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三国时期墓
概 述
三国名人众多,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其陵墓也众多,至今没有人彻底整理过三国名人陵墓。
因此将三国名人陵墓做全面梳理、汇集、记录、统计、分析、研究是很有价值的,可为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的研究,及爱好者提供一份最详实的资料,也是有意义的。
本书名《三国陵墓全集》,其中“陵墓”包括皇陵和墓地,古代皇帝墓称为“陵”,其他人的墓称为“墓”。
本书名《三国陵墓全集》,所谓《全集》,有二特点。
特点一是“全”,即本书收入了三国时期324位名人的543处全部陵墓,尽量做到不论真假,全部收入。
特点二是“多”,即本书从资料、历史、地理等多角度,以文字、照片、表格、地图等多种形式,记录、统计和研究三国陵墓。
本书编写体例如下。
l时间范围:关于三国时期不同的研究会有不同的定义,本书为三国名人陵墓,因此设定的三国时期也是以三国名人生平为主,即从公元168年汉灵帝即位开始,到公元302年曹魏末代皇帝曹奂去世为止,前后合计135年。
l时间划分:本书将三国再分为5个时期,即东汉末年(简称“东汉”)、曹魏、蜀汉、东吴和西晋初年(简称“西晋”)。
l名人:收入本书的陵墓主人都是名人。三国陵墓很多,有些墓主人是平民,就不收了。个别陵墓墓主人姓名不明,但从陵墓规模看应该是名人,有收入。
l人物分类:人物根据身份分为7类:皇族、诸侯、义军首领、统帅、文臣、武将、名士等,其中诸侯、义军首领只在东汉时期有。
l陵墓分类:根据陵墓形态分为6类:真墓、衣冠冢、墓冢、遗迹、文献、传说。
全书内容分为以下二部分:
一、陵墓介绍
(一)东汉陵墓
(二)曹魏陵墓
(三)蜀汉陵墓
(四)东吴陵墓
(五)西晋陵墓
二、陵墓研究
(一)墓主统计
(二)陵墓地理研究
(三)陵墓分类研究
(四)陵墓文保单位研究
(五)墓主、陵墓综合研究
祢衡墓
编写方法
一、历史分期
1.狭义三国和广义三国
历史上的“三国”含义分狭义、广义两种。
狭义三国是按照朝代更替,从220年曹魏建立,到266年西晋建立的45年。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
次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刘汉)。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孙吴),至此三国正式建立。
263年,魏灭蜀,266年(农历十二月,已入公元266年)司马炎废魏元帝建国,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东吴,至此三国时期彻底结束,中国统一,进入晋朝时期。
广义三国始于东汉末年,168年汉桓帝去世,汉灵帝即位,184年爆发黄巾起义,189年董卓进京,军阀混战,直至魏蜀吴三国各自立国。
《三国演义》一书也是从168年桓帝崩、灵帝即位开始,直到220年曹魏建立,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9年孙权在武昌(今鄂州)称帝,263年魏灭蜀,266年晋代魏,280年晋灭吴,全国统一。前后共112年。
本文时间范围采用广义“三国”,包括5个时期,即:东汉末年(以下简称“东汉”)、曹魏、蜀汉、东吴和西晋初年(以下简称“西晋”)。
历史上狭义的曹魏是从曹丕代汉的220年开始,在此前人物严格讲属于东汉时期。但考虑曹操在东汉已经封为魏王,一般也算曹魏开创者,因此还是把曹操归入曹魏。同理曹操的下属,也不归入东汉,而归入曹魏。
本书是三国名人陵墓,因此时间范围也是以名人生平计算,即从168年汉灵帝即位开始,到302年曹魏末代皇帝曹奂去世为止,前后合计135年。在这时期生活过有陵墓记载的名人都收入。
2.东汉、曹魏和曹魏、西晋的分期
三国历史主要事件示意图
三国时期主要事件年表
事件
灵帝即位
黄巾起义
董卓进京
曹魏建立
蜀汉建立
168
184
189
220
221
16
31
事件
东吴建立
魏灭蜀
西晋代魏
晋灭吴
曹奂死
229
263
266
280
302
34
15
22
三国历史分期还有二处麻烦是,东汉、曹魏和曹魏、西晋的分期。
历史上曹魏是曹丕220年建立魏国开始,此前虽然是东汉末年,曹操统治朝政,都应该属于东汉。曹操虽然不是曹魏实际建立者,但他建立了魏国,其下属很多也最后进入了曹魏时期。因此本书将曹操和下属都归入曹魏,而不属于东汉。
同样,西晋是266年司马炎代曹魏建立西晋,很多魏国官吏,实际最后也是西晋官吏了,本书根据这批人具体情况,分别收入曹魏,或西晋。
二、人物、陵墓统计分类
1.墓主、陵墓统计
三国时期墓主和陵墓统计表
时期
东汉
曹魏
蜀汉
东吴
西晋
合计
墓主
79
72
52
97
24
324
24.2 %
22.4 %
16.2 %
29.8 %
7.5 %
100 %
陵墓
123
119
93
172
36
543
22.6 %
22.1 %
17.3 %
31.4 %
6.7 %
100 %
三国名人和陵墓按照上述原则,本书收入三国人物合计324人,陵墓543处。由于一人可能有多个陵墓,因此平均每人有1.67处陵墓。
墓主人数和陵墓数量统计二者比例基本一致。
墓主人:
l东汉、曹魏、东吴墓主人数和陵墓数都各占四分之一左右。
l蜀汉墓主人数和陵墓数都不到五分之一。
l西晋墓主人数和陵墓数最少,都只有约二十分之一。
l墓主人数依次是:东吴97人、东汉79人、曹魏72人、蜀汉52人、西晋24人。
陵墓:
l陵墓数量最多的是东吴172处,其次是东汉123处、曹魏119处、蜀汉93处、西晋36处。
l陵墓整体是东吴、东汉、曹魏都在100以上,蜀汉93略少,西晋最少。
l三国五个时期有陵墓名人数,占名人总数比例的初步统计,都在80—90%之间,说明三国时期大部分名人陵墓都有记载,并已经收入。
2.人物分类
收入本书的三国人物,根据其身份基本分为6类。
1.皇族:三国5个时期的皇帝和亲属。
2.文臣:朝廷中的文职官员。
3.统帅:统帅是带兵打仗,但一般很少真正在战场上与对方交战的将领,如东吴周瑜、吕蒙、陆逊,西晋羊祜、杜预、王濬等。
4.武将:直接上战场与对方交战的为武将
5.名士:基本没有在朝廷任职的为名士。
6.东汉增加:诸侯、义军首领2类。
墓主人分类统计表(324人)
皇族
诸侯
义军首领
统帅
文臣
武将
名士
合计
东汉
16
25
22
79
曹魏
27
19
17
72
蜀汉
21
20
52
东吴
31
28
24
10
97
西晋
24
合计
77
16
101
67
53
324
比例%
23.8
4.6
0.9
2.2
31.3
20.7
16.4
100
l文臣人数最多,约占总数30%。
l皇族人数占总数约四分之一。
l武将人数占总数约五分之一。
l名士人数占总数的不到五分之一。
本书收入的是三国名人,实际即包括三国历史人物,也包括《三国演义》小说中人物,这些人物按照历史和小说分以下几类。
l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小说都出现的人物,占绝对多数。
l三国历史人物,但《三国演义》小说中未出现,如:甄逸、荀氏八子、臧洪、徐幹、王弼、张仲景、阮籍、嵇康、向秀、刘伶、王皇后、孙鲁育等。
l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小说都没有出现的人物,如:关三小姐、张鲁女、张鲁义女、鲍三娘、张潘二妃等。
l《三国演义》小说和文艺作品虚构的人物,如:《三国演义》中的貂蝉、周仓、秦琪,《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刘兰芝夫妇等。
《三国志》
三、陵墓分类
三国陵墓可按照陵墓的性质,分为以下6类:
1.真墓:
l考古发掘证实是真墓。
l有历史文献记载是真墓。
2.衣冠冢:
l陵墓有墓碑。
l但肯定不是真墓,而是纪念性质陵墓。
3.墓冢:
l有墓冢,也有文献记载,但没有墓碑,只有墓冢。
l无可靠证据证明是谁的陵墓。
4.遗址:
l某地历史上曾确实有陵墓。
l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现在现场没有任何遗迹了。
5.文献:
l各种历史文献中记载三国陵墓很多。
l特别是各地方志中记录各地的陵墓,这些记录有些历代转载,虽然现在没有任何遗迹,但有些还是很可靠。
l曾出版一些三国陵墓专著,一些三国古迹书中也有介绍。
6.传说:
l没有文献记载,只是有些传说。
l现在网络有关三国陵墓介绍很多,很多没有任何文献依据。
l对于传说只选择一些可靠的收入。
编写三国陵墓最大问题是很多陵墓不可靠,但又无法逐一去核实,是否都收入是非常棘手的问题。经反复考虑,最后决定,凡属于以上6类陵墓,虽然现在没有任何陵墓和遗迹了,但只要文献或传说曾经有记载,一概都收入,这样也可供有兴趣的人参考。虽然有些记载真假难辨,也不去做过多考证,还是保留为宜,尽量做到一个都不少。
三国陵墓分类统计表(543处)
真墓
衣冠冢
墓冢
遗址
文献
传说
合计
东汉
26
32
24
25
123
曹魏
27
21
20
22
19
10
119
蜀汉
16
21
27
14
93
东吴
23
24
37
69
11
172
西晋
12
11
10
36
合计
104
60
87
121
137
34
543
比例%
19.3
11.2
16.0
21.7
25.0
6.1
100
数量
251
121
171
543
比例%
46.3
21.7
31.3
100
从6类陵墓形态统计来看:
l文献最多,占总数四分之一。
l真墓和遗址各约占总数五分之一。
l墓冢占16.0 %、衣冠塚占11.2 %,各占百分之十多。
l传说最少,合计只有34处,只占6.1 %。
l有墓冢251处,无墓冢292处,各占总数约一半。
从5个时期统计来看:
l东汉:真墓、墓冢、遗址、文献数量差不多,只有衣冠冢、传说最少。
l曹魏:真墓、遗址、文献、衣冠冢数量都差不多,墓冢略少,传说最少。
l蜀汉:和曹魏相同,真墓、遗址、文献、衣冠冢数量都差不多,墓冢、传说最少。
l东吴:文献最多,占总数的一半,真墓、墓冢、遗址数量差不多,衣冠冢、传说最少。
l西晋:真墓、遗址、文献数量差不多,墓冢、衣冠冢只有1、2处,没有传说。
陵墓6种形态5个时期分析如下:
1.真墓:
l东汉、曹魏、东吴数量差不多,23—27处。
l蜀汉、西晋数量差不多,16、12处。
2.衣冠冢:
l曹魏、蜀汉相同,各21处。
l东汉、东吴相同,各9处。
l西晋最少,只1处
3.墓冢:
l东汉32处最多。
l东吴24处第二。
l曹魏18处第三。
l蜀汉9处、西晋2处,最少
4.遗址:
l东吴36处最多。
l蜀汉27处、东汉24处、曹魏23处,差不多。
l西晋11处最少。
5.文献:
l东吴69处最多,是总数136处的一半多,是由于目前查到东吴文献资料多。
l东汉25处第二,曹魏19处第三,蜀汉14处第四,西晋10处最少。
6.传说:
l东吴11处第一, 曹魏10处第二。
l东汉7处第三,蜀汉6处第四。
l西晋没有传说。
三国赤壁战场
四、陵墓介绍编写体例
每个陵墓的介绍可分三部分:
1.墓主文字介绍
l生卒年:三国人物生卒年有的不详存疑,本书因为要做生平统计,不可靠的生卒年也采纳。
l享年:三国历史人物享年一般写虚岁,本书不是历史书,为了和生卒年相对应,统计计算一致,全部采用周岁。
l籍贯:都采用今地名。
l履历:只记录其一生的主要任职和主要事件。
2.陵墓文字介绍
l陵墓地址:尽可能详细到:省、市、县、乡镇、自然村。
l陵墓文保级别:国家、省、市、县区。
l陵墓历史。
l史籍记载。
l陵墓现状、规模尺寸,发掘后测量墓室长度。
3.陵墓照片
一般一个陵墓选一张陵墓照片。但只有墓冢的陵墓可以拍照,而只有遗址或文献记载的陵墓遗址,基本无法拍照。据初步统计,有墓冢的陵墓约230多处,其中没有照片的约50多处,约四分之一。要收集全部墓冢照片也做不到,但四分之三墓冢都有照片,也就基本可以了。
陵墓有陵园的主要陵墓,找到游览图的画出游览示意图。
三国遗迹地图
五、特殊情况和处理
以上介绍了三国陵墓的编写方法,但有些特殊情况,需要特殊处理。
如前所述,本书是三国名人陵墓,因此所限定的三国时间范围,也是根据名人生平设定,即从汉灵帝即位的168年,到曹魏末代皇帝曹奂去世的302年。
但有些特殊人物还有破例。
l曹操祖父曹腾(100—159)和曹褒(?—166),去世都在汉灵帝即位的168年之前,本属于本书的时间范围之外,但考虑他们是曹操的直系亲属,其陵墓都在安徽亳州曹氏家族陵墓之中,还是收入并单独介绍。
l诸葛亮和关羽的祖茔,因为是诸葛亮和关羽的直系亲属也收入亦予以介绍。
l东汉名士荀淑,其卒年为149年,也在168年之前,但他的8个儿子属于此时间范围内,其陵墓在荀淑墓附近,因此还是收入荀淑墓。
l江苏省宜兴市宜城镇南大街东庙巷周王庙旁边的周氏家族墓中,4号墓是周处父、吴国将领周鲂墓,1号墓是西晋平西将军周处(240—297)墓,都在本书时间范围之内,因此二人分别收入东吴和西晋。但5号墓是周处子周玘墓,周玘(258-313),西晋官员,卒于313年,在302年之后,考虑其影响不大,虽在同一墓葬群中,也不收了。
2.一人多墓
三国陵墓最复杂的问题是一人多墓、一墓多人和墓主人不定的问题。
第一种情况是一人多墓,是指一个人有多个陵墓。
在民间,有一种丧葬风俗叫“复葬”,又叫“二次葬”、“迁葬”,就是人去世一般就地安葬,多年后人将墓穴挖开,取出尸骨,另地安葬。有的迁葬甚至不只一次,三次、四次都有。因此造成一人多墓。
一人多墓其中应该有一个是真墓,其余应该是衣冠冢等纪念性陵墓,或文献传说的陵墓,真假难辨。这种情况很多,而且至今不知哪个陵墓是真墓。由于本书编写是以墓主人排列,这种情况就在一人名下逐一列出所有陵墓。
这种一人多墓的墓主多数既是名人,在民众中声望也一般很好,因此各地建纪念墓,最多的是东吴的鲁肃,一人有14个陵墓,他去世在湖南岳阳,因此岳阳鲁肃墓可能是初葬墓,后迁葬他地。其他东吴周瑜9处,西晋刘伶8处、东汉华佗和蜀汉邓芝7处等。
3.一墓多人
一墓多人是指,有些陵墓的墓主人无法确定,可能是几个人,这种情况处理就比较复杂了。如按照陵墓集中介绍很方便,但不符合本书按照墓主人介绍的体例。为符合本书体例,还是将该陵墓分别在每个人名下做介绍。但这样就出现一个陵墓会被多次记载的情况,而且统计陵墓的总数,比实际陵墓数要多。
如河南省洛阳市西朱村一号曹魏大墓的墓主人就有曹淑、曹彰、曹叡等几种看法,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虎丘路新村东吴陵墓1号和5号墓的墓主人,就有孙策、孙绍和孙登、孙英两种看法。因此只好把一个墓分别记载在这几个人的名下,这样造成陵墓重复,这也是无奈。
对以上一人多墓和一墓多人的二种情况,在做统计时都分别做了统计,这样可以看出这二种的整体情况。
对一墓多人的情况还专门做了综述。
4.墓主人不明问题
有些墓主人未知,但从陵墓规模看,陵墓等级肯定很高,也有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墓主人可能也是名人,也暂收入。标准暂时以墓室长度为准,一般要4米以上。
本书墓主人不明的陵墓名就采用现在考古的通用名,有用地名。
本书墓主人不明的陵墓有4处,东吴3处,曹魏1处。
l东吴江西南昌小蓝墓:小蓝墓。
l东吴湖北武汉江夏流芳墓:江夏流芳墓。
l东吴浙江绍兴大塘岭墓:大塘岭墓。
l曹魏河南洛阳正始八年墓:正始八年墓。
5.合葬墓问题
本书有些陵墓是二人合葬墓,根据各种不同情况,采取了二种不同的处理方法。
名人合葬墓,墓主算二人,陵墓算一处。
l曹魏邓艾、邓忠父子的陵墓是一处,有二个墓室,算二人,一处陵墓。
l蜀汉诸葛瞻、诸葛尚父子的陵墓也是一处,也算二人,一处陵墓。
虚构人物,或非名人,墓主和陵墓只算一人、一处。
l东汉荀氏八子墓,实际是荀淑八个儿子的八个陵墓,但一般称“荀氏八子墓”,因此只算一人、一处陵墓,而不算八人、八处陵墓。
l东汉张、潘二妃墓,是二妃二墓,但这二人是传说人物,一般也合称其陵墓为“张潘二妃墓”,因此也只算一人、一处。
l东汉《孔雀东南飞》主人公焦仲卿、刘兰芝夫妇的孔雀坟,因为此是文学虚构人物,因此虽然是夫妇二人合葬陵墓,仍算一人、一处。
l东吴鲁肃三夫人墓群,实际是鲁肃三位夫人的三处陵墓,但一般习惯称“鲁肃三夫人墓”,因此也算一人、一处。
l蜀汉关三小姐墓实际是她和丈夫李蔚合葬墓,但一般习惯称“关三小姐墓”,因此也只算一人、一处。
诸葛亮衣冠冢
6.衣冠冢问题
衣冠冢是指有墓冢、有墓主人的纪念性陵墓。衣冠冢可分几种。
一种是古代流传下来,未经挖掘,不知是否确实是此人衣冠冢。
一种是经过发掘,证明是其他人的陵墓。对于这类衣冠冢,按理应不算作此人的衣冠冢,但考虑历史上把此墓作为此人的衣冠冢纪念,还是算为其衣冠冢。如所谓“成都张飞衣冠冢”,后经考古发掘证明是东晋成汉时期墓葬,不是张飞衣冠冢,但是一般仍称其为张飞衣冠冢(成汉墓)。这些陵墓实际是别人的陵墓,但既然大家都认可此墓,本书也就将这类陵墓仍作为衣冠冢收入,但加注说明。
还有些衣冠冢是现代为旅游开发而造的纪念性陵墓,如安徽省合肥市逍遥津公园内新建的张辽墓;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纪念李典,将一座汉代侯爵墓重修改名为李典墓;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旅游部门为开发旅游,将一座古墓定为“南蛮王孟获之墓”,并撰写了两块碑文。这些陵墓明显为旅游开发而造的衣冠冢。
考虑本书收入的很多衣冠冢,其实也是前人编造出的名人陵墓,要逐一核实很困难,因此这类现代为旅游开发而故意编造的衣冠冢也都收入本书,并加以说明。
六、二种地图
陵墓地理位置对于了解陵墓很重要,而陵墓地图对于读者了解陵墓的地理位置很有帮助,为此先后绘制了三种陵墓地图:
(1)图片地图
(2)示意地图
1.图片地图:394幅
陕西勉县图片地图
(1)全国地图1幅。
(2)分省地图17幅。
(3)分市地图112余幅。
(4)分县地图264余幅。
分县地图只到画乡镇一级,村地址一般不画。因此陵墓标注一般只标注到镇。
如果陵墓的地址只有县,没有乡镇地址,就画在县政府所在地。
因为图片地图篇幅较大,因此单独编一本《三国陵墓地图集》。
2.示意地图:36幅
陕西陵墓分布示意图
全国地图:1幅。
分省地图根据陵墓多少绘制:
(1)河南地图10幅。
(2)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地图各3幅。
(3)湖北、四川地图各2幅。
(4)上海、浙江、湖南、江西、重庆、山西、陕西、甘肃、云南和越南地图各1幅。
七、《三国陵墓丛书》二本书
如上所述,本书地图分图片地图和示意图二种。
因此根据地图也分为二本书:《三国陵墓全集》和《三国陵墓地图集》,二书合起来组成《三国陵墓丛书》。
《三国陵墓全集》包括三国陵墓介绍和研究,其中的地图采用上述的示意图,以分省地图为主。
《三国陵墓地图集》收入上述394余幅图片地图,地图到区县。
二书各有重点,前者重点是陵墓介绍和研究,因此地图采用示意图。
后者重点是以地图为主,因此更详细。
二本书也是面对不同的读者群。
《三国陵墓全集》对陵墓有全面介绍,其中也有示意地图,因此一般读者买此书即可。
如对三国陵墓地理有兴趣的读者,可再买一本《三国陵墓地图集》。
八、网络电子地图
纸本地图不够精细,因此和首都师范大学周丙峰再利用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三国陵墓网络电子地图,在网络电子地图上详细标注有墓冢的陵墓的地理位置,还做各种可分类检索。
在朋友帮助下,已经把437个陵墓网络电子地图初步完成,上网试验也可以。但还需要再进一步仔细完善。
地图的底图分二种,第一种是地形图:
第二种是行政区划地图:
网络电子地图的主要功能如下。
1.陵墓信息
(1)时期:5个时期:东汉、曹魏、蜀汉、东吴、西晋.
(2)身份:6种:皇族、诸侯、义军、文臣、武将、名士。
(3)陵墓性质:5种:■真墓,●衣冠冢,▲墓冢,△遗迹,□文献。
(4)姓名:墓主姓名,有的陵墓有几个人,姓名并列;有的陵墓墓主未定,可能是多人,姓名也并列。
(5)省市县:陵墓所在省、市、县。
(6)地址:文字描述陵墓的地址。
(7)经纬度:百度地图查询结果。
(8)文保级别:4种:国家、省级、市级、县级。
陕西汉中网络电子地图
2.浏览
陵墓在地图上标记为:前面是陵墓五种分类符号:
■真墓,●衣冠冢,▲墓冢,△遗迹,□文献
后面是墓主姓名。
在电子地图上,点击陵墓后,可显示陵墓照片和墓主陵墓的详细说明。
3.检索
陵墓可按照上述陵墓信息,分类检索。
可在某一项信息内分类检索,每类都可选一项,或同时选几项。
八、陵墓研究
1.研究方法
三国陵墓研究分2部分:
1)墓主研究。
2)陵墓研究。
2种研究又有4个要素:
1)5个墓主时期:东汉、曹魏、蜀汉、东吴、西晋。
2)7个墓主身份:皇族、诸侯、义军、统帅、文臣、武将、名士。
3)5个陵墓形态:真墓、衣冠冢、墓冢、遗迹、文献。
4)17个陵墓地区:河南、江苏、四川、安徽、浙江、湖北、山东、河北、陕西、江西、湖南、甘肃、重庆、山西、上海、云南、福建、越南。
这4个要素又可两两组合研究,总计有6种组合研究,如下图。
1)时期——身份。
2)时期——形态。
3)时期——地区。
4)形态——地区。
5)身份——地区。
6)身份——形态。
实际不可能6种组合都做,只选其中几项组合做研究。
4个要素图
2.墓主研究
墓主姓氏统计、身份统计、女士统计、生卒享年统计、历史和小说统计、史书统计。
3.陵墓地理研究
陵墓地理研究包括地图和统计二部分。
陵墓地图分为17个陵墓地区绘制:河南、江苏、四川、安徽、浙江、湖北、山东、河北、陕西、江西、湖南、甘肃、重庆、山西、上海、云南、福建、越南。
地理统计包括:分省统计、分市统计、分县区统计。
地理统计还有墓地和故里、去世地的4种统计。
4.陵墓文保单位统计
三国陵墓文保单位分4类:国家、省、市、县统计,再按照现在的省、市统计。
5.墓冢形态研究
三国陵墓分两大类,一类是现存有墓冢的陵墓,包括真墓、衣冠冢、墓冢,一类是没有墓冢,只是遗迹或文献、传说。
这部分对现存有墓冢的陵墓,分三类做研究,即考古发掘墓冢,有墓园的墓冢,无墓园墓冢。这可使读者对现存有墓冢的陵墓有清楚的了解。
这些统计研究十分繁琐,但通过这些统计可以看出人物和陵墓的整体情况,对陵墓研究还是很有帮助的。
6.墓主、墓冢综合研究
综合墓主知名度和陵墓现状,做综合分类研究。
陵墓有300多墓主,这些墓主根据其知名度可分5类:知名度很高、知名度比较高、有一定知名度、知名度较低、墓主不明。
根据陵墓的现状,可分6类:大墓园、小墓园、墓冢、遗址、文献、发掘。
综合墓主知名度和陵墓现状,综合分二类做研究。
先根据墓主知名度5分类做统计研究。
再根据陵墓形态分6类做综合研究。
整理三国陵墓意义
如果仔细分析三国陵墓,其中真墓确实不多,只有五分之一左右,多数陵墓都是假的,这样整理这些陵墓的意义何在呢?虽然有些陵墓是假的,但修造年代很早,其实也有文物保护价值,不是只有真墓才有文物保护价值。
当然年代越晚,价值越低,级别也越低。到不了国家文物保护级,就是省级,再不行是市级,最低的县区级。当然很多是没有级别的。不是只有真墓才是文物,这个概念要分清。
如安徽合肥的张辽墓,原来在逍遥津公园内一个小岛上,一般没有游船,无法去上岛看,后来合肥在公园内再修建一个大陵墓,游客就很方便去游览,并在公园入口设计了一个张辽骑马的巨大塑像。
这些都是让人记得,当年张辽在逍遥津一战击败孙权,保住了合肥,其意义不在赤壁之战之下。因此,虽然合肥张辽墓是近来新修的假墓,但还是有历史意义的。
在合肥修张辽墓,可以让合肥人和来到合肥的人记得张辽,记得三国历史,我觉得还是有价值的。
总之,我觉得这样一个都不少的,尽可能完整地整理三国陵墓,到底看看有多少三国名人陵墓,并努力去辨识哪些是真墓,哪些是衣冠冢,哪些是后人纪念墓,哪些是牵强附会的,把所有陵墓如实记录在案,查清楚,也是有意义的工作。
周老师,听到你在会上的发言我很震惊,也很佩服。有点建议,对陵墓尽可能标出文物保护等级,国家级重点、省级、市级、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日本著名三国研究专家、京都大学名誉教授金文京先生来信,周先生:三国陵墓绝大多数是假的,可假的也有价值,因为代表后人的观感、追念。您工作虽辛苦,当功德无量。
我觉得他们的评价是客观公正的,整理编写此书的意义也在于此吧。
本文作者 周文业 教授
本书由周文业、马儒君、刘会东、孙锋、周丙峰合作编写,周文业负责整体设计和编写,马儒君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陵墓照片,刘会东协助绘制了很多地图,并做了仔细的核对,浙江富阳孙锋提供了大量地方志资料,首都师范大学周丙峰协助开发了网络电子地图。还有很多朋友提供各种资料、照片,在此就不再一一鸣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