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怎么出现中国特有动植物呢

《伊索寓言》中出现的事物(一)

《伊索寓言》相传为西元前六世纪,被释放的古希腊奴隶伊索所著,搜集有古希腊民间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三百五十七篇。大部分为动物寓言。

据称:公元前4—3世纪之交,雅典哲学家德米特里厄斯(Demetrius Phalereus)编辑了第一部伊索寓言集:《伊索故事集成》(Assemblies of Aesop's Tales),据介绍,书中包含早期的伊索寓言故事大约200则。可惜的是这本书已经亡佚。公元1—2世纪,费德鲁斯(Phaedrus)和巴布里乌斯(Babrius)分别用拉丁文和希腊文编订了诗体的伊索寓言,但是流传不广。

14世纪初,东罗马帝国的僧侣学者普拉努德斯搜集和整理了当时听到的和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抄本,编成《伊索寓言》。1479年印刷。书中有150则寓言。这就是现在我们常识的“伊索寓言”的最初版。此后数百年间的各新版《伊索寓言》种版本都是从这个版本发展而来。

1484年,威廉卡克斯顿(William Caxton)将《伊索寓言》英译出版。

19世纪,乔治法伊勒汤森(George Fyler Townsend,1814—1900)的英译本《伊索寓言》问世。这是流传最广的一个英译本。有学者称这个版本为“汤森本”。2009年,世界图书公司出版英语世界名著,童话—神话卷收录的《伊索寓言》就是汤森本。据介绍,剔除重复后,总共选取了312个寓言故事。

另外,Ben E. Perry曾经做了一个分类索引(Perry Index),是研究《伊索寓言》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据说:伊索(公元前620年--公元前560年),是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的一个寓言家,生活在小亚细亚,弗里吉亚人。据希罗多德记载,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后来被德尔菲人杀害。他死后德尔菲流行瘟疫,德尔菲人出钱赔偿他的生命,这笔钱被老雅德蒙的同名孙子领去。传说雅德蒙给他自由以后,他经常出入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的宫廷。另外还传说,庇西特拉图统治期间,他曾到雅典访问,对雅典人讲了《请求派王的青蛙》这个寓言,劝阻他们不要用别人替换庇西特拉图。13世纪发现的一部《伊索传》的抄本中,他被描绘得丑陋不堪,从这部传记产生了很多有关他的故事。

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得墨特里奥斯(公元前345—公元前283)编辑了希腊第一部寓言集(已佚)。1世纪和2世纪,费德鲁斯和巴布里乌斯分别用拉丁文和希腊文写成两部诗体的伊索寓言。常见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庭僧侣普拉努得斯搜集的寓言及以后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本编订的。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其中的一部分(如《狼与小羊》《狮子与野驴》等)用豺狼、狮子等凶恶的动物比喻人间的权贵,揭露他们的专横、残暴,虐害弱小,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乌龟与兔》《牧人与野山羊》等,则总结了人们的生活经验,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金尼阁口述的译本《况义》于1625年刊行,收寓言22则;1840年出版《意拾蒙引》,收寓言81则;此后又有不同的中译本相继世。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整理,统归在伊索名下。

--------------------------------------------

《伊索寓言》中出现的事物(二)

根据宣称的西元前六世纪(相当于东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大多数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少部分以人或神为主,虽然无法确定抄袭了那些中国书籍,不过,统计了下里面出现的人物、动物、植物和其他事物,如下:

动物类:狮子、狐狸、豺、狼、牡鹿、狼、狗、蛇、老鼠、野猪、野牛、驴、兔子、野马、公牛、鹿、马、猫、乌龟、螃蟹、熊、蝙蝠、青蛙、刺猬、山羊、绵羊、小猪、小羊、

鸟类:公鸡、母鸡、仙鹤、乌鸦、燕子、鹳、松鸡、孔雀、老鹰、鹅、夜莺、

昆虫类:苍蝇、蚂蚁、蚱蜢、蚊子、

植物类:苘麻、树林、葡萄、玉米、芦苇、稻草、灌木丛、

人物:农夫、小孩、樵夫、秃头男人、渔夫、牧童、工人、马车夫、守财奴、猎人、挤奶女工、号兵、小丑、

食物类:蜂蜜、黄豆、腌肉、奶酪、面包、果酱、蛋糕、粥、牛奶、鸡蛋、

神类:朱诺(赫拉)、朱庇特(宙斯)、森林之神、大力神、死神、维纳斯(阿芙洛狄忒)、

服装类:斗篷、连衣裙、带花边的帽子、

其他类:珍珠、木板桥、餐厅、斧子、马鞍、缰绳、木棍、草耙、餐桌、细口瓶、面具、竞技场、箭、锉刀、盔甲店、铁片、马嚼子、雕像、木偶像、钱币、风笛、渔网、黄铜罐子、陶瓷罐子、勺子、运货马车、鞭子、金币、枪、铃铛、马具、酒瓶、井、

如上所述,我们会发现根据现行的西方伪史所称“古希腊”持续了约650年(西元前800年 - 西元前146年)【大约相当于中国的(周-春秋)—汉景帝时期】,出现了“古罗马”神名,“古希腊”为什么不使用《希腊神话》的“希腊神名”呢?要知道一直以来宣传的都是“古希腊”影响“古罗马”啊,结果《伊索寓言》却使用《希腊神话》的罗马神名来讲故事?!

古罗马指从公元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即亚平宁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古罗马先后经历罗马王政时代(前753~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前509~前 27年)、罗马帝国(前27~476年/1453年)三个阶段【大约相当于中国的(周平王 — 约鲁定公元年)、(约鲁定公元年 — 汉成帝刘骜、河平二年)、(汉成帝刘骜、河平二年 — 南北朝/明朝中前期)】。

--------------------------------------------

【虽然没有出现老虎,老虎的食物包括各种野鹿、野羊、野牛、野猪、羚羊等,有时也捕捉各种小动物,像青蛙、小鸟、野兔、鸟类、猴子、鱼等等,有攻击或捕杀亚洲象、犀牛、鳄鱼、熊等动物的实例。它们连昆虫和浆果也吃,为了帮助消化,它们也会偶尔啃点草。尽管虎是独居动物,并有着自己的领地,公虎仍可能常和自己的配偶及孩子们待在一起。

狮子狮通常捕食比较大的猎物,例如野牛、羚羊、斑马,甚至年幼的河马、大象、长颈鹿等等,当然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等等也不会放过。有时它们还会仗着自己个头大,顺手抢其他肉食动物的战果,比如哪只在错误时间出现在错误地点的豹,甚至为此不惜杀死对方。另外,它们还会吃动物腐尸。

《伊索寓言》里狮子经常吃的是野兔、野猪、野鹿的,甚至还有一些亚洲特有的动植物,这些都是老虎的食物,而狮子的食谱里是不可能吃到的,狮子也不吃这些动物。

中国特有动植物,甚至是亚洲特有的,不少都是中国很早就驯化、食用的,如豺、驴、鸡、仙鹤、孔雀、螃蟹,还有据称哥伦布首次远航(1492年)传入欧洲的美洲玉米也出现了。】

--------------------------------------------

《伊索寓言》中出现的事物(三)

【《伊索寓言》里出现的一些特殊人物如:工人、挤奶女工、号兵、小丑,“古希腊”不应该出现后世欧洲出现的人物啊!

工人起源于17世纪末期的英国,随着工业国家的出现,当时在英国出现了以工业生产为主的资本家,他们雇用大量的劳动力为自己开办的工厂劳动,当时称在工厂中劳动的人为工人。

挤奶女工,维米尔,约1658年,代夫特流派,布面油画,45.5x41厘米,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挤奶女工只能奶牛出现以后才会有的,奶牛原产于荷兰,也称荷兰牛。早在15世纪荷斯坦牛就以产奶量高而闻名于世,其毛色为黑白花片。该牛风土驯化能力强,世界各国都有引进饲养,并经长期的风土驯化和系统的繁殖或同当地牛进行杂交,而育成较适应当地环境条件且各具特点的黑白花奶牛。

还有其他类:马鞍、缰绳、草耙、餐桌、细口瓶、锉刀、盔甲店、铁片、马嚼子、雕像、木偶像、钱币、风笛、渔网、黄铜罐子、陶瓷罐子、勺子、运货马车、鞭子、金币、枪、铃铛、马具、酒瓶、井、

马鞍、缰绳、马嚼子、马具这些东西最早出现在中国西汉时期,所谓的“古希腊”怎么可能有中国西汉才出现的东西呢?

黄铜罐子,黄铜一词专指铜锌合金,则始于明代,其记载见于《明会典》:“嘉靖中则例,通宝钱六百万文,合用二火黄铜四万七千二百七十二斤……。”通过对明代铜钱成分的分析,发现《明会典》中所说的铸钱种真正意义上的黄铜的出现较其它几种铜合金晚很多,这是因为黄铜中金属锌的获得比较困难。

“古希腊”是获得明代才有的铜锌合金呢?甚至还出现了勺子,西方很晚才使用餐具,但是勺子一直是中国使用的。

图 出土的青铜匕

西周时期,一种呈尖叶状的青铜餐勺开始流行起来。这种勺子的外形很像树叶。在陕西扶风一座窖藏中曾出土了两件青铜勺子,柄部有几何形纹饰,上有铭文“匕”。

先秦的时候,这个“匕”其实就是从刀演变而来的,后来,随着饮食文化的发展,两个功能就分开了,形成了刀和勺。“匕”后来只代表勺子,这个字在古代也引申成美食,美味。

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长柄舌形状的勺子。它的柄部较细,勺体是椭圆形。在云南祥云县大波那铜棺墓中,曾出土了五件这种造型的铜质勺子,并且规格大小不等,功能也不同。这种窄柄舌形的勺子,已经成为当时中国人的主要餐具。战国勺子还有漆木餐勺,造型也是窄柄舌形勺的样式,表面多绘有精美的纹饰。

图 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金器及酒勺

这是一套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金器,是目前我们知道的最早的一件金质酒器,旁边有一只小勺,是一只漏勺,就是当时喝酒捞酒沫的,做工非常精致。

甚至用“勺”表示年龄,例如:十三、四岁的男子称作舞勺之年。

《礼记》记载:“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勺是古代的管乐器,十三岁开始学习勺舞。

因此,在中国勺子的使用有酒勺、茶勺、香勺、饭勺,还有磨墨时用的小勺“水盂勺”等等。

还有中国特有的动植物,还有近现代的中西方产物,里面还出现了枪,很多没有举例说的东西,大家也都能看到,那么“古希腊”是怎么知道的呢?这只能证明是后世伪造的,是西方后世伪造的,只不过,一直被当做“真的”西元前6世纪的记载,现在看来真的很可笑,居然没有人发现这是假的,是伪造的!

根据,哥伦布首次远航(1492年)传入欧洲的美洲玉米也出现在《伊索寓言》里,所以,排除了1484年的威廉卡克斯顿(William Caxton)《伊索寓言》英译版本,

17至18世纪受到英国军队的影响,风笛很快成为了苏格兰很重要的演奏乐器。19世纪的枪炮革新,《伊索寓言》的19世纪传播最广泛的版本里出现了“枪”,那么就只能是19世纪的乔治法伊勒汤森是流传最广的“汤森本”了。(有误,后来发现更早的版本了。)】

--------------------------------------------

《伊索寓言》中出现的事物(四)

【因为写的时候,不敢推定的更早,就推到19世纪了。

图 关于《伊索寓言》的一些资料

《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关于《伊索寓言》中枪的出现时间,根据网友发现,更早出版的一些《伊索寓言》的书籍,发现其中不少插图中就有枪支出现了,1793年版《伊索寓言》,插图中已经有枪,所以版本应该更早些。

其中,出现的不少动植物,生活用品,应该是西方18、19世纪以后的生活了,而非“古希腊”、“古罗马”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伊索寓言》出现了不少中国特有动植物,甚至是亚洲特有的,不少都是中国很早就驯化、食用的,如豺、驴、鸡、仙鹤、孔雀、螃蟹,还有据称哥伦布首次远航(1492年)传入欧洲的美洲玉米也出现了。

比如:

鸡:

中国鸡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在甘肃天水西山坪大地湾一期文化中,已经发现了距今8000年左右的家鸡我国甲骨文中有“鸡”字,说明我国远在 3000多年前就认识鸡,养鸡在我国已经有8000年的历史,有文字可查的历史至少也有 30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养鸡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发现鸡有多种药用价值的国家。

古代的鸡又称“巽羽”、“金禽”。

西汉初期,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谓鸡有“五德”:“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

夏历正月初一日为“鸡日”。

明·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岁后八日:一鸡,二猪,三羊,四狗,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此虽出 东方朔 《占书》,然亦俗说, 晋 以前不甚言也。”

周亮工《书影》记载:“正月一日,贴画鸡。……中州贵人尤好画鸡于石,元旦张之,盖此地乎鸡为吉,俗云室上大吉也”。

还有一说,如徐整《正律》称“黄帝之时,以凤为鸡。”《山海经》载,丹穴山有一种鸟,“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孝子传》记,“舜父夜卧,梦见一凤凰,自名为鸡”。

《山海经》载,丹穴山有一种鸟,“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孝子传》记,“舜父夜卧,梦见一凤凰,自名为鸡”。

斗鸡在我国历史上久盛不衰,《战国策·齐策》最早记载我国先秦时期的斗鸡娱乐:“临淄之中七万户……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从考古出土的汉代石刻和画像砖上可见形象逼真的斗鸡图。斗鸡在唐朝盛行,日本遣使来朝,曾把斗鸡的见闻介绍回国,日本也仿效一时。以后又传向老挝、越南、菲律宾等国,如今国内和世界各地还有斗鸡。

战国时代民间已有杀鸡悬户,挂苇索以逐百鬼的习惯。

重明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据晋代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积支之国,献重明鸟,这种鸟“状如鸡,鸣似凤”,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因重明鸟模样类似鸡,人们就画鸡或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以退魑魅丑类。

南朝梁宗懔著《荆楚岁时记》载有“正月一日……贴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

《河图托地图》记载:“桃都山有大桃树,盘屈三千里,上有金鸡,日照则鸣,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以伺不祥之鬼,得而杀之”。

古人认为,鸡是神物,鸡和鸡血具有驱鬼邪去灾祸的作用。在祭仪中约定俗成取用雄鸡,尤其是白雄鸡。《山海经》云:“祠鬼神皆以雄鸡”。陈藏器《本草拾遗》云:“白雄鸡生三年者,能为鬼神所役使。”

鸡卜是较古老的占卜方式,《史记·孝武本记》:“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无坛,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鸡卜”。

鸡可驱邪去灾,鸡叫还可以驱鬼。在民间的传说中,鬼最怕听到鸡声,因为鬼只能在黑夜里活动,而鸡啼叫,代表天快亮了,天一亮,鬼便无法可施了。这种说法直到解放初期,大人们还经常告诉孩子们说:晚上倘若遇见了鬼,只要学叫鸡啼就可以把鬼吓跑。只是不知道今天还有多少人记得了啊!

正是因为有了鸡在黎明时的打鸣报晓,人间才开始了新的一天生活。俗话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按今人的话说,就是鸡有勤奋、准时、守信、守纪、认真负责的好品德。

晋代郭璞《玄中记》云:“蓬莱之东,岱与之山,上有扶桑之树,树高万丈。树颠常有天鸡鸣,而日中阳鸟应之;阳鸟鸣,则天下之鸡皆鸣”。天鸡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告诉人们应该起床准备工作了。

十二章最早的记载见于《尚书·益稷篇》:“帝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图 十二章纹样

“十二章纹样里的华虫”谓之雉鸡。

后汉郑玄诠《周官》司服条提出了一种说法:“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缋,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希绣,此古天子冕服十二章,舜欲观焉,华虫五色之虫,缋人职曰: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以章之谓是也,希读为絺,或作黹,字之误也,王者相变,至周而以日、月、星辰画于旌旗,所谓三辰旌旗,昭其明也。

而冕服九章,登龙于山,登火于宗彝、尊其神明也,九章初一曰龙,次二曰山,次三曰华虫,次四曰火,次五曰宗彝,皆画以为缋,次六曰藻,次七曰粉米,次八曰黼,次九曰黻,皆希以为绣。则衮之衣五章,裳四章,凡九也。〓画以雉,谓华虫也。其衣三章,裳四章,凡七也。毳、画虎蜼,谓宗彝也,其衣三章,裳二章,凡五也。絺则粉米无画,其衣一章,裳二章,凡三也。玄衣无文,裳刺黻而已。”

郑玄把作缋宗彝解析为宗彝里面缋画,同时《周官》毳冕中的虎彝蜼彝合在上面,即于宗彝上画上虎蜼之形,从而把《尚书》十二章与《周官》五冕内容相结合。自从梁朝起采用了郑玄的学说,《隋书·礼仪》六,追记梁朝服制,皇帝“衣则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画以为绘。裳则藻、粉米、黼、黻以为绣,凡十二章。”到隋唐成为定式,一直流行到清代。

在中国原始彩陶文化中,日纹、星纹、日月山组合纹、火纹、粮食纹、鸟纹、蟠龙纹、弓形纹、斧纹、水藻纹等早已出现。因而才能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雉鸡)、虎、蜼(长尾猴)、藻、粉米、黼(斧)、黻(〓)等题材象征统治权威的标志。

其他纹样,早已分见于各地彩陶文化中,甘肃临洮出土的半山型彩陶人形器盖已用人首蛇身的意念来装饰衣服,湖南澧县出土的龙山文化透雕玉佩已有龙纹的题材,至商代在出土的玉、石、青铜人物造像衣服纹饰中,龙纹已多次出现。

士相见礼的礼物

古人互相拜访时必须送礼,但与今人不同,古人的礼物是要讲寓意的。其中就有雉鸡。

雉 鸡

士人之间互相拜访,所用的礼物主要是雉鸡。之所以选择雉鸡,是因为雉鸡有其独特的个性。雉鸡是一种难以家养的动物,不食嗟来之食,往往抓住后不久便会饿死。《白虎通》描述这种动物说:“士以雉为挚者,取其不可诱之以食,慑之以威,必死不可生畜,士行威介,守节死义,不当转移也。”古人认为,雉鸡的这种特性好比高洁之士的品性,故而被赋予了士精神的象征。此外,还有一个技术问题需要一提,即死了的雉鸡容易变质发臭,所以一般夏天赠送的雉鸡都是事先风干过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养鸡的国家,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在湖北、江西、山东、河南、甘肃等省都发现有四千多年前的鸡骨或陶鸡。中国家鸡由野鸡驯化而成,有许多优良品种,其中九斤黄和狼山鸡十分有名。

九斤黄,又叫浦东鸡,产于上海南汇、奉贤、川沙一带,是一种大型肉鸡,羽毛、喙、脚皆为黄色,因此又名三黄鸡。九斤黄,个体特大,肉味鲜美,因此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对世界家鸡的品种改良起了很大作用。

1843年首先引入英国,1847年输入美国。美国洛克鸡是1865年由中国九斤黄与黑白斑的美国鸡杂交而成。日本在隋朝时引入中国鸡种,到幕府末期,引入上海的九斤黄鸡,培育成著名的名古屋卵肉兼用鸡。狼山鸡主要产于江苏一带,此种鸡抗病能力强,胸部鸡肉发达。

比较可恶的是,达尔文引用中国资料,得出中国驯化的鸡由印度传入的,但是根据中国资料并无这样的说法,不清楚其引用的是什么资料,但是这种说法影响很大!在西方,引用中国资料,最后认定中国的XX是由西方传入是非常常见的事情!总之,决不能承认起源地是在中国,这就是它们的心理要求!

仙鹤:

丹顶鹤是鹤类中的一种,因头顶有“红肉冠”而得名。是东亚地区所特有的鸟种,因体态优雅、颜色分明,在这一地区的文化中具有吉祥、忠贞、长寿的象征,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叫仙鹤、白鹤(其实白鹤是另一种鸟类)、鴜鷜,中国古籍文献中对丹顶鹤有许多称谓,如《尔雅翼》中称其为“仙禽”,《本草纲目》中称其为“胎禽”。

丹顶鹤的颈特别长,气管在胸骨间发生了盘曲,好像喇叭的构造一样。因此鹤的鸣叫声十分响亮。《诗经》中说“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就是描写丹顶鹤在云霄中飞翔时发出的清脆高亢的鸣叫声。正因为如此,我国民间的传说中,仙人也总是以丹顶鹤为伴,驾着祥云飘忽而来,一路高唱前行,而丹顶鹤也就有“仙鹤”之称了。

图 冬天下雪仙鹤图

由于鹤形貌出众,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又因鹤舞姿态美妙,所以古时王公贵胄和文人雅士很爱养鹤以供玩赏。至于文人雅士以鹤为题材的作品,如白居易《池鹤》、杜牧《别鹤》、苏轼《鹤叹》等,更多不胜数。鹤在中国文学里,是一个很常见的描写对象,象征离别、情义、君子、大志、清高、隐逸、神仙、长寿等。

神仙

《相鹤经》说鹤为“羽族之宗长,仙人之骐骥”,凡人骑马代步,仙人则骑鹤飞升。鹤逐渐成了一种远离世俗、孤高不群的象征,《诗 经》中就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的句子”。

图 雪地里的双鹤展翅

仙鹤被视为连接凡人与神仙的一条纽带,认为通过仙鹤可将人的灵魂带到天上成仙,因此有“羽化”“驾鹤西归”之说,道士也自称为羽士,其道服被称为“鹤氅”。

在道家传说中也作为很多仙人的坐骑,《相鹤经》云:“盖羽族之宗长,仙人之骐骥也。”如道教中的仙人丁令威、王乔乘鹤飞天成仙,太乙真人、南极仙翁等的坐骑都是仙鹤。

《列仙传》中载有王子乔乘鹤的故事。

《述异传》中的仙人是“驾鹤之宾”,能够“跨鹤腾云”,鹤于是成为“仙人的骐骥”,常常往来于仙凡之间。鹤与神仙既然有这样密切的关系,所以诗文中“驾鹤”的意象,也往往有“神仙”的寓意。

除了“驾鹤”外,还有“控鹤”、“御鹤”、“驭鹤”、“拂鹤”及“乘鹤”等语汇,并且在诗文中多配上“琼台”、“桂寝”、“金坛”、“瀛洲”等与神仙或仙境有关的词语,更突出了鹤所具有的神仙意象。

还有传说修道的人可以化成鹤,或是仙鹤可以化成人的故事。葛洪的《抱朴子·释滞》:“君子为鹤,小人成沙。”

《神仙传》中又载苏仙公成仙化鹤的故事。

其中陶潜《搜神后记》记载丁令威的成仙经过最为详尽:“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绯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

刘义庆《幽冥录》也记晋元帝元兴时,苏琼由白鹤化人迷惑一少年的经过。虽然这些能化成人的鹤不尽是神仙,但超越常人而类于神仙的意象则仍然可寻。可见,鹤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往往有着强烈的神仙意象。

君子

仙鹤长颈、竦身、顶赤、身白,给予人一种清高的感觉,所以鹤很早就被人认为是有德行的禽鸟。

图 宋.赵佶 《瑞鹤图》

《诗经·小雅》就有《鹤鸣》诗:“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爱有树檀,其下维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正是以鹤寓喻君子。

《周易·系辞上》也以鹤比作君子:“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于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也。枢机之发,荣辱之主。言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鹤在树萌中鸣叫,小鹤也会随声呼和,喻指有道德学问的君子,虽深居简出,他的嘉言善行,也会传至千里之外,受人赞扬。

因此,“鹤鸣”一词也经常在诗文中出现。陆云《鸣鹤诗序》:“鸣鹤,美君子也。”

葛洪的《抱朴子》中更有君子化成鹤的故事:“君子为猿鹤。庚信《哀江南赋》中“君子化成猿鹤”之名,就是用的这一典故。

唐代天子求贤的诏书,也因以鹤与君子的联想,而称为“鹤书”或“鹤板”。

比较郁闷的是仙鹤被西方命名成日本鸟,西方就喜欢做这种恶心中国人的事情!

《伊索寓言》里出现了东亚特有鸟种,这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没听说西方喜欢仙鹤,倒是听说过西方有鹳的传说,白鹳在欧洲是好运的象征,它们被认为是送子鸟,也是德国的国鸟。白鹳(Ciconia ciconia)繁殖跨越欧洲和亚洲,向南到南非越冬。

不过,中国也有鹳鸟,算不上欧洲特有鸟种。

中国的《本草纲目》就有记载鹳:皂君(《诗疏》)、负釜 时珍曰∶鹳字,篆文象形。其背、尾色黑,故陆玑《诗疏》有皂君诸名。

「集解」弘景曰:鹳有两种:似鹄而巢树者为白鹳,黑色曲颈者为乌鹳。今宜用白者。

宗 曰∶鹳身如鹤,但头无丹,项无乌带。兼不善唳,止以喙相击而鸣。多在楼殿吻上 作窠。尝日夕观之,并无作池养鱼之说。

时珍曰:鹳似鹤而顶不丹,长颈赤喙,色灰白,翅尾俱黑。多巢于高木。其飞也,奋于 层霄,旋绕如阵,仰天号鸣,必主有雨。其抱卵以影,或云以声聒之。《禽经》云∶鹳生三 子,一为鹤。巽极成震,极阴变阳也。震为鹤,巽为鹳也。

说明中国很清楚鹳鸟与仙鹤的区别!

孔雀:

孔雀(英文名称:Peafowls):仅2属3种。孔雀属包括2种,全长达2米以上,其中尾屏约1.5米,为鸡形目体型最大者。头顶翠绿,羽冠蓝绿而呈尖形;尾上覆羽特别长,形成尾屏,鲜艳美丽;真正的尾羽很短,呈黑褐色。雌鸟无尾屏,羽色暗褐而多杂斑。

栖息于森林的开阔地带。杂食性。1雄配数雌。蓝孔雀分布于印度和斯里兰卡;绿孔雀分布于东南亚,中国仅见于云南西部和南部,野生数量稀少,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孔雀肉可食用,已人工养殖,白化品种称白孔雀,全身雪白。刚果孔雀1936年才被发现,体长70厘米,雄性体黑色,头顶具白色簇羽,雌性绿色和棕色。分布于非洲热带地区。

不管是哪种孔雀,西方都不存在孔雀,也就不可能认识孔雀,《伊索寓言》怎么会出现孔雀呢?!

这些都是不可能在西方出现的动植物!

还有,《伊索寓言》出现一些生活用品,比如:

铃铛:

铃铛,指一种由晃荡而发声的铃,球形或扁圆形(圣诞铃铛为钟形)而下部或中部开一条口,里面放金属丸或小石子,式样大小不一。

据说球形或扁圆形的铃铛发源于英国,中国的铜铃与小巧玲珑的铃铛有很大关系。铃铛是圣诞节时常用的装饰品。不过,该样式在中国也有使用,不知道为什么变成了英国发明的了!

中国的乐器铃:

铃,古代铜制响器和乐器。形体似钟而小,腔内有铜舌,摇之发声。

铃是青铜乐器的原始形态,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青铜乐器。多与马具、兵器伴随出土,可见早期当悬于车马或膝(古时无铃为旗,有铃为膝)。

《诗·周颂》中有:“龙膝扬扬,和铃央央。”形容军旅的气势,也说明铃的广泛应用。铙、钲、铎直到钟等古代青铜乐器,大体都可以视为是铃的发展。而铃本身的用途也逐渐多样起来,后来最常见的则为大型建筑物上的风铃。如《宋史·礼志》载:“门不设戟,殿角皆垂铃。”

风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占风铎,主要用于占卜,古人也会用它来判断风向。

风铃在中国古代有好几个称呼,如“风铎”“宝铎”“檐铃”“檐马”“铁马” 等,常悬挂于大殿、佛塔等建筑物檐角下方,因无须敲击,有风自鸣,故名“风铃”。

图 古建屋檐下的铜风铃

五代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占风铎》写到:「岐王宫中于竹林内悬碎玉片子,每夜闻玉片子相触之声,即知有风,号为占风铎。」

唐代岐王将碎玉石悬在一起,当风吹玉振,便会发出清脆的叮当声。随着叮当的声响,一组组好听的旋律被岐王所得,岐王精通音律,随之创作了多首描绘风铃的诗词歌赋,并慢慢流行开来。岐王的大哥宁王也在自己的花园里系满了金属质地的铃铛:“至春时,于后园中纫红丝为绳,密缀金铃,系于花梢之上,每有鸟鹊翔集,则令园吏掣索以惊之,盖惜花之故也。”

考古发现的其他形式的铃有车铃、执铃、狗铃等。

铃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青铜乐器,夏代晚期曾有出土,形体较小,器壁薄, 顶部有半环形钮,是单翼铃。此外还有车铃、执铃、狗铃等。铜铃是中闺最早出现的有舌青铜乐器。在洛阳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的考察与挖掘中,先后有四只铜铃出土。出土的铜铃均为青铜铸造,体形较小,器壁较薄,铃体上窄下宽,横断面为合瓦形铃体,一侧有扉棱,舞面为平面,上没有桥形钮。

这些铜铃出土时,铃体皆被数层织物包裹,铃舌为玉质,保存完好,有的尚 被置于铜铃腔内。铃、舌金玉相配,可见在当时为极其珍贵的物品。同一时期,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一例我国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红铜铸就的铜铃,铃体为菱形,顶部钻有一悬舌孔,内壁厚薄不均,体表附有很清晰的纺织物 纹痕迹。

夏代发现过几件,与以后之铃不同之处是一侧有扉,这在以后不见。

早商未见。晚商有铃,形小,多无扉,往往与狗,马同出,俗称狗铃、马铃。显然是系在狗或马身上的铃铛,而非乐器。周墓中亦有。

古代车铃。和在轼前,铃在旗上。

图 中国古代车马铜铃

《诗·周颂·载见》:“龙旂阳阳,和铃央央。”

《左传·桓公二年》:“鍚銮和铃,昭其声也。” 杜预 注:“和在衡,铃在旂,动皆有鸣声。” 孔颖达 疏:“和亦铃也。以处异,故异名耳。”

《太平御览》卷三五九引 晋 傅玄 《良马赋》:“结以轻轩,节以和铃。”

《诗经》即多次描写四牡(公马)驾车的情况:

《小雅·采薇》:戎车既驾,四牡业业。(戎车:兵车。详下。业业:壮健的样子。)

《大雅·烝民》:四牡彭彭,八鸾锵锵。(彭彭:有威仪的样子。鸾:车铃。详下。)

车铃,即鸾,置于轭顶上,其状为一镂空的圆球,内含一小石,周边有环,下有一柄连铸一扁方銎,此扁方銎即套于轭上。(该样式不就与据称是英国起源的铃铛一样吗?!在今天却被认为是英国发明的了!真是奇怪!)

铃:音乐、乐器、音乐相关 又称碰钟,古代称“星”。这种乐 器历史悠久,在敦煌北魏壁画中已有演奏碰铃的雕塑,它声音清脆悦耳,穿透性强。

这是中国的乐器铃传入西方的证明,铃铛不是西方原创的,也不存在一种样式是英国起源的!】

THE END
0.小故事大道理——《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三种寓言吧! 伊索寓言:包含很多古希腊的民间故事,就像一个奇妙的动物王国。漫步其中,我们会看到“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会遇到“咬死救命恩人”的蛇🐍…… 中国古代寓言: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题材广泛,形式活泼,读起来轻松有趣,又发人深省。 https://www.meipian.cn/3eqtj9m3
1.寓言故事读书笔记汇总,家长来看看!语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三年级上册我们将会学习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并且三年级上册语文的快乐读书吧的推荐书目中包括《克雷洛夫寓言》、《伊索寓言》和《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趁着现在有时间,可以先看看。 语文 数学 英语 相关文章推荐 每天坚持陪孩子学习十分钟,影响孩子的一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https://www.163.com/dy/article/GIRJI8Q10516AO33.html
2.多版本可选会说话的伊索寓言手指点读发声书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当当水月镜像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伊索寓言 北京教育出版社 】 【可选】伊索寓言 多版本可选 会说话的伊索寓言手指点读发声书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拉封丹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最新《【伊索寓言 北京教育出版社 】 【可选】伊索寓言 多版本可选 会说话的伊索http://product.dangdang.com/12374730417.html
3.伊索寓言经典故事通用12篇例如“掩耳盗铃”出自中国著名的寓言故事,告诉人们不要自欺欺人,也许一些聪明的外国人还能从字面猜到它的含义。而另一个习语“此地无银三百两”同样是出自寓言故事,不了解故事的人就很难理解它的含义了。类似的,许多英国习语也是由《伊索寓言》、《希腊神话》、《莎士比亚戏剧》等作品中派生出来的。“Birdsofahttps://gjs.xueshu.com/haowen/71877.html
4.从古希腊到启蒙运动被不断演绎的《伊索寓言》作者:王立新(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寓言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历经上千年的发展,文字由简到繁,表达从叙事到抒情,是作者与现实共鸣的产物,是经验、理性与智慧的结晶。《伊索寓言》发端于古希腊,对欧洲文学产生过很大影响,相同的题材被演绎成许多不同的作品。 https://cssn.cn/qygbx/202406/t20240613_5758645.shtml
5.伊索寓言和中国古代寓言有哪些不同之处?急解答一 举报 伊索寓言是民间寓言;中国先秦寓言是专家寓言.前者直白,后者含蓄;前者通俗,后者深奥;前者为单篇,后者多为文中说理的一部分.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相似问题 求伊索寓言与中国古代的寓言的异同之处 伊索寓言与中国古代寓言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伊索寓言和寓言故事的区别 特别推荐 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b5ae4eabdb1d09ca8225bd844dfa13fb.html
6.儿童必读的十六本书1、《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全新版)》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故事来比喻深刻的道理。寓言故事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智慧。《山海经》、明代刘基的《郁离子》里都有很多寓言故事。西方的著名寓言故事是古希腊的《伊索寓言》.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为《全新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之一。全书精选了八哥学舌、经典好书推荐https://www.jianshu.com/p/ecb41069d171
7.《伊索寓言》中西智慧相通的故事,跨越时空永流传!在看伊索寓言的时候,会突然看到一个故事,让我想到中国的传统故事或者曾经学习过的成语和道理。 在看的过程我就把它们精选出来了。 1、 蚂蚁和蝉 夏天,蚂蚁正在准备过冬的粮食,为了使粮仓里的粮食充足一些,蚂蚁兄弟仍然四处寻找食物,汗水直流也不停歇。这时,玩了一夏天的蝉看到蚂蚁累得那个样子,便嘲笑说:“傻瓜,又在自讨苦吃,你们看我多么自在https://www.jianshu.com/p/1d7123c4467f
8.关于《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读后感600字(精选27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读后感 篇6 《龟兔赛跑》的故事一个耳熟能详的伊索寓言,但又有谁能认真去体会其中的含义呢?这个星期,我又细细回味了这个经典的寓言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春天到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出来玩。一只小白兔看见乌龟在慢慢吞吞的缓慢的行走,不禁骄傲起来,想要与乌龟来一次赛跑。骄傲的小白兔并http://www.unjs.com/zuowen/duhougan/20181014000008_1729129.html
9.《中国古代寓言》手抄报伊索寓言手抄报手抄报展评活动纪实 写美篇 中国历来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 一二三年级伊索寓言手抄报怎么画寓言故事乌鸦喝水手抄报模板教程 班级寓言故事手抄报 手抄报展评活动纪实 写美篇 中国历来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 寓言故事手抄报中国古代成语故事好书推荐读后感黑白线描电子小报 https://www.puchedu.cn/shouchaobao/3871359.html
10.寓言四则的教案设计及试题寓言四则的教案设计及试题 导语:寓言四则有两则是选自《伊索寓言》,另外两则选自《韩非子》。前两则极具讽刺意味,作者已点明寓意:希望和结果的矛盾,是〈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讽刺 性之所在;〈蚊子和狮子〉讽刺了战胜强大敌人却撞在蜘蛛网上的蚊子。〈智子疑邻〉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遭到不同对待。〈塞翁https://www.oh100.com/kaoshi/jiaoan/340043.html
11.《中国古代寓言》阅读课教案2 .今天老师将向同学们推荐关于伊索寓言的亲戚。你想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出示中国古代寓言。二、作品介绍,自读自悟。1 .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寓言故事。2 .教师适 2、当指导。3 .作品简要了解。4 .教师巡视、指导。5 .出示不同版本的中国古代寓言封面,激发学生想看的欲望。(1)教师出示部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目录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62517425.html
12.二年级语文下册第27课寓言两则说课稿1、像守株待兔这样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课件出示,认读:画龙点睛、狐假虎威、盲人摸象、掩耳盗铃……) 2、推荐阅读《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帮助学生拓展了解其他寓言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实现了“教学不局限在课堂”。 https://www.xuexila.com/xuexifangfa/ernianjiyuwen/3065767.html
13.中国古代寓言读后感(通用51篇)更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学魅力! 中国古代寓言读后感 4 这个暑假老师特别推荐三本书《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其中我喜欢看《中国古代寓言》。它里面一篇篇小故事看似普通却都隐藏着一个个深刻的道理,这些道理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寓言故事是“纪昌学射”。故事原文是:古时候有个叫纪 https://mip.ruiwen.com/wenxue/yuyan/731603.html
14.中国古代寓言选pdfepubmobitxt电子书下载2025在世界文学史上,寓言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像《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都是人们家喻户晓的杰作。而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寓言则缺乏独立的地位。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就没有寓言,相反地,中国古代寓言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中国被公认为是世界寓言三大发祥地之一(另两个是希腊和印https://windowsfront.com/books/11695349
15.《伊索寓言》教案(通用17篇)2.《伊索寓言》与我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相比有什么特点? (a.篇幅短小,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对人有教育作用;b.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常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3.伊索寓言常由哪几部分组成?结合前面学过两则寓言说一说。(板书:寓言和寓意) 二、精读《蝉和狐狸》,领会寓意 1https://www.diyifanwen.com/jiaoan/jiaoanmuban/912320.html
16.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范例6篇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范文1 关键词:古代音乐教育; 历史; 演进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153-001 https://www.baywatch.cn/haowen/94208.html
17.稻草人+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克雷洛夫人教版快乐读书吧阅读课程化丛书三年级下册套装(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共3册 语文教科书配套书目 ¥56.25 伊索寓言 三年级下册 语文教科书配套书目 人教版快乐读书吧 ¥18.80 中国古代寓言 三年级下册 语文教科书配套书目 人教版快乐读书吧 ¥18.80 人教版快乐读书吧 四年级下册套装(十万个http://product.m.dangdang.com/410274178.html
18.《中国古代寓言》整本书阅读知识检测与阅读梳理三年级下册语文(统(详情请参见《<中国古代寓言>整本书阅读拓展课件》)二、阅读检测(一)选择题 1.下列故事中,属于中国古代寓言的是( )。 A.《狼和小羊》 B.《叶公好龙》 C.《狮子和鹿》 D.《池子与河流》 2.寓言故事《乌鸦喝水》《农夫和他的孩子们》都出自( ) A.《伊索寓言》 B.《克雷洛夫寓言》 C.《中国古代寓言https://www.zxxk.com/soft/44158248.html
19.《伊索寓言》译本比较阅读我认为,在寓言的翻译中最能体现翻译功底的应是对话的翻译。初读《意拾喻言》和林纾版《伊索寓言》,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幽默感。因为我再也找不到《伊索寓言》的天真和童趣,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互相寒暄与攻讦。那些充满童真的动物形象满口“之乎者也”、“呜呼哀哉”,充满了中国特色。上文《猴君狐臣http://www.chinawriter.com.cn/yuyan/2015/2015-08-13/250738.html
20.读《伊索寓言》(网友来稿)1、《伊索寓言》 古代希腊寓言的汇编。相传为伊索所作。主要反映了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总结他们的丰富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它的艺术性较高,短小精粹,比喻恰当,形象生动,语言精炼,寓意深刻,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它是欧洲最早的寓言集,在欧洲文学史上奠定了寓言创作的基础。后代作家常引用其中的故事,或为重新创https://wap.ruiwen.com/8502.xhtml
21.16年级“整本书阅读”书单(2023年最新版)澎湃号·政务8.《中国古代民俗故事》 9.《我爸爸》 [英]安东尼·布朗著 10.《我妈妈》[英]安东尼·布朗著 11.《三毛流浪记》 张乐平著 12.《安徒生童话》 [丹麦] 安徒生著 13.《格林童话》 [德]雅科布·格林、威廉·格林著 14.《伊索寓言》 [古希腊]伊索著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201881
22.伊索寓言故事(精选5篇)目前国内学者中西方寓言故事的研究,有不少是研究各自的体裁、文化内涵、写作手法及艺术特点的,如宋苗(2003)的硕士论文“先秦寓言的文化内涵”、吴秋林(1985)的“论寓言的本质”;也有进行中西寓言比研究的,如曹文心(2001)的“伊索寓言与中国先秦寓言的民族特色比研究、蓝开祥(1985)的“东西辉映的先秦寓言与伊索寓言”。 https://www.1mishu.com/haowen/111615.html
23.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范文(精选7篇)教师多方面查阅寓言有关资料,阅读《伊索寓言》和中国古代寓言,并制作课件。学生查阅有关《伊索寓言》的文学常识,并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结合注释试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小学时,我们就学过一些简单的寓言故事,它们往往借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你还记得哪些https://www.yuwenmi.com/jiaoan/qinianji/1528884.html
24.考点精粹:《读伊索寓言》资讯2、《伊索寓言》是古代希腊寓言的汇编。相传为伊索所作,伊索是古希腊的一位寓言大师,相传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初叶,原本是个奴隶,由于主人赏识他的才智而获得自由。《伊索寓言》主要反映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总结他们的丰富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它的艺术性较高,短小精粹,比喻恰当,形象生动,语言精炼,寓意深刻,为广https://v.233.com/news/detail/2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