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西游记》是一本看猴子如何成佛的故事书,《红楼梦》便是一本看古时贵族家庭从繁盛到没落的历史书,而《三国演义》则是欣赏计谋在战场如何使用的工具书,那么《水浒传》就是一部讲兄弟情的起义小说。今日我们的重点关注在《水浒传》。
《水浒传》,其作者是施耐庵。这部小说具体讲的是北宋末年之时,一百零八条好汉以宋江为首,聚集在梁山泊起义,而后在起义壮大后,又被朝廷招安,为朝廷攻打辽,王庆,方腊等势力的故事。今日的聚焦点在梁山对战方腊的这场以多胜少,却惨胜的战役上。
按理来说,水浒中的一百单八将哪怕不是人人战力非凡,却也是英雄倍出。但是为什么梁山一百单八将领对上方腊八大王却伤亡惨重,致使梁山将领阵亡59人,病逝11人?其实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神医被朝廷抢走
在攻打方腊的势力之前,梁山上的神医,排行五十六的地灵星安道全为许多将领治好过病,而如今他却被朝廷调走,理由是“上皇乍感小疾”。作为被朝廷招安的宋江还不能明显上去阻拦,可以想见没了神医,梁山便没了后勤保障,那些受伤的将领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还得面对敌对势力方腊及八大天王,他们是多么痛苦。
其中丁得孙被毒蛇咬死,侯健溺水去世,杨志病逝于丹徒县,杨雄屯驻杭州生背疮而亡,林冲屯驻杭州得风瘫后病逝等等。如果安道全还在随军,至少这些将领总能救回来些许。可惜神医被调离,而且是很乐意跟朝廷旨意离开的。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点,当初神医安道全的相好先是被天损星张顺杀掉,之后安道全便被逼迫上梁山,论他与梁山其他将领的真实感情,或许有那么些,但是这些感情抵不上他对功名利禄的渴望,以及温香软玉被杀的些许怨怼。
战力相当
从表面看,以一百单八将对方腊八大王,实力悬殊,数量上都能看出来梁山必能轻而易举获胜,然而胜是胜了,却是惨胜。
可见,看事绝不能只看表面,要深层次,多方面分析。就说梁山一百单八将,表面上看起来将领众多,威风凛凛,然而他们当时的实际战斗力绝不是我们所想象那样,所向披靡。
这是因为,其一,梁山将领早已在为朝廷东征西讨的情况下疲惫不堪。梁山头领曾为朝廷征辽,打田虎,王庆等势力,这一场场车轮战下来,军队的战力必然也在损耗,就如同看表面光鲜亮丽,实则内里早已有溃败之趋势。
其二,一百单八将说起来人数重重,好像每个人都战力不低,实则不然,不是每一位将领都是征战沙场的英雄。比如排名四十六的地文星萧让,他只是一个落魄书生,善当时的苏,黄,米,蔡等四种字体。
排名六十六的地巧星金大坚,他是金石篆家,善碑文,印章。再比如,宋江的弟弟宋清,排行七十六的地俊星,他在梁山掌管筵席之事,从没真正参与过战场厮杀。从这几个人物中,可以判断一百单八将中真正有能力征战的大概只有十几到几十人不止。
其三,方腊坐下八大王都是战力非凡之人。如兵部尚书王寅,有谋略,会使一条钢枪,神出鬼没,万夫莫当。宝光如来国师邓元觉,能与鲁智深单打独斗还占上风,可以想见其战斗力之强悍。而八大王个顶个都是这样的好手,对战有些疲乏的梁山真正有战斗力的将领,这一场比战力,可以说几乎是旗鼓相当。不过梁山还是胜了,以人数众多惨胜方腊八大王。
朝廷的立场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从这场战役中可以看出确实有许多因素影响着战役,不论是梁山的医疗跟不上,还是梁山的战力被削弱,都影响着战斗胜利与否。可最终控制这些因素的是朝廷!是朝廷主动将安道全调走,漠视梁山将领的生命,有意似无意的牺牲掉众多生病的将领。也是朝廷不停要求梁山为他们南征北战,削弱他们的战力。
虽然朝廷招安了梁山,看起来这意味着梁山将领已是官方的军将,可事实真的不是如此。在梁山初初被招安之时,朝廷未曾给梁山将领封官拜爵,还给出了冠冕堂皇的理由,“新降之人,未效功劳,不可辄便加爵,可待日后征讨,建立功勋,量加官赏”,看起来合情合理,可再看看便有所体会。
我们现代社会,要想招聘到精英专家,很简单,提给丰厚的薪资并予以高位厚待等。古时也是如此,看得上的朝廷给加官晋爵,看不上的就一阵糊弄。
看朝廷对梁山的态度,就能看出冷淡,轻视,原因很显然毕竟就是一群土匪贼寇嘛,我招安你,已经很看得起你了。
梁山人心不齐
但是随着梁山为朝廷南征北战,梁山的政治资本也越来越雄厚,朝廷是既忌惮又轻视。忌惮于梁山的武力功绩,但又轻视这群在朝廷看来下九流的匪寇。
所以这些不是自己人的梁山将领,被朝廷打着卸磨杀驴,损耗战力的心思,肆无忌惮去用梁山将领接连不断攻打其他势力,不管梁山将领如何疲惫。
朝廷的心思,不是每位将领都能看得出来的,有人看得出比如浪子燕青,劝卢俊义激流勇退不得,便飘然离去。便如费保对李俊所说“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李俊后来也离开梁山,出国做了一番事业,成为暹罗国国主。
就这样,梁山将领们内部人心涣散,再加上将领们有的逝世,有的出家,有的离开,梁山早已不是最初的兄弟齐心,义薄云天之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