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中读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的执行馆长冀鹏程。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三国的故事。
谈到三国,在中国人民甚至全世界,特别是在日本、韩国,包括东南亚,甚至辐射到欧洲、美洲,三国是全世界人民认识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切入点。
三国:中华民族的“超级大IP”
如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有一个大IP,这个大IP或者“超级IP”一定是三国。不论是四大名著,还是从秦汉唐元明清一路下来,在传颂度、了解度、认知度、辐射度,以及从多元开发、包装、传播、推广的角度,三国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超级IP。
▲《三国演义》,罗贯中,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从1000多年前一直到现在,历朝历代,不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通过这两部媒介,让中国人民了解了三国的家国情怀,了解了三国的英雄主义,了解了三国的政治智慧,了解了三国的军事谋略。三国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大的人设、生活方式,包括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娱乐文化等方面,都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
在我们传统认知范畴当中,一想到三国魏、蜀、吴,最关联的也就是三个人:曹操、刘备和孙权。所以我也在尝试在想这三个人设,可能是什么样的形象?
曹操vs马龙·白兰度
一想到曹操,大家通过京剧也好,各种戏剧版本,感觉他是一个奸雄,一个白脸。我一直在想,谁有可能和他能对应起来,我想到了电影《教父》 里的马龙·白兰度。表面上看,他是一个白面书生,非常儒雅,举止也非常得体,非常遵守各种礼仪规制,但是他背后是一个非常具有高超政治手段,各种谋略技术非常厉害的一个人。
▲电影教父里的马龙·白兰度
刘备vs堂吉诃德
如果要讲刘备,我也想到了一个人,表面上他敦厚羸弱,经常我们看到他在影视剧当中的形象,哭哭啼啼。要么是因为兄弟情感怀泪下,赵云救了他的孩子,他把孩子一摔,为了兄弟情,可以抛弃骨肉等等,是一个敦厚羸弱、非常重感情的人。但又想,不论是刘备,还是后来的蜀国,国力和军事实力是非常弱的,但他每天还是为了维护所谓的汉室传承,带着一小支军队打来打去。我想到了另外一个西方非常重要的经典人物,就是堂吉诃德。堂吉柯德骑着一匹马,拿着一只矛,打来打去,最后还要和一个大水车去打。明明知道打不过,但还是要打,可能是他心里有一个信仰。或者他(刘备)想维护周礼或者汉制。
▲堂吉诃德,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小说里的人物形象
孙权vs弘一法师
想到孙权,在影视剧当中,所有塑造孙权的形象,一般都是白面书生,非常清秀、出世的面貌。孙权带领着吴国,当时并没有非常深度参与到中原里。不像刘备,派诸葛亮去六出祁山打回中原,孙权并没有干这件事情。他就是兢兢业业经营好了江南,开发好江南。他既长得清秀,同时还比较出世,也没有想维护所谓的汉室正统。这个人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人: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最初,感受尽了人间烟火,最后在杭州选择了出世。和孙权也特别像。因为孙权整个家族,从孙坚、孙策一直到他,我们知道,在吴国诞生了大量多元的人物角色,不论是男性孙权、孙坚、孙策,包括鲁肃、周瑜,朱然,在女性里,还有大小乔。
从野史、演绎到正史、考古
所以回到这儿,在传统认知范畴当中,我们对三国,更多的是被《三国演义》以及《三国演义》衍生出来的各种戏剧、小说、评弹等等,从野史角度,勾勒了一个对于三国文化或者三国历史的认知,这是1000多年传承下来的。
但是,经过我们对三国历史的深入研究,特别是以陈寿的《三国志》,从正史的记载角度切入进去以后,通过三国的文物、文献,去诠释、佐证、追寻的时候,我们发现,有一些关于三国的价值观需要重新修正。特别是在进入到新时代大背景下,尤其2017年,我们提倡更加创造性地转化、创新性地发展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从这个角度切入,在大量翻阅了三国历史文化和三国文物资料之后,我们发现了一些非常不同的新角度,切入三国。
日本对于三国文化的推崇
大概是在三四年前,日本的一个学者团队来到了中国。他们走访了中国大概20多个省的50多家博物馆,他们都藏有三国文物。在日本,对三国文化的推崇甚至不亚于中国。日本关羽三国文化的演绎,不论是动漫、文创产品还是影视剧,都体现了对关公的崇拜,对曹操的崇拜。相比而言,他们对曹操更加崇拜,在日本的很多寺庙里,都立有曹操像。日本当时的国父丰臣秀吉,对曹操的推崇也是无以复加。你不可想象,在另一个国家,人们把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个人物当成顶礼膜拜的对象,从而再设立他们的政治结构、官僚系统以及生活方式。
▲日本浮世绘里的曹操
曹操在日本国民心中,就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英雄。三四年前,日本人学者团队来到中国,走访了50多家博物馆,我们也非常有幸参与到研究征集田野调查的过程当中,也了解、接触到了存世量非常少的三国时期的文物。
我们都知道,三国时期承传了汉制,但是没有把汉的风俗习惯承传下来。在汉代,是一种事死如生的丧葬制度,提倡厚葬文化。因为汉的国力非常强,物质生活水平非常高,再加上汉代提倡事死如生,把“生”和“死”放在同一个地位来对待。 所以汉代人去世了以后,会在他们的墓葬当中放有同等规制的生活用品、礼仪用具。他们的墓葬文化非常丰厚、殷实。但是到了三国,因为整个国力下降,以及曹操的魏政权,提倡一种,用现在的话来讲,叫节俭、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所以三国时期,流行非常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以至于三国时期的出土文物,第一,非常少,第二,即便出土了以后,品相也不是特别精美,它和前段时间非常火的刘贺海昏侯墓葬里出土的非常精美的金器、玉器不可同日而语。
▲西汉刘贺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
所以,三国时期本来存世的文物就非常少,留存下来的文物,从工艺美学、技法、材质角度来讲,并没有中国历朝历代丧葬文化里的文物精美。所以在调研了以后,意识到三国文物存世量非常少,珍贵的器物又非常少,所以对三国文化的了解,从想象再落实到实体,非常困难。三国文化已经非常深入人心,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机会见面,但有一天你突然见面,可能蒙着一层纱,你无法接触到它真实的面目。
一个英雄主义的时代
在三国之前,汉代是一个士族阶层起主导作用的社会结构。三国之前的用人制度,基本上是靠士族推荐,没有什么九品中正制,更没有所谓后来的科举。所以,之前是靠士族、军阀、诸侯割据,这种基层社会结构来支撑起国家。只有你是一个大家族里的重要人物,才有可能一步一步进入到权力结构中心中去,所以是大士族、大家族决定了社会非常重要的统治结构。
这个在三国时期有过中断,三国归晋之后,又重新回到了士族统治阶段,司马懿开始后来重新重用士族。三国只有短短不到100年的时间,但这个阶段出现了一个什么独特的现象?就是英雄主义。英雄主义在三国之前是没有的,在三国之后也很少,因为在中国提倡、推崇英雄主义,只是在三国短短不到100年的时间。在西方,英雄主义的脉络是非常久远,也从来没有断过的。但在中国,不是每一个朝代都在推崇英雄主义,大部分都是士族阶层来决定国家统治结构的基层。
三国在这短短不到百年时间里,出现了中国各种各样的英雄,军事的、文学的。比如,一说到文学上最推崇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这是文人最推崇的,因为曹操、曹丕、曹植到后来有了建安文学,到后来有了“竹林七贤”,一步一步这样推演下来。如果我们问任何一个文学家、艺术家或者诗人,他们对“三曹”的推崇是无以复加的。
▲关羽
我们开玩笑说,现在哪个大V的粉丝量最多,那一定谁都超不过关羽,谁都超不过曹操。关羽的粉丝量可能是以亿计的,甚至上10亿记,全世界的人都在拜关公,不论是我们的忠义文化也好,帮派文化也好,都在拜关公。日本也推崇英雄主义,日本也有大家族,也是士族阶层决定社会统治基层,他们也推崇英雄主义。所以曹操等几个个人英雄,在日本非常深入人心。
而且从明代开始,随着《三国演义》的版本流传到日本后,《三国演义》里的讲述方式,推陈逻辑,以及故事的价值点越来越深入人心。因为日本文化和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他们选取便于统治阶层宣传教化的内容,塑造了一个个英雄,和他们的丰臣秀吉等个人英雄关联在一起,成为一种个人崇拜,再从个人崇拜,一步一步推演到士族阶层,推演整个统治底层,是这样一个脉络。
三国文化对中国人性格的养成
三国文化对中国人性格的影响,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造成了非常深厚的影响。包括现在很多小孩子,我本身也是有孩子的,我给孩子也在讲三国的故事,讲里边好玩的段子,各种各样的角色,怎么样转换,里边有哪些好玩的、好吃的、好用的。但是孩子突然会问我,你能不能带我去看看这些东西?有,但是很少,即便你到了眼前,你发现三国的文物就是一堆陶楼,用一堆陶土捏的瓶瓶罐罐,就连三国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曹操大墓出土的这批东西,就是陶猪圈、陶房子、陶瓶子,一个小石块等等。我们印象当中进入骨子里的深厚认知,在见到实物本身后,会形成一个非常巨大的反差。
▲曹操大墓出土的陶猪圈
我们觉得有必要和义务去通过挖掘三国时期的实物、实证文化,来重新解读《三国演义》之外的,可能能够重新启示我们对那段风云激荡年代的新的认知,从而改变我们对三国,不论是魏蜀吴也好,还是曹操、刘备、孙权也好,以及其他一些人的认知。
比如我们都知道“空城计”,“空城计”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三国演义》里传下来的大概30多个口口相传、人尽皆知的故事,大部分都是没有的。有的是什么呢?从正史的角度,从正能量的角度,三国还能给我们留下来什么?能够给我们在新时代有新的启示意义?留下的文物文献还有哪些?
所以在整个调研过程当中,通过在接触这50多家博物馆的收藏的存世量非常稀少的200多件组文物,我们发现,三国给我们展现了另外一幅图卷、另外一种景象,这种景象是以前我们在《三国演义》、三国历史剧当中,没有展现出来的画卷,有非常大的启示意义。
接下来我就分几个大的部分,再和大家来分享一下三国以及在三国之前的东汉,以及在三家归晋之后,这三个大的阶段,通过研究这200多件组的文物,发现了哪些可能对现代社会还有新的正能量角度的启示意义和价值点。
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执行馆长
文物、史志、名著还原三国历史风貌
42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03-24 23:06
老师 我来了 我来晚啦 你讲的好好哦 我超感兴趣的 三国这一段的解读我要持续追下去
06-22 12:55
经过我们对三国历史的深入研究,特别是以陈寿的《三国志》,从正史的记载角度切入进去以后,通过三国的文物、文献,去诠释、佐证、追寻的时候,我们发现,有一些关于三国的价值观需要重新修正。
04-09 07:38
三国演义》里传下来的大概30多个口口相传、人尽皆知的故事,大部分都是没有的。有的是什么呢
02-29 14:21
《三国演义》里传下来的大概30多个口口相传、人尽皆知的故事,大部分都是没有的。有的是什么呢?从正史的角度,从正能量的角度,三国还能给我们留下来什么?能够给我们在新时代有新的启示意义?留下的文物文献还有哪些?
02-29 14:21
挖掘三国时期的实物、实证文化,来重新解读《三国
02-29 14:21
三国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曹操大墓出土的这批东西,就是陶猪圈、陶房子、陶瓶子,一个小石块等等
02-29 14:20
三国文化对中国人性格的影响,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造成了非常深厚的影响
02-29 14:20
明代开始,随着《三国演义》的版本流传到日本后,《三国演义》里的讲述方式,推陈逻辑,以及故事的价值点越来越深入人心。因为日本文化和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他们选取便于统治阶层宣传教化的内容,塑造了一个个英雄,和他们的丰臣秀吉等个人英雄关联在一起,成为一种个人崇拜,再从个人崇拜,一步一步推演到士族阶层,推演整个统治底层,是这样一个脉络
02-29 14:20
日本也推崇英雄主义,日本也有大家族,也是士族阶层决定社会统治基层,他们也推崇英雄主义。所以曹操等几个个人英雄,在日本非常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