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家喻户晓。由于流传太广,水浒的版本也非常多,是四大名著中版本最多的。
现在流行较广的有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
版本多少不重要,关键是多数人不知道,《水浒传》中有些章回根本不是原作者施耐庵写的。这一点只有认真读过原著的人才能了解。
百回本的征辽部分其实也不是施耐庵写的。但是,最后的征方腊一定是施耐庵写的。
其实,大家认真读一遍原著就明白了。
第一,文笔、水平不一样。
施耐庵作为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文笔一流,风格自成一派。施耐庵写水浒,语言精妙,言简意赅,事件进展飞快,没有闲笔,热情洋溢,还非常有幽默感,冷不丁来一点幽默,对笔下人物恰如其分做一些调侃。
施耐庵的幽默完全出自于对水浒人物性格、处境的深刻理解,属于来自“老父亲”的会心一笑。
比如,宋江初次遇到武松时。施耐庵是这么写的:那廊下有一个大汉,因正害疟疾,当不住那寒冷,把一掀火在那里向。宋江仰着脸,只顾踏将去,正在火掀柄上。把那火掀里炭火,都掀在那汉脸上。那汉吃了一惊,惊出一身汗来。自此疟疾好了。
相比之下,征辽征田虎王庆的部分,文笔就差多了,属于一般写手的水平,文字啰里吧嗦,事件进展慢多了,而且也没有任何幽默感。显然是书商为了多赚钱,找人做代笔写的,属于画蛇添足。
可以想象到当年,《水浒传》问世后,非常畅销,场面火爆。书商想让施耐庵继续写下去,但很可能施耐庵已经去世了,于是,书商就雇写手写了。当然,施耐庵即使仍然在世,以老人家的文人风骨也不可能为了金钱去做画蛇添足的事。
施耐庵的文字是精美艺术品,征辽田虎王庆部分是现代工业的残次品。一读就能感觉到。
施耐庵笔下的人物一个个活形活现,十分鲜活,哪怕是卢俊义、关胜、李忠这样的戏份很少的好汉,哪怕是王婆、黄文炳、潘金莲这样的小人物都是如此,非常真实,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画面感。
书商雇人写的部分就差多了,人物、战争场面都是平铺直叙。普通写手怎能和一流作家相比?
第二,施耐庵对水浒充满了感情,写手对水浒人物没啥感情。
很多人没注意到,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虽然戏份有多有少,身份各有不同,甚至有好人有坏人,但所有好汉没有一个是奸邪小人,没有一个叛徒。
这是因为施耐庵对好汉们充满了感情。好汉们虽然是虚构的,但给人的感觉非常真实。好汉们除了本领超强,其他方面都是真实的普通人。大部分好汉是武力超强,宋江是领导力、情商、人脉超强。
施耐庵不讨厌任何一个好汉,包括李逵、孙二娘、朱贵这样的人。
用金圣叹的话来说就是“无恶不归朝廷,无美不归绿林”。
施耐庵从不像普通人一样,不去批更可恶的人,反而去批不太可恶的人。只抱怨房间狭小,却看不见房间里进来了一只大象。
第三,施耐庵没有黑宋江,武力体系合理。
施耐庵不厌恶任何一位梁山好汉,包括宋江。梁山的两位头领,卢俊义是武力超群,宋江是除了武力、长相之外,其他方面超群,比如在领导力、管理能力、情商、胆子、谋划等方面。
假如宋江也武力超群,颜值高,他就是神了,就是岳飞了,不是普通人了。
宋江最后诏安不算太成功,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宋江不是神,就像《三国演义》那样,是非成败转头空,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
征辽征田虎王庆的部分,还有金圣叹,都拼命黑宋江。
另外,水浒传的武力体系是固定的,打架非常真实,在施耐庵写的章回中没有改变。比如,1.打架的时候能偷袭、耍诈,就会占据很大的优势,能突袭一定要突袭,毕竟输了就没命了。打架绝不讲究堂堂正正。
2.打架时一般要脱掉衣服,因为古代衣服很贵。
3.段位差不多的人之间的互斗,人多一方占据绝对优势。吃饱的人比饿肚子的人占优势。在瓦罐寺,饿肚子的一流高手鲁大师一挑二,竟然打不过两个不饿肚子的二流高手。
在征辽国的部分,辽国四位大将带领一千小兵被卢俊义单枪匹马给击败了,三位大将被杀。显然打破了施耐庵设定的武力体系。施耐庵干不出来这样的事。
第四,征方腊一定是施耐庵写的。
有些人说征方腊不是施耐庵写的。
这是不对的。
我读征辽征田虎王庆时,明显感觉到味同嚼蜡,非施公文笔,心里很失落,心想该不会征方腊也不是施公写的吧,那可就太遗憾了。
真读到征方腊时,豁然开朗,感叹施公又回来了。因为征方腊的文笔又恢复了施公一贯的风格,经常有施氏幽默。
总结:《红楼梦》是后四十回丢失,高鹗补上。《水浒传》是没有丢失任何章节,只是无良书商为了多赚钱,找写手多写了几十回插入了原著。
虽然征辽征田虎王庆的部分也是古人写的,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实际上不能算水浒原著,就跟金庸新的作品不算金庸作品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