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在我国文学史上分量很重得一部小说作品,其作者为施耐庵。施耐庵(1296—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
《水浒传》与《红楼梦》、《三国演义》以及《西游记》被称为我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在我国得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得地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不论是其艺术性还是思想性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明末清初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更将《水浒传》与《离骚》、《庄子》、《史记》、《杜诗》,《西厢记》合称为“六才子书”。鲁迅也曾经在《三闲集?流氓的变迁》中对《水浒传》有过精辟之评论,甚至开过领袖毛泽东亦曾多次点评过该书。但是,这样一部伟大作品的作者——施耐庵,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少之又少,甚至用“空白”来形容也毫不为过。因为,到目前为止,对于施耐庵是何方人氏都还没有搞清楚,虽然部分学者提出了几种论断,但是并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定论。
目前,学术界通行得关于施耐庵得籍贯有三种说法。
一是“苏州说”。
其主要证据是咸丰四年(1854年)陈广德(字懋亭)所撰《施氏谱序》以及其第十四世孙施峻峰所撰《施氏宗祠建立纪述》。其中《施氏谱序》记载:“吾兴氏族,苏迁为多,白驹场施氏耐庵先生生于明洪武初由苏迁兴化,复由兴化徙居白驹场。其第二世处士君,扬一鹤先生曾为作墓志铭。”《施氏宗祠建立纪述》:“吾族始祖耐庵公,明初自苏迁兴,后徙白驹场。由一本而支分派别,传衍至今,五百余年矣……”从二者记述可以看出,二者记述基本一致,《施氏谱序》记载施耐庵在洪武初年由苏州迁往兴化,《施氏宗祠建立纪述》其在明初由苏州迁往兴化,时间比较一致。洪武初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也就是施耐庵逝世的前两年。从这可以看出施耐庵祖籍苏州,长于苏州,直到暮年才迁往兴化。
二是“兴化说”。
“ 2003年,《苏州杂志》发表了黄俶成的文章《施氏祖籍辨正》,对施耐庵祖籍苏州的说法提出了商榷。黄俶成引用了明景泰四年(1455年)淮南杨新撰《故处士施公墓志铭》(即施耐庵之子施让墓志铭):“处士施公,讳让,字以谦。鼻祖世居扬之兴化,后徙海陵白驹,本望族也。先公耐庵,元至顺辛未进士,高尚不仕。国初,征书下至,坚辞不出。隐居著《水浒》自遣。积德累行,乡邻以贤德称。生以谦,少有操志。……景泰四年岁次癸酉二月乙卯十有五日壬寅立。淮南一鹤道人杨新撰,里人顾蘩书,陈景哲篡盖”。黄俶成认为,这是涉及施氏祖籍最早、也是最直接的文献。”(引文引自“百度百科”)
三是“吴兴说”。提出该观点的是施耐庵纪念馆的馆长窦应元。其具体观点在此不再重复。
上述观点,好像均有理有据,如果不换一个视角,还真判断不出来孰是孰非。在这里,本文便拟用一种另外得视角来论证施耐庵到底是何方人氏。
这里,还要从上面提到的明末清初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起。说起来,这也算这位金圣叹先生闹出的一个大笑话,而且这个大笑话也骗了不少人,误了不少人。这件事如果你读过金圣叹批注过的《水浒》或者上过高中语文课文《水浒》的选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你都应该知道。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水浒传》中节选。主要是讲林冲发配后,被分到草料场做看守。因大雪压塌住处,无奈来到一个破旧的山神庙暂住一宿的事。
其中有一句写下雪: “那雪下得正紧”。清代著名的学者金圣叹批点道:“写雪绝妙。”甚至连鲁迅先生也赞扬它富有“神韵”。自此以后,各家莫不以“那雪下的正紧”之“紧”用得多么天衣无缝,多么精美绝伦。记的当时语文老师也是大大的夸赞了一番,甚至有时候试卷还会出个题目让你解释解释为什么“紧”字用得好?
其实,当时,我也信了,真以为这“紧”字用得好。但是后来,我到了皖北苏北一带之后,才发现其实这是彻头彻尾的骗局。所谓“雪下得正紧”,“雨下得越来越紧”之类的不过是部分方言片区的方言。据我观察,在安徽北部以及江苏北部,形容雨以及雪下得大之类,土语中一律用“紧”字。(也许你觉得看起来还不错,但是逆真要听起来,就不一样,感觉还是有种方言土语得感觉。) 这也不能苛责金圣叹和鲁迅,因为 金圣叹是苏州吴县人,说的是吴语,而鲁迅是绍兴人,绍兴话也是归入吴语。而“紧”字的用法在皖北苏北一带,这一片区说的应该是中原官话。毕竟不是一个语系。同时这也就说明了施耐庵的生活区域应该是使用中原官话的地区。虽然,这是一个笑话,但是从中倒正好可以印证施耐庵是何方人士。施耐庵肯定长期或者是从小生活在中原官话区域内。
参看上述三种说法,苏州和吴兴均不是中原官话区域,吴兴自古便是三吴之地,苏州人多属江浙民系,使用吴语(引自苏州市政府网站——苏州概览),吴兴自古便是三吴之地,操使吴语更是无疑。可见,上述三种施耐庵籍贯得说法之中,唯有“兴化说”符合。(参看中国方言地图集。)
也许有人说,会不会是施耐庵出生地不是中原官话地区,而后来迁入呢?第一种苏州说,不是说其在明初迁入兴化吗?不是没有这种可能,但是其记载的施耐庵迁入时,施耐庵已经是垂老之身,绝无可能再接受新的语言习惯。而且,中原官话和吴语差异极大,也不是短时间可以接受的,更不用说用于写作。又中国人一直都有乡土情节,正所谓乡音难改。贺知章不是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吗?
原创作品,禁止转载!
我的网易号:闲言碎语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