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闫**(实名认证)
IP属地:陕西
下载本文档
(五四制)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初二语文试题
说明:
1.本试题共三道大题,含25道小题。其中,第1—8小题为“积累与运用";第9—24小题为“阅读”:第25小题为“写作"。
2.所有题目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上作答无效。其中,选择题要求用2B铅笔正确涂写在“客观题答题区”。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一)基础知识(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贮蓄(xù)粗犷(guǎng)一绺(lǚ)畏罪潜逃(qiǎn)
B.虐待(nüè)安祥(xiáng)较量(liáng)拈轻怕重(niān)
C诀别(jué)企盼(qǐ)凌乱(líng)神采奕奕(yì)
D.并蒂(tì)称职(chèn)徘徊(huái)披蓑带笠(suō)
2.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怎样才能做到深阅读呢?选择成体系、有深度的作品和广为认可的经典著作,运用循序渐进、刨根问底、探究质疑的方法去读。
B.她是一个见异思迁的人,因为她不仅喜欢兰花,见了牡丹、菊花和海棠,也喜欢得不得了。
C.贺岁档都是大片云集,质量却参差不齐,以致有些影片受到了广大影迷的非议。
D.雇员们与工会领导们的意见仍大相径庭,根本无法达成一致或进行妥协。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有人建议,一旦遇到雾霾天气,可采取临时交通管制、错峰上下班、停工停课。
B.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目前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C.中国航天人为航天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D.能否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必将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
4.下面一段文字,文段横线处的语句,排列最恰当一项是()
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闲来读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勤学善学之风更是一脉相承:;;;……无不体现了国人对阅读炽热的情感。书籍能描绘浩瀚天地间千姿百态的风俗和人情,让浮躁的心沉淀下来;书籍能传递漫长岁月里灿烂美好的理想和智慧,让干渴的心沸腾起来。人生几十年,让我们以满腔热忱投入到阅读中,做一名能与伟大时代相称的中华儿女。
①苏轼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②于谦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③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④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A.③①②④B.②③①④C.④①③②D.④③①②
5.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词性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爸爸说我是全家的希望。"句中加点的词依次是动词、名词。
B.“我非常想知道,这次旅行的目的地在哪儿?”句中加点词都是代词
C.“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句中加点词依次是动词、形容词。
D.“他打算明天去青岛”和“我真的还不清楚他的打算"中两个“打算”,都是动词。
6.下列各项文学常识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长篇小说集,“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B.伊索是古希腊作家,善讲寓言讽刺权责,终遭杀害。所编离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
D.《皇帝的新装》的作者安徒生是丹麦作家,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二)古诗文默写(8分)
7.根据提示默写诗文。
诗中有景,如“(1)_______,洪波涌起";(2)“________,秋风吹散马蹄声”。
诗中有情,如“晴空一鹤排云上。(3)_________";“不知何处吹芦管,(4)_______”。
诗中有爱国心,如“(5)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中有美好的憧憬,如“(6)_________,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我们也可以从古文中汲取营养:《论语》告诉我们,追梦途中,我们要学习他人的优点,克服自身的不足“(7)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诸葛亮的家书则告诫我们“(8)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语言运用(5分)
8.小语和小言要去月湖公园参加“全民阅读读书节"活动,这次读书节将掀起莱西全民阅读新高潮,让莱西更加“文”起来。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以下任务吧。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
(2)小语热情邀请同学小彬一起参加本次读书节活动,可小彬却以学习忙为由拒绝了,你觉得小语该怎么劝说小彬呢?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古诗阅读(6分)
9.下面对《次北固山下》理解有误一项是()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B.颔联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C.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生动地写出了时光匆匆,不知不觉春天将尽。
D.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10.下面对诗歌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首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写出风雨夜老人凄凉的处境,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愤懑不平的心声。
B.《峨眉山月歌》山、月、江水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C.《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遥怜故乡菊"的“遥”字,渲染了自己和长安故园相隔之远,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
D.《夜雨寄北》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二)名著阅读(6分)
11.下面对《朝花夕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文中往往呈现出往日和现实两个世界,共存着对往事的温和怜爱和对现实的辛辣批判两种不同情感和温度的文字。
C.从《朝花夕拾》中可以窥见旧中国真实的生活面貌,比如:没有姓名的保姆“长妈妈",大声朗读古诗文时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旧学先生,《无常》中在迎神赛会上表演的“活无常"等。
D.从《琐记》中神往于“老鼠成亲”充满童趣的“我",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敢于提问“怪哉”为何物的充满好奇的“我",再到《父亲的病》中苦苦寻求救国真理的“我”,《朝花夕拾》重温了作者的成长道路。
12.阅读名著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在“名著人物大家谈"活动中,下面的问题引起了同学们的争论:《西游记》中的沙僧是一个才能平平的人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名著内容简述两点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10分)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桑中生李
南顿①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②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③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④。"目痛乃小疾,亦行⑤自愈。闻者传语:“盲者得视。”众犬吠声⑥。远近翕赫⑦。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选自《新辑搜神记》)
【注释】①南倾:古县名,在今河南项城市。②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③李君:李先生。此指空桑里长出的李树。④豚:小猪。⑤行:不久。⑥众犬吠声:是“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的省略,意思: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⑦翕赫:翕:聚集。赫:盛貌。此指轰动、惊动。
13.下列对文中划横线句子断句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B.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
C.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D.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
14.下列词语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因种植未若柳絮因风起B.闻之于宋君闻者传语
C.求问之若此若躇步跐蹈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见之惊云
15.下列句子与“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太丘舍去,去后乃至B.天,积气耳C.谢以一豚D.奈何忧其坏
A.有一个眼痛的病人用一头小猪感谢李树,因为李树真的治好了他的眼疾。
B.人们认为这棵树是神树,是因为这棵树是从桑树里长出来的。
C.从“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一句可以看出人们的盲目附和与愚昧无知。
D.这两篇短文都告诉我们:对于传闻,我们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四)现代文阅读Ⅰ(9分)
毛虫之死
梁晓声
①一条毛虫躲在一片树叶下虔诚忏悔,它决心从此不再做害虫。它向往着变成一只蝴蝶。它知道,由一条令人厌恶的毛虫变成一只非常美丽的蝴蝶,并非是幻想。许多毛虫不是已变成了蝴蝶吗?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法则呀!想到这一点,它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于是,这条毛虫又进而想到了一旦变为蝴蝶之后的种种幸福受人赞美、自由飞舞、获得爱情……“我不再吃树叶了。"它想。
②“我不再拽着一根蛛丝打秋千,使行人害怕。”它想。它还想到了自己以前做过的种种坏事。它内心感到一种忏悔的既惭愧又愉悦的激情。能有机会进行忏悔,这是么多幸运的事啊!“让我快快变为一只蝴蝶吧!"它不禁大声说道。
③一只蝉也趴在这棵树的一片叶上沉痛思过。它不晓得自己到底被人们视为益虫还是害虫;它不像毛虫那么难看;它还会唱歌,虽然永远唱的是同一支歌。而且它蜕的壳还可以入药。从这个角度想,它认为自己似乎应该算益虫。但是它也吃树叶,并且绝不比一条毛虫吃得少。
④我肯定不应被视为害虫,要说我是只不完美的益虫还算公正。啊,谁又不愿使自己完美呢?它一边嚼着树叶一边想,觉得自己在忏悔的时候能产生这样的思考是很睿智的。
⑤它发现了那条不吃也不动的毛虫,奇怪地问:“老弟,你在想什么?”毛虫回答:“我在忏悔。"
⑥蝉又问:“你也想‘重新做人’吗?”毛虫回答:“是的,我不再吃树叶了,我要变成一只蝴蝶。"蝉听了毛虫的话,暗想______。
⑦它瞻念前程,不寒而栗。
⑧蝉忽然想到了什么主意,飞走了。
⑨蝉去找啄木鸟。它首先向啄木鸟表示一番忏悔,说自己如何如何要开始做彻底的、完美的益虫。接着向啄木鸟告发有一条毛虫正在残害树木。
⑩啄木鸟对蝉的忏悔大加赞扬,问:“你肯带我去消灭那条毛虫吗?”蝉说:“当然。我要从此与一切害虫划清界限。"
于是,蝉引导着啄木鸟飞回到那棵树上,将毛虫隐藏的树叶指给啄木鸟看。啄木鸟扑过去,一口就将毛虫连同它的愿望吃掉了。
啄木鸟还向所有的鸟类宣传——蝉是完美得彻底的益虫。啄木鸟的话是很有权威很有影响力的,鸟儿们都接受了它的宣传。
鸟儿们已然如此,虫类便也开了一个庄严的会,郑重宣布全体承认蝉为益虫,还因它举报过一条毛虫,向它颁发了一枚奖章……
A.毛虫的想法未免有些天真!不吃树叶,你该如何存活?会去吃虫子吗?难道忏悔就能轻而易举地去掉“害虫”的标签吗?你永远是树木的敌人!
B.连毛虫也开始进行忏悔了,可见将来害虫不多了。害虫少了,人就会注意到像我这样好坏难下定论的虫类,也许会将我列为害虫加以消灭的……
C.毛虫这样做简直是徒劳无用!即使你变成蝴蝶,除了外表美丽,又有何种益处呢?哪像我,既能发出美妙的乐音,又能将壳入药、治病救人。
D.毛虫心里竟然有这样美丽的愿望!比其它来,我也应该有点儿梦想,起码不能只满足于会唱歌而且只会唱一支歌了。
19.森林法庭要为死去的毛虫申冤,你认为都应该对谁进行审判?罪名是什么?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你有什么感想?请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简述。
(五)现代文阅读II(14分)
别把我当陌生人
尉克冰
①“记住,路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一切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子,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
②去年夏天,我坐火车去新疆开会。三千多公里的路途,没有同伴。出发前,家人这样反复叮嘱我。
③刚走进包厢时,我心里很忐忑,不知道这一路上要面对些什么人。一个男人进来了,身后有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大概是他女儿。随后,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蹦蹦跶跶地过来了,她妈妈紧跟在后面。整体环境不错,我精神放松了很多。
④晚上10点多,我锁好门,把手提包压在枕头下面,躺下。不知不觉,已到深夜。在似睡非睡中,我听到了扭动门锁的声音,接着,“哗啦”一声,门被打开了,我猛地打了个激灵,紧张不已。一个黑乎乎的脑袋探了进来,借着通道幽暗的灯光,我看到那是一个身材高大,样子凶悍的男人。此时,包厢里其他人还在熟睡,我吓得头皮发麻,浑身哆嗦。他打探一番后,挤进门来。我不知从哪里来了勇气,大喝一声:“干什么的?"
⑤“我,我上车呀。”那个男人被我的喊声吓了一跳,接着他把行李拖了进来。原来真是上车的。虚惊一场!
⑥早晨醒来,我赶紧摸了摸枕头下面,包在。随便吃了早点,又躺下看书。中间出去过几次,回来后,我都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在这样的环境里,当心无大碍。
⑦包厢里,两个孩子在嬉闹,大人们都很安静。我拿出零食吃的时候,挺想给那两个孩子,可担心遭到拒绝,又忍住了。我想,上车前,他们的父母一定无数次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
⑧“阿姨,你怎么躺了半天也不下来玩儿?"小姑娘仰着脸,忽闪着大眼睛对我说。
⑨我笑了笑,赶快从上铺下来,和孩子们玩了起来。“阿姨,吃荔枝吧!”小姑娘用她胖嘟嘟的小手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我愣了一下,连忙接过荔枝,手有些颤抖,还有些僵硬,轻轻地说了声谢谢……
⑩孩子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荔枝,包厢里的每个人都伸手接着,小姑娘笑了起来,眼睛像弯弯的月亮湖。那颗荔枝,我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吃。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孩子的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那把坚实的锁,紧闭的门彼此敞开了。
于是,在我们的包厢里,我们的小包厢成了快乐的大家庭。美食共享,格外香甜。我把最好吃的都留给了小姑娘,还抱着她,给她讲故事,把她原来松散的头发编成漂亮的小辫,给她拍了很多照片。孩子对我也越来越依恋,一会儿看不见我,就到处找。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我是个母亲,我身上有妈妈的味道。那天夜里,她是在我怀里睡着的。
第三日清晨,快到终点站了,可我的心里却平添了一丝怅惘。车停了,人们如潮水般从车身里漫出。我抱着小姑娘,她爸爸帮我提着大行李箱。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就要和他们分别了。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好难受,背过身去。
手机响了,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任何食物和饮品!”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
21.请根据提示,将选文中表现“我"心情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空格上
刚进包厢时,忐忑→深夜包厢门被打开时,______→想给孩子零食时,______→快到终点站时,______→与小姑娘分手时,______。
22.文中第⑨自然段写“我”手有些颤抖,还有些僵硬,原因是什么?
23.第⑩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结合语境,谈谈它的作用
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
24.请以作者的名义,给发短信的朋友回一条短信,共享旅途上的收获,30字左右。
三、作文(50分)
25.根据要求作文。
在老舍的眼中,济南的冬天是最美的,既像一个温暖的摇篮,又像一个明媚的少女;在孔子的眼中,学生颜回是最美的,享受一箪食一瓢钦的生活,在陋巷以读书为乐;在泰戈尔的眼中,金色花是最美的,既是一个依恋母亲的孩子,又体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圣洁……
要求:1.文中不出现真实的学校、班级、人名。2.诗歌除外。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初二语文试题
说明:
1.本试题共三道大题,含25道小题。其中,第1—8小题为“积累与运用”;第9—24小题为“阅读":第25小题为“写作”。
2.所有题目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上作答无效。其中,选择题要求用2B铅笔正确涂写在“客观题答题区"。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一)基础知识(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贮蓄(xù)粗犷(guǎng)一绺(lǚ)畏罪潜逃(qiǎn)
B.虐待(nüè)安祥(xiáng)较量(liáng)拈轻怕重(niān)
C.诀别(jué)企盼(qǐ)凌乱(líng)神采奕奕(yì)
D.并蒂(tì)称职(chèn)徘徊(huái)披蓑带笠(suō)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字音。
A.一绺(lǚ)——liǚ;畏罪潜逃(qiǎn)——qián;
B.安祥(xiáng)——详;较量(liáng)——liàng;
D.并蒂(tì)——dì;
故选C。
2.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怎样才能做到深阅读呢?选择成体系、有深度的作品和广为认可的经典著作,运用循序渐进、刨根问底、探究质疑的方法去读。
B.她是一个见异思迁的人,因为她不仅喜欢兰花,见了牡丹、菊花和海棠,也喜欢得不得了。
C.贺岁档都是大片云集,质量却参差不齐,以致有些影片受到了广大影迷的非议。
D.雇员们与工会领导们的意见仍大相径庭,根本无法达成一致或进行妥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此处形容“阅读经典著作时要运用的读书方法”,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见异思迁:看见别的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此处指的是“她喜欢很多种类的花",使用不正确;
C.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此处形容“贺岁档的影片质量不一”,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此处形容“雇员们与工会领导们的意见不一样",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选B。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有人建议,一旦遇到雾霾天气,可采取临时交通管制、错峰上下班、停工停课。
B.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目前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C.中国航天人为航天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D.能否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必将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A.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措施”;
B.语义重复,“目前"和“当务”重复,应删去“目前";
C.句式杂糅,应删去“的榜样”;
故选D。
4.下面一段文字,文段横线处语句,排列最恰当一项是()
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闲来读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勤学善学之风更是一脉相承:;;;……无不体现了国人对阅读炽热的情感。书籍能描绘浩瀚天地间千姿百态的风俗和人情,让浮躁的心沉淀下来;书籍能传递漫长岁月里灿烂美好的理想和智慧,让干渴的心沸腾起来。人生几十年,让我们以满腔热忱投入到阅读中,做一名能与伟大时代相称的中华儿女。
①苏轼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②于谦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③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④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A.③①②④B.②③①④C.④①③②D.④③①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序衔接。
分析填空材料中的四个人物可知,这些都是属于不同朝代的人物,再根据“勤学善学之风更是一脉相承"可知,“一脉相承”的含义是,由一个血统或一个派别世代相传承袭下来,比喻人或事物间的传承关系。故应以时间先后的先后为排序的依据,④孔子是春秋时期,应排第一位;③杜甫是唐朝人,应排第二位;①苏轼是宋朝人,应排第三位;②于谦是明朝人,应排第四位;因此排序为:④③①②。
故选D。
5.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词性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爸爸说我是全家的希望。"句中加点的词依次是动词、名词。
B.“我非常想知道,这次旅行的目的地在哪儿?”句中加点词都是代词
C.“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厚重文化内涵。"句中加点词依次是动词、形容词。
D.“他打算明天去青岛”和“我真的还不清楚他的打算"中两个“打算”,都是动词。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法知识中的词性的掌握。
D.第一个“打算"是动词;第二个“打算”是名词;
故选D。
6.下列各项文学常识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长篇小说集,“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B.伊索是古希腊作家,善讲寓言讽刺权责,终遭杀害。所编离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
D.《皇帝的新装》的作者安徒生是丹麦作家,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
A.《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并非是“长篇小说集",本项分析不当;
故选A。
(二)古诗文默写(8分)
7.根据提示默写诗文。
诗中有景,如“(1)_______,洪波涌起”;(2)“________,秋风吹散马蹄声"。
诗中有情,如“晴空一鹤排云上。(3)_________”;“不知何处吹芦管,(4)_______"。
诗中有爱国心,如“(5)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中有美好的憧憬,如“(6)_________,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我们也可以从古文中汲取营养:《论语》告诉我们,追梦途中,我们要学习他人的优点,克服自身的不足“(7)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诸葛亮的家书则告诫我们“(8)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
【答案】①.秋风萧瑟②.终古高云簇此城③.便引诗情到碧霄④.一夜征人尽望乡⑤.夜阑卧听风吹雨⑥.我想那缥缈的空中⑦.择其善者而从之⑧.非淡泊无以明志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萧瑟、簇、碧霄、阑、缥缈、善”等字词容易写错。
(三)语言运用(5分)
8.小语和小言要去月湖公园参加“全民阅读读书节"活动,这次读书节将掀起莱西全民阅读新高潮,让莱西更加“文”起来。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以下任务吧。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
(2)小语热情邀请同学小彬一起参加本次读书节活动,可是小彬却以学习忙为由拒绝了,你觉得小语该怎么劝说小彬呢?
【答案】(1)示例:阅读成就梦想,书香美丽莱西。
(2)小彬,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参加“全民阅读读书节"活动可以阅读更多优秀的作品,不仅能拓宽视野、增长知识,还对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你还是和我们一起参加吧!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
拟写宣传标语的目的是为了让观众了解某些内容,所以标语一定要主题突出,中心明确,又因为观众的文化水平不一,所以标语要易懂易记。另外需要注意本题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示例:书香浸润校园,智慧点亮人生(对偶);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比喻)。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劝说词。
回答时可选取有关读书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等)或从书中看到的有趣的故事来劝导小彬,强调活动的重要学习意义激发小彬的阅读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示例:小彬,学习很重要,但是参加“全民阅读读书节”活动可以让我们阅读更多经典名著,与优秀的人对话,这样是能够促进我们学习的,希望你能和我一起参加“全民阅读读书节"活动。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古诗阅读(6分)
9.下面对《次北固山下》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B.颔联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C.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生动地写出了时光匆匆,不知不觉春天将尽。
D.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C.“不知不觉春天将尽"表述错误,应该生动地写出了时光匆匆,不知不觉春天已经到来;
故选C。
10.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首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写出风雨夜老人凄凉的处境,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愤懑不平的心声。
B.《峨眉山月歌》山、月、江水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C.《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遥怜故乡菊"的“遥”字,渲染了自己和长安故园相隔之远,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
D.《夜雨寄北》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A.“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愤懑不平的心声"分析错误,结合“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前两句意思是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故选A。
(二)名著阅读(6分)
11.下面对《朝花夕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文中往往呈现出往日和现实两个世界,共存着对往事的温和怜爱和对现实的辛辣批判两种不同情感和温度的文字。
C.从《朝花夕拾》中可以窥见旧中国真实的生活面貌,比如:没有姓名的保姆“长妈妈”,大声朗读古诗文时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旧学先生,《无常》中在迎神赛会上表演的“活无常”等。
D.从《琐记》中神往于“老鼠成亲"充满童趣的“我”,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敢于提问“怪哉"为何物的充满好奇的“我”,再到《父亲的病》中苦苦寻求救国真理的“我",《朝花夕拾》重温了作者的成长道路。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D.应是《狗·猫鼠》中一个神往于“老鼠成亲”的充满童趣的“我",《父亲的病》中的“我”批判了庸医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故选D。
12.阅读名著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在“名著人物大家谈"活动中,下面的问题引起了同学们的争论:《西游记》中的沙僧是一个才能平平的人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名著内容简述两点理由。
【答案】示例一:沙僧是一个才能平平的人。他协助猪八戒捉拿黄袍怪,仅几个回合就被抓走了;银角大王来捉唐僧,他虽然奋力抵挡,但很快被制服了。
示例二:沙僧不是一个才能平平的人。在流沙河,孙悟空和猪八戒联手都收服不了他,说明他本领高强,取经路上,他经常调解团队内部的矛盾,这种能力是孙悟空和猪八戒比不了的。
示例三:说沙僧才能平平不公平。取经路上,因为分工不同,他主要负责挑行李和陪护师父,相比之下显得才能平平,但他是有高强本领的,在流沙河,孙悟空和猪八戒联手都没能收服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人物评价。作答时首先明确所选问题及看法,再结合名著中的情节谈理由即可。
示例一:①《西游记》中的沙僧不是才能平平的人。在唐僧取经经过流沙河时,沙悟净从水里钻出来抢唐僧,孙悟空将唐僧抱走,猪八戒拦住沙悟净与之大战二十合不分胜负;黑水河之难,唐僧和猪八戒被鼍龙所擒,沙悟净让孙悟空在岸上看守行李,自己下水去救唐僧,在水里与鼍龙大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沙悟净还想诈败引鼍龙上岸,但鼍龙不上当;可见沙僧是有才能有智慧的人。
示例二:①《西游记》中的沙僧是才能平平的人。沙僧在取经途中主要职责是看守行李马匹,还经常被妖怪擒住,少有在降妖除怪上建功。
(三)文言文阅读(10分)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桑中生李
南顿①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②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③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④。"目痛乃小疾,亦行⑤自愈。闻者传语:“盲者得视。”众犬吠声⑥。远近翕赫⑦。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选自《新辑搜神记》)
【注释】①南倾:古县名,在今河南项城市。②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③李君:李先生。此指空桑里长出的李树。④豚:小猪。⑤行:不久。⑥众犬吠声:是“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的省略,意思: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⑦翕赫:翕:聚集。赫:盛貌。此指轰动、惊动。
13.下列对文中划横线句子断句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B.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
C.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D.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
14.下列词语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因种植未若柳絮因风起B.闻之于宋君闻者传语
C.求问之若此若躇步跐蹈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见之惊云
15.下列句子与“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太丘舍去,去后乃至B.天,积气耳C.谢以一豚D.奈何忧其坏
A.有一个眼痛的病人用一头小猪感谢李树,因为李树真的治好了他的眼疾。
B.人们认为这棵树是神树,是因为这棵树是从桑树里长出来的。
C.从“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一句可以看出人们的盲目附和与愚昧无知。
D.这两篇短文都告诉我们:对于传闻,我们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答案】13.B14.D15.C16.D
17.这树有什么神灵的呀,它不过是我随便种下的。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断句。
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
本句的意思是:南顿有个叫张助的人,在田里种庄稼时发现一颗李子的核,本想拿走。“南顿张助"是主语,“于田中植禾”是介宾短语做状语,“见李核"是谓语,“欲持去”是看见李核的想法。可据此断句为: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因此/凭借;
B.传到/听到;
C.像/你;
D.代词,指这件事/代词,指这件事;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式。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这是状语后置句,属于倒装句式。宋君(于丁氏)问之,宋君向丁氏询问这件事。
A.省略句,过中不至,太丘舍(之而)去;
B.判断句;天,积气耳意思是天是气的积聚;
C.倒装句,以一豚谢之;
D.反问句,奈何忧其坏意思是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故选C。
【16题详解】
A.“因为李树真的治好了他的眼疾”理解错误,结合“目痛乃小疾,亦行自愈"可知他的眼疾是自行好的,并不是李树真的治好的;
B.“因为这棵树是从桑树里长出来的”理解错误,结合“闻者传语:‘盲者得视’"可知人们认为这棵树是神树是因为他们传言李树能使盲人重见光明;
C.“可以看出人们的盲目附和与愚昧无知”分析错误,“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主要批评了那些人不假思索,人云亦云,从“其下车骑常数千百”一句可以看出人们的盲目附和与愚昧无知;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字词意思:此:这;何:什么;乃:就。
【点睛】参考译文:
【甲】宋国有户姓丁人家,(因为)家中没有井,要到外面打水浇灌田地,(所以)经常要留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他家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件事,便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去外面打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里得到一个人。"像这样来获取消息,还不如不知道。
【乙】南顿有个叫张助的人,在田里种庄稼时发现一颗李子的核,本想拿走,回头看见空心的桑洞里有泥土,就把李核种在那里,用剩下的水浇了一些。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又长出李树来,十分惊奇,就互相传说开来。正好有个眼睛患有小毛病的人,在李树下休息,向李树祷告说:“李树您如果能让我的眼睛变好,我就以小猪献给您。”眼痛这种小病,自然就会好。这样一来,众人便你一声我一声地附和传说为:“李树能使盲人重见光明。"远近涌动,树下车马成千上百,大家纷纷前来敬祭,酒肉很快就堆成了小山,绵绵不断。时隔一年,张助出远门回来,见此情形不禁觉好笑,说:“这树有什么神灵呀?它不过是我随便种下的。”于是顺手砍掉了它。
(四)现代文阅读Ⅰ(9分)
毛虫之死
梁晓声
①一条毛虫躲在一片树叶下虔诚忏悔,它决心从此不再做害虫。它向往着变成一只蝴蝶。它知道,由一条令人厌恶的毛虫变成一只非常美丽的蝴蝶,并非是幻想。许多毛虫不是已变成了蝴蝶吗?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法则呀!想到这一点,它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于是,这条毛虫又进而想到了一旦变为蝴蝶之后的种种幸福受人赞美、自由飞舞、获得爱情……“我不再吃树叶了。"它想。
②“我不再拽着一根蛛丝打秋千,使行人害怕。”它想。它还想到了自己以前做过的种种坏事。它内心感到一种忏悔的既惭愧又愉悦的激情。能有机会进行忏悔,这是么多幸运的事啊!“让我快快变为一只蝴蝶吧!"它不禁大声说道。
③一只蝉也趴在这棵树的一片叶上沉痛思过。它不晓得自己到底被人们视为益虫还是害虫;它不像毛虫那么难看;它还会唱歌,虽然永远唱的是同一支歌。而且它蜕的壳还可以入药。从这个角度想,它认为自己似乎应该算益虫。但是它也吃树叶,并且绝不比一条毛虫吃得少。
④我肯定不应被视为害虫,要说我是只不完美的益虫还算公正。啊,谁又不愿使自己完美呢?它一边嚼着树叶一边想,觉得自己在忏悔的时候能产生这样的思考是很睿智的。
⑤它发现了那条不吃也不动的毛虫,奇怪地问:“老弟,你在想什么?”毛虫回答:“我在忏悔。"
⑥蝉又问:“你也想‘重新做人’吗?”毛虫回答:“是的,我不再吃树叶了,我要变成一只蝴蝶。"蝉听了毛虫的话,暗想______。
⑦它瞻念前程,不寒而栗。
⑧蝉忽然想到了什么主意,飞走了。
⑨蝉去找啄木鸟。它首先向啄木鸟表示一番忏悔,说自己如何如何要开始做彻底的、完美的益虫。接着向啄木鸟告发有一条毛虫正在残害树木。
⑩啄木鸟对蝉的忏悔大加赞扬,问:“你肯带我去消灭那条毛虫吗?”蝉说:“当然。我要从此与一切害虫划清界限。"
于是,蝉引导着啄木鸟飞回到那棵树上,将毛虫隐藏的树叶指给啄木鸟看。啄木鸟扑过去,一口就将毛虫连同它的愿望吃掉了。
啄木鸟还向所有的鸟类宣传——蝉是完美得彻底的益虫。啄木鸟的话是很有权威很有影响力的,鸟儿们都接受了它的宣传。
鸟儿们已然如此,虫类便也开了一个庄严的会,郑重宣布全体承认蝉为益虫,还因它举报过一条毛虫,向它颁发了一枚奖章……
A.毛虫的想法未免有些天真!不吃树叶,你该如何存活?会去吃虫子吗?难道忏悔就能轻而易举地去掉“害虫”的标签吗?你永远是树木的敌人!
B.连毛虫也开始进行忏悔了,可见将来害虫不多了。害虫少了,人就会注意到像我这样好坏难下定论的虫类,也许会将我列为害虫加以消灭的……
C.毛虫这样做简直是徒劳无用!即使你变成蝴蝶,除了外表美丽,又有何种益处呢?哪像我,既能发出美妙的乐音,又能将壳入药、治病救人。
D.毛虫心里竟然有这样美丽的愿望!比其它来,我也应该有点儿梦想,起码不能只满足于会唱歌而且只会唱一支歌了。
19.森林法庭要为死去的毛虫申冤,你认为都应该对谁进行审判?罪名是什么?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你有什么感想?请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简述。
【答案】18.B19.蝉,传播流言诬陷他人;啄木鸟,不去调查偏听偏信。(意对即可)
20.示例:在现实生活中,某些人被推到了众人仰望崇拜的高处,他的言行同时也具备了不可质疑的力量,这时候,更需要对得起那份沉甸甸的责任,要慎言慎行。
【解析】
【18题详解】
结合第⑥段“蝉又问:‘你也想‘重新做人’吗?’毛虫回答:‘是的,我不再吃树叶了,我要变成一只蝴蝶。’",第⑦段“它瞻念前程,不寒而栗”,可知:蝉听到毛虫打算不再吃树叶了,重新做人的忏悔后,对毛虫的举动心生害怕,害怕毛虫改过后会影响自己的“前程",自己会被人们定义为害虫。由此可见,它对毛虫的想法是充分认可的。
A.“毛虫的想法未免有些天真!不吃树叶,你该如何存活?会去吃虫子吗?难道忏悔就能轻而易举地去掉‘害虫’的标签吗?你永远是树木的敌人”,其中“毛虫的想法未免有些天真"这是否定毛虫的看法,认为毛虫永远无法去掉‘害虫’的标签。这种想法是不会让蝉对自己的“前程”忧虑的,故不符合要求;
B.“连毛虫也开始进行忏悔了,可见将来害虫不多了。害虫少了,人就会注意到像我这样好坏难下定论的虫类,也许会将我列为害虫加以消灭的",如果毛虫忏悔改正了,它就不再是害虫,害虫一旦变少了,它害怕人们会将它列为害虫加以消灭的。由此体现它是认同毛虫的想法,也害怕毛虫改过后会影响自己的“前程”;此项符合要求;
C.“毛虫这样做简直是徒劳无用!即使你变成蝴蝶,除了外表美丽,又有何种益处呢?哪像我,既能发出美妙的乐音,又能将壳入药、治病救人",其中“毛虫这样做简直是徒劳无用”是对毛虫的做法彻底否定。认为毛虫即使变成蝴蝶,除了外表美丽,是没有益处。这种想法是不会让蝉对自己的“前程"忧虑的,故不符合要求;
D.“毛虫心里竟然有这样美丽的愿望!比其它来,我也应该有点儿梦想,起码不能只满足于会唱歌而且只会唱一支歌了”,其中“毛虫心里竟然有这样美丽的愿望"是对毛虫内心的愿望感到惊讶,这句话表示它要学本领,但这种想法是不会让蝉对自己的“前程”忧虑的,故不符合要求;
故选B。
【19题详解】
结合第⑥段“蝉又问:‘你也想‘重新做人’吗?’毛虫回答:‘是的,我不再吃树叶了,我要变成一只蝴蝶。’",第⑦段“它瞻念前程,不寒而栗”,第⑨段“蝉去找啄木鸟。它首先向啄木鸟表示一番忏悔,说自己如何如何要开始做彻底的、完美的益虫。接着向啄木鸟告发有一条毛虫正在残害树木",可知:蝉听到毛虫打算不再吃树叶了,重新做人的忏悔后,对毛虫的举动心生害怕,害怕毛虫改过后会影响自己的“前程”,自己会被人们定义为害虫。于是它去向啄木鸟告密、诬陷毛虫正在残害树木。由此可见,蝉为了自己的私利,诬陷他人的人。
结合第⑨段“蝉去找啄木鸟。它首先向啄木鸟表示一番忏悔"“接着向啄木鸟告发有一条毛虫正在残害树木”,第⑩段“啄木鸟对蝉的忏悔大加赞扬",第段“啄木鸟扑过去,一口就将毛虫连同它的愿望吃掉了”,可知:啄木鸟不分青红皂白,不去了解实际情况,仅仅凭借蝉的一面之词,就将毛毛虫给吃了。由此可见,啄木鸟是一个偏听偏信,不去调查研究,盲目自大的人。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作答时可从句子字里行间分析阐述的道理,并联系实际说一下感悟。
结合第①段“条毛虫躲在一片树叶下虔诚忏悔,它决心从此不再做害虫",第②段“它还想到了自己以前做过的种种坏事。它内心感到一种忏悔的既惭愧又愉悦的激情。能有机会进行忏悔,这是么多幸运的事啊”,第⑥段“蝉又问:‘你也想‘重新做人’吗?’毛虫回答:‘是的,我不再吃树叶了,我要变成一只蝴蝶。’",可知:毛虫代表着想改邪归正、真心忏悔的人。
结合第⑥段“蝉又问:‘你也想‘重新做人’吗?’毛虫回答:‘是的,我不再吃树叶了,我要变成一只蝴蝶。’”,第⑦段“它瞻念前程,不寒而栗",第⑨段“蝉去找啄木鸟。它首先向啄木鸟表示一番忏悔,说自己如何如何要开始做彻底的、完美的益虫。接着向啄木鸟告发有一条毛虫正在残害树木”,可知:蝉代表着为了自己的前途利益不择手段诬蔑他人的人。
结合第⑨段“蝉去找啄木鸟。它首先向啄木鸟表示一番忏悔"“接着向啄木鸟告发有一条毛虫正在残害树木”,第⑩段“啄木鸟对蝉忏悔大加赞扬",第段“啄木鸟扑过去,一口就将毛虫连同它的愿望吃掉了”,第段“啄木鸟还向所有的鸟类宣传——蝉是完美得彻底的益虫。啄木鸟的话是很有权威很有影响力的,鸟儿们都接受了它的宣传",可知:啄木鸟代表着说话有权威、有影响力的领导们,他们偏听偏信,不去调查研究,造成毛毛虫的惨案。
结合第段“啄木鸟还向所有的鸟类宣传——蝉是完美得彻底的益虫。啄木鸟的话是很有权威很有影响力的,鸟儿们都接受了它的宣传”,可知:鸟儿们都接受了啄木鸟的宣传,因为它的话是很有权威很有影响力,于是它们不再做调查了解,最终让毛虫沉冤永不能得雪。现实中,面对所谓的权威言论,我们一定要细细琢磨体味,最好亲自调查一番,才能事事清明,不被欺骗。据此分析谈自己的感想即可。
(五)现代文阅读II(14分)
别把我当陌生人
尉克冰
①“记住,路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一切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子,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
②去年夏天,我坐火车去新疆开会。三千多公里的路途,没有同伴。出发前,家人这样反复叮嘱我。
③刚走进包厢时,我心里很忐忑,不知道这一路上要面对些什么人。一个男人进来了,身后有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大概是他女儿。随后,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蹦蹦跶跶地过来了,她妈妈紧跟在后面。整体环境不错,我精神放松了很多。
④晚上10点多,我锁好门,把手提包压在枕头下面,躺下。不知不觉,已到深夜。在似睡非睡中,我听到了扭动门锁的声音,接着,“哗啦”一声,门被打开了,我猛地打了个激灵,紧张不已。一个黑乎乎的脑袋探了进来,借着通道幽暗的灯光,我看到那是一个身材高大,样子凶悍的男人。此时,包厢里其他人还在熟睡,我吓得头皮发麻,浑身哆嗦。他打探一番后,挤进门来。我不知从哪里来了勇气,大喝一声:“干什么的?"
⑤“我,我上车呀。”那个男人被我的喊声吓了一跳,接着他把行李拖了进来。原来真是上车的。虚惊一场!
⑥早晨醒来,我赶紧摸了摸枕头下面,包在。随便吃了早点,又躺下看书。中间出去过几次,回来后,我都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在这样的环境里,当心无大碍。
⑦包厢里,两个孩子在嬉闹,大人们都很安静。我拿出零食吃的时候,挺想给那两个孩子,可担心遭到拒绝,又忍住了。我想,上车前,他们的父母一定无数次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
⑧“阿姨,你怎么躺了半天也不下来玩儿?"小姑娘仰着脸,忽闪着大眼睛对我说。
⑨我笑了笑,赶快从上铺下来,和孩子们玩了起来。“阿姨,吃荔枝吧!”小姑娘用她胖嘟嘟的小手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我愣了一下,连忙接过荔枝,手有些颤抖,还有些僵硬,轻轻地说了声谢谢……
⑩孩子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荔枝,包厢里的每个人都伸手接着,小姑娘笑了起来,眼睛像弯弯的月亮湖。那颗荔枝,我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吃。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孩子的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那把坚实的锁,紧闭的门彼此敞开了。
于是,在我们的包厢里,我们的小包厢成了快乐的大家庭。美食共享,格外香甜。我把最好吃的都留给了小姑娘,还抱着她,给她讲故事,把她原来松散的头发编成漂亮的小辫,给她拍了很多照片。孩子对我也越来越依恋,一会儿看不见我,就到处找。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我是个母亲,我身上有妈妈的味道。那天夜里,她是在我怀里睡着的。
第三日清晨,快到终点站了,可我的心里却平添了一丝怅惘。车停了,人们如潮水般从车身里漫出。我抱着小姑娘,她爸爸帮我提着大行李箱。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就要和他们分别了。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好难受,背过身去。
手机响了,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任何食物和饮品!”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
21.请根据提示,将选文中表现“我"心情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空格上
刚进包厢时,忐忑→深夜包厢门被打开时,______→想给孩子零食时,______→快到终点站时,______→与小姑娘分手时,______。
22.文中第⑨自然段写“我”的手有些颤抖,还有些僵硬,原因是什么?
23.第⑩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结合语境,谈谈它的作用
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
24.请以作者的名义,给发短信的朋友回一条短信,共享旅途上的收获,30字左右。
【答案】21.①.紧张②.担心③.惆怅④.难受
22.“颤抖"是因为“我”接受孩子荔枝的激动心情;“僵硬"是因为面对孩子的天真纯洁,自己有羞愧之情。
23.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成人的内心世界比作“荔枝皮”,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成人自我设防、互相间缺乏信任的特点;把孩子的内心世界比作“荔枝瓤",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孩子纯洁、率真的特点;该句还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用孩子的真诚、单纯与成年人的缺乏信任、相互戒备进行对比,突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
24.示例:这次旅行我收获了信任与温暖,你也要试着放开心扉哦。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概括。
第一空,结合第④段“不知不觉,已到深夜。在似非睡中,我听到了扭动门锁的声音,接着,‘哗啦’一声,门被打开了,我猛地打了个机灵,紧张不已”可知,深夜包厢门被打开时,心情是紧张的;
第二空,结合第⑦段“我拿出零食吃的时候,挺想给那两个孩子,可担心遭到拒绝,又忍住了"可知,想给孩子零食时,心情是担心的;
第三空,结合第段“第三日清晨,快到终点站了,可我的心里却平添了一丝怅惘”可知,快到终点站时,心情是惆怅的;
第四空,结合第段“就要和他们分别了。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好难受,背过身去"可知,与小姑娘分手时,心情是难受的。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结合第①段“记住,路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一切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子,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和第⑨段“‘阿姨,吃荔枝吧!’小姑娘用她胖嘟嘟的小手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可知,以“我”为代表的成年人,面对世界和其他人都非常的谨慎,甚至防备心极重;而孩子却相反,他们对周围人都充满信任,并且充满善意。面对孩子的善意、信任、纯洁,“我"内心非常不平静,有了“颤抖”和“僵硬"两种表现。“颤抖”一般指情绪的不平静,或者愤怒、或者喜悦,结合第⑨段“我愣了一下,连忙接过荔枝,轻轻地说了声谢谢"可知,面对孩子给的荔枝,“我”内心应该是比较喜悦的,故“颤抖"是因为“我”接受孩子荔枝的激动心情;“僵硬"是内心受到震动后的表现,结合第⑨段“我愣了一下”可知,面对孩子送荔枝这个行为,“我"刚开始时是感觉出乎意料,后来则是羞愧,因为自己的防备、不信任,因为孩子的纯洁和天真。故“僵硬”是因为面对孩子的天真纯洁,自己有羞愧之情。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这一句结合两个“如"可知,这里把成人的内心世界比作“荔枝皮”,把孩子的内心世界比作“荔枝瓤",故可知这句运用了比喻修辞。“荔枝皮”这个喻体的特点是粉饰,坚硬,粗糙,成年人的内心世界是粉饰、坚硬、粗糙的,是和外界有隔膜的,这意味着成年人的内心世界对外界存在防备,这个喻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成人自我设防、互相间缺乏信任的特点。“荔枝瓤"这个喻体的特点是莹白、晶透、柔软,孩子的内心世界是莹白、晶透、柔软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