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著中,是这样描写唐僧的:
丰姿英伟,相貌轩昂。齿白如银砌,唇红口四方。顶平额阔天仓满,目秀眉清地阁长。两耳有轮真杰士,一身不俗是才郎。好个妙龄聪俊风流子,堪配西梁窈窕娘。
可以看出,唐僧是一个丰神俊逸的美男子,这与86版《西游记》中唐僧的形象很符合。
不过,无论是原著还是86版中,唐僧都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尽管有这么一面,但他依旧是一个坚定信仰、勇敢无畏、宽容大度、善解人意的正面形象。
不过你知道吗?86版中只有唐僧是符合原著形象的,而剩下的四位徒弟都是手上沾过血的,并且他们的形象也与原著出入很大。
长相圆眼睛,查耳朵,满面毛,雷公嘴,面容羸瘦,尖嘴缩腮,身躯像个食松果的猢狲,虽然像人,却比人少腮。
很典型的尖嘴猴腮的猴子形象,一点没有六小龄童老师扮演的那样俊朗。
在小说中,孙悟空生于水帘洞,身为天地奇物,其身充满天地灵气。他具金目,黄发披肩,头戴金环,手执金箍棒,肩披锦缎直裰,腰束虎皮裙,脚踏麂皮靴。
而且孙悟空相貌异于常人,十分丑陋,面部崎岖多皱,头上凸起一块,唇薄口阔,眼神浑浊,听力不佳,个性倔强。其体态微肥,形似偷食松果的猢狲,但相较人类而言,耳垂略显短小,脸部胡须丛生,身材略显矮小。
最令人感到可怕的,是孙悟空完全没有86版的那样悲悯众人,而是一个屠杀人类的恶魔。原著中,他曾向唐僧吹嘘自己杀人的人数,如果真的按照原著拍了,显然是不符合大众的接受程度的。
再来看猪八戒的形象。
碓嘴初长三尺零,獠牙觜出赛银灯。一双圆眼光如电,两耳扇风唿唿声。脑后鬃长排铁箭,浑身皮糙癞还青。
猪八戒长得比孙悟空还可怕,一张猪嘴就有三尺长,还长着锋利的獠牙,猪八戒的原型是一头野猪,这样的形象无疑让人十分害怕。
而且在原著中,猪八戒出生的时候还咬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可见他多么残忍。
第二个徒弟姓沙,法名悟净和尚,他生得身长丈二,臂阔三停,脸如蓝靛,口似血盆,眼光闪灼,牙齿排钉。
光是简单的文字描写就已经令人十分害怕了,要是真见了真身,绝对能当场吓死人。这里还要佩服唐僧的心里承受能力,他每天面对着这三个杀人如麻的恶魔,不害怕吗?
但到了影视剧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却多了一丝人情味,他们的形象与原著有了很大的出入。
孙悟空是一个聪明伶俐、机智勇敢、武艺高强、变化无穷的猴子,他是唐僧的大徒弟,也是取经路上的主要保护者。他的形象是一个正义无畏、忠诚可靠、喜怒哀乐、不拘小节的英雄。
然而,他也有一些缺点,比如骄傲自负、好斗好胜、轻信轻敌、不服管教等。这些缺点在小说中也多次造成了一些麻烦和冲突,也让他遭受了一些惩罚和磨难。
例如,他曾经因为骄傲自负,而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他也曾经因为好斗好胜,而与牛魔王、红孩儿等妖怪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等等。
不过这些改变使得孙悟空的形象更加符合观众的期待和喜爱,也更加体现了佛教的慈悲和智慧。
猪八戒完全没有了原著的狰狞形象,在影视剧中甚至有一些可爱,只是一只正常的猪形象。他也变成了一个贪吃懒惰、好色好玩、胆小怕事、爱说谎的猪,他的形象是一个滑稽可笑、可爱可怜、善良诚实、不计较的搞笑角色。
然而,他也有一些优点,比如勤劳肯干、力气大无穷、心地善良、不怕牺牲等。这些优点在小说中也多次表现出来,也给唐僧和其他徒弟们带来了不少的帮助和欢乐。
例如,他曾经因为勤劳肯干,而帮助唐僧扫除了许多障碍和危险;他也曾经因为力气大无穷,而与孙悟空一起战胜了许多强敌和妖怪;他还曾经因为心地善良,而与许多人和物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那么沙僧是如何改变呢?沙僧成了一个沉默寡言、忠厚老实、勤勉尽责、不求名利的和尚,他是唐僧的三徒弟,也是取经路上的主要搬运工。他的形象是一个平凡无奇、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不计回报的辅助角色。
他曾经因为忠诚坚定,而在孙悟空被逐出师门时,仍然与他保持了友谊;他也曾经因为刚正不阿,而在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敢于发声和抗争。
他在遇到困难和危险时,也不再是只是搬运行李,而是能够积极地参与和贡献,甚至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二、西游记原著中的设定
1.玉帝的地位
玉皇大帝是中国古代神仙体系中的最高神,他是天上的皇帝,统领三界万物,拥有无上的权力和威严。
并且,玉皇大帝并非是86版中那样的软弱,连一个孙悟空都收拾不了,相反他的法力是无穷无尽的,能够随心所欲地创造和变化万物,控制天地的自然现象,还能够洞察过去和未来的因果。
而且玉皇大帝是中国古代神仙体系中的最高神,比如书中的如来佛称呼玉皇大帝为“大天尊”,却自称“老僧”。
2.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在86版中经常能听到角色提到“西方极乐世界”,但在原著中,西方世界却被描绘得污浊不堪,让人难以想象。
书中描述西方世界充斥着血雨腥风,妖魔横行,充满了暴力、杀戮和罪恶,与人们心中的佛教圣地西方极乐世界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随着西行的深入,环境越糟,甚至比东土还乱,这无疑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对所谓的佛国净土产生了质疑。
作者如此描绘,似乎在讽刺所谓的佛国净土,让人们不禁思考佛教文化中的真善美是否真实存在,佛教思想中的“西天取经”是否只是一种传说。
3.神仙真的能预知未来吗?
在《西游记》原著中,有许多描写神仙能够掌握过去未来的情节,但这些情节并非真实,仔细推敲后,你会发现这些预知并不是真实的,多半是谎言,他们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威严而所说的谎言。
三、改编经典:86版《西游记》不按原著拍的原因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86版《西游记》在许多方面进行了一些改编,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改编经典的原因有哪些呢?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先拍摄了一部根据《西游记》改编的电视剧,不过该剧在中国反响很差。
因为日本人对原著进行了很大程度的修改,不仅把唐僧变成了一个女性,还把取经的路线变成了从日本出发,经过中国、印度、尼泊尔等国家。
该剧的改编引起了中国观众的强烈反感,认为它严重歪曲了原著的精神和内容,破坏了中国的文化和传统。该剧在中国的播出也遭到了中国政府的禁止和抵制,被认为是一部有害的和反动的作品。
也正因此,国内才决定拍摄一部高质量的《西游记》,这部就是86版的,由杨洁导演执导的。这部西游记拍摄了六年,其中遇到了重重困难,就像原著中的师徒所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
不过这部西游记也和原著有很大出入,那么是为什么呢?
首先,改编经典的一个原因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观众的需求。《西游记》是一部写于明代的小说,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心声,也受到了当时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的影响。
然而,时代在变,观众在变,他们的审美和价值也在变。如果完全按照原著来拍摄,可能会让观众感到陌生和不适,比如一些血腥暴力的画面,观音让沙僧串九颗人头等设定,很难让现代人所接受,甚至会引起一些误解和争议。
因此,改编经典的一个原因是为了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经典作品,也为了让经典作品能够更好地传播和流传。
其次,改编经典的一个原因是为了突出主题和寓意。《西游记》是一部富有深刻的主题和寓意的小说,它不仅是一部神话传奇的故事,也是一部宗教哲学的著作。
它通过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的取经之旅,展现了人生的苦难和欢乐,也阐述了佛教的教义和理念。
因此,改编经典的一个原因是为了让观众能够更清楚地把握和领悟经典作品的主题和寓意,也为了让经典作品能够更深刻地影响和启发观众。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当时拍摄电视剧的环境差,设备简陋,书中很多天马行空的画面是拍不出来的。
86 版《西游记》的诞生十分艰难,本应由中央电视台出资的 300 万元预算竟从铁道部门借款而来;但即便仅剩的 300 万预算也难以为高规格绘制奇幻场景及仙魔神兽变形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持。
而且社会舆论频繁出现批评,指责该剧乱花资金,不务正业,仅以观光游玩为主,要求暂停摄制。
幸亏剧组终以导演的专注,演员的精湛演绎,剧本的对原著还原度高,美景如画,动人心弦的音乐以及独树一帜的特效,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口碑和对中国神话文化的推广。
总结
《西游记》是一部经过多位作者的创作和修改的小说,它不仅是一部原创的作品,也是一部改编的作品。
它在吸收和借鉴了历史、神话、民间传说、佛教经典等多种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展现了作者的才华和风格。
然而,每个创作者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有自己的视角和方法。如果完全按照原著来拍摄,可能会让创作者感到束缚和压抑,也可能会让观众接受不了。总的来说,就是要适应时代的发展。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