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死后:头骨裂成多块,台湾份印度份日本份玄奘舍利

唐僧,乃《西游记》中的核心人物,而其原型玄奘更是历史上的一位佛教大师。玄奘的人生充满传奇,从中国远赴印度求法,历经千难万险,使他的故事和形象深入人心。

玄奘逝世后,其遗骨即头骨舍利被视为佛教圣物,倍受尊崇。

然而,这份圣物在历史长河中并未安然度过,反在各种变故中四分五裂,最终在台湾、印度、日本等地各有踪迹。

今天,我们就来追溯一下玄奘头骨舍利的历史轨迹。

在长安的玄奘头骨

在中国的佛教历史中,玄奘的西行取经被誉为开创性的贡献。

他长途跋涉至印度,冒着生命危险学习佛经,并将他学到的知识带回中国。玄奘不仅推动了中国佛教的发展,而且他的经历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玄奘去世后,他的遗体在长安大慈恩寺火化。火化后,玄奘的头骨被保存下来,作为舍利供奉起来。

在佛教中,舍利是非常神圣的,它代表了佛陀或高僧的遗骨,也被认为是他们灵性和智慧的象征。这也是为什么玄奘的头骨被保存并供奉起来。

当时的唐高宗李治对玄奘极为尊重,并把他视为佛教界的瑰宝。

为了纪念玄奘的贡献,李治将玄奘的头骨舍利赠给了兴教寺,并建立了三藏塔来供奉。这不仅是对玄奘本人的敬意,也是对他对佛教做出的重大贡献的认可。

三藏塔的建立,也标志着玄奘的影响力持续在朝廷和民间传播。

南京的玄奘头骨

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波及长安,兴教寺在暴乱中被毁,玄奘的头骨舍利也陷入了危险之中。幸运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僧人在兴教寺的废墟中发现了这个宝贵的遗物。

他将头骨舍利藏于陕西终南山的紫阁寺,为了让人们记住这位伟大的佛教徒,他在寺庙中刻下了记述玄奘生平的碑文。

玄奘的头骨舍利在这里得到了新的安置,并得到了人们的供奉和尊崇。

然而,历史的洪流再次冲击了玄奘的头骨舍利。

在北宋时期,由于各种原因,终南山的紫阁寺荒废,玄奘的头骨舍利再次流散。

然而,幸运的是,南京天禧寺的演化可政大师在一次寻访废墟中发现了这个宝贵的遗物,并将其带回南京。

天禧寺的人们热烈欢迎了这个特殊的客人,并将其重新供奉。

接下来的几百年里,玄奘的头骨舍利一直在南京传递,经历了明朝、清朝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洗礼。

虽然历经战乱,但人们始终用最大的尊敬和关心来对待这个特殊的遗物,使其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玄奘的头骨舍利不仅是他智慧的象征,也成为了一个历史的见证,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的变迁和人们对于文化传承的坚持。

跨海的玄奘头骨

二战时期,日本侵华期间,发生了许多令人心痛的事情,其中之一就是玄奘的头骨舍利被日本人在南京发现并带走。

战争结束后,日本人决定将这份圣物分成三份,一份在日本留存,一份送回中国,一份赠与台湾。

被送回中国的那份头骨舍利,被安置在南京九华山的寺庙中供奉。玄奘的头骨舍利在这里继续受到人们的敬仰和崇拜,成为中国人民心中的一份宝贵财富。

台湾的那一份,被安置在南投县日月潭的玄奘寺。这个寺庙是为了纪念玄奘而建立的,而有了头骨舍利的存在,使得这个寺庙更加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在日本,玄奘的头骨舍利被供奉在东京和奈良的几处寺庙里。这份来自远古中国的佛教圣物在日本得到了崇敬和保护,成为了日本佛教界的一份珍宝。

此外,还有一份玄奘头骨舍利被白隆平先生收藏,并于1955年赠送给印度政府,以促进中印友好关系。这份头骨舍利被供奉在印度那烂陀寺内。

结语

玄奘,这位中国佛教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西行取经和为佛教翻译的大量经文,不仅为中国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他的故事深深影响了无数的人。

然而,玄奘的头骨舍利的历史遭遇,却是一段波折且充满教训的历史。

从长安到南京,再到台湾、印度和日本,这一历程反映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和挑战,同时也昭示了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影响力。

THE END
0.西游记中唐僧真实存在,死后头骨舍利子一分为三,中日印各一枚一块头盖骨被一分为三,三块头骨被供奉在三个不同的国家,这样的遭遇听起来确实有些凄凉,但相信佛法高深的玄奘大师,得知了自己的尸骨竟然还可以促进世界佛学交流,想来也是不会怪罪的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打开https://3g.163.com/home_x/article/GNI4GIB80541ORM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