的纪念年里,所有的古典音乐机构都不会闲着。没有人会质疑这位“歌剧之王”是否值得如此大张旗鼓的纪念,因为,是他真正解决了音乐中古典与浪漫的继承关系,仅凭一己的力量便使歌剧这一综合性艺术尽善尽美,从而达成了“人性的戏剧”这一艺术的崇高理想。他成名于意大利的英雄时代,《纳布科》、《阿蒂拉》等剧的上演曾经在意大利激起狂热的民族情绪,而真正将他送上歌剧艺术巅峰的,则是那些更具人性普适价值的作品,比如《茶花女》、《阿依达》、《弄臣》……
本月,全球最权威的古典音乐杂志《留声机》以威尔第为封面人物,并推荐了他的10佳录音唱片榜。榜单上,占据半壁江山的录音均由威尔第当年作品的首演地——米兰斯卡拉歌剧院演出,由此可见《留声机》对于“原汁原味”的偏好,而“歌剧女神”玛利亚·卡拉斯(Maria Callas,1923-1977)的极高“出镜率”则掷地有声地告诉我们,那个大师辈出的最好年代也许真的一去不复返。
有趣的是,在《留声机》的榜单中,《命运之力》、《游吟诗人》这样的名作未被提及,倒是《麦克白》、《福斯塔夫》这样的冷门作品榜上有名;而像托斯卡尼尼这样的斯卡拉歌剧院当家头牌也只是被用来对比。《留声机》有其苛刻的理由,但这份榜单的确不失为对威尔第作品更全面的认识。正如《留声机》的编者按中所写——如果这位歌剧大师对你来说还是陌生的,不妨以这10部最佳唱片来开启你的威尔第歌剧之旅。
第1名:《阿依达》
唱片编号:EMI(百代唱片)mono 562678-2
演出:图里奥·塞拉芬指挥斯卡拉歌剧院管弦乐团
录音年份:1955年
推荐理由:这部标志着威尔第创作进入晚期成熟巅峰状态的宏大作品,包含了他所有的艺术元素——庄严的大型合唱团、凄美的咏叹调、华美的舞蹈、奇观和异域情调,这些共同标识出他作为最伟大的歌剧作家之一的身份。
卡拉斯的阿依达令人信服,而她本人更是凭借个人魅力证明了伟大的歌剧事业可以以发行光碟的形式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多拉·巴比耶利,则是一个充满痛苦和嫉妒的矛盾体——骄傲而富于人性化;塔克饰演的拉达梅斯是一个强有力的硬汉,阿依达之父阿摩纳斯洛同样出神入化,是完全可以与卡拉斯比肩、旗鼓相当地挑起《阿依达》的大梁。
图里奥·塞拉芬的诠释是当时意大利中部的传统方式,在看似不重要的重唱、合唱和管弦乐合奏部分中包含了难以察觉的正统的节奏问题、重音以及乐句的分句法。尽管录音技术比不上现代版本(事实上,它从来不是清晰的典范),但充满古典气息的打磨足让它在任何黑暗中焕发出光辉。
第2名:《弄臣》
编号:EMI mono 556327-2
演出:图里奥·塞拉芬指挥斯卡拉歌剧院管弦乐团
录音年份:1955年
推荐理由:这版录音应该始终占据威尔第录音作品的巅峰地位,虽然之后许多艺术家都演唱过这部作品,但他们的表现仅仅只能看作是在向前辈们致敬。
无论众多的前赴后继者有多少这样那样的优点,却再也没有一个人的“弄臣”能够超越其中戈比的表现,他在演唱中所展现的音色的多样性、协调性,完全融合于角色的下意识反映和对“弄臣”意义的理解都无可比拟;也没有人在对意义丰富的乐句分句的取舍上比卡拉斯更接近吉尔达这个角色——听听《可爱的名字》或《每个安息日》这些唱段,你能够听出她严谨分句前后音色上卖弄凸显出的诱惑感;也没有一个指挥像塞拉芬这样精密地拿捏节奏和和声在细节上的火候,当然这也得益于合唱团和乐团都诞生于这传统的斯卡拉歌剧院;同样,也没有一个制作人像莱格这样,前瞻性地将做唱片的理念锁定于记录整个空间,而不是围绕着歌唱家们的声音。至于男高音斯蒂法诺,他可能不像其他公爵那么光鲜,但歌声无疑已经成就了他最大的“面子”。
不过在这世上,完美并不可得,塞拉芬悲剧地在第一幕吉尔达与弄臣的二重唱中疏忽了一个小切口,并完全省略了通常剧院版本中都会有的杜克公爵的卡巴列达(咏叹调或二重唱的最后部分);戈比在音量上也不完全具备演唱威尔第男中音的最理想条件;音质上仍有一二处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失真。除此之外,其他方面则都是经典演出录音的典范。
第3名:《茶花女》
唱片编号:EMI mono 556330-2
演出:弗朗哥·吉奥尼(Franco Ghione)指挥里斯本圣卡洛斯国立剧院管弦乐团
录音年份:1958年
推荐理由:卡拉斯在现场的即兴
总是比她在录音室里的表现更好,而茶花女维奥莱塔也许是她成就最高的角色。前考文特花园制作人安德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他的女高音能让你为“茶花女”的悲剧结局而哭泣,而卡拉斯却能够让你精确地在那一秒钟里哭出来。阿尔弗雷多·克劳斯饰演的阿尔弗雷多,斯基帕(Tito SchIPA,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般的音色、精心设计的重音,尤其在与卡拉斯的二重唱时,这优雅和热烈的方式正适应了角色需要。马里奥·塞雷尼不太可能和他的同僚们在同一水准线上,但他的杰尔蒙父亲一角至少是安全而真诚的,比其在洛杉矶演唱的版本中更敏锐而富有特点。
不过,提词员的声音居然可以在录音里听得见,还有观众富于侵略性的咳嗽声,传统的录音手段让一切声音都太过于真实可信地呈现。不过,如果您需要收藏一部《茶花女》,那就毫无疑问必须是这一部了。
第4名:《假面舞会》
唱片编号:EMI mono 567918-2
演出:加瓦泽尼指挥斯卡拉歌剧院管弦乐团
录音年份:1957年
推荐理由:这场来自米兰斯卡拉剧院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演出,几乎代表了这所剧院有史以来所创造的最高的艺术成就,卡拉斯这位传奇女高音的力量在此刻展露到极致。毫无疑问,她拥有超凡的天赋,每一个角色都能得心应手地演绎、准确地找到最适当的表达方式。这出戏里卡拉斯给我们展现了上百个不同的反映个人情感的方式。
发生在剧院夜晚的故事背景,使得这部作品更加引人注目,可以说是对号入座般生动再现出前一年在录音室加瓦泽尼打造豪华演员阵容全过程的方方面面。正如约翰·安德鲁在其对卡拉斯的录音研究中称:“斯卡拉歌剧院版本的演出具有更鲜明的色彩、更纯正的口音和更强烈的戏剧性。”这里的声音明显优越于更早期卡拉斯在斯卡拉所演绎的其他角色。男高音斯蒂法诺令人难以抗拒的拿腔作势正中男主角里卡多的灵魂;埃托雷·巴斯蒂亚尼尼在这一版和伦敦的演出中同样塑造了豪爽雷纳托,亦成为他短暂职业生涯中最成功的一笔;朱丽叶塔·西蒙纳托的经典代表形象乌尔丽卡至今仍是歌剧界的巨大骄傲。
第5名:《奥赛罗》
录音编号:DG(德意志唱片) 439 805-2GH2
演出:郑明勋指挥巴黎巴士底歌剧院管弦乐团
录音年份:1994年
推荐理由:《奥赛罗》是一台极难演好的戏剧,更是一部困难重重的歌剧。多年来,多明戈始终保持了这个时代站在舞台上最伟大的奥赛罗形象。不过,在录音里,他似乎没那么成功。录音室对于习惯舞台表演的艺术家是个悲剧——为了保证完美效果精雕细琢并在关键时刻打断——两位歌手都在录音时反对这样的“折磨”。雷弗库斯的表演技巧是根植于得天独厚的声音和演唱技术:清晰的吐字、训练有素的节奏意识、轻松掌控烧灼般的装饰性花腔颤音。
郑明勋在这个录音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威尔第的作品在法国演绎比在德国更适合一些。在优秀的巴士底狱歌剧院乐手的演绎下,音乐敞亮极了,尤其是第四幕,实在美好。也许是郑明勋作为亚洲指挥内心深处更多一份小心翼翼,因此偶尔节奏出现混乱、不清晰却反而为配乐增添一份新鲜感和活力。
DG的录音效果呈现出明确、简洁和令人满意的提升,瑞士思德利公司为开启近声学音响工程贡献了至关重要的技术。这无疑是自1960年代初以来最好的一个《奥赛罗》录音版本。
第6名:《安魂曲》
唱片编号: EMI 698936-2
演出:安东尼奥·帕帕诺指挥罗马国立圣契西利亚音乐学院管弦乐团
发行年份:2009年
推荐理由:其实历史上已有三个录音版本足以脱颖而出——托斯卡尼尼1951年在卡内基音乐厅的版本;1963——1964年朱里尼在录音棚制作的录音(EMI)和1992年的约翰·艾略特·加德纳(飞利浦)的版本。而2009年的这版录音中,帕帕诺在他的指挥棒下融合了音乐所有应该有的元素和自己对庄严的深刻见解。帕帕诺所挥的节奏在前77小节参照托斯卡尼尼显得不那么标准,而过分缓慢的拖延却意外地造成了另一种效果——让男高音的哭泣成为了整个伟大的音乐旅程真正的开始。
第7名:《西蒙·波卡涅拉》
唱片编号:DG The Originals 449 752-2GOR2
演出:阿巴多指挥斯卡拉歌剧院管弦乐团
录音年份:1977年
推荐理由:阿巴多最好的作品之一。《西蒙·波卡涅拉》在威尔第生前并未受到重视,至今依然少有上演,因为作品中没有为男、女高音写作的优美咏叹调名曲。但全剧有着流畅的音乐和动人的戏剧架构,堪称威尔第的杰作。20世纪以来不断有人试图将它从陈旧的幕布后带到幕前,却始终不得其法,而阿巴多本人则因其在此曲谱上杰出的成绩,提前进入伟大歌剧指挥名人堂。
而“西蒙·波卡涅拉”这个角色自诞生以来似乎就是为了等待卡普奇利的。在阿巴多的指挥下,她的演唱不仅温柔,还能纤巧地变换语气音调的色彩,以及拉出令人难以置信的长音。同样不辱使命的还有当时30岁的洋溢着青春和热情的卡雷拉斯。
第8名:《福斯塔夫》
唱片编号:EMI Great Recordings of the Century 567083-2
演出:卡拉扬指挥英国爱乐管弦乐团
录音年份:1956年
推荐理由:“歌剧之王”的收山之作《福斯塔夫》是威尔第创作生涯中难得一见的喜歌剧,也有人认为他的晚期受到瓦格纳的影响。此版本《福斯塔夫》始终和托斯卡尼尼的版本一样矗立于巅峰。其灵魂人物男中音蒂托·戈比,从出场起就气场十足,严肃性与荒诞感兼具。很少有一个“福斯塔夫”能像戈比这样,仅在第一个简单的单音节词发声时便与周围的喧嚣与混乱达成巧妙的平衡。
这部1956年的录音背景中的嘶嘶声通过后期技术手段剔除掉了。虽然这个伟大的录音在尖锐的高音独奏细节部分有失真,但歌剧的情节推进,演员的每次进场和离场,它的主题和对题乐句都彰显了威尔第最后岁月中对歌剧艺术登峰造极的造诣。
第9名:《唐·卡洛》
唱片编号:EMI Great Recordings of the Century 567401-2
演出:朱里尼指挥考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管弦乐团
录音年份:1970年
推荐理由:从朱里尼1958年在考文特花园挥响《唐·卡洛》的那一刻开始,一部关于此剧的伟大录音的诞生便已注定指日可待。虽然EMI十二年后才将此举付诸事实,但它的确值得等待。至今,它仍是该剧录音收藏的最佳选择。
这个五幕无剪辑的皇家歌剧院版本占尽当时先进的录音技术和俊美演员的得天独厚条件。朱里尼放慢了现场表演时的速度,但糅合了歌剧难以抗拒的威严和抒情的美感。音乐在他的手里散发出热烈的气息,这正契合了威尔第的大多数戏剧中的人性色彩。
这部剧中齐聚了1970年代歌坛的五大灵魂人物,尤其是卡巴耶、多明戈与米伦兹这三个名字,几乎可以在当时所有的意大利唱片的演员表里看到。如果今天还能诞生像他们那样的一批青年歌唱家该是多么让人兴奋的事。卡巴耶尽管偶尔吐字不清,但每当他安静唱歌时的细腻是广为称道的;多明戈当时已进入他事业的黄金时期。他们在第五幕低声告别诉衷肠的表现至今无人能出其右。
第10名:《麦克白》
唱片编号:Opera Rara ORCV301
演出:约翰·马斯森指挥BBC音乐会管弦乐团
录音年份:1979年
推荐理由:此录音是作为威尔第专家的制作人朱利安·巴登制作的威尔第录音系列的开山之作。约翰·马斯森做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细微的短音节和和谐的演奏法,使其捕捉到了惊人的独到之处。丽塔·亨特比你看过的任何一张光碟都更接近麦克白夫人,当然萨巴塔指挥卡拉斯的演出除外。肯尼思·柯林斯在“啊,父亲的手”中所展现的声音和风格堪称后世典范;约翰·汤姆林质朴的声线也令班柯的形象与众不同。录音中偏重的低音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整体音乐中所体现的平衡感能完全不负你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