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邓艾悄然渡过阴平,突然逼近成都,最终导致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蜀汉政权灭亡。接着,公元265年,曹奂将帝位禅让给司马炎,西晋取代了曹魏的政权。公元280年,西晋派遣20万大军,兵分六路攻打东吴。仅仅两个月后,末帝孙皓投降,东吴灭亡。自此,天下归晋。
第一,江东天险为东吴提供了稳固的防线
“江东”是古时的地名,指的是长江下游的地区,包括吴、会稽、丹阳等郡。自秦汉以来,江南经济与文化逐渐繁荣,而江东的地理位置尤为优越,为东吴的生存提供了天然的防御优势。
清代学者谢钟英曾言:“江东以京口、建业、武昌、陆口、巴丘、乐乡、荆门为重镇,夹江设防,尤其重视建平。”这表明,江东的地理形势天然有利于防御外敌的侵扰,成为东吴立国的重要保障。
早在建安五年,孙策临终时便对张昭等人强调:“中国方乱,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见成败。”他嘱托弟弟孙权“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孙策早就预见到,曹操统一北方后,将会专心攻占江东,彻底消除东吴的威胁。
确实如孙策所言,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始终想一举拿下江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曹操于建安十三年发动了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场战争结束后,曹操的水军遭到毁灭性打击,三国鼎立局面得以维持。
东吴的防守策略并非一蹴而就。早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孙权便着手解决江东西门——荆州的问题。孙权听从甘宁的建议,先攻占黄祖,后逐步拓展江东防线。通过一系列战役,孙权最终在建安十三年消灭了黄祖,打开了荆州东部的门户。
然而,曹操并未因此停手。秋天,曹操带兵南下进攻荆州。为阻止曹操南下,鲁肃建议孙权与刘备结盟,共同抵御曹操的进攻。由此,东吴在战略上高度重视荆州问题,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似,得到了孙权的认可。
第二,孙权的“超长待机”与东吴的政通人和
孙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君主,被称为“吴大帝”。他是三国历史上少数几位能够“超长待机”的统治者之一。即便曹操与刘备早已去世,曹魏政权也已进入第四代,孙权依然稳坐江东,维持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孙权的统治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开疆拓土,励精图治;后期,尽管他有一些政治善举,但屡次做出重大的决策错误,尤其与儒家朝臣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导致政权出现危机。尽管如此,孙权的“淮泗集团”和“江东集团”依然保持着较强的政治稳定性,使得东吴在面对强敌时,仍有与曹魏一战的实力。
然而,孙皓继位后,东吴的局势急转直下。孙皓强化了皇权,却任用奸臣,实行苛捐杂税,造成民众和将领的不满。更糟糕的是,他未能充分防备晋国的侵略,反而迷信谶言,发动了北伐的荒唐计划。
尽管东吴的臣子多次警告孙皓,提醒他加强对晋国的防御,但孙皓仍旧视若无睹。最终,晋国趁机渡江,东吴反而主动北上与晋军决战,导致精兵几乎全军覆没,东吴在短短两个月内灭亡。
从整体历史来看,南方的封建政权,即便拥有长江的防线,北方王朝要想通过纯武力统一南方,必须具备极为强大的军力。东吴的灭亡,实际上与其末期的内部腐化以及孙皓的不明智决策密切相关,若非如此,西晋可能也难以顺利实现统一。
总之,历史告诉我们,北方政权要打破南方的防线,必须有极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即便西晋已统一了全国大部分领土,攻灭东吴也需要精心准备,调动大量资源,才能最终实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