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国文学是一本由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的文学期刊,1980年创刊,季刊。该刊严控学术质量,努力吸引高质量论文,为该行业领域发展建设与科研成果传播做贡献,欢迎大家踊跃投稿或订阅。本刊主要栏目有:美国文学专辑、国别文学研究、诺贝尔作家作品研究、理论与争鸣、博士生论坛、书评、动态。
作者: 不详; 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弗雷德·博兹沃斯; 石发林(译); 聂翔(校)
六月北极的午夜突然融人匆匆而至的白昼,天空先是一片粉红,继而黄得刺目。极北杓鹬终于认出了下面半英里处那条熟悉的S形冰河。那晚,他在平坦、无奇的冻原上飞了500英里,其间跨过数条同样蜿蜒曲折的河流。现在,...
作者:
1790年,在西班牙殖民地加利福尼亚,一群印第安人向白人据点发起进攻,他们的首领名叫灰狼。据点内的西班牙人在军官阿莱汉德罗·德拉·维加的领导下奋力抵抗。混战中,阿莱汉德罗将灰狼打伤,这时才发现灰狼原来是个...
作者: 不详;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 邓娅·米凯尔; 徐蕾(译)
这里选译的四首诗都以战争为题材,表现的视角和形式却各色纷呈。《鞋匠》以不断叠加的“脚”意象,借代战争机器下同质的生命、殊归的命运。《两次战争之间》透过两次战争之间的绝望的沉寂,以“静”写“动”,反映...
作者: 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陆建德
评论辛格的小说时常会说到他的犹太情怀,但是这种情怀的具体内容可能受到了忽视。本文强调,辛格在描写二战前东欧犹太聚居区的生活时流露出对启蒙价值的怀疑,对此我们原来是认识不足的。重读辛格可以使我们从另一...
作者:
《魔山》是德国文豪托马斯·曼的长篇巨作,其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讲述的是出身富有资产者家庭的青年汉斯·卡斯托普,在大学毕业后离开故乡汉堡,前往瑞士阿尔卑斯山中一所名叫“山庄”的肺病疗养院,探望在那里疗养的...
作者: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王守仁
当今美国文坛上,以墨西哥裔美国文学为主体的拉美裔美国文学发展迅速,取得显著成绩。莫拉莱斯是当代墨西哥裔美国文学主要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制砖的人们》以写实的手法记载了早期墨西哥移民如何在美国求生存的艰...
作者: 东北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王建平
约翰·巴斯的长篇小说《卡美拉》以重写神话为题,讨论后现代小说的神话品性和历史情结。本文把《卡美拉》放在20世纪神话史学的论题下,结合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讨论,指出《卡美拉》的命题关涉神话解读与历史书写的...
作者: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孝感学院外国语学院 李昀; 万益
在《性属困惑》中,巴特勒把辩证法归于菲勒斯逻各斯中心主义,并在语言决定论的基础上将女性主义的权置于话语重申过程中。但是虽然延异使话语在重申过程中有产生变体的可能性,要解释个体何以会在“翻译”话语的过...
作者: 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 戴琳
细读当代英国著名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早期小说,明显可辨其中作家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的痕迹。针对这种作家的“自我指涉”现象,笔者先从新历史主义批评关于“文学的社会功用”的理论角度出发进行分析...
作者: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王晓英
艾丽丝人中心论和父权制的思色。本文试借助传统叙方面对小说进行文本分部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沃克的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不仅表达了颠覆西方社会白想内容,在艺术形式上,也显示了颠覆传统叙事手法的诸多特事学...
作者:
本书是詹姆斯·琼斯“战争三部曲”的第二部,是战争文学的一部传世之作,曾被改编成电影,取得巨大成功。
作者: 广东商学院外语学院 王成宇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借用紫色隐喻其妇女主义。紫色的物理成分形象地勾画出了妇女主义的形成:紫色由红色和蓝色合成,而沃克在白人女权主义和黑人女权主义的基础上提出紫色的妇女主义,它吸纳了白人女权...
作者: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赵文书
本文从华裔的身份建构入手,研究华美文学奠基人陈耀光文学主张的转变及其小说创作中的主题变化,并以此观照华美文学的发展历程。陈耀光早期的文学主张和文学创作中表现出对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双重否定,但其近期...
作者:
在美国的一所中学校园里,有十六名学生遭到枪杀。事后,所有的眼睛都盯住了弗农,人们都疯狂地胁迫他自首,于是弗农被当成了一系列枪杀案的制造者而遭到追捕。弗农逃到墨西哥,又被当作得克萨斯州最臭名昭著的连环...
作者: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何宁
当代北爱尔兰诗人西默斯·希尼运用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呈现手法创作出一系列沼泽诗歌,描绘沼泽中所蕴涵的深厚历史和当代社会中的种种冲突,以独特的视角来探讨当代北爱尔兰社会中不同族群冲突的本质和隐含的历史文化...
作者:
自1949年出版以来,本书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核心著作和重要理论源头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为社会科学家和研究者广泛阅读。默顿在本书中探讨了理论社会学、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研究、知识社会学与大众传播研究、科学...
作者: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宋艳芳
从所谓的寄生于文学创作走向与其互依共生,在共生中又遭遇作家和文本的抵制,文学批评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变化微妙而复杂。本文通过细读英国当代学院派作家的小说和批评著作,从中管窥西方当代学者们在探讨和表现该问...
作者:
他有一张完美得近似汤姆·克鲁斯的脸。他像上帝雕琢他的脸一样雕琢他的小说。被称为“穿靴子的卡夫卡”的保罗·奥斯特一贯坚持朝向哲学的写作,和约翰·巴恩等人一起被认为是“认知型作家”。他的《纽约三部曲》曾像...
作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外语系 王玉括
由于深受两种文化传统的影响,莫里森的作品明显具有“双声特征”,她在继承非裔美国文学传统的同时,积极借鉴美国白人文学成果,她从黑人、女性的角度反思白人文化并成功地超越了种族与性别身份,丰富了“美国文化...
作者: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博士生 南方
美国传统西部小说以拓荒精神和英雄主义而闻名,但其模式化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深度,使之与艺术精品无缘。二战后,西部小说的写作呈现出多方位、多视角、多层次的变革。本文旨在通过对拉里·麦克莫瑞《孤...
作者:
作者: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 张晓明
本文是对法国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代表人物罗兰·巴特的文论思想在中国的译介历程所作的一次回顾。作者在尽可能全面掌握新时期有关巴特文论的译文、译著和介绍性文字的基础上,从历时的角度勾勒了其思想在中国传播...
作者: 浙江万里学院外语学院 李桂荣; 董俊峰
本文通过解读休·麦克伦南《两地孤栖》中加拿大文学的几个经典主题,如归属困惑、反美传统和边缘生存等,分析小说人物在人生、社会中的自我定位过程,探讨加拿大文化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从无属性意识到有民族本体意...
作者: 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 张琦
本文从埃柯小说《玫瑰的名字》的两条线索出发——主人公威廉修士与佐治关于“基督是否可能笑过”的争论;圣方济各修会与罗马教廷关于“基督是否贫穷”的争论,认为《玫瑰的名字》写的并不是知识分子对真理过度狂热...
作者: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郭国良(译)
最近,艾伦·霍林赫斯特因为新作《美丽线条》(The Line of Beauty)获得了享有盛誉的2004年度“曼·布克小说奖”(Man Booker Prize for Fiction)。但这位英国小说家似乎仍在默默回味这对他的写作生涯到底意味着什...
作者:
这部长篇小说是“现代戏剧之父”、自然主义文学大师、瑞典著名作家斯特林堡的力作,重点讲述了19世纪瑞典的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年轻艺术家在社会上立足、谋生的艰难历程,他们的艺术探索与社会的奇特碰撞,他们的...
作者: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不详 郝桂莲(译); 赵丽华(译); 程锡麟(校)
文森特·里奇(Vincent Leitch)是美国著名批评理论家,著有《30年代至80年代美国文学批评》(1988)、《解构批评》(1983)、《文化批评、文学理论、后结构主义》(1992)、《后现代主义:地方影响、全球潮流》(1...
作者: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朱叶; 赵艳丽
著名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Kazuo lshiguro,1954-),于2005年4月发表新作《千万别弃我而去》(Never Let Me Go),备受小说界瞩目,好评如潮。该小说描写了一群克隆人的生活和他们作为器官供体的悲惨命运。故事...
作者: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外语教育系 高琳
美国印第安文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印第安人在过去的两百多年中饱经沧桑,但依然延续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1969年,斯科特·莫马迪(Scott Momaday)的小说《晨曦之屋》(House Made of ...
作者: 译林出版社 王理行
搞学术研究,须有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对国际学术界正热门的学术对象进行研究,更需如此。否则,学术研究便没有了主体性,便会止于翻译与介绍,人云亦云。当然,在学术研究中,翻译与介绍也是必不可少的,但仅止于...
作者: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黄荭
在绝大多数中国读者眼里,法国作家圣艾克絮佩里是《南线邮航》(首部小说)、《夜航》(获费米娜奖)、《人类的大地》(获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和《小王子》(发行量仅次于《圣经》和《资本论》的现代童话)的作者...
作者: 《当代外国文学编辑部》
作者: 巴罗奇
作者:
作者: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南京仙林大道163号,邮编:21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