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是明朝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在今天都有很多人在研究阅读。《水浒传》主要讲个人的性格、故事以及兄弟之间的情义,是以民间为观察角度。《三国演义》既讲了个人的性格,同时又把个人放在国家的大环境里去冲刷,以大事件大角度去叙述一个相对真实的历史,地域跨度大,很多人物在正史里也有记载。相对于 《水浒传》, 《三国演义》深度更深,广度更广,施耐庵如果知道罗贯中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应该很是欣慰吧!
罗贯中生于1330年,7岁开始读私塾,14岁时母亲病故,罗贯中缀学随父亲到江南经商,但他对经商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倒是经常流连在江南众多说书艺人那里。1356年反元义军头领张士诚邀请罗贯中为自己的幕府作宾。罗贯中帮张士诚出谋划策,为张士诚打赢多场战争。元朝灭亡后,张士诚降了朱元璋,不再打仗的张士诚整日寻戏作乐,罗贯中觉得留下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1363年罗贯中离开张士诚,回到始终让他念念不忘的江南杭州。
罗贯中对战争其实蛮了解的,因为他曾跟着张士诚进行过长年实战演练,这让他对说书先生那里听来的战场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于是,我们在读《三国演义》时,能够在字时行间感受到那种现实中战争大场面的残酷与豪迈,同时又参杂着文人对美好的憧憬以及浓烈的浪漫主义情怀。《三国演义》既有铁马金戈,也有诗词歌赋,既有英雄美人,也有慈母孝儿,既有黄河长江,也有小桥流水,同时还含括了天文、地理、兵法等众多因素,说也是真正的史诗级巨作,应该没有人怀疑吧。
罗贯中有这一肚子的学问,却从来没有去考过科举真是挺可惜的。元朝末年,到处都在起义,元朝政权都摇摇欲坠,自然是没有办法举行什么科举考试。元朝灭亡,明朝正是百废待兴,需要大量人才的时候,朱元璋也确实在全力搜寻可用之才,无奈罗贯中曾跟着张士诚打朱元璋,所以也不便去参加朱元璋的选拔,再说朱元璋的心眼也不是很大。于是罗贯中的仕途算是走不通了,关上了一扇窗,却打开了一扇门,如果罗贯中真的做官去了,估计就没有《三国演义》这本书了。
洪武十年左右,近50岁的罗贯中,放弃做官这条路后,开始写历史类小说,最开始的一部叫《三遂平妖传》(20回本),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三国演义》成了他写的众多历史小说中的佼佼者,也是罗贯中最历经心血的一部长篇小说。罗贯中不仅专心于自己的历史小说撰写,为了不让师父施耐庵的《水浒传》失传,他还花了很多时间来整理《水浒传》,使其得以流传。
朱元璋晚年虽然到处收集人才,却也害了很多人才,可怕的文字狱是悬在文人头上随时会刺下来的一把剑,在这种恶劣的创作环境下,施耐庵与罗贯中最后都得以善终,着实不易。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