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宗师列传 唐宋八大家 欧阳修 》解说词
访一代宗师,寻千年文脉。让我们一块儿踏上寻访欧阳修之路。
撒贝宁:今天要探访的这位宗师,我一直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可爱的老头。他喜欢喝酒,但是饮少辄醉,他还特别喜欢花,并且劝大家,白发戴花君莫笑;在他心中,有清川万古流不尽的豪情;在他眼里,还有微雨后薄翅腻烟光的细腻。他慨叹此恨不关风与月,何其的真情!他笑言,野芳虽晚不须嗟,又何其的旷达!他是山水间的醉翁,洛阳城里的花客;他是有情之人,更是有趣的灵魂。他也是让北宋士风为之一振的文坛盟主﹣欧阳修。
杨雨:欧阳修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他创造了中国第一部诗话《六一诗话》,第一部金石学著作《集古录》,第一部牡丹花著作《洛阳牡丹记》。
欧明俊:他是千古第一伯乐,在八大家之中,苏轼、苏辙、曾巩都是他的门生。苏洵和王安石也曾受过他的举荐。
(演播厅)
撒贝宁:欢迎两位老师。访一代宗师,寻千年文脉。欢迎各位收看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新推出的大型文化季播节目《宗师列传 唐宋八大家》。刚才两位说到了欧阳修那么多的成就,但是在这些成就当中,两位认为欧阳修到底什么样的品质和成就是他最重要的标志?
杨雨(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我认为欧阳修可以说是影响了,宋代文学,乃至中国文学走上了一条平易自然、通达晓畅的大美之道。他对学生苏轼这样说过,我所谓文,必与道俱。但欧阳修的道,在韩愈提倡的道的基础上,有继承又有发展。他的道包含着天地万物和日常生活的道理,更加的亲民。而且他追求的文风,也比韩愈更加地明白晓畅。
欧明俊:陈寅格先生说欧阳修贬斥势力,尊崇气节,他说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那么,他的一生都是以身作则,修史立说。通过自身的影响力,一扫五代的不正之风,提正了大宋的士风。那么,士风振作的结果,就是陈寅格说,故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
撒贝宁:在我们启程之前,先请两位移步到我们的展区,去看一看,这个时代关于欧阳修的,非常珍贵的藏品。
(展品前)
撒贝宁:这应该是一幅碑文的拓本。
欧明俊:嗯,《泷冈阡表》,这是欧阳修给父亲写的墓碑。
杨雨:欧阳修这篇墓表,其实也被誉为是中国古代三大哀祭文之一。我觉得他特别巧妙的是,他是借母亲之口来述父亲之事。就是既赞美了父亲的忠孝,又颂扬了母亲的贤明。一碑双表,感人至深。
撒贝宁:其实作为一个普通人,他的内心喜怒哀乐极其丰富;但是作为一个士大夫,他始终坚守着,内正其心,外正其容的作风。那么对于这样一个文坛宗师,我们也好奇他的一生是如何度过的?我们可以一起看看欧阳修先生三个非常重要的人生节点。
欧阳修(10岁):十岁时,我偶遇昌黎先生之书,从此一生追随他。
撒贝宁:在我印象里,我一直一位欧阳修就是一个可爱的小老头的形象。
欧明俊:这是青年时期的欧阳修。
欧阳修(40岁):我在滁州与民同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杨雨:其实,大家最熟悉的还是他作为醉翁的形象。不过,这个时候呢,他也才四十岁而已。
撒贝宁:但是我很奇怪,你看我现在都快五十了,我都不好意思说自是翁。那会儿他才四十,为什么要自称醉翁呢?
杨雨:《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的时候写的。他当时处于人生低谷,以翁自称,和当时的身体状况、心态都不无关系。
撒贝宁:其实光看文章当中的醉翁之乐,可能很难想象,他是在这样的境遇当中写成的。那么欧阳修为什么会落难?他又是如何在忧患当中找到太守之乐的?我想,我们不如去到公元1045年,去一探究竟。那就让我们一起踏上宗师之路。
公元1045年 北宋东京(今河南开封)
撒贝宁:我的天哪!我这是在做梦吗?好惊艳的感觉!感觉突然置身在一幅'夜市版'的《清明上河图》里。
杨雨:那个时候东京,已经是人口超一百万的超一线的城市了。同时代的像伦敦、巴黎、威尼斯这样大城市,人口都不过十来万。它的城市的设施,繁荣的程度都是世界一流的。
撒贝宁:欧公该不会就在人潮当中吧?咱们就下去转转,去找找看。(边走边看)以前读那个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东京梦华录》宋代孟元老所作的笔记体著作。该书追述了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城市风貌、贵族生活、市景民情。它是研究北宋后期城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等内容的重要吏使文献。)里边说,八荒争凑,万国咸通,四海珍奇,皆归市易。虽然有点夸张,但基本属实。
杨雨:这就是眼见为实。这就要归功于宋代城市规划不一样。它废除了里坊制,就是生活区坊和商业区市,它打通了。而且到了宋仁宗的时候,宵禁事实上已经不存在了。
撒贝宁:所以,宋朝晚上都可以随便出来。
杨雨:对,而且有的商铺,开到晚上三更天才关门。又有的商户接着五更又开门了,几乎是通宵不绝。
撒贝宁:农银交引铺。我知道宋朝应该有交子了。
杨雨:对,这是全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纸质货币。产生在宋真宗、仁宗时期。当时,商人们发行纸币,以代替铜钱流通,即交子。交子开创了民间金融的先声。),就是出现在北宋。
撒贝宁:那这个交引又是什么呢?
欧明俊:北宋,东京还有杭州都有交引铺,它负责钱币的兑换。
撒贝宁:在这个时候交引应该算比较先进的一种金融手段了。但还比不上我们现代,现代多方便。
撒贝宁:(边走边看◇我好像看见有男孩头上戴花(簪花,古人将鲜花或其他材料制作的花束戴在头上,称之为'簪花'。唐代已有男子簪花,宋代则日益普遍。举国簪花,是送人细腻、文雅兴趣的表现)。
杨雨:其实,这也不稀奇。唐朝的时候,就有小范围的男子簪花了。但是宋代是特别流行。唐朝杜牧就写过这样的诗'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还有王维的 '遍插茱萸少一人',都有簪花的习俗。
撒贝宁:指的就是这个簪花。
杨雨:我觉得你们两位帅哥是不是要…
撒贝宁:(紧张)这位娘子,您这都有什么花?
卖花女:官人,您看这边的时令鲜花,有芙蓉花、月季花、玫瑰花,这边还有通草、罗娟支撑的象生花。各位可随心挑选。
杨雨:做得真像唉,栩栩如生。
欧明俊:北宋这个簪花,它一般都用鲜花,如果没有鲜花的话,就用假花。这个假花叫象生花。
杨雨:其实欧阳修也很爱簪花。戴花持酒祝东风,白发带花君莫笑。所以他也很爱花,而且他特别爱牡丹。
撒贝宁:给我也来朵牡丹。
卖花女:好嘞,您看这朵怎么样?
撒贝宁:这个我戴是不是颜色太鲜艳了?(戴上花)
卖花女:哇,官人真是气宇非凡。
撒贝宁:感觉自己像《水浒传》里的谁来着?
杨雨:风度翩翩啊!
撒贝宁:这朵花,也可以送给欧公。那我就买下这朵。
杨雨:(对欧明俊)您来一朵什么花?
撒贝宁:我其实是想看看欧老师戴上花是什么样?
杨雨:欧老师来朵姚黄牡丹吧?
撒贝宁:欧老师,您试试!(给欧老师戴上)看看您回到学校,学生们怎么评价?果然气宇非凡。我发现男孩戴花,感觉是不一样,是吧?顿时觉得气场强大了很多,很自信。
杨雨:仿佛有清风拂过,是吧?
店家:东京最好喝的香饮子。
撒贝宁:香饮子(香饮子,也称饮子,是北宋市民生活中一种很受欢迎的、有药物性质的饮料。《清明上河图》中,售卖香饮子的场景多有表现。)是什么?
杨雨:宋代特别流行的一种消夏的饮料。它一般应该是由草药、水果、香料来熬成的。可以消夏、消暑。你看这个就是冰鉴(冰鉴,古代一种以饼储存食物的设备。周朝时期为青铜质地,寻常百姓很难使用。宋代时,冰鉴被改造成一个有夹层的木柜,因其制作成本不高,冰鉴得到广泛使用。),宋代的冰箱。
撒贝宁:真的?假的?冰从哪儿来啊?
杨雨:冬天收藏的冰块储存到地窖里面,一直储存到夏天,然后用来冰镇冷饮。这个冰鉴,你看,夏天可以冻西瓜,可以冻茶饮。
撒贝宁:这就相当于一个木制的冰箱。
杨雨:是。
撒贝宁:那这个应该是宋代的发明吧?
欧明俊:冰鉴春秋战国时候就有了。那个时候冰鉴,它是用青铜制成的。青铜制成的传热比较快,所以容易融化,所以到宋代就用木制的冰鉴。木制冰鉴,就是改革了,就是改进了,效果更好。
店家:几位客官,要进来尝一尝吗?
撒贝宁:这么网红的饮品一定要打个卡。
店家:您喝什么香饮子?我们这儿最出名的是被当今官家盛赞为,天下第一饮的紫苏饮。撒贝宁:谁盛赞的?官家(官家,宋朝时期,官家是臣下对皇帝的尊称)?
杨雨:陛下也经常来吗?
撒贝宁:这真是官方认证了,天下第一饮啊。
杨雨:那您知道欧阳修大官人吗?也来喝香饮子吗?
店家:知道,他家老夫人经常来我们这喝香饮子。
撒贝宁:我喝官家盛赞的天下第一饮。
杨雨:我来紫苏冰饮。
欧明俊:二陈汤。
店家:各位稍等。(稍等端上)这是您三位点的不同的香饮子。
杨雨:欧老师,您尝尝看。(自己品尝完)哇,好清爽!
撒贝宁:果然是官家盛赞的天下第一饮。不饮白不饮。
店家:我刚刚听各位,说到了欧阳修大官人。
杨雨:你都知道欧阳修是吧?
店家:我知道啊,他的词我可喜欢了。
撒贝宁:看来欧阳修先生的词,这个时候已经很流行了。
杨雨:对,其实也可以看出来,欧公他的生活情趣真的是很丰富。因为词,那个时候其实就是流行歌曲。所以欧公是在工作之余,和朋友一起听听歌,填填词。有一种任性和洒脱的气质。
撒贝宁: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杨雨: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撒贝宁:这位娘子,冒昧地打听一下,您知道欧阳修大官人住在哪儿吗?
店家:知道啊,前方就是他们府上。
撒贝宁:太好了。
撒贝宁:这钱包也瘪得太快了,这才走了没有半条街,碎银子都没了。
店家伙计:新店开业,优惠多多。各位有没有兴趣?
杨雨:这是什么新店?
店家伙计:咱们的新书店,今天刚刚开业。各位要是有兴趣的话,可以前往那边。
撒贝宁:没关系。
杨雨:北宋出现的世界上的第一份商标图案和商标广告(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广告版,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广告青铜版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商标广告版。),因为雕版印刷已经很发达。
(众人走到书店)
店家:各位官人,娘子,需要买什么书啊?
撒贝宁:我们就过来看看。
店家:好的。
学子甲:泽纯兄,你看了今日的新闻吗?
撒贝宁:新闻?
学子甲:朝廷下令将欧阳公贬至滁州。
学子乙:真没想到,朝廷竟然会听信小人谗言。
撒贝宁:这个年代就有新闻啦?
杨雨:有,新闻(新闻:北宋年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非官方报纸。当时有人将时政信息和朝廷机事以手抄的形式进行售卖传播,称之为'新闻')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报纸。官方的报纸就称为邸报,民间流传的就叫新闻。可以说就是我们说的小报,就是现代报业的一个雏形,在宋代已经出现了。
撒贝宁:就相当于信息发布和流通。
杨雨:所以欧公的这个事情已经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撒贝宁:二位学子,冒昧打扰。刚才听两位在交谈当中提到欧阳修欧公,不知道是什么事情,可否透露一二?
学子甲:请看看新闻,欧阳修落龙图阁直学士,以知制诰出知滁州。
撒贝宁:就是说他侵占别人钱财这个事。两位刚才的语气,好像对于这件事情也颇有不满。
学子甲:这件事情,明显就是有人故意栽赃嫁祸。
学子乙:欧阳公常说,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我相信他断然是不会做出此事的。
学子甲:对。
撒贝宁:是非公道,自在人心。我觉得今天晚上,时辰已晚。加上家里碰到这样的事,他们今天晚上可能也够麻烦的,咱们明天一早,再去府上拜访。
翌日 公元 1045年 东京(今河南开封)欧阳府
杨雨:那就是了吧?欧阳宅。
撒贝宁:这应该就是欧公的家了。我去敲门。(门应声而开)
门人:几位是?
撒贝宁:我们几位素来久仰欧公大名,所以今天特来拜访,还劳烦您通禀一声。
门人:诸位请稍等,容我通传我家老夫人。
撒贝宁:有劳了。(对其他两人说)今天还能见到欧母。
杨雨:对。四大贤母之一(古代四大贤母,即孟子之母,陶侃之母,欧阳修之母,岳飞之母。因为她们教子有方,故而并称古代四大贤母)啊。
撒贝宁:那是古代妈妈天团的成员。
杨雨:欧阳修也挺可怜的,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所以欧母就带着小欧阳修投奔他的叔父欧阳晔。欧阳晔官职不是很高,为官又很清廉,所以没有太多的钱。欧母就只好随手拿着这种获秆,在沙地上教小欧阳修认字、写字。
撒贝宁:所以,这叫欧母画获。
欧明俊:对,除此之外,欧阳修的母亲还教育欧阳修,以他的父亲欧阳观和他的叔父欧阳晔为榜样,学习做人为官的道理。欧阳修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他的母亲的教诲是分不开的。
(门开了)
门人:诸位,请随我来。
欧母:大家要注意啊,带好保暖的衣物。
侍女:是,夫人。
门人:老夫人,客人来了。
撒贝宁:晚辈拜见老夫人!
郑氏(65岁 欧阳修之母,981-1052,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欧母画获教子的典故,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诸位前来,不知所为何事?
撒贝宁:我们几位素来久仰欧公大名,也仰慕老夫人您,所以,这次到东京来,特来府上拜会。一点小心意,不成敬意。
郑氏:诸位有心了。快请入座。家中遇事杂乱不堪,还望见谅!
杨雨:刚才进来的时候,听老夫人在吩咐侍女,说要打点行装,您这是要出门远行吗?
郑氏:昨日官家下令我儿调任滁州,所以,我们打点好行囊,准备前往滁州与他相会。不知,几位找他有何事?
撒贝宁:我们素来仰慕欧公文章、人品。但是也得知这次,他被调任滁州的事,并且也听到了街头巷尾的一些流言蜚语,所以我们还是挺为欧公担心的。
郑氏:各位有心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我儿不能苟合于世,想必在朝中得罪了些人,我这个当母亲的早就习惯了。
杨雨:今天有缘能够拜会老夫人,知有贤子必有贤母。没有您的教导,也没有欧公的今天。
郑氏:贫穷人家何方之有?只是我儿自小就喜爱读书,家境清贫,家里又没有藏书,于是他就到那些大户人家里,去找人借书来读。所借之书,只要是有好书,我儿都会悉心的抄录,往往抄录未必,就能将文章倒背如流。
欧明俊:令郎自小如此认真懂事,您应该很省心吧?
郑氏:省心?这天底下的孩子,哪有一个是省心的。想想在他十岁的时候,有一天他一天一夜未归,把我吓得呀。那次的事情,还是因为这本《昌黎先生集》。
旁白:欧阳修四岁丧父,母亲郑氏与儿子相依为命,对儿子督教甚严。
偶识昌黎 志学韩文
君子之修身,内正其心,外正其容。--﹣宋 欧阳修《辨左氏》
旁白:郑氏常以荻杆作笔,在沙地上教小欧阳修读书识字。欧母的启蒙教育对欧阳修影响至深。十岁,欧阳修在邻居家的旧书筐中,偶然翻到了一本《昌黎先生文集》,自此爱不释手。
公元 1016年 湖北随州
(母亲推门而入)
郑氏:欧阳修
欧阳修:(用筐遮头)夫人,这里没有欧阳修,我是。。。
郑氏:(一把推掉筐)你是!(揪着耳朵就往外拉)
欧阳修(10岁):哎呦,疼。
郑氏:你一天一夜不回家,都野哪儿去了?你知道我找了多少地方?(《昌黎先生文集》掉到地上,母亲捡起书来,拉着欧阳修往外走)好啊,你竟然拿人家的书,把书还给人家。
欧阳修:(甩开母亲的手)娘,这是邻居借给我的韩愈韩昌黎先生的文集。(抢了书想跑,被母亲一把抓住)
郑氏:你给我回来,娘让你背的书,你都背好了吗?(欧阳修不语,欧母拿起竹竿要打)。
欧阳修:娘,您知道您刚才那下像什么吗?
郑氏:像什么?
欧阳修:当年,韩愈一阶文人之身,单刀赴会,劝降叛军,也是有这一枪迎面扫来,韩愈面不改色。(欧阳修说完就往外跑)
郑氏:好啊你,我让你面不改色。(母亲拿着竹竿往外追)
小伙伴:欧阳修,你小时候,你娘用获草教你,现在改用竹竿啦?
小伙伴乙:这笔也跟着长个了。
欧阳修:(抢过母亲手里的竹竿)我用竹竿也比你们写得好。(说完要打他们)
小伙伴们:欧阳修打人啦!(一哄而散)
郑氏:(拦住欧阳修)修儿,不理他们就是了。
欧阳修:韩愈说得好,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韩愈《符读书城南》)
郑氏:(很震惊◇拿过欧阳修手中的书)你给娘讲讲呗,这昌黎先生的书,到底好在哪儿?
郑氏:好,那娘把这册书给你买下来吧。
欧阳修:娘,邻居说了,这本书我爱看多久就看多久,我回去慢慢抄就是了。
郑氏:嗯
欧阳修:娘,咱们回家。
郑氏:走,回家。
欧阳修:娘,我以后要让世上所有人都认识韩愈。
郑氏:好,我儿有志气。
旁白:欧阳修年轻时,像他一样喜爱韩愈文章的人不多。他时常翻阅着这本少时偶得的《昌黎先生文集》,立志要'尽力于斯文'。后来,随着欧阳修成为北宋文坛领袖,他所推崇的韩愈之文,也越来越称为一时 '显学',以至于 '学者非韩愈不学也,可谓盛矣!'
郑氏:自那之后,他便将昌黎先生视为自己的榜样。学习他如何文以载道,并立下了'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的心愿。
郑氏:他在文章上真正的突飞猛进,还要从十多年前的洛阳说起。那时候,他中了进士,被委任到洛阳去做推官。洛阳何等繁华之地啊,修儿他感到十分地幸运,更幸运的是,遇到了一群志趣相投的良师益友。
杨雨:欧公在他的诗里面写下过'赖有洛中俊,日许相跻攀'的诗句。那个时候的洛阳,真的是人才济济的文化圣地。而且刚才老夫人提到的,那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里面,就有他后来最亲密的知己,梅圣俞,梅尧臣。
郑氏:没想到,你们对修儿的事情这么了解。要说到洛阳贤士,不得不提的就是钱惟演钱公。正是因为他对修儿他们的包容,才能够让他们在才情上自由发挥。唯有一次,修儿因为一篇文章冲撞了他。
旁白:公元 1030年,欧阳修进士及第,被授任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在这里,他认识了以钱惟演为首的一批洛阳文人。在与他们的切磋中,欧阳修的文章突飞猛进,'一日千里'。
洛阳习文 一日千里
知古明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宋 欧阳修《与张秀才第二书》
反对戗竹,据理力争
公元1031年河南洛阳
欧阳修(25岁,字永叔,时任西京留守推官):(独白)后皇之载兮,殊方异类,分不可状兮,千名万族。物既贱多而贵少兮,世亦安常而骇异。
钱惟演(字希圣,时任西京留守):永叔这篇《红鹦鹉赋》真是精妙啊,四五六七言,句型错落有致。
梅尧臣(30岁,字圣俞,时任河南主薄):我与永叔同作《红鹦鹉赋》,可我的那篇就相形见绌了。
欧阳修:圣俞兄过谦了。
欧阳修:且慢。这竹子为何不分青老粗细,一并都伐了呀?
伐竹人:小的也是听令行事。
欧阳修:听谁的令?
(钱惟演示意伐竹人离开)
钱惟演:可惜了,这洛阳竹林盛景,明年就看不到喽。
欧阳修:钱公,这是何意啊?
钱惟演:宫中修缮,要伐尽这洛阳青竹。
欧阳修:钱公你既为洛阳留守,理应向朝廷上禀。
梅尧臣:钱公宅心仁厚,定会据理力争的。
另一人:朝廷下的命令,钱公何须多事?
钱惟演:钱某依令行事,难道错了?
欧阳修:钱公,不作无益害有益,君子节用而爱人。难道在钱公的心中就只有朝廷?没有洛阳的百姓吗?这洛阳万亩青竹,多少人靠它养家糊口,如今,说伐就给伐了。钱公…
钱惟演:钱某如何为官,还需要你来教?
欧阳修:可是钱公..
梅尧臣:(制止)永叔!(对钱惟演)钱公,先告辞了。(拉着欧阳修走了)永叔,钱公不是一个不体恤民情的人。而且他这么看重你的文采,你要想劝谏,应该好好地想一个法子。
欧阳修:文中不光可以写风月雅事,也可以说理明道。(说完离开)
梅尧臣:永叔,你去哪儿呀?你等等我!
作《戗竹记》 以文明道
两日后 西京(今河南洛阳)
欧阳修:钱公
钱惟演:怎么?又来教我做官啊?
欧阳修:钱公,前日是我太鲁莽,特向钱公赔罪。
钱惟演:你为民请愿,何罪之有啊?
欧阳修:钱公,这是我的新作,还望钱公指点。
欧阳修:钱公!
欧阳修:啊?!
钱惟演:就如你文中所说呀,咱们这洛阳城,种竹,赏竹名声在外。百姓每年靠这竹子,也有十余万贯的盈利。如今不分时节,尽数伐光,不竭不止,甚是令人痛心哪!
欧阳修:钱公,不知此事是否还有转机?
欧阳修:钱公替洛阳百姓守青竹,欧阳修拜谢!
钱惟演:好啊,我看你这欧阳永叔,现在不是一日千里,一日万里了。
欧阳修:钱公过奖。
旁白:在洛阳,欧阳修一步步奠定了自己的新晋文坛盟主地位,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学思想。在欧阳修看来,文、道、人三者应当是有机统一的:'为道必求知古。知古明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
(穿越回演播室)
撒贝宁:在洛阳这段时间,对于欧阳修来讲,文学创作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吧?杨雨:对,我觉得是他的文学创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而且在洛阳的时候,像梅尧臣、尹洙,这样一批志同道合的文学好友,对他的散文的创作,古文的创作其实也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亦师亦友的这样一种支持。
杨雨:有一次,他和尹洙两个人,写同样的命题作文,然后尹洙写完以后,比他的字数还少很多,他就在尹洙的指导下,反复地修改,后来写出来的文章比尹洙还少几十个字。
撒贝宁:尹洙说他是一日千里。
杨雨:这种切磋琢磨真的是一种特别让人向往的一种境界。
杨雨:欧阳修还提出来一个知古明道,我觉得他跟韩愈提倡的儒家的大道可能还有一点点不同的地方,他强调文章的道,应该贴近现实的政治和实际生活的这样一种追求。这样他说知古明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而发之。所以,我觉得这样一种主张,对于推进古文运动那确实是功不可没的。
杨雨:他在洛阳时期的创作,好几首经典的名作是可圈可点。你看我们熟悉的《玉楼春》,还有《浪淘沙》,他其实描写他和梅尧臣这批好朋友之间的感情。
撒贝宁: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杨雨:欧阳修把友情带到了词创作当中,应该说是大大的拓宽了词的这种境界和情怀。所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曾经评价他的词是'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所以尤高'这是很了不起的地方。
欧明俊:欧阳修的文学创作使得他的名声鹊起。苏辙在《欧阳文忠公神道碑》就明确地指出,因洛阳时期的文学成就,欧阳修叫名冠天下。就欧阳修也因此增强了在文坛上的号召力、凝聚力。那么也为后来,他成为嘉花时期的文坛领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撒贝宁:之前我还听您说过,他好像专门写了一本,洛阳牡丹有关的专著《洛阳牡丹记》。
欧明俊:欧阳修还自称洛阳花下客。
杨雨:所以在欧阳修的心目当中可能洛阳和牡丹早就合体了,合二为一了。
欧明俊:欧阳修反复怀念的就是,不仅仅是他的青葱岁月,还是北宋那段和平安定的美好时光。从那以后,就爆发了宋和西夏的战争。
撒贝宁:也就是在公元的1043年,也就是我们来到这的前两年,这个战争才刚刚告一段落。所以,庆历新政(庆历新政,发生在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改革,是一场由宋仁宗推动、范仲淹发起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政治改革运动。)跟这一次战争,应该是有直接关系。
欧明俊:这次新政的核心和骨干,就是范仲淹和欧阳修。
撒贝宁:那对于这段历史,您觉得如果去向范仲淹范公了解,他会不会比较清楚?
杨雨:范公肯定是最清楚个中细节的。他现在应该正在邻州练兵。我们不妨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