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的83年山东版《水浒》镇楼。
首先要说明一点,“水浒”故事的成型并不是一个作者的功劳,而是类似于漫威宇宙,是逐渐构建起来的:先是在宋代有了“武行者”“吴加亮”(就是吴用)“青面兽”“黑旋风”……等一系列“超级英雄”的故事,然后在元代的杂剧中,开始尝试将不同“超级英雄”纳入同一个“宇宙”也就是梁山泊中,比如“李逵双献功”就把宋江、鲁智深和李逵纳入了同一个“宇宙”。然后到了元末明初的时候,再由一个影响很大的作者——我们姑且假定是施耐庵——将所有这些故事统一到一个宇宙中,并选择“水浒”作为整个宇宙的title。
历史上的宋江并非山东人,宋代的史料称他是“淮南盗”。直到元代,高文秀在他的杂剧“李逵双献功”中,安排“宋江”自称“寨名水浒,泊号梁山”。此后宋江才被视为山东人。由此也可见,元代时“水浒”最早是梁山好汉的寨子的名称,水浒寨,类似小说中的祝家庄和曾头市。
施耐庵选择《水浒传》作为小说的名字则更有深意。我们常见的解释是,水浒的故事以山东梁山泊为核心,浒的意思是水边,“水浒传”的意思是“发生在水边的故事”,比较切合内容。将水浒理解为水边是没有问题的,但叫《梁山传》显然比《水浒传》更切合内容。
也有人认为“水浒”还有另外一层意思。《诗经·绵》有“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讲的是周朝的周太王举族迁于渭河平原繁衍生息的传奇。施耐庵选择“水浒”两个字作为小说名字,是将梁山好汉发展壮大的过程比拟于周王朝的兴起,暗中表达对梁山好汉的肯定和支持。这样的说法,个人认为太牵强。《诗经》是古代知识分子都要研读的经典,如果“水浒”有比拟周太王的含义,李贽这样读书人不会读不出来,那样的话他就不会在“水浒”前面加上“忠义”两个字,更不会称赞水浒是“忠义之书”。
个人认为,“水浒”的真正含义,还是要从小说本身去寻找。梁山好汉活动的地区主要在山东、河北一带,但水浒的故事,是随着元代杂剧在江南地区的兴起,最终在江浙地区成熟起来的。所以“水浒”小说中有非常浓厚的江南风情。比如晁盖等人火并王伦之后大摆酒宴,酒桌上不仅出现了山东的栗子和柿子,还出现了江南的杨梅和枇杷果。西门庆问王婆“间壁卖什么”,王婆回答“拖蒸河漏子热烫温和大辣酥”,大辣酥就是大落酥,也就是茄子。将茄子称为落酥是江南方言。“拖蒸河漏子”其实就是饸烙面,这个“拖蒸河漏子热烫温和大辣酥”应该是类似茄子拌面之类的小吃。而小说中涉及北方的地理知识则是一塌糊涂,比如史进从华阴县去延安,居然是先到了渭州(宋代的渭州在今天的青海),宋江从山东发配去江西(江州)居然途径广东揭阳,梁山好汉从山东可以直接越过河南(东京汴梁)去攻打华山脚下的华州……
相比之下,水浒中提到江浙地区的风情,特别是杭州(由此可以推断作者至少长期生活于杭州)是非常精确的。比如张顺潜入杭州城,从西泠桥下水,在涌金门被乱箭射死,宋江在西泠桥祭祀张顺……这些细节都显示出水浒的作者长期生活于江南地区。从历史上看,“水浒”小说的流传和版本演变也主要在江浙地区。
综上所述,可知“水浒”宇宙本身是个虚构的宇宙,它并非真实存在的。它总体上是南方作者对北方英雄人物的理想化的想象和虚构。小说最终的作者对此是清楚的,因此,他没有选择《梁山传》作为小说的名字,因为小说中的梁山并非真实的梁山。“水浒”两个字则虚化了小说的历史背景,让读者和作者自己都更能跳出历史的束缚,更轻松地实现文学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