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国演义诸葛亮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我发现里面有许多英雄让我喜欢:勇猛的张飞、仁德的刘备、忠义的关羽、有勇有谋的周瑜、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让我难以抉择,最终我还是最喜欢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此人乃当今天下奇才。他身高八尺,面如白玉,头戴纶巾,手持一把鹅毛扇,飘飘然如神仙一般,谈起兵法来滔滔不绝、头头是道。
诸葛亮的空城计是以表现他的足智多谋。马谡败走街亭后,诸葛亮马上派关兴、张苞去武功山小路理伏,虚张声势;又派马岱、
姜维断后,等大军走了再撤兵。安排好后,他起身带二千五百兵士去西城县。司马懿带领魏兵已经杀到了西城县下,诸葛亮让士兵把城门打开,又叫一些士兵打扮成老百性在门口扫城,自己就登上城楼烧香弹起琴来。司马懿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他看诸葛亮这样做,觉得城里必有埋伏,于是就撤兵了。突然武功山上鼓声欲聋,更让司马懿感觉有埋伏,便弃甲而逃。
诸葛亮所用的'空城计真是一个妙计,让敌人迷惑,使自己的安全得到了保障。这足以说明诸葛亮是一个伟大、足智多谋的军事家。
这就是我为大家介绍的三国人物之一——诸葛亮。
看完《三国演义》以后我觉得诸葛亮确实是一个人才,在他没出来以前,刘备到处流浪,寄宿人下,后来徐庶的出现,改变了一下刘备寄人篱下,过着漂泊的生活,军事上的弱势。可是好景不长,直到诸葛亮的出现,刘备的'实力才慢慢好起来,像联吴抗曹,七擒孟获,发展农业生产中蜀锦、馒头,但是在那个军阀混战时代,当时社会背景下,一个人一旦有了极高的权利,他就不会满足现状。只不过他过早病死在五丈原,没有兑现当初出山的承诺,人们会说,他怎么会了,我想不宜建得。向司马懿
他也不是在那个时候极力维护魏国的统治。后来呢,魏国被他的后代所代替。还有一点他在七出祁连山的时候,一些大臣劝他休养生息,不要年年用兵。他不听,他的那些什么为匡扶汉室而战,只不过是做给别人看的。在玩弄权术上,他弱于司马懿。诸葛亮不仅独揽军权,还独揽朝纲,即使扶不起的刘阿斗要想他父亲
那样,但诸葛亮不放权,他有能耐几何。如果诸葛亮适当的放权,说不定朝代就要改写,也不说定他或他的后代就是皇帝。人无完人,金无赤足,因此也就铸就了他悲哀的一生。但他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一点是肯定的。
诸葛亮这名字真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之所以流传广泛,就我总结,有以下几点:
其一,诸葛亮忠心之度,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过之而无不及也。诸葛亮本生在隆中,后经徐庶介绍,效忠于刘备,从“火烧新野”到“六出祁山”,无不是诸葛亮出谋划策。如果说,在蜀汉的鼎盛时期,诸葛亮是为了荣华富贵的话,那在“大意失荆州”和“火烧连营”“白帝城刘备驾崩”后足以见其忠心了。那时,诸葛亮完全可以夺阿斗之皇位,自封为王,但是因为刘备的嘱托,他却要支持辅助阿斗,“六出祁山”,成就霸业。为了汉室的大业,为了天下的老百姓,诸葛亮付出了太大,太多的精力,53岁就死于军中,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再者,诸葛亮乃是千年一遇的奇才,什么事都能有所预见,未出毛庐能预见三分天下之格局……他虽无张飞之猛,关羽之勇,可凭他那治国的才能和用兵如神的计谋比起来却毫不逊色。比如七擒七纵孟获,诸葛亮不是一昧的屠杀生灵,而是运用智慧,攻心为上。此类事情,如空城计,用镇静自如、弹琴饮酒的姿态,“赶”走了百万雄师。气死周俞吓走活仲达……令我不得不佩服他。
其三,可惜的是,因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而诸葛亮失的'偏偏是最重要的军事基地──街亭。这是用人不当,忘记了先帝的再三叮嘱:“马稷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这就证明,人难免有错误。
在那时,诸葛亮能具有这样的才智,忠心,真是不可多得的奇才。可惜,未能成大业啊!
诸葛亮,这个人物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是《三国演义》一书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他这出场方式不可谓不隆重。但他出山之后的待遇可不太好。关羽,张飞对于刘备一师礼待诸葛亮的这种行为非常不满。诸葛亮没有仗着刘备就对着他们破口大骂,他用自己的实力让大家信服。他假借刘备剑印,调兵遣将,力挫带十万兵力杀奔新野的夏侯淳,确立了威信。
他这一举,不仅仅体现其足智多谋,更是体现了诸葛亮以实力服人的性格特点。
诸葛亮睿智,遇事冷静。是刘备的智囊。他的智商在《三国演义》一书中最高,连周瑜都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天问。他虽只是一代文士,不会武功,可他也有武将的豪迈。刘备死后,诸葛亮没有去投靠他人,而是留下来辅佐刘备的大儿子刘禅。刘禅无能。蜀国只能依靠诸葛亮。诸葛亮没有丝毫的篡位之心。尽心尽力辅佐刘禅。但他在和司马懿相拒于渭水时,病逝里中。
诸葛亮,是一个可喜可悲的'人物。他初出茅庐,便立下大功。流出祁山,试图一统天下。一代军师,心中存着武将的豪气。但他却在五丈原一战中病逝。让后人发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叹。何尝不让人感到悲戚呢?
诸葛亮这样的人,在当今社会怕是很难找出这样一位。或许比他还要聪明机智的大有人在,可像他这样与兄弟肝胆相照,对君主忠诚义尽,对天下怀着接济之心的人呢?这二者结合的人呢?这样的一位,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怕是没有几个吧。
在暑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里面英雄诸多,人才济济。但让我最喜爱的,不是仁德的刘备,也不是奸雄的曹操,而是足智多谋,身负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身高八尺,面如白玉,头戴纶巾,手拿一把鹅毛扇,飘飘然如神仙一般。此人善谋略,聪慧过人,乃天下之雄才伟略之人。
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的人,这个特点在草船借箭一事中充分地体现出来了。他在跟周瑜的谈话中,说起了曹操的心愿,引起了周瑜的勃然大怒。周瑜想为难诸葛亮,让他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夸下海口,答应了,诸葛亮运用巧计使此事办成。在曹军一万多弓箭手在江面时,诸葛亮立刻命二十只船驶离大江,每只船上有五六千支箭,不止十万支。鲁肃非常疑惑不解,便去询问诸葛亮:“先生,您乃神人之也,不过,您怎知道今日有大雾?”原来,诸葛亮三日之前便观察天象,已知今日必有大雾。可让多疑的.曹操不敢出兵,只敢射箭,因此,才敢夸下海口,保证三日内造箭十万支。事情与他的计谋完全相符,他轻而易举就得到十万支箭,让周瑜哑口无言。
看,这就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在面对困难时总能想出许多计谋。他这种聪慧过人、足智多谋的特点令人喜爱!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每句话都是描写公瑾的,身为主将的公瑾,手摇羽扇,头戴儒帽,指挥若定。哦!英姿潇洒,年轻有为的周瑜哦!竟然活活被诸葛亮气死了。周瑜对于诸葛亮,简直是:猛虎盯野兔,蛟龙持明珠,诸葛亮虽身在虎口,却安如泰山。
诸葛空城计最为有名:马谡失陷街亭,司马懿率大军来到西城,诸葛手下个个惊慌失措,诸葛沉着冷静,唤来各个士兵叮嘱几句,士兵无不服从,但心里莫名其妙。原来诸葛让十来名老士兵扮作老百姓,在门口旁若无人地扫地,城内士兵,不许大声喧哗,自己面带微笑地弹琴,旁边立两个小童,一个小童手捧宝剑,另一个小童,手持麈尾。司马懿远远望见,心中疑惑,亲自上前去看,果真如此,急令前队换后队,后队换前队,望山北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此必诸葛无兵,故打扮成这样。”司马懿曰:“吾素知诸葛,此人一向谨慎,从不冒险,此样必有伏兵。”空城计是诸葛迫不得已而用的,不然,他怎么肯冒那么大的'风险呢?此表现了诸葛亮过去未来无所不知。
要说他胸怀大志吗?巧摆八阵图,这八阵图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开。里面有家家户户,要不是诸葛亮的岳老太爷相救。陆逊恐怕会死在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