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精选篇

总结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工作,它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做出改进。如果有必要,我们可以适当地加入个人的思考和观点,使总结更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总结是一个重要的工具,以下是一些优秀总结范文,让你更好地掌握总结的技巧。

烈日炎炎的盛夏假期,我翻开我国历史的篇章——《三国演义》,津津有味地阅读完之后,令我深有感触。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和《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齐名为“四大名著”。从“桃园结义”到“司马懿统一三国”中的故事数不胜数,而且生动有趣,让我看了还想再看下一篇,爱不释手。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他能说是主人公之一,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自从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他就忠心耿耿为刘备效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自撑起蜀国。尽管面对孙权,曹操那些“豺狼虎豹”也无所畏惧,胆大心细,在万人之中显示自己的才华,在刘备那儿也立下赫赫战功,如:火烧赤壁,华容道,三气周瑜,七擒孟获……诸葛亮有句名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所以诸葛亮的计策中,除了空城计,其它都是在他的掌握之中。

听到曹操这个名字,大家众所周知,他被人们认为是“超级大反派”。每当别人听到刘备打了败仗都心不甘情不愿,但听到曹操大了败仗都拍案叫绝。曹操是“反派”?我不这么认为:

1、曹操成为奸雄那是被逼的,黄巾乱起,董卓进京,他怎能坐视不管。

2、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为了讨伐袁绍。

3、曹操不阴险狡猾,曹操是因为出计而被视为狡猾,那诸葛亮岂不是更狡猾?

4、曹操对百姓很好,大家都知道刘备打了败仗会带百姓逃亡,曹操其实也是如此呦!曹操本是大汉忠臣,但朝代出了问题,皇帝无能,所以终结了汉朝。但我们也要把曹操列入“英雄榜”。

《三国演义》真不愧为“四大名著”之一,不仅人物详细,而且故事精彩,让我的记忆里又多了一份知识,收获满满。

读《三国演义》有感世界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的确,看书能带给我们许多好处。它能让我们开拓视野,让我们丰富感情,让我们增长知识等等。在我看过的书中,《三国演义》印象最深,它里面的故事《火烧连营》更是让我深有感触,得到人生的'启示。

《火烧连营》主要讲了在三国时期,蜀国的皇帝刘备因为东吴杀死了自己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心生悲愤,于是就一赌气率领七十五万大军进攻东吴。但由于扎营不当和气候问题,被东吴的军师陆逊用攻,导致蜀国的军队火烧连营,几乎全军覆没。

读了《火烧连营》,我深有感触,不禁为刘备感到惋惜。七十五万大军,为了一口没争到的气而命丧黄泉,多悲惨啊!本来,蜀国粮食充足、兵多将广、实力强大,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猛将,完全有能力统一天下。但由于刘皇叔的冲动,让怒气冲昏了头,不听手下的劝告,气冲冲地去攻打东吴,结果把更多兄弟的性命都赔了上去。征战沙场多年的刘皇叔居然被一介书生打败,而且输得那么惨,这对刘皇叔来说是多大的耻辱啊!自从那一仗后,蜀国便因小失大,不但没能报到仇,而且开始走向下坡路,成了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国,多可惜啊!刘皇叔的冲动导致了他的蜀国败北!

读了《火烧连营》,我又不禁想到了自己,自己不也有过因小失大的事情吗?

记得小时候,我有一个好朋友。有一天,下课后,我和他各自拿出了自己制作的小木船来玩。在玩的时候,他不小心撞了我一下,我手中的小木船立刻飞了出去,裂开两半。我顿时火冒三丈,不听他的解释,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摔在地上,变成两半。他看后,愤怒地对我说:“我以后没你这个朋友!”说完便跑出了教室。我也怒气冲冲地走了。打那以后,我们便没有再说过话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十分后悔,后悔自己当初冲动用事,因小失大;后悔自己因为一个小木船而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后悔自己因为一次吵闹而失去了一段珍贵的友谊。

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多疑的人物典型。

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乃至今后华容道“义”释曹操。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白帝城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失败”一面,给人以“仁慈”和“重义”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英雄”的真实形象。

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人物。

明主,在他治下的江东,人才济济,最后更是越来越强盛。曹操对这位后辈的评价是“生子当如孙仲谋”,个人认为十分对。

20xx年的早春,本该开学上课的我们被新冠病毒的疫情还未彻底解除而隔离在家。学校课程采用了网络授课,我们也只好乖乖待在家中。在这期间,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小说中的风流人物跃然纸上,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气薄云天的关羽、疑心重重的曹操、气量狭小的周瑜,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在罗贯中笔下栩栩如生,与他们相关的故事情节也耐人寻味。

《三国演义》中的第46回“草船借箭”让我读来意犹未尽。周瑜处心积虑想害死诸葛亮,让他完成一件难如登天的事“十天造好十万支箭”,还设计逼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而诸葛亮却轻松应下,并自认只需三天足以。在周瑜自以为诡计得逞之时,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利用曹操的谨慎多疑,利用天时和地利,仅用稻草人和寥寥数兵士就轻松地弄回了十万只箭。这让周瑜不得不服。

读到这儿,我也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聪明绝顶,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直都在博览群书、刻苦攻读。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绝非一日之功。他的雄韬伟略都来自于坚持不懈地认真学习。当然,诸葛亮还有一个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那就是他的胸襟。他从不嫉贤妒能,尽心尽力辅佐刘备。

再来说说周瑜吧!要论才能、学识,也是数一数二的。三国中除了诸葛亮几乎无人能与他媲美,可是他气量狭小,看不得有人比自己强。“草船借箭”这一章节充分显现出周瑜的心胸狭隘。小说中的周瑜是被气死的,他还留下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由此可见,一个人再有学识,气量小也是没用的,只会像周瑜一样走上绝路。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其实我也是一个气量不大的男孩子,平日里会被一些小事弄得怒发冲冠。记得有一次,我想和好朋友张宇辰一起玩棋,于是拿起棋盒,向他的座位走去。但没想到他却和别人已经玩得眉飞色舞,我气得说不出话来,把棋盒丢在一边,狠狠地瞪了他一样。因为这件事,我一周都没理他,哪怕他求我,我也不依不饶。哎,现在想想真不应该,所以我必须要改掉气量狭小的坏毛病,做一个心胸宽广的男子汉。

名著就是名著,仅就《三国演义》而言,每一章节都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读一番。

《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选编的历史小说,这本小说的内容多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间书艺人所编,经罗贯中的整理和编辑后,就成了一本中外闻名的巨著,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书中的情节是以没落王族刘备为主导,故事是讲述他在偶然机会下,遇到了关羽、张飞两位豪杰,因为志同道合,所以三人于桃园结义,故事就这样开始,而以其后约九十年的晋渡江去灭吴为终,其中一些情节,如「借东风」、「捉放曹」,都是家传户晓的故事,可见此书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阅读的念头。

我认为书中的人物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主角刘、关、张三人在其漂荡中原到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仁、忠、勇三种典范的英雄气概,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刘玄德携民渡jiang」、「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张翼德大闹长板桥」等情节,而书中的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变量尽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维也被描绘成忠孝智义兼具的栋梁之才,而一代军事家曹操由忠于大汉变到大奸大恶的险恶丞相的心理变化也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可见这部书对人物特征刻划之精细堪称古代长篇小说之首,真千古奇书也。

而三国演义一书,由宋朝开始有书艺人用之作题材,只不过都总是没有连贯性,不过何以我会言及书艺人?其实书中也有很多宋朝的影子。

三国演义中,最为所熟悉的都算是关羽了,关羽是书中最忠之人,而当代因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论任何读书人,都会追求忠君爱国的境界,「忠臣是英雄」这个道理令关羽与有鬼神之智诸葛亮并列,可见书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显,相对地,奸相曹操只因「挟天子,令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这个情况大抵只会出现在尊儒的宋朝。

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是无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没有历史价值,只不过历史价值不在三国时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因为三国演义是坊间的书籍,我们可以透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像张飞这样的英雄出现,大抵是因为汉人在元朝时饱受欺压,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为的英雄为之出头,张飞才会由温文儒雅宽大画家、书法家被改成敢作敢为的大老粗,而「张翼德怒鞭督邮」一事就可完全表达百姓对元朝官员的强权欺压有多大厌恶。

其实我还不知自己读了这本书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认为身为中国人,必须读中国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中有太多阴谋诡计,水浒中有太多过份豪气的情节,相比之下西游记及三国演义比较适合青少年看,不过除了文学价值外,三国演义更有助我们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极力推荐三国演义这一本好书。

“此生有限而事业不能实现,这是多么悲哀啊!”孔明在临死前长叹。这句话启发了我,诸葛亮都觉得一生是很遗憾,没有达成事业,那我们更应该努力。书里的人物个个斗智斗勇。英勇乃吕布,他设计使袁术和刘备不再打仗。智慧乃诸葛孔明,他帮助刘备一统天下。使一空城计,让司马懿逃去。狡猾乃曹操,他计谋多的数不胜数,求贤若渴的他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的想要留住关羽。

故事中的十六回中的片段,让我记忆深刻。大概讲述了吕布邀请了纪灵和刘备前来参会,酒会刚一半吕布让他两家各自会营不再打仗。纪念和张飞的“舌斗”,使吕布决定帮助刘备。他说:“只要我一百五十步外射中小枝,你俩家各自退兵。”刘备心中暗暗希望吕布射中。便见吕布慢慢踱步到庭院中,一手拿起箭,一手拉满弓,嘴里叫一声声“着!”,之间箭就飞出弓外,眨眼间射中150步远的小枝。

假如我是刘备。第一,我兵力不足。第二,敌方入兵杀来,我不情愿,也只能硬战。第三,我希望吕布射中,这样就避免了双方的厮杀,老百姓的无畏牺牲。

假如我是纪灵。第一,我觉得吕布射不中。第二,就算他射不中,我方军力也很十足,这样很容易就灭了刘备。

假如我是吕布。第一,我希望各自两方不要战争。第二,我不想得罪两家中的任何一家。第三,我要帮助刘备且我有这个本事。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想:儿时的我只会画出那吕布,觉得帅气。而且我只能用画笔让自己感到他的英勇。而此时的我,读了那么多真实的故事,真正地从作者文字中了解了吕布的形象。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啊!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简单的开头,却引导我进入魏蜀吴三国当时的百年纠纷。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关羽的大义,张飞的鲁莽,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自我认为,在《三国演义》这部长篇历史小说中,人物便是它的灵魂,故事便是它的肉体。灵魂与肉体相互交织,在故事中体现人物,在人物的基础上讲述故事,二者密不可分。

说起我最喜爱的人物,是被明间不断神化的智者——诸葛亮。他是智慧的化身,更是忠烈之臣的典范,这也是我喜欢他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为后人树立了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榜样。以独特的见解,和对时事的深刻认识,又为人谨慎,成为刘备的左膀右臂。综观历史长河,君与臣之间似乎总是存在微妙的权力薄膜存在,多少忠臣将士,不得善终。君怕,功高盖主,臣怕,君生猜忌。但是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超越君臣,肝胆相照。例如,当刘备病重时,唤诸葛亮到白帝城,曾对他说“你的才华是曹丕的十倍,一顶可以安定国家,成就北伐大业。如果我的儿子刘禅可以辅佐,就辅佐他;若是他不争气,你就可以取而代之。”又告谈他的儿子“你与丞相共事,侍奉丞相就相如父亲一样。”保君一生,能得到君主如此信任的能有几人?而他并没有乘人之危,没有枉费刘备对他的信任和重托,他权利辅佐刘禅,而刘禅也恪守父训,视诸葛亮如父,蜀国军政大小事务,咸决于亮。诸葛亮对刘禅的全力辅佐,已经不仅仅是一般的君臣之间的任用诸葛亮对刘禅是对已故朋友的一分责任和报答,这分责任感和完全信任留为美谈。

我从来都是喜欢重情重义之人,像张昭这种贪生怕死的臣子,虽不厌恶,但不经意间会有蔑视的态度。

说道重情重义,我不得不提的便是身为五虎大将之首的关羽。他虽大意失荆州,但对刘备是百分百的忠心。

在看第一遍的时候,我对周瑜并不喜爱,认为它心胸狭窄,不可为大器。但之后才发现,他是一位智勇双全的猛将。其实历史中真实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得人”,“雄烈,胆略过人”,“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在其它三国的史料中,也没有任何有关周瑜“量窄”的记载。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对周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我之后的了解中发现,赤壁之战,指挥者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有取西川的计划,但却被周瑜抢在了前面。按真实的历史推断,周瑜会有更大的作为。

《三国演义》中为我们展现出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淋漓尽致的为我们展现了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分分合合。它是我的挚爱,在阅读的同时,我可以贪婪的查阅着每一名旷世英雄的雄伟形象。

《三国演义》是一部巨著,几百年来大家已经耳熟能祥了。可是真正要能了解到其中的思想还需要仔细研讨。

当下人们对于《三国演义》有这么几类的应用。一者用作商业价值,在电影,电视,游戏等领域横行,作为重要的文化ip形成了重要的一种消费导向。一者则是网络时代所兴起一种关于三国时代武将战力的讨论。再有就是民间流传演绎的故事和学术领域的研究。但现在大家各说各异,但大多都在指向对于原著的一种颠覆或者与原著不同的解读,因此希望正本清源的再来梳理一下《三国演义》。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演义。演义不是小说,也不是什么传记更不是什么历史。演义根本上来讲是要把社会公义演出来,所以在人物塑造上必然就会走向很强的指代性。我们今天好像在批评这样的一种脸谱化的表达,但是其实这是一种很明确的道德指向。比如,关公就代表忠义的精神,关公用他的一生都在体现忠孝仁勇,最难能可贵的是可以做到忠义俩全。我们现在也很需要忠义的精神,我们也应该从《三国演义》中提倡发扬这种精神,可是我们大多都在关注其他方面。曹操则是奸诈的代表,前半生可以称为治世之能臣,后半段则是乱世之奸雄。很多人都在为曹操鸣不平,说曹操很有才艺,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为什么不能阴阳俩面来思想,曹操这么好大家却会给他贯以恶名,就是因为曹操根本不重视道德,惟才是用。曹操最让人难以接受的就是召贤令,不顾道德,有才就用。他就没有考虑到同样有才,有德的人和无德的人根本不能相容,要么彼此相斗,要么同流合污,那这样下来最倒霉的就是老百姓。而刘备则是仁德的代表,仁义著于四海,很爱护老百姓,所以苏东坡说他有他有次听见有人讲三国的故事,大家听到刘备胜都非常高兴,听见曹操胜都非常气愤,可见很早之前大家对于曹操和刘备就有不同的感觉。这里面有很强烈的一种选择,大家喜欢仁善爱民的君主而不是善于权术奸诈的政治家,这就是一种切回公义的体现。而整个三国最核心的精神代表就是关公和诸葛亮,所以《三国演义》前半段以关公为核心,后半段以孔明没核心,孔明死后大家对后面的事情就不太关注了。

其次,我们需要有个正当的历史观。中华民族历史非常悠久,但是大家并不真正的重视历史。我们聪明的知道历史很多都是假的,历史大多数情况是为政治而服务,所以正史大家感兴趣的不多,而什么野史,秘传之类反而更能引起大家的兴趣。所以《三国志》真正读过的人反而不多。我们真正读历史是读历史背后所蕴藏的那个道理,叫做历史意识。《三国演义》不是真正的历史,但是含有丰富的历史意识,能体现那个时代的世道人心也能给现代人很大的启发。比如赵子龙从千军万马之中把阿斗救回来,刘备的表现。这个时候刘备没有重视他的孩子,而说为此孺子,几乎损吾一员虎将。如果是今天人,肯定先问我孩子有没有受伤,有没有受惊等等。那么赵子龙肯定会怎么想?大家会怎么想?下次还有谁去救阿斗?何况古人认为为天下者不为家,不能说因为你自己的一家就不顾将士的死活。再比如空城计不只有诸葛亮用过,张飞在长坂坡用树枝扬尘也算是空城计,赵云在定军山一个人打开寨门对曹操也用过,为什么老用什么真假简单的观点去看这部著作。当然诸葛亮空城计之所以可以成功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司马懿要放过他,因为没有诸葛亮他会更倒霉,后来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果然被皇帝冰冻十年才找到机会复出。整部的《三国演义》都在从各个层面在给大家展现历史的道理,而不是历史本身,我们不注重这方面的学习老是在纠结是否合乎历史,不是可惜了这么一部巨著么。

再次我们还需要理解《三国演义》中到底有几个国家,如果是只看到三个国家那么显然存在很大的误区。我们要理解三本身就不是实指而是虚数代表多,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因此也可以把这个反过来理解,三代表多,也包含有一。所以三国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而且从来都是一个国家,只是内部的军阀混战,所有的人都有天下要一统的意识,只是互相争霸。因此里面的人在各个阵营流动不属于叛国而属于跳槽,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也可以理解为多个国家,三个明面上的国家和一个看不见的国家,从孔明知道汉朝气数已尽就应该留意到那个将要取代的国家是哪个,就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整不巨作。

《三国演义》是一部巨著,所表现出来一个复杂时代的世道人心,让人觉得人间自有一股正气留存,哪怕沧桑多难,也终会体现驰骋世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明代杨慎的这一句词,甚为豪迈、悲壮,其中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含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澹泊、轻视。临江豪迈的英世伟业的消逝,像滚滚长江一样,汹涌东逝,不可拒,空留伟业。同时,这一句词亦是对三国英雄好汉的一句最真实的评论。

《三国演义》中,有许许多多精彩的、让人读着读着就会感觉身临其境的故事,例如: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等等,都是些脍炙人口的故事。

当然,最初看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刘备必胜!蜀国一统天下。”的念头来看的,因为当时觉得,孙权虽然有周瑜来辅佐他,但是,孙权毕竟有点优柔寡断,难成大统;曹操生性多疑,为人奸诈,我不看好他,所以,理所当然的,我会认为条件较好的刘备会一统天下,江山从此开始姓刘。

可是,事实总是那么的残酷。

当我读到《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的时候,我在心里默默地为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叫好,心想,这回,三兄弟立了这么大的功,肯定可以谋一个较高的官职来做,至少,也是五品往上,但是,事实又一次的让我失望了。

当我读到《空城计》时,我又为了诸葛亮的才智而再一次折服,又一次地羡慕刘备,因为,他有一个可以为他生为他死的好军师!

当我读到《烧藤甲七擒孟获》的时候,我再一次地为诸葛亮的智慧而折服,而羡慕刘备,知道用心机来令孟获从心底上服从诸葛亮,甘愿为他所调遣。

《三国演义》里,还写了“三绝”,分别为: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和,和久必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HE END
0.《三国演义》读后感1200字(通用24篇)《三国演义》读后感1200字 篇5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https://www.diyifanwen.com/qitafanwen/mingzhuduhougan/10245999.html
1.《三国演义》读后感1200字(精选16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1200字,欢迎大家分享。 《三国演义》读后感1200字 1 小时侯,我曾听大人讲过许多三国故事,那些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以及新奇的故事情节在我的懵懵懂懂的意识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https://m.yjbys.com/duhougan/sanguoyanyi/1892457.html
2.三国演义读后感1200字(30篇)三国演义读后感1200字篇2 《三国演义》记叙了东汉末年至西汉之间,以刘备、曹操、孙权为首的三个军事集团,为了独霸天下以至沙场厮杀的战乱时期。其中有许多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独霸一方、窥伺天下的乱世枭雄;解民倒悬、广施仁政的一代义主;横刀立马、勇猛绝伦的威猛大将;运筹帷幄、足智多谋的军师谋士……然而,在这个https://www.chinesejy.com/zw/157210.html
3.三国演义读后感1200字(精选19篇)三国演义读后感1200字(精选19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12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演义读后感1200字 1 https://mip.ruiwen.com/duhougan/3129380.html
4.《三国演义》观后感作文1200字资源描述: 三国演义观后感作文1200字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军起义后,宦官掌权,群雄争霸,渐变为以刘备为首的蜀国、孙权为首的吴国和以曹操为首的魏国如何斗智斗勇分割天下的故事。 蜀国刘备是汉室宗亲,他和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大哥刘备字玄德,忠厚仁义;二哥关羽字云长,赤面长须重义气;三弟张飞字翼德,生性鲁莽,http://m.mayiwenku.com/p-45271268.html
5.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46篇)三国演义读后感 11 三国演义是中华民族的四大名著之一,它讲述了在三国时期的种种事情,描写了刘备、张飞、关羽等人的性格和外貌。 看完三国演义之后,我觉得我最喜欢这本书了,因为这是我最喜欢的历史,我最喜欢的人物有诸葛亮、刘备,诸葛亮一心一意帮助主公刘备,而刘备重情重义,为了报仇,他奋不顾身,可惜最终大败,http://www.qunzou.com/duhougan/18607.html
6.三国演义1200字读后感三国演义1200字读后感 【#读后感# #三国演义1200字读后感#】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三国演义1200字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怀着激动的心绪,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出名著作《三国演义》。 曹操的狡诈,刘备的谦虚恭谨,https://www.51test.net/show/8717967.html
7.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200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首《临江仙》,为我们拉开了《三国演义》这部宏伟历史画卷的帷幕。当我翻开书页,走进那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时代,仿佛穿越千年,置身于金戈铁马、智谋交锋的乱世之中,收获了无数的感慨与思考。 《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为背景,描绘了魏、蜀、吴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与军事https://www.dushubiji.com.cn/article-6230.html
8.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做自己的英雄 第1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做自己的英雄 在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很多文化名著,这些名著经过历史的沉淀而愈加耐人品读。我最近也利用课余时间读了一些书,其中,《三国演义》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让我从中受益匪浅。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re0z11pq.html
9.三国演义读后感12篇(通用)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读完三国演义,心中激动不已,对于书中每个角色都充满好奇,于是又去查寻了许多相关书籍,之后了解到书中每个人物都有其特点、其中http://www.unjs.com/zuowen/duhougan/20240227075145_8011909.html
10.《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4篇)《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二 暑假的第一本课外书我看的就是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书的主要内容是说了,魏国、蜀国、吴国,三个国家只见得政治和军事斗争,大致分为了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五百个人物http://www.unjs.com/fanwen/Duhougan/mingzhuduhougan/duhougan_25081.html
11.三国演义读后感(12篇)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12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http://www.qunzou.com/duhougan/195426.html
12.小说《三国演义》读后感1200字小说《三国演义》读后感1200字 从六年级开学初到放“十一”长假,历时一个月,我读完了《三国演义》。回味着那荡气回肠的文字,那栩栩如生的人物,那波澜壮阔的场景,深深感叹之余,我不由得深思:罗贯中是怎样写出这么一本令人心驰神往的不朽巨著呢? 众皆所知,《三国演义》主要叙述了东汉末年,宦官当权,民不聊生,黄https://www.yuwenmi.com/duhougan/1434338.html
13.《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0篇)《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0篇) 【#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0篇)#】《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在有关三国故事的宋元话本、戏曲和轶事传闻的基础上,依据晋代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以及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所作的注,所进行的加工再创作。©无忧考网整理https://www.51test.net/show/10967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