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玫瑰之恋》是今年香港影展展映作品之一,也是一部特别经典的香港电影。故事类似《卡门》,葛兰饰演野性妖媚的歌女,连场歌舞让人叹为观止。姚敏、服部良一的乐曲编排,导演王天林的镜头调度、气氛、节奏,与葛兰的声线形体表情高度配合。
我们专门邀请到了奇爱葛格沙丹为我们做“龙翔凤舞”的线下沙龙,一起追忆那个年代的歌舞片,遥想电影女星的千姿百态。
今年香港影展最后一场《野玫瑰之恋》的放映明天即将在上海百丽宫影城(万象城店)举行,还有少量余票,机会只有一次啦。
主题:《野玫瑰之恋》——“龙翔凤舞”线下沙龙
地点: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二楼图书馆)
嘉宾:沙丹
沙丹:
今天是本届香港影展北京站的最后一天,借由这个机会很难得和大家做一个交流,统观性地把关于歌唱片、歌舞片尤其华语片这几部分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我自己在电影资料馆工作,也是电影档案工作者,今天也把自己的一些私人收藏电影资料带过来给大家看看,大家可以看到后面有一个玻璃展示柜。
我因为自己很感兴趣所以收集了一些,现在看来真的挺有价值的,大多是从新加坡、马来西亚还有泰国淘回来的。
这些电影绝大部分都没有在国内公映过,这些资料也很难买到,也算是借助了现在互联网这种便利的方式,使得我们可以和国外同样对时代曲和歌舞片感兴趣的朋友来进行一个交流。
歌舞类型
那么说回我们的沙龙主题,为什么今天能给大家做这个交流,主要因为我个人的研究方向就是“冷战时期华语电影的历史”。
那么为什么要研究冷战时期的电影呢?我个人认为这个时期是被隐藏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电影时代。
如果大家学过电影史的话,可能会知道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电影的一个辉煌时期,之前在电影资料馆也做过策展。
另外一个就是到了八十年代了,老、中、青三代,不仅有香港新浪潮、台湾新浪潮,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影都在八十年代风起云涌。
以上说的这三个时期是我们公认的电影黄金时期。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时期是从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一直到1964年,这段时期是被大家忽视了的一个电影的黄金时期。
大家可以从我们展出的资料当中发现,那个时期不知道是否更加偏爱女演员,杂志大多是女明星做封面,那个时期跟电影行业相关的竞争之一就是要争夺“封面女郎”,能够登封面的,当然都是最卖座的,我个人大概收藏了有那个时期的电影杂志上千本,其中99%都是封面女郎。
那段时期是一个很难得的千娇百媚的时期,那个时期的明星,可能现在大家都不会再提了,但是也有很多明星大家都还记得她,比如葛兰。
葛兰
台湾著名导演蔡明亮也是因为非常喜欢葛兰,所以将葛兰小姐很多歌曲放到自己导演的电影《天边一朵云》当中去。
实际上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也叫时代曲,这也是我个人的喜好。我进入到这领域的研究大概是从2009年开始的,最初是因为在电影资料馆看到了大量的香港左派电影,有非常多的美女明星,比如夏梦、石慧、陈思思,由此就进入到电影研究当中去了。
我们今天在看大量的中国电影的时候,其实歌舞片、歌唱片已经完完全全不作为主流的电影类型,一说到类型一定是和电影工业是有关系的,什么样的工业会决定什么样的类型,老百姓想看什么电影,拍出来之后的这个东西才叫类型。如果老百姓不太爱看,那从电影工业角度来说那可能这就不是类型。
《西部往事》(1968)
我举个例子,意大利有“意大利通心粉”式的西部片,这个就是所谓的意大利的一个民族类型;美国有所谓的神经喜剧,这个在美国也是一个电影类型。但这两个类型可能在中国就不称其为类型,没有这样一个土壤。
我们接下来看的歌舞片、歌唱片是中国电影黄金时期很重要的一个类型,那个时期的电影有以夏梦、陈思思、石慧所代表的左派电影,还有右派公司邵氏的顾媚、电懋的葛兰、尤敏等代表的右派电影。
那么不论左派右派,就我看到的那个时期的大量资料,歌唱片、歌舞片这个元素是普遍存在的,但到今天这个普遍存在的元素却没有太多了,我觉得这个是值得大家去深思的一个事情。
非常感谢百老汇电影中心,通过这个影展的机会勾连起我们对那个逝去时期的很多回忆,我们电影策展人的工作其实就是勾起大家对逝去时代的回忆。
西方滥觞
然后再是这个歌舞片是怎样的机会进入到中国电影市场,又怎样从中国电影市场上海到香港,怎样从香港形成今天的歌舞片文化。我简单地来给大家看一看。
这是1927年华纳公司的《爵士歌王》,它是一个半歌舞片半默片的集合体。
《爵士歌王》(1927)
同年,苏联的三位伟大人物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亚历山大洛夫也做了一个有声电影叫《宣言》,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国家也开始注意歌舞片了。
紧接着1928年,中国的联华公司的一部有声电影《野草闲花》,当中阮玲玉唱了一首歌叫《寻兄词》,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首电影插曲。
1929年《爵士歌王》拿到最佳奥斯卡影片,大家看一下当时片子里的电影语言,它基本上是固定的,这一段基本上是没怎么变换机位的,因为那时候摄影机非常复杂,而且整个拍摄者的所谓摄影化意识相对也不是那么强。
从这个角度上,一定要给大家提示一点是,电影的发展不是说与时俱进的,不是说20年代的电影就一定不如今天的电影。
到1935年之后,super star出来了,一定要知道这两位,弗雷德·阿斯泰尔和金杰·罗杰斯,这两位合作了十多部电影,在黄金时期的好莱坞歌舞片,尤其是大制片厂时期,超级巨星其实都是从百老汇到好莱坞的,这二位是一定要注意的。
大家看歌舞片需要怎么看?比如1935年好莱坞一部著名的伟大电影《礼帽》,故事说这两人本来是有些误会,但是跳完舞之后就喜欢上了、爱上了、甚至亲上了,怎么会这样?
《礼帽》(1935)
大家可以通过这个舞蹈的表现可以发现原因,舞蹈也可以成为叙事的一部分,这个舞的设计基本上是两性关系的试探和互动。
到了50年代的时候,是对整个大制片厂时期很多电影的回溯。
《雨中曲》是米高梅特别小制作的一个电影,但是成为今天歌舞片最伟大的一部作品,片子当中有非常强烈的自反意识,而《Singin’ in the Rain》这首歌大量出现在各个时期中,1925年的百老汇这首歌已经有了,所以并不是1952年这个片子首先唱的这首歌。
这个片子表现的是从无声时期到有声时期的电影工作,片中吉恩·凯利在雨中舞蹈的这个片段有一个非常伟大的突破,就是整合性的舞蹈。
《雨中曲》(1952)
整合性的舞蹈就是说把舞蹈本身和电影叙事相结合,大家看最开始1929年的《爵士歌王》的这个舞蹈,固然很优美,但其实舞蹈本身和电影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只是为了炫技而做的这个舞蹈。
到了《礼帽》,大家可以看出这两个人在调情。而这个片子当中,吉恩·凯利在雨中跳舞的背景是他跟喜欢的女孩求爱,然后女孩终于同意了,同意之后太开心了,然后雨中起舞,拍这段的时候据说吉恩·凯利高烧40度,但还是坚持把这一段给拍下来了。
1928年中国电影进入到有声时期,基本上到了1935年的时候所有的公司都进入到了有声时期,然后电影中很多有了歌舞的唱段,为什么呢?
因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外国电影长驱直入,1946、1947年中国引进了1600多部好莱坞电影。
大量的歌舞片引进到了中国,当然会对中国的电影造成影响。
像30年代的时候就有很多类的歌舞团体,然后最重要的是1937年明星影片公司拍的《马路天使》,这个电影是中国非常伟大的一个电影作品,是周璇演和唱的。这时候只有16岁的周璇在电影当中饰演小红这个角色。
《马路天使》(1937)
其中有一首伟大的作品——《四季歌》,由田汉作词,贺绿汀作曲。大家应该都听过,看看在电影里是怎么表现的。它相当于是最早的中国的MV,就是通过这个电影。
大家注意啊,在唱这个歌的时候有个小点,特别干扰我们的视线。这是从美国学习的,打破所谓第四堵墙,其实是与观众互动,叫指挥棒,在电影院放的时候,表示大家请跟我们一起唱。
整个片段其实是对他们过去生活的回溯,通过一个MV的方式。唱到夏季的时候,画面就到了夏季。这个MV经常是对位方法。
当时电影用的是同期声做的收音。赵丹他哼的这首歌叫《天涯歌女》。在电影中出现两次,但这两次歌曲的情绪完全不一样,一个是开心的,一个是忧伤的。
刚刚我们看了很多的好莱坞电影,其实《马路天使》受到很多外国电影的影响。
1928年美国有一部《马路天使》,导演是弗兰克·鲍沙,它的人物设定跟1937年我国的这部《马路天使》有些相似。相当于我们向它学习,但这部电影完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马路天使》(1928)
一般我们学习国外电影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从好莱坞电影中汲取养分。当时很多电影,比如中国人拍《夜店》、《地下层》,和当时国外电影《在底层》基本都是一个文本来的,所以是从西方的文化文本汲取资源。
而类似《蝴蝶夫人》、《茶花女》的故事,都被中国人拍成了中国故事,所以是利用西方文化资源拍电影。
综上所述,一方面是学习好莱坞电影,一方面是学习西方文化资源。
而这部《马路天使》在学习的基础上再升华,欧洲人看了之后说“太厉害了”。
因为这部电影的摄影师吴印咸先生,拍摄的时候把摄影机直接放在大街上。那时候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美学还没出现呢。而30年代中国人就已经做到了。所以说中国电影其实可以在汲取百家之长的基础上,做到非常高的高度,世界电影的高度。
《马路天使》讲神女,就是马路上站街女的故事,妓女的故事。但主要讲的其实是妓女的妹妹小红和赵丹的故事。相当于拿外国人的名儿进行宣传,完全产业化的模式,借用他们的名字。
影人南下
刚刚说的是30年代的电影,而1945年之后,大量上海电影人向香港南移。
比如葛兰为什么到香港去拍戏?就是因为上海文化南迁,上海移民南下。1945年之后国共两党打内战,国民党节节败退,很多资本家尤其江沪地区拖家带口前往香港。
当时香港是港英政府所在地,既与内地有关,又是一个化外之地。当时上海沦陷了,伪政府占主导地位,有中联和华影两家电影公司,当时电影人为了吃饭,为他们服务。
当时很多明星为了回避政治问题跑到香港去了,他们的人数很多很多。大多人政治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当时从上海到香港去,后来又回到了内地,还有很多一部分留在了香港。
大中华公司就是在香港拍摄电影,而这些电影其实是给上海的居民看的,拍的都是国语片,因为那时候大量的市场在内地。
即便在1947年,香港拍的是国语片,输送回内地。这就到了所谓香港电影的时期。
香港电影与很多文化渊源有关,其中也有大量的上海元素。比如王家卫就是五十年代末去香港的,他拍的作品里有很多的上海元素。
我们现在看的就是周璇在上海拍摄的电影,那时候给取了个名字叫“时代曲”,就相当于今天的流行歌曲。
电影《长相思》,由何兆璋执导,周璇、舒适主演。其中有一首名曲《夜上海》,它是在1945年之后,我们看很多电影说抗战唱《夜上海》,这是错误的。这首歌是在1947年的香港电影中出现的。
《长相思》(1947)
这个歌曲不是靡靡之音,大家看歌词就知道,其实是批判的歌曲。讲的是歌女内心怀抱社会批判意识,“夜生活如梦初醒”。
然后在《长相思》这部电影中,另外一首非常重要的歌曲就是《花样的年华》,非常重要。直接被化用到王家卫的电影作品中。
大家听听歌词,“在这孤岛,愁云惨淡”,根本就不是靡靡之音,挺进步的那时候,基本就是主旋律。
大家现在总说什么民国风度,民国精神。前两天,我跟姜文一起吃饭,姜文说我从来就不喜欢民国,北洋三部曲不是对民国情怀的追溯,不是的,只是拿那会儿说今天的事,讲他自己的一些“私货”。
接下来看看日本和中国合拍的一部电视电影《李香兰》,带出最牛的一位歌唱家,前两年去世了,她是一个故事特别多的人——李香兰。
李香兰
《李香兰》这个电视电影,一共两部,第一部叫“满洲篇”,第二部叫“上海篇”。服部良一作曲,当时大量日本人在战后参与到了中国电影中。
服部良一是重要的作曲人,我们看的《野玫瑰之恋》里边所有的作曲都是他。大量日本电影人参与到了战后中国电影各个层面中,中国电影有今天,日本人做了很多工作,无论在香港还是大陆。
李香兰原名山口淑子,最重要的代表作《夜来香》,这是不朽之作。李香兰后来还专门拍了一个舞台剧,90年代初的时候在北京演过。
关于这段历史如何去定义?这些电影是中国电影还是日本电影?现在莫衷一是,学术界吵成了一锅粥。
《李香兰》传记片 (2007)
李香兰本人个儿很矮,但唱歌非常高,特别好听。李香兰是中国名,但她的确是日本人。在东北沦陷时期她在东北拍戏,后来到上海发展,之后回到日本,还去香港为邵氏拍过戏。
后半辈子从事中日友好的工作,她嫁给了一个外交官,她自己也是日本的参议员,为中日友好做了非常多的贡献。
著名影人
再介绍一下时代曲,这是流行歌曲中最重要的两块。第一块是周璇,非常重要的金嗓子,周璇的唱法是小调式唱法,靠气声的方法。她唱出来如果没有麦克风的话是听不见的,她的气非常短,她没有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
周璇
另外一种就是李香兰,还有葛兰,这是专业型。她们俩都受过高级的音乐教育,都是音乐家级的水平。另外还有欧阳飞莺,后来去了菲律宾,她唱过一首著名的歌曲《香格里拉》,一首伟大的华语电影的时代曲。
还有顾媚,邵氏公司的“小云雀”,还有静婷,都是专业型时代曲,还有韦秀娴,专门就给夏梦,左派电影公司大公主,给她配唱。
夏梦本身嗓子不错,能唱程派青衣,但她演的电影当中大多是越剧,所以她大部分都不是真唱,是代唱。
夏梦
费穆的女儿费明仪,去年刚刚去世,她也是专业型的时代曲演唱者。小调式的更多,依靠朗朗上口的歌曲也能获得大家的肯定和喜欢。
葛兰原籍浙江,生在上海,在明德中学上学,后来跟随家人去香港。当时上海是殖民地,这些女明星的英语都非常好。
夏梦是玛利诺女书院的,夏梦去世之前,我见过她两回,她说她在家最爱就是看外国电影DVD,她看碟不用看字幕。
葛兰有一首著名的歌曲《我要你的爱》,这歌里面有英文rap,非常不容易,后来再看徐小凤翻唱,这一段rap就改成了中文。
葛兰到了香港为什么进入了歌唱界?她父亲是大学教授,家里很有钱,怎么就去当女明星了?她妈妈是他爸爸的小老婆,他们家一共13个孩子,她爸爸的大老婆有11个孩子,填房有两个孩子,其中之一就是葛兰。
上海电影人南迁其中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叫卜万苍,30年代就已赫赫有名,他拍过阮玲玉的很多电影,《恋爱与义务》、《桃花泣血记》等等。
卜万苍
卜万苍一直是中国电影界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之后去香港成立了泰山公司,公司虽然后来很快就解散了,但当时他招了七个女明星,拍了一部《七姊妹》。
这七个人中,李嫱去了左派公司,葛兰去了右派公司,葛兰在1954年被电懋公司重金挖来。
电懋公司重要的明星除了葛兰,还有尤敏,她的爸爸在广东唱戏,是粤剧的重要明星白玉堂。另外就是叶枫,因为她腿特别长,就叫她“长腿姐姐”。
尤敏(左),叶枫(右)
为了这些明星,电影公司会专门设计电影名字。比如,王丹凤就为她做了一个电影叫《丹凤朝阳》。陈云裳就来一个名字叫《云裳仙子》。
王丹凤(左),陈云裳(右)
那个时候在香港最火的明星是林黛,南宁人,原名叫程月如,她爸爸是李宗仁的政治秘书程思远,后来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林黛
林黛拿过四次亚洲影展影后,她可以同时和邵氏、电懋两大公司签约。
大家可以看到林黛去电懋公司演了张爱玲写的剧本《情场如战场》,一会儿又去邵氏公司拍了《千娇百媚》。
《野玫瑰之恋》在影展上被邵逸夫下过黑手,谁赢了?就是邵逸夫的片子,林黛的《千娇百媚》。
《千娇百媚》(1961)
电影公司相互挖角,你打我,我打你,因为冷战的关系,左派右派公司会有泾渭分明的关系。但右派公司内部的竞争比左右之间更加惨烈,这关乎到谁死谁活的问题。这里面有挖角的问题,争夺封面女郎的问题。
比如左派长城公司的夏梦,我为什么喜欢她?
她从一而终,谁也挖不走她,她后来确实给凤凰公司拍过一些片子,但没关系,都是左派公司的,她还是长城公司的头牌。
同是在长城公司的乐蒂,她觉得我不能一直在三大公主底下压着,我得成名,后来她就被邵氏公司挖过去了。
50年代的萧芳芳,她是上海人,原来用了一个男孩的名字叫萧亮,就是因为在左派公司拍戏,后来因为她妈说左派公司挣钱没有右派公司多,到右派公司之后必须要去台湾拍戏。
萧芳芳
她一下飞机才知道首先要做一个声明,叫做“投奔自由”,因为当时两边在打冷战,咱们那时候叫“伟大祖国”,他们叫“自由祖国”,到那以后必须要写一个所谓的弃暗投明的声明,这些她到了才知道有很多政治上的不同。
所以这些人表面看起来都是明星,其实背后都有左右派在做政治上的操盘。
萧芳芳就是从国语片的小童星,后来到台湾去拍戏,变成粤语片的明星,后来又到美国去读书,后来成为女导演,所以萧芳芳可了不起了。
那我们现在看的就是从上海到香港的一个重要的导演叫王天林,是“烂片之王”导演王晶的父亲。
王晶其实特别厉害,在90年代全部的香港十大导演当中,王晶的票房占第一名,第二是徐克,徐克要比他少大概一半的票房。
王晶后来七八十年代在TVB做监制,带出来的杜琪峰,后来为什么杜琪峰的很多电影里都会有王天林,因为王天林是一个伟大的导演。
1960年王天林拍的《野玫瑰之恋》,电懋公司的秦羽、钟启文等几个非常重要的编剧攒出来的剧本。
《野玫瑰之恋》(1960)
其实咱们在国内很难看到电懋公司的电影,因为这个公司非常复杂。
因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独立的原因,如果是在新加坡,每一部片子的单场授权费1000美元起,为什么票价一百都不能收回成本就是这个原因,也因此非常感谢杨洋和百老汇电影中心。
葛兰在电影中化用的《卡门》中的歌曲,野玫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形象,在电影当中有大量葛兰的歌唱片段,在当时的邵氏和电懋公司有大量所谓的歌星电影,比如《何日君再来》《小云雀》,主角都是歌女。
《野玫瑰之恋》中,一下就把张扬——电懋的首席男小生给弄过来了,这个电影故事当中的内核就是做戏,所以这首歌的词对电影剧情都有潜移默化的对应关系。
张扬
1994年的时候,徐克拍了《金玉满堂》,对这部电影有戏仿。袁咏仪在张国荣那面试演唱了《野玫瑰之恋》里这段《卡门》。
大陆影响
香港电影的发展当中,很多地方受到了大陆电影的影响。
一个是黄梅调电影,咱们内地叫黄梅戏电影的通俗化;然后就是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
当时写了一个政策文件,就是如果我们去推广我们价值观的作品,一定要把这种黄梅调电影时尚化和简单化,变得朗朗上口,尽量用粤语或国语来唱,让大家看着字幕能听懂。
当时重要的制作胶片字幕的公司主要在日本,所以当时邵氏公司制作的很多电影都是在日本(东宝)做的字幕。
《天仙配》(1955)
1955年,话剧皇帝石挥拍的《天仙配》里有一首《夫妻双双把家还》,这个唱的是黄梅戏,演唱者是严凤英和王少舫,我们的父母这一辈基本都会唱。这部片在香港非常之卖座,这些都有当时的宣传页和现在的回忆录来佐证。
大家可能会奇怪,为什么今天这样的电影拿到香港,香港人就不看了?
香港有一个沦陷时期,被日本人占领了三年八个月。原来香港人数大概在160万左右,到抗战结束之后减少到53万,1951年人口激增到210万,1964年的时候变成380万,这些绝大多数都是从大陆迁过去的人,以及一些广东的难民。
大量的人进入香港之后带来了非常多的劳动力,这些大陆人进入香港,对这样的大陆电影完全可以接受,甚至比看粤语的人还要多。
所以这是构成香港歌舞片的两大类:一类是上海电影文化南迁之后,改编自黄梅戏的黄梅调,以及香港本地的粤剧电影。香港还有一种明星不分家的传统,他们既唱粤剧,同时也是重要的电影明星,诸如红线女这样的。
黄梅戏到了邵逸夫这,被改编成更加可以被人接受的黄梅调,一部是由席静婷配唱、林黛主演的《江山美人》,还有胡金铨大师做这部电影的男二号,这部片非常卖座,人人都会唱电影中的曲子。另一部真正让黄梅调大红大紫的就是这部《梁山伯与祝英台》,凌波演唱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
凌波在60年代整体来说是第一大明星,她的老公金汉远远不如她有名,但为了爱情凌波还是下嫁,两人白头偕老传为一段佳话。凌波的儿子毕国智也是一个导演。
凌波是个孤儿,这点和周璇很像,她有一个名叫小娟,以前是唱厦门语的,做一些小的配唱,后来被李翰祥发掘出来演了这部戏,就一飞冲天。
凌波
大家可以看一看为什么同为《梁祝》,桑弧和李翰祥导演的版本有很大不同,这部电影之所以在台湾大红大紫,因为它的价值观念和国民党政府的价值观非常相似。
我们大陆的版本,因为那个时候反封建,咱们的梁祝电影的拍摄背景是中国第一部婚姻法诞生。当时婚姻法是第一部新中国的法律,匹配这个法律要反礼教反封建,所以才有桑弧的梁祝的故事。
但是这个电影就不是,这个电影当中所有的一切讲的都是国民党的那一套仁义礼智信。所以这个电影的观念非常之传统,是传统中国的一些思想。因为电懋公司是马来西亚那边的公司,观点相对来说比较西化和现代化。
大家看葛兰的电影,说男的都是什么玩意儿,我想玩就玩,这种观念相对来说比较进步,是因为那是个外国公司,虽然都是华人电影公司。
邵逸夫的这个邵氏电影公司,邵逸夫、邵仁枚他们,因为家里是宁波人,然后去了上海发展。
后来又去了香港,香港也比较保守,所以他们这个公司这个电影,为了能匹配国民党的一些政策,这部电影做的非常非常的古典和传统。
大家现在听的这一段配唱,是乐蒂,一个上海明星。这个电影完全是为了邵氏公司和电懋公司打“双胞案”赶出来的。
13天就拍出来的,结果大红大紫。这就是乐蒂,死的也是非常凄惨,31岁就死了,心脏病突发,结果不幸去世。
原来就是长城公司的,但是不愿意给夏梦搭戏,后来就被邵氏公司挖过去了。
乐蒂
乐蒂的哥哥就是雷震,电懋非常著名的小生,在《花样年华》中演张曼玉的上司,那就是雷震,去年去世了。
这是幕后配唱。最后乐蒂因为这个电影非常不开心,因为邵氏公司把所有的资源都给了凌波,凌波是真唱。乐蒂后来从邵氏公司去了电懋公司,被挖过去的。
虽然这一年金马奖乐蒂拿了最佳女主角,但是凌波在这部戏当中是反串男的,所以当时这部片子凌波不知道是报最佳男主角还是最佳女主角,最后怎么办,最后给了一个“特别女演员奖”,这是一个著名的段子。
画集共赏
说到这个歌舞片,确实很复杂。这只是讲到了黄梅调,黄梅调一直拍到1968年的,就是凌波拍了岳枫的《三笑》,基本上就是作为最后一部黄梅调电影。但是黄梅调电影,很多人唱的,像我们知道的邓丽君等,很多过去都是唱黄梅调起家的。
当60年代之后在粤语歌坛,最重要的明星都是粤语派的,一个就是陈宝珠,陈宝珠太火了,给大家看一些陈宝珠有关的资料哈,这个就是叫“宝珠画传”,这样的书光我家大概有150本。
大家会觉得《影坛周报》应该说的影坛的事情,不是,打开这本,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讲的都是陈宝珠。为什么会这样?人家也说了,我们这就是影迷专门给陈宝珠出的。
有段话是,“本报是环销东南亚每周唯一最迅速报道电影新闻的权威信息刊物”,说是报道电影信息,实际上只报道陈宝珠。
陈宝珠
所以说不是今天中国人就不看歌舞片了,是因为这样的人比较少。陈宝珠70多岁的时候还在香港举办了自己的演唱会,非常多的阿叔阿妈去参加,有一个舞叫警察舞,就是专门为女警察配的一些舞。当时非常多的舞蹈元素都会在电影当中出现。
大家可以看到,在当时的粤语片当中,有两位大师。一个是陈宝珠,一个是萧芳芳。这俩人经常同时出现,虽然萧芳芳是上海人,但同时都是拍粤语片的。
大家可以看到这本《陈宝珠萧芳芳 彩色青春画册》,陈宝珠萧芳芳的《彩色青春》刚刚在电影资料馆做了修复,因为这部是当时香港最重要的粤语片的玉女明星,大家可以在网上找到很多他们的电影,有一个电影我特别喜欢,叫《玉女心》。
而且这些戏,都是戏曲,所以如果大家看过《虎度门》就知道,为什么电影当中会有这些大量的粤剧角色。
《虎度门》(1996)
萧芳芳在1968年的时候离开影坛,去美国读书去了,读完回来在香港新浪潮前期的时候回来拍戏,拍了一部《跳灰》,大家有机会可以找来看看。
萧芳芳之前拍过一个戏《飞贼红玫瑰》,当时拍了很多的时装戏,很多电影都是跟007学的一些模式,女版的。
我给大家念念这段很长的话“震撼粤语影坛时装奇情侠义打斗超特巨片”,就是萧芳芳的作品。
大家注意这一行字,怎么做电影研究呢?你看这行字“有歌有舞,多姿多彩”,这个电影压根就不是一个纯粹的歌舞片,但是一定在歌舞,因为歌舞元素在那个时候是最重要的元素。
接着给大家巡览一下当时重要的电影明星,凌波、林黛、白光、尤敏、乐蒂……
最后总结一句,我为什么特别喜欢那个时期的电影?因为当时真的是百花齐放。我很怀念那个时期。
而1964年是个重要的节点。
在1964年,电懋老板陆运涛的飞机失事,林黛自杀,尤敏出嫁,葛兰出嫁;1968年乐蒂去世。当时影坛震荡很大。所以说1964年之后,女星势弱,邵氏进入阳刚美学时期,歌舞片也同样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期。
希望以后有机会还能到百老汇来和大家做这方面的交流,谢谢大家。
全国站总片单:
【百宝汇】影展周边
来get吴君如、卢冠廷同款徽章!
又是一年盛夏,
香港电影展,如约而至。
巡展:
大连站开票丨
天津站开票丨上海站开票丨上海站片单
活动:
鲍德熹&金培达丨姜大卫丨吴君如&卢冠廷丨
上海站活动丨合拍片论坛实录丨《大话西游》卢冠廷
鲍德熹专访丨影展周边丨北京站活动
歌词展丨葛兰特展丨卢冠廷专访
推介:
姜大卫丨葛兰
策展人卢冠廷丨香港歌舞片丨影迷推荐
策展思路丨最爱丨香江花月夜
香港音乐外援丨十二夜丨影片推介
香港影展全国最优票价→百老汇购票小程序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