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导学〕 《呐喊》自序高一语文语文频道

【字词拓展】1. 随喜:佛教用语,原意是随着别人参拜佛殿或做善事,课文中是“跟随别人一起活动”的意思。2. 久违:好久没见。3. 不名一钱:没有一文钱。名,课文中是“占有”的意思。4. 生人:活着的人。5. 愤懑(mèn\\Y):抑郁而烦闷。6. 槐蚕:即尺蠖,俗名“吊死鬼”,生长在槐树上。7. 不能已于言:不能止于言,即不能不说话,不说话心里就不安。已,“止”的意思。8. 不惮于前驱:惮(dàn\\Y),怕。不害怕前进。9. 曲笔:课文中指不拘泥于事实的一种写法。10. 悬揣:课文中是“估量”的意思。11. 困顿:十分劳累、疲倦。12. 奚落:①讥诮;讽刺。②冷落;怠慢。【作文万花筒】“高尚气节”话题作文材料\\Y1.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宋·苏轼《留侯论》)古时的英雄豪杰之辈,一定有超乎寻常的气节。2. 大丈夫宁可玉碎,何能瓦全。(《资治通鉴·陈纪·武帝永定三年》)瓦:喻价值低贱的人。男子汉宁作被砸碎的美玉,也不能为保全完整而作瓦器。3.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钱财和名位的引诱不能使之迷惑,贫穷和地位的低下不能使之变节,强暴和权势的胁迫不能使之屈服。4.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比喻宁愿死而绝不愿改变节操。5. 破镜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唐·孟郊《赠别崔纯亮》)光:光辉。香:幽香。喻矢志守节。6. 临危不惧,见义必为。(唐·陆贽《李澄赠司空制》)见义:看到合乎正义的事。遇到危难险阻丝毫不惧,看到合乎正义的事必定勇为。7.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寒菊》)赞美寒菊虽枯亦不轻易落花断香。喻保持节操、坚守不移。8.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清气:比喻高洁的操守。喻不求表面好看,只愿节操清纯高洁。9.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碎骨粉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赞美石灰勇于牺牲的精神和高尚的情怀。以物喻人,表达出诗人的清白和不怕牺牲的人品和气节。诗句一直激励着后人为正义事业去赴汤蹈火。10. 傲世轻物,不污于俗。(《淮南子·齐俗训》)对俗世采取傲视的态度,对财货满不在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11.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宋·陆游《卜算子·咏梅》)故:本来,原来的。喻无论几经磨难周折,但本质节操不变。12. 清风高节,争光日月。(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三)纯洁的品格,高尚的气节,可与日月争辉。

\H《子恺漫画选》自序丰子恺\\Y我作这些画的时候,是一个已有两三个孩子的二十七八岁的青年。我同一般青年父亲一样,疼爱我的孩子。我真心地爱他们:他们笑了,我觉得比我自己笑更快活;他们哭了,我觉得比我自己哭更悲伤;他们吃东西,我觉得比我自己吃更美味;他们跌一交,我觉得比我自己跌一交更痛……我当时对于我的孩子们可说是“热爱”。这热爱便是作这些画的最初的动机。 我家孩子产得密,家里帮手少,因此我须得在教课之外帮助照管孩子,就像我那时一幅漫画中的《兼母之父》一样。 我常常抱孩子,喂孩子吃食,替孩子包尿布,唱小曲逗孩子睡觉,描图画引孩子笑乐; 有时和孩子们一起用积木搭汽车,或者坐在小凳上“乘火车”。我非常亲近他们,常常和他 们共同生活。这“亲近”也是这些画材所由来。 由于“热爱”和“亲近”,我深深地体会了孩子们的心理,发现了一个和成人世界完全不同的儿童世界。儿童富有感情,却缺乏理智;儿童富有欲望,而不能抑制。因此儿童世界非常广大、自由,在这里可以随心所欲地提出一切愿望和要求:房子的屋顶可以要求拆去,以便看飞机;眠床里可以要求生花草,飞蝴蝶,以便游玩;凳子的脚可以给穿鞋子;房间里可以筑铁路和火车站;亲兄妹可以做新官人和新娘子;天上的月亮可以要它下来…… 成人们笑他们“傻”,称他们的生活为“儿戏”,常常骂他们“淘气”,禁止他们“吵闹”。这是成人的主观主义看法,是不理解儿童心理的人的粗暴态度。我能热爱他们,亲近他们,因此能深深地理解他们的心理,而确信他们这种行为是出于真诚的,值得注意的,因此兴奋而认真地作这些画。进一步说,我常常“设身处地”地体验孩子们的生活;换一句话说,我常常自己变了儿童而观察儿童。我记得曾经作过这样的一幅画:房间里有异常高大的桌子、椅子和床铺。一个成人正想爬上椅子去坐,但椅子的座位比他的胸更高,他努力攀跻,显然不容易爬上椅子;如果他要爬到床上去睡,也显然不容易爬上,因为床同椅子一样高;如果他想拿桌上的茶杯来喝茶,也显然不可能,因为桌子面同他的头差不多高,茶杯放在桌子中央,而且比他的手大得多。这幅画的题目叫做《设身处地做了儿童》。这是我当时的感想的表现:我看见成人们大都认为儿童是准备做成人的,就一心希望他们变为成人,而忽视了他们这准备期的生活。因此家具器杂都以成人的身体尺寸为标准,以成人的生活便利为目的,因此儿童在成人的家庭里日常生活很不方便。同样,在精神生活上也都以成人思想为标准,以成人观感为本位,因此儿童在成人的家庭里精神生活很苦痛。过去我曾经看见:六七岁的男孩子被父母亲穿上小长袍和小马褂,戴上小铜盆帽,教他学父亲走路;六七岁的女孩子被父母亲带到理发店去烫头发,在脸上敷脂粉,嘴上涂口红,教他学母亲交际。我也曾替他们作一幅画,题目叫做《小大人》。现在想像那两个孩子的模样,还觉得可怕,这简直是畸形发育的怪人!我当时认为由儿童变为成人,好比由青虫变为蝴蝶。青虫生活和蝴蝶生活大不相同。上述的成人们是在青虫身上装翅膀而教它同蝴蝶一同飞翔,而我是蝴蝶敛住翅膀而同青虫一起爬行。因此我能理解儿童的心情和生活,而兴奋地认真地描写这些画。以上是我三十年前作这些画时的琐事和偶感,也可说是我的创作动机与创作经验。然而这都不外乎“舐犊情深”的表现,对读者有什么益处呢?哪里有供读者参考的价值呢?怎么能帮助他们在生活中发见画材呢?无疑,这些画的本身是琐屑卑微、不足道的。只是有一句话可以告诉读者:我对于我的描画对象是“热爱”的,是“亲近”的,是深入“理解”的,是“设身处地”地体验的。画家倘能用这样的态度来对付更可爱的、更有价值的、更伟大的对象而创作绘画,我想他也许可以在生活中--尤其是在今日新中国的生气蓬勃的生活中--发见更多的画材,而作出更美的绘画。如果这句话是对的,那么这些画总算具有间接帮助读者的功能,就让它们出版吧。美文共赏:丰子恺先生是著名的漫画家,他的漫画妙趣横生,富有生活情趣,给人启迪意义。丰子恺先生在这篇《自序》里介绍了作画的最初动机,漫画材料的由来,作画时的心情以及出版画册的目的。我们读完这篇《自序》后,对画家,对漫画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丰子恺先生不仅漫画画得妙趣横生,他的这篇《自序》也同样写得饶有生活情趣。他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自己创作如《设身处地做儿童》、《小大人》等漫画时的心理状况与创作动机,让读者真实地感悟到作者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文字本身就是一幅画,在这幅画的背后,凝结的是丰子恺先生对儿童、对生活的一种浓浓的爱。鲁迅的风骨鲁迅在我的心中一直占据着最特殊的位置。我曾无数次想要逃避他尖锐的目光,无数次的想要疏远他深邃的思想,有一度我似乎真的走出了鲁迅,不再与这个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一道挣扎浮沉。好多年过去了,我终于明白,鲁迅的风骨早铭刻于心,挥之不去。我不禁奇怪,为何常常迫我自省到惊悚的先生,竟能有如此强烈的魅力? 无法忘怀初读《过客》时的热泪盈眶。这个无名的过客,迷茫而又坚定地跋涉着、跋涉着,耳畔不时响起召唤他前行的声音,前行、前行,不能停留。我曾仅仅把鲁迅看作是战士,看作骨头最硬的知识分子,而从那刻开始,我逐渐感受到鲁迅身上浸染着某股独特的气息--“绝望中的希望”。 真正的绝望者决不意味着理想彻底破灭,更不是舍弃生命。真正的绝望者,是看透了如梦的现实终将烟消云散,是背负了千年沉重的枷锁,是求索于人类终极的困扰。鲁迅清醒地承受着苦难,他反抗绝望并非为了消弥绝望,他反抗绝望、与之作悲壮的抗争,是为了找回“人”的坐标,摆脱异化的命运,掌控自己的命运。 我不太赞同王晓明把鲁迅定性为“虚无主义者”。唐俟这个笔名确乎颓丧,鲁迅身上也确乎颇多“鬼气”,但鲁迅之为鲁迅,就在于他有直面人生的勇气,有稳定的情绪体验,抱定“绝望中的希望”。鲁迅精研过佛学,深谙大乘佛教悲天悯人的情怀。另一方面,鲁迅又深受尼采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警惕人被物质束缚、失去自我的异化。悲观而非消极,始终着眼于“立人”的鲁迅,远远超越了巴扎罗夫式的改变一切、摧毁一切的“虚无主义”。这一点在散文诗集《野草》里表现得尤为明显。“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与无所希望中得救。”这难道不是在象征着什么吗? 鲁迅的丰厚还远不止此。 他自己率先剪去长辫,却劝学生暂时保留;他自己从旧营垒中突破,却不鼓励青年做叛徒;他针砭时弊,几次被迫流亡,却至死还拿着政府的津贴;他着力批判国民性,却又倾尽心血。终其一生,先生都活在深刻的矛盾里。他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力几乎无人能及,也许正是太了解国人的性情、太了解历史的规律,先生似乎决心成为一个殉道者--一个入地狱的殉道者。他用双肩扛住黑暗的闸门,用灵魂煎熬阴森的“鬼气”,甘愿忍受“横站”的命运,以“中间物”的大悲壮独自承担整个民族的悲剧。 先生复杂深刻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强大的磁力,指引我上下求索。先生实在是一片广袤深邃的海洋。海的表面或许是冷峻的、朗酌、幽默的、动荡的,海的深处却有着座座沉稳的火山,不时地喷发火焰,不断否定旧的自我,创造新的自我。 我崇敬先生,并不是因为那三个天花乱坠的光辉头衔。我也不怎么在意那些向先生吐痰的蚍蜉。盲从等于背叛,谩骂源于无知。我只想谈我心中的先生,这个先生,只属于我。 先生是不可模仿的,先生是只可超越不可替代的。如同查拉图斯特拉斥退跟随者,先生说:“忘了我。赶快埋掉,拉倒。”我想,要想真正走近先生、体会先生,先要做的乃是--回到你自己。 美文共赏:文章从深层挖掘了鲁迅先生的精神特点,分析深入,让人透过表面看到了实质。结构层次清楚,用“鲁迅的丰厚还远不止此”一句承上启下。结尾提出的“要想真正走近先生、体会先生,先要做的乃是--回到你自己”一句卒章显志,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生命的思索山东木末牡丹,以花大瓣繁者为美,单瓣则不足以表现其雍容富贵之态;水仙,以色洁单瓣者为上,复瓣则不足以体现其优雅高洁之姿。 由此不难看出,繁芜是美,简单也是美。 花卉如此,生命亦如此。无数生命构成的自然始终给我们难以穷尽的启迪。我们要认真品读生命这本大书。 人,生来就是简单的。譬如,婴儿呱呱坠地,大凡饥饿、寒热、甚至是痛痒,稍有不适,便大哭不止,直抒胸臆,绝无掩饰与造作。单纯到极致,可爱到极致。这种情景,我们应该都不难见到,无须举例。但是,人一旦到了晚年,也会变得简单起来。尤其是那些先哲圣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物我两忘。简约到极致,可敬到极致。历代先哲都是最好例证,此处想必也不必赘言。 如此看来,在生命的过程中,两头都是以一个“简”字作结。就像“你缘于尘土,还要归于尘土”一样,人们起步与终了的禀性也是惊人的一致。那么中间这一段又是如何呢?中间的过程,其实又可以一分为二,先是由简到繁即充实的过程,后是由繁到简即修炼的过程。 充实的过程,是生命成长的过程,也是学习与矫饰的过程。有的人,这个过程完成得不好,因而会浮躁不定,游移无根,最后是空泛鄙俗,一事无成,即使是身有定所,但灵魂却到处漂泊。邯郸卢生、南郭先生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修炼的过程,是生命成熟的过程,也是去浮饰存真谛的过程。有的人,这个没有到位,因而会浅尝辄止,逡巡不前,最后是丰而不精,虽满腹经纶,但却难成正果。《儒林外史》中不乏这样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饱学之士”,不再一一列举。 于是,不难看出,两头都是一种惊人相似的境界。起初的境界是天生就能够获得的,无须付出什么艰辛与痛苦。最后的境界,却需要费尽周折和磨难。 由此让我想起一句佛经来--拿得起是勇气,放的下是度量,舍弃需要智慧。仔细揣摩、体味一番后,就会觉得,这话真的说到了点子上。 生命的前半截,其实就是“拿”的过程,只有敢于“拿”,方可能使自己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实。“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千里寻师”“程门立雪”都是极好的例证;生命的后一段,其实也就是“放”的过程,只有舍得“放”,才可能让自己变得简约起来。古代身为国相但却“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的季文子,当代虽身家无数却依然衣食普通的李嘉诚,国外虽名重世界但却能够与平民无异的托尔斯泰都是很有说服力的例子。而无论是“拿”还是“放”,需要的都是智慧,否则,就可能或者必定是,该“拿”的未拿,不该“拿”的却拿了不少,该“放”的未放,不该“放”的却放了许多。不学无术之徒是少“拿”多“放”之人,贪得无厌之徒是多“拿”少“放”之人;食古不化者是多“拿”少“放”之人,不得前鉴者是多“放”少“拿”之人。因此,只有那些“拿”“放”适当,恰倒好处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大智大勇之人。 虽然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成为季文子、李嘉诚、托尔斯泰似的圣贤,但要想使自己的生活过得幸福,要想使自己的生命活得光彩,这“拿”与“放”的关系,还是务必要处理好的。记得著名影星英格丽·褒曼有这样一句名言--“幸福就是健康,加上坏记性。”这“健康”就是你要多“拿”的,拿了也要保持的,这“坏记性”,就是要学会忘却,学会舍弃,将那些无关宏旨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统统的都抛到太平洋里去。做到这一点了,心中留下的也就只有欢乐与悠闲了,幸福就会不期而至,何愁你的命运不能遂顺,何愁生命不能活得精彩,何愁你的生命虽平平淡淡却也能平平安安。 因此,我们说,活着,看似纷繁芜杂,千头万绪,多姿多彩,喜怒哀乐,无一人相同。其实也很简单,只要你学会了该“拿”什么,该“放”什么,复杂的自然会变得简单,生活简单了,生命自然也会变得透彻明了。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不会因“拿”了不该多拿的而使水仙变得庸俗不堪,也不会因为“放”了不该多放的而让牡丹花失去了应有的富贵与气派。只要做到了这一点,赤子般的真纯与无邪,就不会在你的身上失却,即使活到百岁依然有一颗因简单而年轻的心,即使身居高位也会因有了一颗平常心而不失去平民的平淡与欢乐,即使老态龙钟,也会因自己的简约而变得年轻。古代圣贤,现代高雅之士的崇高品格,完美生活,也会在你的身上再现。 生命的现象是纷繁芜杂的,但她的本质简单而又明了,只要用心了,不会不懂!

\\Y(一) 课文巩固。1. 通读课文,分析鲁迅将第一个小说集定名为《呐喊》的缘由是什么?

2. 分析下面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亡,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3.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①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②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③,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恤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可以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用来传染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1) “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 这里所说的“当日自己的寂寞”具体指什么?

(3) “猛士” 的内涵是指什么?

(二) 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秋夜鲁迅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是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郣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被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后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压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郣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郣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郣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周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桅子。 猩红的桅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 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落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 [注] 当时鲁迅正处于思想情感和生活都充满着矛盾、苦闷、彷惶的时期,但他仍在不断地探索,不懈地战斗。

1. 首段划线部分运用的是什么手法?作品主体形象是“枣树”,试分析“枣树”的深刻寓意。(答案限50字内)

2. 分别简析作者对“小粉红花”和“小青虫(小飞虫)”的态度。(答案各限40字内)对“小粉红花” 的态度:

对“小青虫(小飞虫)”的态度:

3. 文中“夜空”、“繁霜”、“月亮”、“恶鸟”一组形象象征着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各限40字内)

4. 下列对这篇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秋夜》写作者在秋天的夜晚的所见所感。作者对秋夜景色的描绘既是形神毕肖的,又带有浓厚的主观想像成分。B. 象征手法贯穿全文,构成了一个整体,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C. 作品通过具体细致的描写、淋漓尽致的议论和深沉独特的抒情,体现作者写作意图。D. 文中拟人手法的运用十分突出,一些原本没有生命的自然物,通过作者拟人手法,注入了情绪感受,而成为人化的自然。E. 文末表明作者认识到革命的艰巨性,也认清了革命的目标。(三) 语言基础知识训练。1. 依次填入空栏里最恰当的一项是()(1) 读着这些诗,我们眼前又出先烈们当年英勇斗争的情景。(2) 床上被子地拖到潮湿的地上,两张椅子上乱堆着一些脏衣服和杂物。(3) 每次学校有任务给他时,他总是找借口。A. 显现 凌乱 推脱B. 映现 杂乱 推托C. 映现 凌乱 推托D. 显现 杂乱 推脱2. (高考题) 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A. 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B. 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C. 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矗立在江对岸。D. 一行白帆闪看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3. (高考题)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 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B. 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C. 这次考试不难,但由于准备得不够充分,他差点儿就没及格。D. 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THE END
0.《三国演义》的作者是?题库题目:《三国演义》的作者是?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 A. 罗贯中 B. 施耐庵 C. 吴承恩 D. 曹雪芹 正确答案:A 试题解析:暂无https://m.aozo.net/tiku/question105149.html
1.《三国演义》的作者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是( )。A.罗贯中B.施耐庵C.吴承恩D.蒲松龄的答案是什么.用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刷刷题(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职业搜题找答案,刷题练习的工具.一键将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手机刷题,以提高学习效率,是学习的生产力工具https://www.shuashuati.com/ti/87795c5647664c4283c1e2b1648c7f91.html
2.完美世界手游每日答题最新答案大全每日答题最全题库汇总《完美世界手游中》每日答题是一种休闲玩法,根据玩家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将获得不同程度的奖励,玩家当然希望题目答对的越多越好,所以为大家带来了每日答题的答案汇总,一起来看看吧。 每日答题答案汇总 1、中国长江沿岸的【三大火炉】中,不包括一下哪个城市? 答:杭州 2、为海明威获得了普策利将和诺贝尔文学奖的是哪部作品? 答:老人与海 3https://m.ali213.net/news/gl1903/318377.html
3.《草船借箭》教案九篇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https://mip.ruiwen.com/jiaoan/4894538.html
4.三国演义的题目35,赵云从谁的手中夺走了青虹剑?(夏侯恩) 36,张飞在当阳桥的一声大吼镇死了谁?(夏侯杰) 37,曹操手下猛将夏侯渊死在哪个地方?(定军山) 38,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和刘禅的关系除了君臣之外,还有什么关系?(翁婿) 39,曹操在三国演义中初次出现的时候,是何官职?(骑校尉) https://www.360doc.cn/article/837049_147134434.html
5.《三国演义》题目示例美文美篇24.《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请说出是哪“三绝”?并归纳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答:“三绝”是: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https://tjxx.szftedu.cn/dyyd_488/xydhpt_6578/201705/t20170524_64753.html
6.中考文学常识《三国演义》题目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对《三国演义》这部名著的了解如何呢?以下是百分网小编搜索整理的一份中考文学常识《三国演义》题目【100道】,供参考练习,预祝考生们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 中考文学常识《三国演义http://m.kaoshi.yjbys.com/zhongkao/shiti/447184.html
7.在三国演义中人情势利古犹今谁识英雄是白身这句话指的是谁三国志三国志幻想大陆微信公众号每天都会发布答题活动,玩家答对之后就能够积攒积分,使用积分就可以兑换积分商城里面的各种奖励,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今日答题活动的答案。 三国志幻想大陆每日答题答案汇总 三国志幻想大陆4月8日每日答题 一、每日一题答案 今日题目:在《三国演义》中,人情势利古犹今,谁识英雄是白身”这https://app.ali213.net/mip/gl/597351.html
8.明代著名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是?题库题目:明代著名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是? 明代著名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是? A. 罗贯中 B. 施耐庵 C. 吴承恩 D. 曹雪芹 正确答案:A 试题解析:暂无https://m.aozo.net/tiku/question105693.html
9.西安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虽然对黑暗现实的揭露颇为深刻,但主要是表述理想,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写得更光彩照人。《金瓶梅》对于社会现实展现和暴露多于批判。而《儒林外史》则主要是通过对丑恶现象的批判揭示其理想,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在小说中是次要的,也并不动人,而作者所抨击讽刺的人物却http://xaeduyun.cn/s40ir/acommonapp/csite/ablog/cblog/ablog/cblog.mblogBrowse.do?blogid=2c90815f799dc3430179c06616fc0bef
10.《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主要人物是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主要人物是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赵云等;《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主要人物是贾宝玉、林黛玉、刘姥姥等。A.正确B.错误的答案是什么.用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刷刷题(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职业搜题找答案,刷题练习的工具.一键将https://www.shuashuati.com/ti/46a504321ed74e7087979a50397f4b9b.html
11.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是( )。 A. 施耐庵 B. 罗贯中 C. 曹雪芹 D. 巴金 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 下载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参考答案: B 复制 纠错 举一反三 负责焊接工艺评定,编制焊接作业指导书和焊接技术措施的焊接人员是()人员。 A. 焊接https://www.shuashuati.com/ti/c7b9282a198149d38078cf2c912855ab.html?fm=bd607c90c4f3af597247a7465f77fb81ac
12.《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号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号是()A.清远道人B.湖海散人C.射阳山人D.修髯子的答案是什么.用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刷刷题(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职业搜题找答案,刷题练习的工具.一键将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手机刷题,以提高学习效率,是学习的生产力工具https://www.shuashuati.com/ti/57b52a9d6e5842a9a2a769f821b9a09d.html
13.历年稷下大讲堂——文化名人报告会在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演讲《红楼梦配角》以及《三国演义人物》(今年11月播出)等系列节目。在北京大学等高校、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地演讲四大名著的有关问题,以及做《正确看待康雍乾之世》、《千古第一后—北魏文明太后》、《科研的策略》、《评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从https://lgqn.sdut.edu.cn/2020/0813/c8645a391084/page.htm
14.《三国演义》的作者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是:A.汉代,司马迁B.元末明初,施耐庵C.元末明初,罗贯中D.明代,吴承恩E.清代,曹雪芹的答案是什么.用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刷刷题(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职业搜题找答案,刷题练习的工具.一键将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手机刷题,以提高学习效率,是学https://www.shuashuati.com/ti/453d307f9c0143078894f038951afe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