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开元小学 吕秀梅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分析的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内容,下面我从7个方面进行解读:1、单元内容分析2、单元要素解读3、如何落实语文要素4、单元插图解读5、课后题分析6、单元习作解读7、作业设计举例
下面进行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寓言故事,语文要素是:阅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我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法设计,学法指导。
一.单元内容分析
(一)内容分析
包括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快乐读书吧,语文园地二,本单元有四篇课文,5守株待兔6陶罐和铁罐7鹿角和鹿腿8*池子与河流。
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现实意义。要求学生围绕自己的观点发表看法,跟想法、看法相比,表明自己的观点,理性思辨的程度更高,说话要有理有据,所以,这次口语交际要求比之前的有所提升。
习作要求是: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后面进行详细解读。快乐读书吧以“小故事大道理”为主题,引导学生阅读中外寓言故事,从中汲取智慧,学会分辨生活中的是与非,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通过快乐读书吧活动,让学生产生阅读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的兴趣,自主阅读相关的作品,了解故事内容。能体会故事中的道理,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深入理解。能感受阅读寓言故事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语文百花园二包括日积月累,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交流平台。
(二).教学目标
1.认识28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34个字,会写29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守株待兔》。了解故事内容,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2.结合课文相关语句,了解故事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结合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能产生阅读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的兴趣,自主阅读相关作品,了解故事内容,能感受读寓言故事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法设计渗透在识字写字,阅读,拓展训练当中。识字写字中,学生在课前预习就进行了认真学习,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及时反馈,课堂中就难读的字音,难写的字形进行当堂指导。以学生自主识字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入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圈画,质疑,朗读,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不同性格,感受人物心情变化,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拓展训练,借助课后的阅读链接,说说从故事中明白的道理,借助快乐读书吧——小故事大道理,引导学生阅读中外寓言故事,从中汲取智慧,学会分辨生活中的是与非,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的拓展延伸。
从课前到课中再到课后,都离不了教师的指导,课前指导预习,学生根据教师发的预习单进行有序的预习,除了自主识字,初读课文,指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进行思考。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读中明理,《守株待兔》指导学生有节奏地读准文言文,陶罐和铁罐,指导学生读好对话,读出铁罐的傲慢无礼,读出陶罐的谦和友善。进而明白故事的寓意。教学中让学生总结说说学习寓言故事的方法,然后把方法迁移运用,运用到课外阅读当中。
二.单元要素解读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寓言故事。 语文要素是:学习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写的方面是: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
下面对单元主题和单元要素进行解读
本单元四篇课文形式多样,有文言文,有童话故事,有诗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所以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维。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读懂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守株待兔》以文言文形式出现,使学生明白不要心存侥幸,不要不劳而获,要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陶罐和铁罐》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鹿角和鹿腿》故事以对话为主,告诉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不要只追求外表的华丽,而要注重内在,要学会尊重事实,取长补短。《池子与河流》是以诗歌的形式出现,告诉学生只顾享受眼前的舒适,只能换来以后的毁灭。这几篇课文道理都浅显易懂,可通过读唤起儿童情感的共鸣。
那么,语文要素在单元内部有怎样的联系呢?通过四篇课文的学习,1、引导学生了解“寓言故事中蕴含着道理”的特点,尝试理解故事的寓意,并比较课文与阅读链接寓意的相似性。2、呈现对文本多元化的理解,引导学生选择自己赞成的说法,并说明理由。3、引导学生分析《池子与河流》相反的观点,发展学生的审辨式思维。
通过口语交际的学习,学会思考别人讲得是否有道理。通过习作,学会能按一定顺序仔细观察图画,把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通过语文园地的学习,引导学生交流关于寓言的阅读体验,讨论印象深刻的寓言故事和寓意,并提示学生要由故事出发,联系实际生活去理解寓意。通过快乐读书吧,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中外经典寓言故事,实践运用从本单元学到的阅读寓言的方法。整个过程呈现了一个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特点。
三.如何落实语文要素
为了很好地落实单元要素,教材在选材上也是下了一番功夫。
1.聚焦文体,主题丰富
作者节选的四篇寓言故事,文章的题材不同,四篇故事的主题不同,分别是种田人,铁罐,鹿角,池子,每个故事的寓意也不同,守株待兔的种田人是个愚蠢的人,6课和7课,揭示故事主人公身上和长处和短处。8课揭示了人生努力才有收获的道理。而口语交际和快乐读书吧揭示的道理就更丰富了。
所以,故事文体不同,寓意特别丰富。
2.聚焦语言,理解课文
四篇寓言故事都有各自的语言特点,守株待兔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重点句“因释其耒而守株”,抓住描写人物行为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其愚蠢可笑之处,明白故事寓意。
陶罐和铁罐一文,抓住描写人物神态、语言描写的词句,引导学生仔细揣摩,理解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练读,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表演,从而进一步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宽容。像这样的语言,学生特别愿意去读,对话读好了,我想学生就理解了课文!鹿角和鹿腿,抓住重点词句,读出鹿心情的变化,体会鹿发现自己的美丽后内心的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指导学生用充满自豪、骄傲的语气读。抓住描写鹿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读出鹿对自己腿的不满,最后在狮口逃生后,要读出鹿的后悔和恍然大悟。第8课寓言诗也是要读好池子与河流的对话。
3、聚焦思维,高阶发展
必须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内化。学生明白道理的过程就是思维的推理或者归纳的过程,联系生活就是在进行归纳或者演绎,更是促进思维的发展。在每课的课后习题中,都有关于明白道理的内容设计,本单元揭晓的道理本身就有思辨审辨的价值。
四、单元插图解读
观察插图,找准图文结合的点,学习守株待兔的时候。可以请同学们观察图画,观察农夫一脸“冀复得兔”的表情,提问:文中哪句话再现了图上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解读插图,助力理解重难点。插图中,陶罐和铁罐对话的场景,展现了两个角色不同的性格特点。铁罐是一副傲慢的表情,闭着眼,叉着腰,鼻子高高地翘着,满脸的不屑,陶罐则是一副谦和友善的模样。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仔细揣摩人物表情。可以很好的理解人物特点。
巧用插图,促进阅读个性化。一只漂亮的鹿,顶着美丽的鹿角,腿又细又长,停在水边顾影自怜。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有助于理解课文中鹿赞美自己的语言,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同样,陶罐和铁罐一文中有大量的人物对话,观察插图中陶罐和铁罐的表情,有助于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课后题分析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课后“思考·练习”题则给我们提供了不少的方便。
1.提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五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说出农夫被宋国人笑话的原因,背诵课文。正好。课后前两题就是紧紧围绕这一重点来展开的,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注意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这一重点句。背诵课文。横向来看,四篇文章的前两题都是为解决文章的重难点服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课后题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学懂课文,明白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2.课后题紧扣单元语文要素,为落实单元训练重点服务。
前两篇课文的最后一道题都是引导学生读懂寓言故事,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借助课后链接阅读,进一步归纳与演绎,让学生从中悟出道理。
第三题我们来横着比较一下,第三课第三题给学生给了两种观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达自己赞成哪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这个理解可以是多元化的,没有特定的标准答案,这个过程就是力求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最后一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池子与河流的观点,你更赞同哪一种?学生的表述,可以和作者的观点一样,也可以不一样,只要说明理由即可,这个过程中,就是提高学生的判断力,思考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审辨能力。所以本单元课后题形式多样,重点突出,每一课的教学循序渐进,从而使学生的能力逐步提升。
六.单元习作解读
单元导读中习作的要点是: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
这是本单元的习作内容:看图画,写一写。
请你写一段话,把上面这幅图画介绍给大家。写之前先仔细观察图画,想一想: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动作分别是怎样的?可能说了哪些话?写的时候要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写完后跟同学交换习作,读一读,互相评一评,图画的内容是不是介绍清楚了?有没有错别字?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
习作内容给我们点明了两处要求,第一个是内容要求:把这幅图介绍给大家。提示了两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想一想。说一说,在此基础上写自己看到的、想到的。
表达要求:写一段话,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
第二个习作要求:交换互评和修改的要求。标准就是提示的两个问题。这是修改的要求。此处介绍包括了说和写。实现说写结合,我们再来看一下写作题目,看图写话,写一写。为什么说写一写,而不是原来的写作文或看图写话,教材题目,为什么把原来的“写作文”改为 “写一写”? “写作文”的“作文”,和课标的“习作”的定位不一致,极易混同于一般习惯上的“作文”,从而拔高要求。“写一写”只是要求学生“写一写”而已,再加上教材正文中的“写一段话”和“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的要求,落实了第二学段习作课程目标要求。
联系上下册教材我们再来看,统编三下单元说明指出,本单元的习作是看图作文,要求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第一学段教材安排过看图讲故事和看图写话。要求学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并发挥想象,把图画的内容写下来。三年级上册和本册第一单元对如何观察开展了进一步的训练,学生对按一定顺序观察有了基本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本次习作进一步学习按顺序观察图画,根据图画展开想象,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这是这次习作的教学目标,我们一定要按照目标要求去严格教学。
七、语文园地教学
在交流平台学习中,引导学生回顾自己课内外读过的寓言,说说自己对寓言的认识,再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学习伙伴的话,看看他们对预言有哪些认识,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说说对这些认识的理解。词句段运用的学习中,能发现源源不断、无忧无虑等词语的特点,并能写出相同结构的词语。能仿照例句,写出带有动作、神态描写的提示语。能按照正确的格式写一个通知。积累,邯郸学步、滥竽充数等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书写提示环节:知道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的书写要点,写好“艳、静”等八个字。日积月累,积累“邯郸学步,滥竽充数”等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在哪里读过或听过这些成语,交流成语背后的寓言故事。这些成语故事都是出自典故,教师可作适当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八、作业设计举例:双减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我们要对每课的作业进行设计,力求让学生少写,写好,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即可,下面以“陶罐和铁罐一课为例”进行作业设计举例。
一共设计四道题,第一题,重在考查由本课8个生字组成的词语,不但要求学生写正确,还要写美观,这是落实识字写字的要求。
第二题 ,选择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考查学生会认字的读音和会写字的知识。
第三题,给下列句字选择正确的朗读语气。落实课后第二题的教学目标,结合描写陶罐、铁罐神态和语言的语句,说说陶罐和铁罐性格有什么不同,再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四题 ,落实课后第三题,说说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写了四个词语,做了三道选择题,写得少,还巩固了教学重点。
九、说在前面
三年级对古文的考查形式究竟是怎样的呢?
教材主编明确表示:
1、参照课后练习设定教学目标。
2、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学习。
3、旨在多种方法激发兴趣。
4、引导借助注释阅读,并且强调了一点,不需要逐字逐句
翻译,不考注释。
因此,文言文比重尽管加大,但是对于学生的学习压力并不会加大多少。三年级学生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熟读、背诵,且对传统文化有初步的认识即可。文言文比重增大最主要的目的不是运用,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来了解传统文化,不过分拔高,让孩子失去对文言文的兴趣,从而影响未来的学习。
赞赞赞!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技术支持:宁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 客户服务热线:0951-5559291 0951-5559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