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成语故事及解释100个
故事一:兵临城下
故事背景:三国时期,曹操攻打荆州,刘备决定亲自率军前往支援。
故事内容:曹操攻打荆州,刘备得知后立即决定前往救援。他带领大军奔赴荆州,但途中遭遇了曹军的伏击,陷入了被围困的境地。
面对千军万马阻挡去路,刘备陷入了思考之中。他开始寻找解决困境的办法。有人建议他伪装投降,然后借机发动袭击。但刘备认为这样做不符合他的原则和人格,他坚持要找到一个更正直而又有效的方法。
就在这时,刘备的军师诸葛亮想出了一个妙计。他提议在夜晚用火攻来迷惑敌军,然后趁机突围。
刘备立即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并带领军队在夜幕降临时展开了火攻战术。火焰在黑夜中燃烧,犹如天上的星星一般,让曹军误以为有大量援军到来,心生恐惧。
趁敌军混乱之际,刘备立刻下令全军突围。曹军被火焰和刘备军队的进攻所吓倒,无力抵挡,最终被刘备成功突围。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有:兵临城下、千军万马、思考之中、伪装投降、妙计、火攻战术、误以为、突围。
解释:
1.兵临城下:形容敌军或困境已经逼近,就要到达。
2.千军万马:形容敌人数量众多,势不可挡。
3.思考之中:深思熟虑,正在思考中。
4.伪装投降:假装投降,以图出奇制胜。
5.妙计:聪明、奇特而有效的计划或办法。
6.火攻战术:用火焰来攻击敌方,达到迷惑和破坏敌军的目的。
7.误以为:错误地认为,错误地理解。
8.突围:军队在被包围的情况下,通过突破包围线逃出。
故事二:草船借箭
故事背景:孟获在南蛮地区起义,威胁到刘备的统治。刘备决定亲自前往南蛮地区平息叛乱。
故事内容:刘备率领大军前往南蛮地区平息孟获的叛乱时,发现敌军箭矢极为充足,自己的军队却矢石不足。为了解决这个困境,刘备决定采取一个奇特的办法。
他命令士兵将一艘草船装满荧惑草和干草,然后派人前往敌军营地求箭。
敌军看到刘备派来的使者,感到奇怪:怎么会有人来求箭?于是派人问明原因后答应提供箭矢。
当敌军开始运送箭矢到刘备那里时,刘备用他那艘草船点燃了船上的荧惑草和干草,导致大火熊熊,烟雾弥漫。
看到这一幕的敌军被吓倒了,误以为刘备准备发动进攻。他们慌乱中停止了运送箭矢的行动,纷纷回到了自己的军营。
这个时候,刘备派出大量的船只,载满了对方放弃的箭矢,迅速运送到自己的军队手中。刘备的军队终于得到了充足的箭矢配备,成功平息了叛乱。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有:草船借箭、矢石不足、奇特、求箭、运送、导致、熊熊、吓倒。
解释:
1.草船借箭:用一种没有实际作用的方法来实现目标。
2.矢石不足:指箭矢不够,事物匮乏。
3.奇特:特别、与众不同的、独特的。
4.求箭:请求获得箭矢。
5.运送:搬运、运输。
6.导致:造成、引发。
7.熊熊:形容大火或热情旺盛。
8.吓倒:被吓到,产生害怕或恐惧的情绪。刘备率领大军前往南蛮地区平息孟获的叛乱,却面临敌军箭矢充足而自己军队矢石不足的困境。刘备知道必须找到解决办法,否则进军将变得异常困难。
他开始与军师诸葛亮商讨对策。诸葛亮思考良久后提出一个奇特而行之有效的办法――草船借箭。
刘备立即采纳了诸葛亮的计策,并命令士兵将一艘草船装满荧惑草和干草,然后派人前往敌军营地求箭。
孟获的将领见到刘备派来求箭的使者,十分惊奇,忍不住问:“我们箭矢如此珍贵,你们怎么会有人来求箭?”使者故意声泪俱下地告诉他们,刘备的箭矢不仅充足,并且每一矢都射得准确,能够让他们的敌人望风而逃。孟获的将领自负心高气傲,听了这番话感到不屑一顾,放话说可以提供需要的箭矢给刘备。
接到消息后,孟获的士兵开始运送大量的箭矢到刘备的军队那里。但就在这个时候,刘备和诸葛亮已经提前安排好了一切。
刘备命令士兵点燃了船上的荧惑草和干草,烟雾迅速弥漫开来,火船上的烈火熊熊燃烧。敌军看到火船,误以为刘备准备发动进攻,立即纷纷撤回箭矢的运输。
刘备趁敌军混乱之际,派出大量的船只将对方放弃的箭矢迅速运送到自己的军队手中。这一次,刘备的军队终于得到了充足的箭矢供应。
随着刘备军队武器的补充,他们行军迅速,箭矢锋利而精准,一举一动都充满了威严与战斗力。很快,刘备的军队与孟获的部队展开激烈的战斗。
在这场战斗中,刘备发挥着坚定的领导力,不断调度军队,亲力亲为地与敌军进行格斗。他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战略眼光,同时也以身作则,激励士兵战胜困难。
在经过几次艰苦的战斗后,刘备终于战胜了孟获的叛乱。南蛮地区的局势稳定下来,刘备也获得了更大的声望和威望。
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刘备的智谋与决断力。他不被困境所迷惑,而是相信自己与军师的智慧,采取了一种独特而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这个故事中还蕴含了一种价值观——善用智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来应对困境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