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周作人的翻译辨析——《伊索寓言》为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流传下来的寓言故事,最早由传教士利玛窦传入中国,第一次正式出版时被翻译成《意拾蒙引》。据周作人考证,“‘意拾’与‘伊索’都是原名的拉丁文排法,再用英文读法译成的,原来应读作‘埃索坡斯’(Aisopos)才对。”最早以《伊索寓言》四字为中译本命名的是林纾,见于1903年出版的《伊索寓言》。周作人(周启明)的译作则是在建国以后,195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虽然林译版本产生于清末,而周氏版本出版于新中国成立以后,但是《伊索寓言》仍然能够反映两人的翻译风格。周作人的翻译有浓重的民国意蕴,而林纾的翻译则带有古风古色。比较他们对《伊索寓言》的翻译,是为了更加鲜活地了解两代翻译家的特色,一瞥白话文运动在文人身上留下的印记。

一、影响力辨析

林纾与周作人在中国的近现代文学史上都是极其重要的人物。尽管林纾并不懂外语,但是他的文学素养和古文功底不容小觑。在他人口述的帮助下 ,他翻译了“11 个国家98 个作家的163 种作品( 不包括未刊印的18 种) , 其中有许多作家作品是他首先介绍到中国来的, 如巴尔扎克、狄更斯等一流的作家作品”。林纾的译文使用的都是文言文,而他自身也由于对白话文运动的极力反对成为改革者的众矢之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翻译的作品在当时的社会的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胡适、郭沫若都曾对林译小说表达过赞赏之情,钱钟书则在《林纾的翻译》里说到:“偶尔翻开一本林译小说,出于意外,它居然还没有丧失吸引力。我不但把它看完,并且接二连三,重温了大部分的林译,发现许多都值得重读”。林纾的翻译影响了一代人,在那个变革巨大的年代里,掀起了翻译浪潮,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周作人也是林译小说的影响者之一。周作人在《鲁迅与清末文坛》中讲到他和鲁迅与林译小说的渊源。早在1902年,他们接触到林译小说以后便成了林纾的“粉丝”,每有新书便找来阅读。在《林琴南与罗振玉》里,周作人这样回忆道:“老实说,我们几乎都因了林译才知道外国有小说,引起一点对于外国文学的兴味,我个人还曾经很模仿过他的译文。”1949年以后,周作人在北京从事翻译工作18 年,在这期间出版过十几种译著,用得最多的是原名周遐寿和笔名周启明。《伊索寓言》这部译著, 就是用周启明这个名字发表的。作为建国后的第一本《伊索寓言》, 周译版本对寓言的广泛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翻译文本中体现的中西文化选择

就翻译的目的来说,林纾秉承“文以载道”的准则,注重“启发民智”,所以他的译文往往并不那么忠实于原文,多就题发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周作人则强调的是文学独立,在翻译上严格按照原文来,极尽考证之功,至于译后文章有何社会效应,则算作是客观产生的后果。林纾和周作人的这些翻译特色在各自的《伊索寓言》序言里可见一斑。林纾在《<伊索寓言>叙》里做了寓言的中外比较,突出伊索寓言的启蒙作用: “夫寓言之妙,莫吾蒙庄若也。特其书精深,于蒙学实未有裨。”比较中国的谐谑类的笔记小说,称其“专尚风趣,适资以侑酒。任为发蒙,则莫逮也”。他甚至高度评价了《伊索寓言》:“余非黜华伸欧,盖欲求寓言之专作,能使童蒙闻而笑乐,渐悟乎人心之变幻、物理之岐出,实未有如伊索氏者也。”他既指出了寓言的趣味性,也强调了“人心变幻”,“物理歧出”的世事的复杂,告诉我们要从寓言中学会一些生存的智慧。这便属于“启发民智”的提醒。而周作人在序言里则是大篇幅地考察《伊索寓言》的各个版本的译作并进行评价,讲伊索的生平,故事的各个版本和来源,显示出其学者型的严谨治学态度。在《关于伊索寓言》里,周作人说道:“伊索一派的故事不被称为寓言,或是譬喻,这是很有意义的。这本来只是一种故事,说得详细一点,是动物故事。被用作譬喻来寄托教训乃是后来的事情。”可见他所强调的是文学的独立价值,寓言具有其本来意义和后来的深发意义,这是区别,不可混淆。在文章的结尾,周作人表达了他对《伊索寓言》的认识:“《伊索寓言》向来被认为启蒙用书,以为这里边故事简单有趣,教训切实有用。其实这是不对的。于儿童相宜的自是一般动物故事,并不一定要是寓言,而寓言中的教训反是累赘,所说的都是奴隶的道德,更是不足为训。现在《伊索寓言》对于我们乃是世界的古典文学遗产之动物故事,像一切民间文艺一样,经了时代的淘汰而留存下来,又在所含的教训上可以想见那时苦辛的人生的影子,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贵重的资料。”在周作人看来,《伊索寓言》的意义在于记录曾经的苦辛,而对照今日,真正的我们所重视的教训和道理却是他所要摒弃的。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周作人的思想,强调人的价值,所谓“奴隶”的道德是要被摒弃的。不管怎么说,从林纾和周作人对于《伊索寓言》的序中我们可以看到两者翻译思想的不同以及对《伊索寓言》的认识的相异。这一点在他们翻译的具体文本中更是显露得明显。下面就以《狼与小羊》为例:

林纾《狼与小羊》

就乳之羔失其群,遇狼于水次。狼涎羔而欲善其辞,俾无所逃死,乃曰:“尔忆去年辱我乎?今何如?”羔曰:“去年吾方胎耳,焉得辱公?”狼曰:“尔躏吾草碛,实混吾居。”羔曰:“尔时吾方乳,未就牧也。”狼曰:“若饮涧而污吾流,令吾饮不洁。”羔曰:“吾足于乳,无须水也。”狼语塞,径前扑之,曰:“吾词固不见直于尔,然终不能以语穷而自失吾胾。”嗟夫!天下暴君之行戮,固不能不锻无罪者以罪,兹益信矣。畏庐曰:弱国羔也,强国狼也。无罪犹将取之,矧挑之耶?若以一羔挑群狼,不知其膏孰之吻也!哀哉!

周作人《狼与小羊》

狼看见一只小羊在河里喝水,他想用了什么巧妙的口实把他吃了。因此他站在上游,责备小羊,说把喝水弄浑了,不让他喝水。小羊回答说,他是紧靠在河边喝着,而且站在下游,也不能把上面的水弄浑了。狼得不到这口实,便又说道,“但是你去年骂我的父亲哩。”小羊说,那时他还没有生呢。狼对他说道,“即使你辩解得很好,反正我不能放过你。”

这故事说明,对于那些预定要做不公正的事情的人,正当的辩解也无效力。

文白之差明显可见,这当然是两代翻译家最大的区分。而仅从内容的翻译来看,周作人忠于原文,在寓意的表述上并没有自身的改动;林纾则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将普世的意义“对于那些预定要做不公正的事情的人,正当的辩解也无效力”变成了当时时代之言,而且满怀激愤:“嗟夫!天下暴君之行戮,固不能不锻无罪者以罪,兹益信矣。”周作人版本的“做不公正的事情的人”的定义本身并没有强调其强者的身份,而仅仅是在说跟不讲理之人讲理是无用的道理。在林纾的翻译中则已经将“做不公正事情”置换成了“暴君行戮”,一是有所引申,二是有着强烈的强弱之分。寓意的改编还不够尽兴,林纾更在结尾加上了自己的批注“弱国羔也,强国狼也。无罪犹将取之,矧挑之耶?若以一羔挑群狼,不知其膏孰之吻也!哀哉!”寓言部分的小羊,绝对没有挑衅狼的意思,可是林纾却有如此之论,可见完全积郁于心的借题发挥。他感慨民众之悲,表达对暴君的愤怒,是非常切合当时黑暗的时代状况的。林纾满腔的热血不仅寄予了寓意的改写,更是将饱含的国仇家恨融进了他的“畏庐曰”中。林纾翻译的本意,不在于“本事”而在于“寓意”,算是他借他人故事来继续“日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警醒”的“畏庐实业”。综观林纾的整部《伊索寓言》,总共有批注190条,均以“畏庐曰”开头,在影印本上都是比正文小的字号标出。至于寓意,有的直接删去,有的则改编成一家之言。他所发的议论,多涉及国家贫苦的原因,重视人才和培养兵力的必要等政治情怀。林纾冲动的性格使得他在书中表达了强烈的冤抑之情,用词激烈,感情充沛:“吾同胞犹梦梦焉,吾死不瞑目矣!”“吾乃四万万众之园丁,不能卫此树,听其摧践于人,哀哉!”“吾华人各为谋,不事国家之事,团体涣,外侮入,虽有四万万之众,何益于国?又何能自免于死?”字里行间,救国思想明晰可见。林纾是白话文运动的反对者,同时他也是维新派的捍卫者,林纾将《伊索寓言》的寓意改写成政治隐喻,将其讥讽时局、表达爱国志气的心绪强烈地表达了出来。在晚清,林纾的翻译因为他的改写,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而别开生面,感人肺腑。

另外,从翻译的细节上来说,可以看出两代翻译家的不同。对于人物的翻译,林纾将寓言中的希腊神祗做了中性化处理,大多泛称为“神”、“帝”或者“天神”、“天帝”。他似乎刻意避免使用本土神祗替代希腊诸神,实在需要加以区别,他倾向于分派诸神掌管不同的星球。比如第124 则寓言《赫尔墨斯和雕塑匠》中,宙斯、赫拉和使者赫尔墨斯分别变成了“太岁之星”、“海王星”和“水星之精”。而周作人则不同,因为所受教育不同以及良好的留学背景,他不仅把人名译出,还多有注释讲明人物关系来龙去脉。

由此可见,林纾的翻译多是“意译”,而周作人则是遵照原文,采取“直译”。关于“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方式的优劣我们暂且不论,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两代翻译家的文化选择的不同。林纾的翻译思想内核是以春秋笔法,“文以载道”解读西方寓言,以传统文辞译专有名词,其背后的价值标杆是中国文化。而周作人则不同,以西方文化为本,尊重原文,背后的参照系则是西方。但是在用词上,周作人仍带有古文特点,生涩难懂,并非我们今天已经通俗易懂的白话,由此可见其翻译的过渡性和转化中的特色。比如上文引用的《狼与小羊》,对照罗念生的版本可见端倪:

罗念生《伊索寓言》

狼看见小羊在河边喝水,想找个合理的借口吃掉他。他站在上游,责备小羊把水搅浑了,使他喝不上清水。小羊回答说,他是站在岸上喝水,而且是处在下游,不可能把上游的水搅浑。狼撇开这个借口,又说:“但是你去年骂过我的爸爸。”小羊回答说,那时候他还没有出生,狼于是对小羊说:“即使你善于辩解,难道我就不吃你了吗?”

这故事是说,对于那些存心作恶的人,任何正当的辩解都不起作用。

周作人版本中“他想用了什么巧妙的口实把他吃了”“狼得不到这口实”“即使你辩解得很好,反正我不能放过你。”“对于那些预定要做不公正的事情的人,正当的辩解也无效力。”在罗年生版本中是“想找个合理的借口吃掉他”“狼撇开这个借口”“即使你善于辩解,难道我就不吃你了吗?”“对于那些存心作恶的人,任何正当的辩解都不起作用”。其中“借口”比“口实”在今天更为口语化,而周作人“即使……反正”的组合在今天看来还算得上是病句,“预定要做不公正的事情的人”中“预定”一词在今天一般情况下也不会这样使用。虽然周作人所译已经是白话文,但是他的使用特点仍然带有民国特色。或者说相比今天的白话文,周作人的白话文还是有古味。

这种生涩特殊的用词在整部《伊索寓言》里还有很多体现:“游惰”、“审择”,“贴邻”、“过恶” 等今天废而不用的旧词;不用“萧闲过活”而不用“闲散”,。周作人选择用偏僻字,让人觉得生涩难懂。不过某种程度上,这种生涩难懂还有周作人有意为之的意味,可以从注释一三一看出来: 半神半神即英雄, 因英雄字用得太滥熟, 故用此名, 神话中的英雄大都是人神和合而生, 故云半神( hemitheos )。这里所说的舍弃“滥熟”字词, 就说明他特立独行,不随大流,讲求简洁的翻译特点。

结语

周作人的本于原文,用词生涩难懂,体现的不光是其西方中心的翻译思想,更是客观反映出他语言的过渡性特点。而林纾的中国本位特色,也不仅是体现在他文言的表述上,更体现在他议论抒发所落脚的“救国思想”。林纾的翻译对于周作人一代人的“开眼界”的作用是明显的,不过其内核似乎与周作人一代仍然不同。回望历史,周作人当时先进的白话表述在今天已经发展得更加明白晓畅,让我们看见白话文运动以来文言白话的变化,也看见内在思想的转变。

THE END
0.小故事大道理——《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三种寓言吧! 伊索寓言:包含很多古希腊的民间故事,就像一个奇妙的动物王国。漫步其中,我们会看到“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会遇到“咬死救命恩人”的蛇🐍…… 中国古代寓言: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题材广泛,形式活泼,读起来轻松有趣,又发人深省。 https://www.meipian.cn/3eqtj9m3
1.儿童必读的十六本书1、《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全新版)》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故事来比喻深刻的道理。寓言故事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智慧。《山海经》、明代刘基的《郁离子》里都有很多寓言故事。西方的著名寓言故事是古希腊的《伊索寓言》.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为《全新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之一。全书精选了八哥学舌、经典好书推荐https://www.jianshu.com/p/ecb41069d171
2.伊索寓言和中国古代寓言有哪些不同之处?急解答一 举报 伊索寓言是民间寓言;中国先秦寓言是专家寓言.前者直白,后者含蓄;前者通俗,后者深奥;前者为单篇,后者多为文中说理的一部分.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相似问题 求伊索寓言与中国古代的寓言的异同之处 伊索寓言与中国古代寓言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伊索寓言和寓言故事的区别 特别推荐 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b5ae4eabdb1d09ca8225bd844dfa13fb.html
3.《伊索寓言》译本比较阅读我认为,在寓言的翻译中最能体现翻译功底的应是对话的翻译。初读《意拾喻言》和林纾版《伊索寓言》,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幽默感。因为我再也找不到《伊索寓言》的天真和童趣,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互相寒暄与攻讦。那些充满童真的动物形象满口“之乎者也”、“呜呼哀哉”,充满了中国特色。上文《猴君狐臣http://www.chinawriter.com.cn/yuyan/2015/2015-08-13/250738.html
4.从古希腊到启蒙运动被不断演绎的《伊索寓言》作者:王立新(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寓言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历经上千年的发展,文字由简到繁,表达从叙事到抒情,是作者与现实共鸣的产物,是经验、理性与智慧的结晶。《伊索寓言》发端于古希腊,对欧洲文学产生过很大影响,相同的题材被演绎成许多不同的作品。 https://cssn.cn/qygbx/202406/t20240613_5758645.shtml
5.《伊索寓言》中西智慧相通的故事,跨越时空永流传!在看伊索寓言的时候,会突然看到一个故事,让我想到中国的传统故事或者曾经学习过的成语和道理。 在看的过程我就把它们精选出来了。 1、 蚂蚁和蝉 夏天,蚂蚁正在准备过冬的粮食,为了使粮仓里的粮食充足一些,蚂蚁兄弟仍然四处寻找食物,汗水直流也不停歇。这时,玩了一夏天的蝉看到蚂蚁累得那个样子,便嘲笑说:“傻瓜,又https://www.jianshu.com/p/1d7123c4467f
6.中西方神话寓言传说的区别的手抄报伊索寓言手抄报《伊索寓言》优秀手抄报集锦 承德市避暑山庄小学三年二班读伊索寓言手抄报展示 《伊索寓言》优秀手抄报集锦 《伊索寓言》优秀手抄报集锦 伊索寓言中国民间故事手抄报小报模板 承德市避暑山庄小学三年二班读伊索寓言手抄报展示 《伊索寓言》优秀手抄报集锦 三年级上册伊索寓言手抄报伊索寓言手抄报 https://www.puchedu.cn/shouchaobao/1778906.html
7.童话与寓言的区别有哪些童话和寓言的概念寓言与童话的区别有含义不同、篇幅长短不同、体裁形式不同、题材特征不同、想象基础不同、表达深意不同等等。童话是一种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是童话的核心,也是童话的灵魂。寓言就是含有劝喻和讽刺意味的故事。寓,就是寄托,即借助于某种故事形式来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 http://www.chusan.com/zhongkao/241192.html
8.伊索寓言故事(精选5篇)目前国内学者中西方寓言故事的研究,有不少是研究各自的体裁、文化内涵、写作手法及艺术特点的,如宋苗(2003)的硕士论文“先秦寓言的文化内涵”、吴秋林(1985)的“论寓言的本质”;也有进行中西寓言比研究的,如曹文心(2001)的“伊索寓言与中国先秦寓言的民族特色比研究、蓝开祥(1985)的“东西辉映的先秦寓言与伊索寓言https://www.1mishu.com/haowen/111615.html
9.读中国寓言故事读中国寓言故事5 一位老教师说“学生”就是“学会生活的人”,这种解释虽然不是严格的定义,但它揭示了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教完试验修订本第二册课文《读〈伊索寓言〉》,我深深地领会到这句话的含义。 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是作者在解放前写的一篇读书随笔。通过https://www.yuwenmi.com/gushi/66331.html
10.寓言故事的读后感(通用31篇)寓言故事的读后感 篇6 最近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本《中国寓言故事》书。于是,我就买了一本,我翻开第一页,哇!这内容太丰富了吧!有《杞人忧天》《攘鸡》《夸父逐日》《纪昌学射》……简直说也说不完。翻开第一页后,我只要一有空就看,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虽然这里面有很多寓言,但《学弈》这则寓言在我脑海里https://www.t262.com/duhougan/206599.html
11.《中国寓言故事》读书心得体会(通用35篇)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寓言故事》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寓言故事》读书心得体会 1 星期天,我读了《中国寓言故事》这本书,里面的寓言故事可多了:掩耳盗铃、南辕北http://www.unjs.com/dushuxinde/202010/2714138.html
12.范仲淹的故事范文目前国内学者中西方寓言故事的研究,有不少是研究各自的体裁、文化内涵、写作手法及艺术特点的,如宋苗(2003)的硕士论文“先秦寓言的文化内涵”、吴秋林(1985)的“论寓言的本质”;也有进行中西寓言比研究的,如曹文心(2001)的“伊索寓言与中国先秦寓言的民族特色比研究、蓝开祥(1985)的“东西辉映的先秦寓言与伊索寓言https://www.gwyoo.com/haowen/60753.html
13.16年级“整本书阅读”书单(2023年最新版)澎湃号·政务8.《中国古代民俗故事》 9.《我爸爸》 [英]安东尼·布朗著 10.《我妈妈》[英]安东尼·布朗著 11.《三毛流浪记》 张乐平著 12.《安徒生童话》 [丹麦] 安徒生著 13.《格林童话》 [德]雅科布·格林、威廉·格林著 14.《伊索寓言》 [古希腊]伊索著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201881
14.中国寓言和外国寓言的相同与不同手抄报伊索寓言手抄报手抄报展评活动纪实 写美篇 中国历来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 英语版伊索寓言手抄报伊索寓言手抄报 简单又实用的寓言故事手抄报合集文学素材你学会了吗 绿色伊索寓言手抄报word模板 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故事手抄报内容汇总 我喜欢寓言故事手抄报 伊索寓言手抄报-蒲城教育文学网 https://www.puchedu.cn/shouchaobao/2718018.html
15.童话神话寓言的区别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寓言故事吧,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等。寓言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情节高度凝练的故事中得到揭示。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寓言故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童话神话寓言的区别,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http://www.unjs.com/z/951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