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名著《茶花女》的诞生: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典范

在法国巴黎蒙马特公墓一个偏僻的角落,立着一座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坟墓,同它四周的那些设计精巧、风格别致的各式墓冢相比,这座墓的外观显得简朴而又单调。

无论是在法国还是中国,知道阿尔丰西娜·普莱西这个名字的人很少,但读过《茶花女》这部作品、了解《茶花女》这个故事的却大有人在。

法国巴黎蒙马特公墓阿尔丰西娜·普莱西之墓

而这个墓主人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就是举世闻名的法国文学名著《茶花女》中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戈蒂埃的原型人物。那个动人的、催人泪下的茶花女的爱情故事,是19世纪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小仲马根据她的经历演化、创作出来的。

古往今来,描绘妓女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不胜枚举,唯独《茶花女》获得了世界声誉,在亿万读者中流传。

《茶花女》是我国第一部被翻译过来的外国小说。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林纾于1898年译出这本小说,以《茶花女遗事》为名发表,开创了我国近代文学翻译史的先河。

这部小说自1848年发表后,即获得巨大成功。小仲马于1852年将其改编成剧本上演,再次引起轰动,人人交口称赞。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威尔第于1853年把它改编成歌剧。歌剧《茶花女》风靡一时,流行欧美,乃至世界各国,成为世界著名歌剧之一。《茶花女》的影响由此进一步扩大。

法国19世纪小说家、剧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肖像

从小说到剧本再到歌剧,三者都有不朽的艺术价值,这恐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艺现象。值得一提的是,《茶花女》还被搬上银幕多达二十余次,其中最著名的,则是格丽泰·嘉宝主演的影片《茶花女》,它已经成为世界电影艺术宝库中的一部珍品。

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在这个世界上仅仅生活了二十三个年头,但人们可以说她既尝遍了生活的辛酸凄苦,也享尽了人间的奢华逸乐。然而她却始终是一位不幸的姑娘,在她短短的二十多年的人生历程中,她从未得到过真正的幸福。

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出身微贱,这位诺曼底姑娘家里祖祖辈辈都是贫苦的农民,她的母亲是一位心地善良、克勤克俭的农妇;父亲是一位不务正业的农村巫师。由于生活艰难,她的父亲性格古怪,脾气暴躁,在家里终日打骂妻子。妻子不堪忍受丈夫的虐待,被迫离家出走,去给一个有钱人家做帮工,后来又跟着这家主人离开了法国,到瑞士去谋生。

而这时,阿尔丰西娜·普莱西才不满十岁,但是她的父亲已经让她到农庄里去干活了。大约在十五岁的时候,阿尔丰西娜离开故乡来到巴黎。有人说是她母亲的一位亲戚帮助她离开诺曼底的,也有人说是她的父亲把她卖给了一帮波希米亚人,而这帮四海为家的流浪汉又把她带到了巴黎。不管怎么说,阿尔丰西娜·普莱西来到了一个新的天地,开始了一种新的、却依然是不幸的生活。

她起先在一些店铺里打工,过着清贫的日子。然而,聪明的阿尔丰西娜很快地发现,她虽然一贫如洗,却拥有一笔非常可观的、得天独厚的“资本”,那就是她的美貌。这位具有稀世姿容的少女,开始涉足巴黎各大跳舞场,成为了那些公子哥儿、阔老阔少们竞相追逐的目标。

格丽泰·嘉宝主演的影片《茶花女》剧照

她结识了不少男友,也做过普通商人的情妇,后来,又同一位非常阔绰的时髦青年同居了一个时期。这位年轻人就是日后的德·格拉蒙公爵,在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一度出任过外交大臣。虽然这位花花公子当时的地位尚未如此显赫,但他已经是巴黎社交界上的一位极为活跃的人物。

正是靠着他以及像他这样一类人物的“提携”,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大踏步地跨进了巴黎的上流社会,并很快地成为巴黎社交场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那些王公贵族、百万富翁们,纷纷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争先恐后地为她一掷千金,提供豪华住所,购买各色珠宝,并满足她的一切欲望。而她则来者不拒,巧为周旋,以她的容貌和肉体为代价,换来了无比奢华的生活。

她不仅彻底摆脱了穷困,而且似乎也同贫贱的往昔一刀两断了,她改换了名字,昔日的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变成了后来的玛丽·杜普莱西。玛丽·杜普莱西无疑是一位天资出众、聪颖过人的姑娘,她不仅具有艳丽的姿容和轻盈的体态,而且风度雍容大方,谈吐高雅不俗。凡是同她接触过的人,都惊奇地发现,她在社交场合里,始终表现得仪态庄重,对应机敏,从未流露出丝毫的庸俗和浮夸。

更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同社交场上的其他女性相比,玛丽·杜普莱西具有相当广博的知识和较深的艺术修养。她在同客人们谈古论今,点评某些文学、音乐、绘画以及其他门类的艺术作品时,往往会出人意料地发表出一些独到的见解。

许多人对此感到困惑不解,像她这样一个出身贫寒、从未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正规的学校教育的风尘女子,何以会具有如此端庄凝重的气质和不同凡俗的教养?这个答案直到玛丽去世以后才为人们所发现。

格丽泰·嘉宝主演的影片《茶花女》剧照

人们在清理她的财产时,看到她的书房里摆满了诸如拉伯雷、莫里哀、卢梭、夏多布里昂、雨果、大仲马、拉马丁、缪塞以及塞万提斯、拜伦、司各特等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可见玛丽·杜普莱西是一位勤于读书,善于思考的姑娘。倘若命运为她提供某种机遇的话,她是完全可能走上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一个颇有出息,颇有成就的新女性的。

这也多少能够说明,为什么当时法国的许多著名的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都倾心仰慕她,并千方百计地设法同她交往,这些人在玛丽死后还写下了许多纪念的文章,其中充满了对她的赞美和怀念。可见,在玛丽·杜普莱西身上的确具有某种独特的魅力,而这种魅力是那些仅仅脸蛋漂亮的姑娘难以具备的。

但是玛丽·杜普莱西不过是一个风尘女子,她有过许多情人,其中有两个人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一个是一位年过半百的俄国老人德·斯塔凯尔贝克伯爵,他是一位老外交官,曾经做过俄国驻维也纳大使。据说他之所以喜欢玛丽是因为后者很像他的一个去世不久的女儿,他是以父亲待女儿的深情去爱玛丽·杜普莱西的。这显然是无稽之谈,事实上这位伯爵是一位情场老手,他“爱”玛丽当然是为了她美貌。玛丽在巴黎豪华住宅区玛德莱娜大街上的那幢住房便是这位老外交官为她购置的,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玛丽过着贵妇人一般的奢华生活,她每天的大笔大笔的开销也大都是由这位老人支付的。

另一个是一位年轻人,也是一位贵族,名叫德·贝雷戈伯爵,他也许是玛丽·杜普莱西生前最后一位关系密切的男友。他不仅成为玛丽的情人,而且甚至打算娶她为妻。一八四六年年初,他们两人一起前往伦敦,在那里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但是不知为什么,他们的婚礼却迟迟没有举行。

格丽泰·嘉宝主演的影片《茶花女》剧照

这可能是因为玛丽·杜普莱西的健康急剧恶化,但更重要的原因,也许是由于玛丽的家庭背景。在当时的那种社会环境里,像玛丽这种出身卑微的“下贱女人”是不可能跨进贵族的家门,成为这类高贵门第中的家庭成员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后不久,关系便逐渐疏远了,但仍然保持往来。而且从现存资料来看,他们的婚约似乎也没有解除。

由于童年时代艰辛生活的折磨,再加上到巴黎之后纵情声色,追求享受,整日不分昼夜地沉湎于饮酒、跳舞、看戏和男欢女爱的逸乐中,玛丽的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戕害。她染上了肺结核,经常发烧、咳嗽、吐血,即使在接待客人的时候也常常咯血不止。

她死后,贝雷戈伯爵在蒙马特公墓里为她买下一块地皮,她身后的葬事既简单又冷冷清清,一切事宜都是由贝雷戈伯爵和斯塔凯尔贝克伯爵两人操办的。一代佳丽就这样香消玉殒了。

阿尔丰西娜·普莱西——我们还是使用她的真实姓名吧——是一位不幸的姑娘,也是一个堕落的女人。然而,与那些许许多多沉殁在历史尘埃中的同命运人相比,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则又是一位幸运者。

格丽泰·嘉宝主演的影片《茶花女》剧照

她的故事被演绎成小说,话剧和歌剧,她的一切都同一个举世闻名的艺术形象“茶花女”连在一起。这是因为她同法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有过一段感情纠葛,这位作家便是亚历山大·仲马,而中国的读者更习惯于把他称作“小仲马”。

小仲马的父亲大仲马,是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的一员骁将,他既是著名的戏剧家,也是杰出的历史小说家。但是在他成名之前,他只不过是巴黎某贵族家里的一名又穷又寒酸的抄写员,那时他刚刚从法国外省来到巴黎,即使连这个可怜巴巴的差事也是好不容易才找到的。

1823年,大仲马与社会地位同他一样卑微的缝衣女工卡特琳娜·拉贝相爱并同居,次年七月,他们有了一个儿子,他就是小仲马。由于大仲马与拉贝从未履行过结婚手续,他们的儿子自然也就没有合法的身分,小仲马一直被人们视为私生子。

卡特琳娜·拉贝对大仲马始终一往情深,但随着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的改变,大仲马却逐渐看不起这位普通的缝衣女工了。这是因为大仲马的戏剧创作为他获得了很大的声誉,也给他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他开始出入巴黎的上流社会,整日同那些贵妇人、女演员厮混,而把卡特琳娜和小仲马母子两人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卡特琳娜依靠自己缝补衣服得到的那一点点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母子两人的生活。而小仲马则因为是一个私生子,常常受到他人的奚落和羞辱,这对于一个不满七岁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种强烈的刺激和可怕的打击。而这种刺激和打击,直到小仲马的晚年还一直深刻地保留在他的记忆里。

格丽泰·嘉宝主演的影片《茶花女》剧照

1831年春天,大仲马与一位女演员同居生下了一个女儿,这位女演员要求大仲马通过法律形式承认女儿的合法地位。直到此时,大仲马方才记起自己还有过一个儿子,于是他找到了小仲马,通过法律形式认领了他。

小仲马能够回到父亲身边固然是件好事,但他却不得不与含辛茹苦把他抚养成人的母亲分手。这位勤劳而又善良的缝衣女工在失去自己的同居的伴侣之后,又失去了自己一手养大的儿子,她辛劳一生,最后却一无所获。当小仲马挥泪离开自己的母亲的时候,他深深地感到人世间的残酷和不平。

小仲马本来是一个在贫困屈辱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纯朴少年,但回到父亲身边之后,他的生活却逐渐发生了变化。他生活在一个人欲横流的社会里,特别是他父亲的那种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为这位涉世不深的青年树立了一种最现实的“榜样”。

他终于学坏了,也开始尝试那种追逐声色犬马的荒唐生活。有一阵子,人们一提到大、小仲马,便会用“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句话来揶揄他们父子两人屡遭世人非议的生活方式。然而小仲马毕竟曾与卡特琳娜相依为命地度过七年的艰难岁月,他在童年时代曾经从母亲那里接受过良好、正直的教育。因此,比较客观地说,此时的小仲马是一位生活虽然放荡,但良知却尚未完全泯灭的青年。

值得一提的是,小仲马很早便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不满二十岁便发表了小说和诗歌,但这些作品均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作为文学家的小仲马,真正使他能够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还是那部脍炙人口的《茶花女》。然而,倘若命运没有安排他同阿尔丰西娜·普莱西相识,文学史上又怎么可能会留下这样一部佳作呢?

1844年9月,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小仲马同他娱乐场上的好友欧仁·德雅塞在巴黎圣日耳曼大道上跑马归来,然后便一起去著名的“杂耍剧院”观看戏剧演出。就在这天晚上,小仲马看见在靠近舞台的一个包厢里,坐着一位非常漂亮的女人。

格丽泰·嘉宝主演的影片《茶花女》

他在回忆这次奇遇时,曾经这样描写这位美人的容貌:“……她的个子高高的,身材苗条,乌黑的头发,面色白里透红。她的头生得小巧玲珑,一双细长的、像日本女人似的眼睛又黑又亮,顾盼自如,生出无限风情。她的嘴唇像鲜红的樱桃,再加上一口洁白的牙齿,使人联想起一尊雕像。”德雅塞对小仲马说,此人名叫玛丽·杜普莱西,是巴黎的名妓。小仲马呢,他当时便被这位美艳绝伦的女人迷住了,不知不觉间感到自己似乎坠入了情网。

当天晚上演出结束以后,这一对好友便在一个自称名叫阿尔芒丝·布拉特的女人的引导下,登门拜访了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小姐。阿尔芒丝·布拉特是阿尔丰西娜的邻居,她是一位时装店老板娘,据说她还为阿尔丰西娜介绍男友,并从中收取酬报。

这天晚上,除了小仲马和德雅塞之外,阿尔丰西娜还接待了其他客人。她的心情似乎很愉快,高谈阔论,纵情大笑,但是她却咳嗽得很厉害。后来,当客人们谈兴正浓的时候,她却不声不响地走开了。

细心的小仲马尾随着她走进她的房间,发现她正在咯血,于是真诚地劝说阿尔丰西娜保重身体。阿尔丰西娜显然被他的关怀和同情感动了,也许过去从未有人对她说过这样的话,也许那天晚上她对这位年轻人突然产生出一种奇特的好感,他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阿尔丰西娜答应同小仲马往来,做他的“好朋友”。这是一种默契,也是一种许诺,不久以后,阿尔丰西娜便成了小仲马的情人。

在大仲马的回忆录里,人们可以读到这样一段记载:当大仲马看到儿子与阿尔丰西娜的亲密关系时,曾经直截了当地问小仲马:“你同这位姑娘交往,究竟是因为爱她,还是因为同情她?”小仲马当即明确地回答说:“是出于同情和怜悯。”

事实上,在小仲马与阿尔丰西娜交往的过程中,他的确常常劝她注意休息,劝她保养身体,并亲自陪她一起到乡间去进行短期的疗养。他们在一起曾经度过短暂的、但却是愉快的生活,像诗一样充满着激情和梦幻,致使他们两人在精神上都一度得到极大的满足。可见小仲马对阿尔丰西娜的同情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当真挚的。

格丽泰·嘉宝主演的影片《茶花女》剧照

然而不容讳言,小仲马的性格中毕竟还有纨绔子弟的一面,他生活的环境是世风日下的巴黎,而阿尔丰西娜又是一位风尘女子,这一切都决定了小仲马对她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其中有同情、有爱恋,但也包含着一种猎艳、狎亵的心理。

他虽然收入有限,但为了讨得阿尔丰西娜的欢心,也要充充阔佬,陪她跳舞、赴宴、看戏、跑马,在她身上花了大笔大笔的钱,最后负债累累。而这一切与人们所谓的真挚的爱情显然是毫不相干的。另外,小仲马对阿尔丰西娜有着一种强烈的占有欲,当她成为他的情妇之后,他不能容忍阿尔丰西娜再同其他的男友来往。

这种感情固然可以理解,但无奈在阿尔丰西娜看来,她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理由很简单,她无法改变自己的这种生活,她需要那些比小仲马更加富有的男人,没有他们,她将无法维持在她看来也许是灿烂的、令人目眩的生活。这正是小仲马与阿尔丰西娜最后分手的根本原因。

终于有一天,小仲马发现了阿尔丰西娜与一位名叫爱德华的年轻人来往的书信,显然他们之间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里应该说明的是,这位爱德华先生不是别人,就是我们在上文提到的德·贝雷戈伯爵。

他自然不是阿尔丰西娜一般意义上的男友。小仲马勃然大怒,多少日子以来积压在心头的怒火爆发了,他责骂阿尔丰西娜对他撒谎,欺骗了他一片真情。而阿尔丰西娜平静的、若无其事的回答,不仅令小仲马不知所措,而且也可能使读者们大为惊异:“撒谎?经常撒谎的人牙齿不是更白吗?”

电影《茶花女》剧照

“亲爱的玛丽:我希望自己能像一个百万富翁似地爱您,但是我力不从心,您希望我能像一个穷光蛋似地爱您,我却又不是那么一无所有。那么让我们大家都忘记了吧,对您来说是忘却一个几乎是无关紧要的名字,对我来说是忘却一个无法实现的美梦。没有必要告诉您我是何等悲伤,因为您完全知道我是多么地爱您。别了,玛丽!您感情丰富,不会不理解我为什么要给您写这封信,您聪明绝顶,不会不原谅我的这一举动。永远怀念您的A.D.。”

[A.D.是小仲马姓名(Alexandre Dumas)的法文缩写。]从这封信里,我们可以看出小仲马对阿尔丰西娜仍然怀着一定的感情,他作出分手的决定,心里是相当痛苦的。小仲马没有收到阿尔丰西娜的回信,而且从此之后,两个人就再也没有见过面。

三个月后,小仲马有了新的女友,她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一位女演员,名叫阿娜伊丝·丽耶瓦娜。一八四六年十月初,小仲马同他的父亲一起去西班牙和北非地区旅行,十月十八日抵达马德里,他不知通过什么途径得悉阿尔丰西娜病情恶化,便写了一封短函寄回巴黎,向她表示问候。

小仲马在阿尔及利亚度过了整整一个冬季,于次年二月十日返回巴黎,而这时阿尔丰西娜已经去世一个星期,她的遗体也早已安葬在蒙马特公墓里了。据说,小仲马曾经去过玛德莱娜大街阿尔丰西娜生前的住所,他看到的却是人们正在清点、拍卖阿尔丰西娜的遗物的场面。

根据死者的遗嘱,拍卖所得的钱款除了偿还债务之外,余额全部赠给她的一位生活在诺曼底乡间的外甥女,但是这位接受遗产的外甥女必须遵守死者规定的条件:她永远也不能来巴黎。这个谜一般的遗嘱显然是发人深思的,其中似乎包含着无限的幽怨和深意。然而,对此感触最沉重,思索最深刻的也许不是别人,而是小仲马。

在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去世之后,我们没有看到小仲马写过什么悼念性的文字,也没有听说这位多情的作家是否常常到蒙马特墓地去凭吊死者,然而,她的死深深地触动了小仲马。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小姐的去世,虽然并不出人意外,但毕竟来得太快了。我们从小仲马同她分手之后的种种表现可以判断,至少,小仲马仍在时时眷恋着她,希望她能够早日恢复健康。

格丽泰·嘉宝主演的影片《茶花女》剧照

而如今,当他结束了北非之旅,在返回巴黎之前却得悉她的死讯,心头的震痛自然是可想而知的。也许,当他看到阿尔丰西娜·普莱西的遗物被拍卖一空的场面之后,独自一人在玛德莱娜大街上漫步的时候,心里便已经开始在酝酿《茶花女》这部小说的情节了。更耐人寻味的是,小仲马去世之后也安葬在蒙马特公墓里。这也许是一种巧合,但更可能是他本人生前有意识的安排。

1847年6月,也就是在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去世四个月之后,小仲马又来到他曾与阿尔丰西娜一起度过一段愉快岁月的乡间,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唤起了他对往日的回忆,也激起了他创作的冲动。于是他闭门写作,花了不到一个月的工夫便写出了小说《茶花女》,因此,可以说这部小说是作者一气呵成的。

然而,不知是什么原因,小说《茶花女》完成后没有立即发表,直到1848年,即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去世一周年后不久,才在巴黎出版,并立即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毫无疑问,《茶花女》是一部爱情小说。它从生活中来,又经过了作者的提炼,比生活来得更高,又或者说,被作者诗意化了。在作者笔下,男女主人公有着真挚的爱情。

女主角玛格丽特,甘于牺牲自己向往的豪华生活,处处替情人着想,不肯多花情人一分钱,宁愿卖掉自己的马车、首饰、披巾,也不愿情人去借债,甚至当她面临着是要自己的幸福还是替情人的前途着想、替情人妹妹的婚事考虑不得不作出选择时,她毅然决然地牺牲自己,成全情人。

格丽泰·嘉宝主演的影片《茶花女》剧照

作者通过人物感叹道:“她像最高尚的女人一样冰清玉洁。别人有多么贪婪,她就有多么无私。”又说:“真正的爱情总是使人变得美好,不管激起这种爱情的女人是什么样的人。”作者高度赞美了玛格丽特的爱情。

男主角阿尔芒,则是一见钟情,听不进任何人的劝阻,哪怕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又暗中将母亲给他的遗产赠送给情人,此外,他强烈的嫉妒心也是他的爱情的深切表现,直至情人死后埋入地下,他仍然设法将她挖掘出来,见上最后一面。他的爱情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值得注意的是,玛格丽特尤其看中的是阿尔芒的真诚和同情心。她对他说:“因为你看到我咯血时握住了我的手,因为你哭泣了,因为世间只有你真正同情我,”而且,“您爱我是为了我,不是为了您自己,而别人爱我从来只是为了他们自己。”这样写,一个妓女信任和迷恋一个男子就毫不牵强附会了,他们的爱情不仅有了可靠的基础,而且真实可信。

作为成功的文学作品,《茶花女》为我们塑造了一些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难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玛格丽特。

她美丽、聪明而又善良,虽然沦落风尘,但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她充满热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生活,而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又甘愿自我牺牲去成全他人。

格丽泰·嘉宝主演的影片《茶花女》

这一切都使这位为人们所不齿的烟花女子的形象闪烁着一种圣洁的光辉,以至于人们一提起“茶花女”这三个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什么下贱的妓女,而是一位美丽、可爱而又值得同情的女性。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艺术形象,而玛格丽特则完全可以跻身其间而毫无愧色。

《茶花女》问世的时候,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已经渐趋式微,但是这部小说仍然散发着一股颇为强烈的浪漫气息。尤其是小说的结尾部分,玛格丽特的日记和遗书一篇比一篇更加动人。这批遗书读起来声声哀怨,字字血泪,回肠荡气,酣畅淋漓,致使整篇小说在感情奔放的高潮中结束,获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小仲马同阿尔丰西娜·普莱西一段交往,只不过是这位著名作家的一段风流韵事,而阿尔芒与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却蕴含着相当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普遍意义。这是因为,无论小仲马对阿尔丰西娜的感情如何,他敏锐地感受到,这位不幸的风尘女子之死不是一桩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种具有深刻含义的社会现象。

格丽泰·嘉宝主演的影片《茶花女》剧照

他由此想到了自己的那位可怜的亲生母亲,想到了社会的种种残酷和不平。而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人世间的这些悲剧,却往往又是在维护某种道德规范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下造成的。小仲马的创作观念因而出现了深刻的变化,他开始自觉地把完善道德、追求理想作为文学创作的原则,并意识到这是文学家的责任和义务。

尽管人们并不十分清楚小仲马心目中的“道德”和“理想”的准确含义,但是读者们分明可以在《茶花女》中看到作者对那种压抑人性、摧残爱情的虚伪而又残酷的道德观念的批判和鞭挞,听到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痛楚的呐喊。《茶花女》这个爱情故事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也许主要就在这里。

THE END
0.《茶花女》背后的真实故事《茶花女》是举世闻名的法国作家小仲马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此书完成于1847年,出版于1848年。 《茶花女》出版那年,小仲马刚好24岁。 一个二十三岁的年轻人,能在极短的一个月时间内,完成这样一部传世之作,背后一定有他的故事和原因。 小仲马的父亲是被后世称为大仲马的法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亚历山大·仲马,一位非常多产的作家https://www.jianshu.com/p/9326b2552956
1.永远的经典No1《歌剧茶花女》歌剧《茶花女》由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作家皮亚维谱于1853年,是根据小仲马的同名小说创作而成,它已成为世界歌剧中最受欢迎的保留剧目,并被誉为世上最美的歌剧,百余年来盛演不衰。 故事梗概:女主人公薇奥莱塔,是个周旋于巴黎上流社会的一位年轻貌美的名妓。在豪华的交际生活中,她与一位名叫阿尔费雷多的青年一见https://www.meipian.cn/54y76r8n
2.《茶花女》法国著名小说家大仲马任奥尔良公爵秘书处的文书抄写员时与一女裁缝所生的私生子。因与其父重名而被称为小仲马。小仲马的第一部扬名文坛的力作《茶花女》,表达了人道主义思想,体现出人间的真情,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宽容与尊重,体现了人性的爱,这种思想感情引起人们的共鸣,并且受到普遍的欢迎。也曾写剧本:《半上流https://www.meipian.cn/2473asgs
3.NO.78《茶花女》法国小仲马前言:在进行翻译硕士备考的时候学到过这么一个知识点:“1897年,中国翻译家林纾翻译了中国的第一部外文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今译为《茶花女》,横空出世,备受国人追捧。”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多抓鱼平台上看到这本小说,价格不高,便早早下单。但由于疏忽,这本书在书架上吃了半年的灰,最近开始整理书架才捡起这本书,开https://www.jianshu.com/p/3fb04b6142ae
4.《茶花女》解读当我们提到小仲马的时候,总是免不了提到他的父亲---大仲马,两人的关系在我看完之后才觉得是多么的矛盾,也为何小仲马会说出那句有自己想法和目标的名句,亦如《茶花女》中慈爱的父亲和“我”的关系。 准备看这本书之前,我在百度搜索了相关的简介和评价。我看到是一本关于专注描写妓女经历的著作时,我心中其实是有https://blog.csdn.net/wj9966/article/details/79876179
5.茶花女(令北大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先生“潸然泪下”的爱情悲剧)01阅读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名著《茶花女》,就会让人想起《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爱情悲剧,读完后让人唏嘘不已。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小仲马个人经历的真实写照。1823年,大仲马与一个缝衣女工同居生下了小仲马,但却嫌弃她的身份,拒绝娶她为妻。小仲马成了私生子,他对受辱被弃的女性始终抱有同情。1844年,小仲马结识了巴黎名妓http://product.m.dangdang.com/25122002.html
6.《茶花女》读后感《茶花女》读后感 篇11 我用了三天时间,看完了这本小仲马24岁写的《茶花女》,这本书丝毫不亚于他父亲大仲马的著作,《茶花女》读后感 20xx年10月9日晚。 这本书故事情节曲折,让我不得不往下看。 《茶花女》的主人公是法国巴黎一位名妓玛格丽特。玛格丽特原来是一个贫穷的农村女孩,来到豪华的巴黎后,开始了卖笑生涯https://www.oh100.com/a/202206/4849732.html
7.《茶花女》:从小说到歌剧星海音乐厅直到1852年2月,《茶花女》才获准在巴黎进行首演,马上引起了更大轰动。小仲马打电报给父亲说:“巨大的成功,就像我是在参加你的作品的首场演出!”大仲马立即回电:“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我的孩子!”这部话剧的成功,竟使小仲马的声望一举盖过了同样处在创作旺盛期的大仲马。从今天看来,若没有《茶花女》的产生,小https://www.concerthall.com.cn/newpage.php?id=935
8.《茶花女》亚历山大·小仲马,法国著名文学作家、小说家,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大仲马当奥尔良公爵秘书处的文书抄写员时与一女裁缝所生的私生子,生于法国巴黎。 《茶花女》是法国著名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1848年首次出版。 故事讲述了一个青年人与巴黎上流社会一位交际花曲折凄婉的爱情故事。作品通过一个妓女的爱情悲剧,揭露了https://www.meipian.cn/150z8wle
9.《茶花女》:法国史上第一本以女妓为角的旷世之恋小仲马凭借《茶花女》一书,出版即畅销,成功跻身文坛,声望曾一度超过了父亲大仲马。由《茶花女》改编的剧本,也让他大获成功。然而担任着重要角色,年仅23岁就逝世的玛格丽特呢?她拥有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 现实中的玛丽和文中的玛格丽特,都出身穷苦人家。她母亲经常打骂她,父亲是个恶棍和酒鬼。在她母亲死后不久,12https://www.jianshu.com/p/c61b5deb4302
10.聊一聊小仲马的名著《茶花女》图片发自简书App 据说小仲马写完《茶花女》的时候不过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就有这样纯熟的写作技巧与构思能力,实在是太让人佩服了!作为大仲马的私生子,我相信小仲马一定对自己的前途怀过深深的忧虑,但《茶花女》一写就,一切就都放心了!https://www.jianshu.com/p/619e6254364d
11.小仲马成名作《茶花女》:为了爱情不顾一切,注定会输之后,小仲马闭门谢客,用一年的时间写出了《茶花女》,以表达对玛丽的思念和愧疚。 而这部以玛丽为原型的《茶花女》一经发表,就轰动整个法国文学界,小仲马从此跻身文坛。 1895年,小仲马去世,按照小仲马的要求,他葬在巴黎蒙马特尔公墓,离茶花女玛丽的香冢仅有百米。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428/19/80189587_1121724262.shtml
12.读《茶花女》有感精选20篇读《茶花女》有感3 这段时间,我读了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小仲马的代表作《茶花女》,这是一部法国文学名著,自1848年问世以来,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成为一部广受好评的著作。小仲马是作家大仲马的私生子。他7岁时大仲马才认其为子,但仍拒不认其母为妻。这种痛苦境遇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他在走上文学创作http://www.unjs.com/zuowen/duhougan/20220827164729_5524047.html
13.《伟大小说作家“小仲马”原来却是一位私生子》1847年,小仲马因玛丽去世,将这段故事写成小说《茶花女》,一举成名。(23岁)🌎 小仲马 1851年,大仲马(49岁)的情人安娜·巴于埃,私生子亨利出生。私生女玛丽•亚历山大20岁,!(27岁) 👶💘 1852年,小仲马的话剧《茶花女》初演时,大仲马正在布鲁塞尔过着短期的流亡生涯。………(28岁) 1860https://www.douban.com/note/787748068/
14.经典名著《茶花女》读后感《茶花女》是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创作的长篇小说,故事讲述了一个青年人与巴黎上流社会一位交际花曲折凄婉的爱情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伟大和神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经典名著《茶花女》读后感,欢迎阅读! 经典名著《茶花女》读后感1 自古以来爱情是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每一个人都盼望领有一份纯洁的爱情,可是在https://www.xuexila.com/duhougann/c1269702.html
15.《茶花女》读书心得体会500字(精选31篇)读了《茶花女》我的心为之震撼,我没想到一个妓女需要用钱来浇灌的生活,会让人觉得如此的高贵。 玛格丽特的生活,我不知该用什么来词语来形容。放荡,或精彩,或悲惨……这种浓浓的,令我挥洒不去的印象。我们不应该再用世俗的眼光,去衡量一个如此高贵的妓女。她的身份是许多公爵夫人所耻笑的;是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https://www.diyifanwen.com/fanwen/dushuxindetihui/12676431.html
16.《笑的风》词典理论评论大仲马 1802——1870,享年68岁,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小说家、剧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大仲马信守共和政见,反对君主专政。2002年,大仲马去世一百三十二年后遗骸移入了法国先贤祠。 小仲马 1824——1895,享年71岁,大仲马之子,十九世纪法国小说家、剧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茶花女》。小仲马是http://www.chinawriter.com.cn/GB/n1/2020/0711/c404030-31779613.html
17.【论文】文贵良:“独创的白话”论伍光建译本《侠隐记》的汉语诗学茅盾曾经极力称赞伍译《侠隐记》的译语,认为它“从对话里巧妙地写出动作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的变幻”(23)。《侠隐记》的人物对话非常多而且精彩,这首先是源于原文对话的精彩,也许与大仲马擅长写戏剧有关。达特安与罗时伏第一次见面的场景,两人的对话富有流动感,而且很有内在力量,堪称经典: https://chinese-thought.ecnu.edu.cn/4e/65/c22333a347749/page.htm
18.《扬名四海的“大仲马”没想到桃色新闻不断,私生子女成群❗️1851年,大仲马的情人安娜·巴于埃,私生子亨利出生。(49岁)👶💘 (此时私生子小仲马27岁,私生女玛丽•亚历山大20岁,)⚠️ 1852年,小仲马(28岁)的话剧《茶花女》初演时,大仲马正在布鲁塞尔过着短期的流亡生涯。………(50岁) 1860年,大仲马前往意大利参加加里波第对那不勒斯王国的征战。(58岁) 1860https://www.douban.com/note/787749255/
19.沃吉拉尔屠宰场的牛血以及,死无对证(茶花女)影评同时,著名导演波罗尼尼又新拍摄了影片《茶花女》,让人们听见女主人公垂死时同鲜血一起吐出的愤懑:“我多么想早些离开这个强盗与娼妓的世界!”谁是强盗?谁是娼妓?一位年迈的希腊观众感触到了。他对笔者说:“这部影片很深刻,揭露了小仲马的虚伪。一个文化强盗曾骗取了多少人天真的眼泪!”法国当代作家、法兰西文学院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593444/
20.《茶花女》读后感(精选28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茶花女》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茶花女》读后感 篇1 对于小仲马的了解来自他的父亲大仲马,小仲马的《茶花女》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奠定他在文坛上重要地位https://www.fwsir.com/xinde/html/xinde_20200829114703_471792.html
21.法国版“名姝”——简评《茶花女》《茶花女》的故事令人吃惊,倒不是说故事本身有什么新意∶交际花的玛格丽特一直是上流社会追捧的焦点,中产青年阿尔芒也为其深深痴迷,苦苦追求之后方得佳人欢心,然而在金钱,家庭的双重压力下,两人终分道扬镳,茶花女病逝,阿尔芒在大病一场后追思爱人,终可不得。 https://www.jianshu.com/p/94dd9da79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