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小说关于张顺的绰号,有的版本写作“浪里白跳”,有的写作“浪里白条”。金圣叹的七十回本写作“浪里白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出版的一百二十回本,1975年出版的百回本都称作“浪里白跳”。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几年前讨论过,这次算是最终的思考,结束这个问题。
大部分现代出版的《水浒传》都把张顺的绰号写作“浪里白跳”,网上有关“浪里白跳”的搜索结果有12 400 000条之多,而有关“浪里白条”的只有2 500 000条,差一个数量级,这么一看的确“浪里白跳”占上风。可一看搜索结果,“浪里白跳”是和“浪里白条”混着来的,排在前面的搜索结果里,有的提要就支持“浪里白条”,这真是一团乱麻。
据考据,张顺的绰号在黄本《大宋宣和遗事》中称“浪里白条”,《水浒传》七十回本与黄本《大宋宣和遗事》同,《大宋宣和遗事》为南宋无名氏所著。
要注意,比较流行的《大宋宣和遗事》版本中,张顺的绰号是“浪里百跳”,而不是黄本中的“浪里白条”。
在《癸辛杂识》中张顺称“浪里白跳”,而一百二十回本与《癸辛杂识》同,《癸辛杂识》为周密(南宋末元初人)所撰。
看起来张顺称“浪里白跳”、“浪里白条”甚至“浪里百跳”,都有出处。因为“百跳”终归见得少,这里就不再提了。
还是回到《水浒传》,看流行的《水浒传》里到底怎么说,因为大家都知道金圣叹的七十回本是阉割版本,还是以一百二十回本为例。
张顺出场前,小说作者先在第三十七回通过张横和李俊的对话做了介绍。张横说道:“我有个兄弟,却又了得,浑身雪练也似一身白肉,赴得四五十里水面,水底下伏得七日七夜,水里行一似一根白条,更兼一身好武艺,因此人起他一个名,唤做浪里白条(跳)张顺。
看这一段描写,说的是“水里行一似一根白条”,如果说“水里行一似一根白跳”则感觉不通,这分明是说“浪里白条”而不是“浪里白跳”。
往广了来说,《诗经•周颂》中有:“鲦,白鲦也。”《正字通》云:“白鲦,形狭而长,若条然。”白鲦或者白条就是一种鱼的名称,白条的出处大大的啊。
但是,同样是《水浒传》,第八十二回描写“宋公明全伙受招安”,赞语中,有“发可赤,眼可青,俱各抱丹心一片;摸得天,跳得浪,决不走邪佞两途”一句,说的是刘唐、李云、杜迁、张顺四个人的绰号。以此来证明张顺的绰号就是“浪里白跳”,也可以。
一百二十回的版本中,有关张顺有一首赞语,东去长江万里,内中一个雄夫。面如傅粉体如酥,履水如同平土。胆大能探禹穴,心雄欲摘骊珠。翻波跳浪性如鱼,张顺名传千古。白跳的出处也大大的有。
看起来“白条”和“白跳”的语意在《水浒传》里都能找到出处,该怎么算?
比如南宋龚开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对张顺的赞语是:“雪浪如山,汝能白跳。愿随忠魂,来驾怒潮。”这里说的是“白跳”,这是较早的文字记载。
而且后面还有清人程穆衡考据:“五代及宋凡军行,前军之前俱有踏白队,所以踏伏,候望敌之远近众寡。《通鉴》:天复三年,朱全忠遣左踏白指挥使王(木云)攻密州,是其证也。因俗语以踏为跳,故踏白将亦谓之白跳将(谓足踏为跳,今人尚然,如跳大头,跳狮子之类)。浪里白跳者,言不于陆地为踏白将,而于浪里跳白也。语最新奇,今俗本自不能解,竟改作条,虽亦知条跳同音,而白跳之出处晦焉,且亦不知白条之无解也。”
程穆衡先生依据《通鉴》的记载,从“踏白将”亦谓之“白跳将”的说法来理解张顺的绰号,认为“白条无解”。这也是支持“白跳”的,而且他说了,“跳”这里读一声,tiao1,与“条”同音。
但是,从张横的介绍看,应该是“浪里白条”,并不存在“白条无解”。至于说“浪里白跳”者,言不于陆地为踏白将,而于浪里跳白,虽然新奇,却是想象多于实际,《水浒传》小说中并没有张顺为“踏白将”或者“跳白将”的记载。
“浪里白条”派也有问题,咱毕竟不是历史虚无者,“浪里白条”也有成立的道理。
读书应该尽量忠于原著,从原著的描写中来寻找阅读的快乐。既然“浪里白条”与“浪里白跳”各有所载,各有所据,我们两存之又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