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阅读题及答案(精选篇)

1.《名人传》的作者是罗曼·罗兰,他是20世纪享誉国际文坛的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是一位伟大的民主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有 “欧洲的良心”之称,他们另外一部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获1915诺贝尔文学奖。

2.《贝多芬》是一部人物传记,紧紧围绕贝多芬一生中取得的音乐成就,记叙了贝多芬的一生,表现了他战胜不幸、战胜痛苦的顽强意志,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是德国人。

3.贝多芬的音乐天赋是他的父亲发现的,当年贝多芬只有4岁。4.1796年开始,贝多芬得了一种永远治不好的病是失聪,他极度伤心,1802年开始,他写了封信给他的弟弟,世称《海利根遗嘱》。

5.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一首大器乐曲《第三交响乐》(《英雄交响乐》),他借此度过了生命的危机。

6.贝多芬终生未娶,他的第一个恋爱对象是伯爵小姐朱列塔·圭恰迪尔。当时贝多芬耳疾正在加重,极有失去听觉的可能。他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于是1801年贝多芬写下了著名的《月光奏鸣曲》献给她。

7.贝多芬失聪的原因的猜测有四种:肠炎、冷水浴、伤寒、仰面跌倒。

8.罗曼·罗兰总结贝多芬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是“用痛苦换来的欢乐”。9.米开朗琪是意大利人,被人们称为“在艺术上最有毅力和雄伟气魄的人”。

10.青春时期的米开朗罗雕塑了《微笑的牧神面具》一作,赢得洛朗·特梅迭西斯亲王的友谊和赏识。

11.使米开朗其罗25岁一举成名的作品是《哀悼基督》(《耶稣死像》),这件作品用3年雕成,表现了他爱国主义精神。

12.1501年,米开朗琪罗接手了一向没人敢雕刻,中止了四十年的先知者像,这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卫像》。

13.1505年3月,米开朗琪罗被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召开赴罗马。开始了他生涯中的英雄时代。

14.在重建圣彼得大教堂事件中,建筑家布拉曼特利用尤利乌斯二世的迷信战胜了米开朗琪罗。

15.1508-1512年,米开朗琪罗完成了西斯廷的英雄作品教堂天顶画和墙壁画,作品中充满了生杀一切的神精神。

16.使米开朗琪罗感到幻灭、绝望、意志破裂的情绪反映在梅迪契陵墓和尤利乌斯二世纪念物的新雕像中。

17.米开朗琪罗一生中惟一的一张别人的画像是卡瓦列里,是他使米开朗琪罗决定完成圣彼得大教堂穹窿的木雕模型。

18.佛罗伦萨教堂没有建成,连木型也遗失了是米开朗琪罗在艺术上最后的失望。

19.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巨匠,《童年》是他的成名作。(《童年》是作者1852年自传三部曲《童年》《幼年》《青年》中的一部,1863年托尔斯泰全身心投入到描写1812年卫国战争的巨著《战争与和平》的创作,1869年《战争与和平》完成问世,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声誉。)

20.发刊于1863年的中篇小说《哥萨克》是高加索的颂诗,也是托尔泰第一创作期最高的一座山峰。

21.被称为近代的《伊里亚特》的作品是《战争与和平》。22.《安娜·卡列尼娜》写于1873年3月。

23.1879~1882年,托尔斯泰写成的《忏悔录》是他宗教狂乱的表白。

24.《复活》是他艺术上的一种遗嘱,是他整个创作生涯中最后的也是最高的一峰。

25.托尔斯泰在1900-1910年间发表了关于社会论战的含有攻击性和神秘的文字,包括《战争与和平》、《大罪恶》和《世纪末》

二、简答题。

1.《名人传》是一本怎样的书?作者是谁?

答:《名人传》是罗曼?罗兰最早享誉文坛的人物传记,它真实的记述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三位艺术大师坎坷的生活和艰辛的创造,展现了艺术大师们伟大的心灵。

2.《名人传》主要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答:伟大的天才必须向庸俗而且充满敌意的社会进行不屈的斗争,就能获得胜利,完成天才的创造事业。3.贝多芬一生中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是最大的幸福又是什么? 答:贝多芬一生中最大的痛苦是作为音乐家、作曲家却耳朵失聪;最大的幸福是他战胜痛苦,创造出拥抱欢乐的《第九交响乐》。

4.在《贝多芬》传后,作者附了“海利根遗嘱”的目的是什么? 答:增加传记“引文”的真实性,同时也是贝多芬痛苦生活和读者心灵的一次撞击。

5.《贝多芬》在立意和构思上扣住什么主题选材?

答:作者紧扣“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气息。”

6.在《米开朗琪罗传》中,作者为什么把人物的痛苦作为重要情节?这痛苦是作者凭空虚构的吗?

答:不是凭空虚构,而是从历史事实中吸收来的,为了使人物的英雄主义精神的全部伟大之处得以显示出来,其感染力在于克服痛苦,战胜痛苦,这是以痛苦为情节的目的所在。

7.《米开朗琪罗传》中,作者写到雕塑家完成的许多雕塑,可看出米开朗琪罗的雕塑有怎样的与众不同的特征?

答: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表现了与众不同的男性的雄伟和戏剧性的结构,形式上也具有超越时代的新鲜感,因而备受世人的尊崇。

8.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传》中探索了这位艺术巨匠哪两方面的内容?

答:一是痛苦和磨难——时代与社会给他带来的种种苦痛;二是他的艺术创作带给他的短暂的狂欢。9.请结合《托尔斯泰传》谈一谈托尔泰的艺术观。

答:托尔斯泰认为艺术不是一个阶级的所有物;不是一种技艺,它是真实情操的表白;艺术应当铲除强暴,它的使命是要用爱来统治一切;只有为了团结而工作的才是真正的艺术。

10.请结合《托尔斯泰传》谈一谈托尔斯泰的妇女观。

答:他反对现代的女权主义,称赞贤妻良母,认为勇敢的妻子应该是丈夫的助手而不是他的工作障碍。

12.结合《托尔斯泰传》谈谈你对托尔斯泰的伟大之处的看法。答:托尔斯泰一生向善,追求真诚的、博大的爱,厌恶痛苦的民众生活,因此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他爱的信仰、精神道德的再现,托尔斯泰的伟大在于他有一颗真诚、善良、博爱的心。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又精方药。……

太祖①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头风②,每发,心乱目眩。佗针膈,随手而差③。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④,考验首服⑤。”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⑥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疆,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疆死也。”

注释: ①太祖:曹操的庙号。 ②头风:脑神经痛。 ③差:音chài,同“瘥”,病愈。 ④传付许狱:解押送给许昌的监狱。 ⑤考验首服:考问认罪。 ⑥考竟:判决。这里指处死。

7.与“索火烧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何陋之有 B.悍吏之来吾乡

C.怅恨久之 D.蔽林间窥之

8.曹操杀死华佗最根本的原因是(2分)

A.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

B.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

C.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

D.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佗久远家思归远 :②数乞期不反数:

③出一卷书与狱吏与:④此可以活人 活:

10.翻译下列句子。(3分)

(1) 天下当无此鼠辈耶?(1分)

译:

(2) 吏畏法不受,佗亦不疆,索火烧之。(2分)

译:

参考答案:

7.D 8.D

9. ①远 :远离 ②数:屡次,多次 ③与:给 ④活:使……活,救活

10.(1) (1分) 天下会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用反问句式即可。

(2) (2分)狱吏畏惧法律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强求),要来火把书烧了。

参考译文:

华佗字元化,东汉沛国谯县(在今安徽省亳县)人。曾经到徐州去求学,通晓几种经书,懂得养生的方法,还精通医方药物。 ……

曹操听说后把华佗召来,让他经常在身边侍候,曹操因为头疼感到痛若,每当头疼发作,惊慌意乱,眼睛昏花。华佗用针扎(曹操)胸部膈穴,随着手的转动,头就不疼了。

华佗手到病除的绝技,大都属于这一类。然而本是读书人,(却)被人看作用医术为职业,华佗心上常常懊悔。后来,曹操亲自处理国事,使得病情加重,让华佗专门为自己看病。华佗说:“这病近乎难以治好,不断地进行治疗,可延长些寿命。”华佗长久远离家乡,很想

胡适说:“我在这十几年中, 因为深深地感觉中国最缺乏传记的文学, 所以到处劝我的老辈朋友写他们的自传。不幸得很, 这班老辈朋友虽然都答应了, 终不肯下笔……前几年, 我的一位女朋友忽然发愤写了一部六七万字的自传, 我读了很感动, 认为是中国妇女的自传文学的破天荒的写实创作。但不幸她在一种精神病态中把这部稿本全烧了。当初她每写成一篇寄给我看时, 我因为尊重她的意思, 不曾替她留一个副本, 至今引为憾事。”

诚然, 阅读传记佳作的第四方面价值, 是它能够给予读者的丰富的民间记忆和个性化的见闻细节。如自传作品的主人往往记忆力强, 个性鲜明, 更可贵的是, 当执笔之时, 往往已与家庭、社会的人事取得心灵的和解, 能够心平气和地正视自己的过往, 乃至时政所施予的不公及社会的歧视和虐待。因此, 人生故事的曲折性和细节真实性, 是构成传记佳作可读性的重要内涵。

出生于浙江江山一个富足的乡绅之家的毛彦文女士 (1898~1999年) 的回忆录《往事》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 从《我的母亲》写起, 顺序回忆了自己求学与就业、逃婚与奇缘、香山慈幼院、海外飘萍、返台定居、悼亡伤逝等重大人生事件。有读者指出, 作者是一个“珍惜初恋”, 又“为爱所伤”, 既爱事业, 又曾获得“幸福”的20世纪的“奇女子”。而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罗久华女士 (罗家伦之女) 则在本书序言中指出, 书中记录了作者跌宕多姿的人生、丰沛曲折的感情世界, 也勾勒出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坎坷:“传统中国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 绝大多数妇女深处闺中, 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 留传下来的女性传记或回忆录可谓凤毛麟角。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 才逐渐起了变化。”毛女士在本书自序中也说, 《往事》所记, “皆平凡之事, 即使偶有几件‘突出的记载’, 事过境迁之后, 也变得平凡无奇了, 指的应是‘反缠足’行动、接受新式教育、反抗父亲安排的婚姻、选择自己的婚姻对象这几件事情。”

仅以其中的“反缠足 (裹脚) 行动”为例, 通过1890年出生于江苏常州的陈衡哲的自传和1937年出生于山东巨野的姜淑梅的回忆录, 就足以获得最具细节的真实观感。她俩几乎相差两代人, 可笔下的遭遇却是那么的不约而同:

我七八岁的时候, 女孩缠足的可恨习俗刚开始遭到一些开明人士的攻击。他们之所以认识到这个习俗的荒谬与残酷, 应该归功于西方人和满族人的影响……可是母亲受到我非常严格的外祖母的影响, 她们觉得如果她们不把我培养成“淑女”, 我就无法找到婆家, 而成为“淑女”的必要条件, 就是一双缠好的小脚……因为担心女儿的大脚无法被婆婆接受, 正是缠足维持数世纪之久的主要原因, 尽管这给孩子一生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因为父母必须负责给他们的女儿找到婆家, 他们不敢拿女儿将来的幸福开玩笑。我发现, 这也是乡村里无知的农民至今仍不愿为女儿放足的主要原因 (中国稻米产区的女子一向是天足的, 因为他们得在水田里和男子一起劳作) 。

大哥在外边上大学, 来信就说:“千万不要给小妹裹脚。不要扎耳朵眼, 别叫小妹受那种委屈。”娘听大哥的话, 没给俺裹脚。别的小闺女六岁就裹脚了, 再讲究点儿的人家, 两三岁就把脚裹上……就是用裹脚布把大脚趾外的其余脚趾硬生生裹到脚底下, 让它们一点儿一点儿骨折, 一辈子踩着脚指头, 用脚后跟走路……裹脚以后, 脚就不长了, 所说的“三寸金莲”, 都是从小给裹出来的, 小脚趾挨着脚后跟。那时候, 女人脚小了吃香, 有句老话口口相传:“裹大脚找瞎子, 想吃馍馍背搭子;裹小脚找秀才, 想吃馍馍拿肉来。”还有什么:“脸儿白白不为俊, 脚儿小小遮半身。”说起来一套一套的……因为脚大, 新媳妇挨打受气的有的是。 (《乱时候, 穷时候》)

正如罗久华教授所说, 当今的大多数中国人早已把争取“天足”、接受新式教育、婚配自主这一系列前辈女子苦苦奋斗才争取得来的权利视为理所当然, 但后人在乐享成功果实的同时, 也当饮水思源:“正因为有毛彦文这些先辈们披荆斩棘、开创新猷, 后人方得享庇荫, 受惠无穷。”

五、求取智者真经, 导航现世人生

“忘记过去, 就意味着背叛。” (中国创作的儿童剧《以革命的名义》中列宁一角的台词) 这是因为历史常常会披着时新的外衣重演过去的故事。通过阅读传记佳作, 切实了解人类社会的真相, 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站稳立场, 端正态度, 明确时务, 形成真知灼见, 将极大提升读者为人处世的智慧和实践的才干。

如《民国红颜》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版) 的作者李安安女士, 十分服膺陈衡哲所说“母亲是文化的基础, 精微的母职是无人代替的……当家庭职业和社会职业不能得兼时, 则宁舍社会而专心于家庭”的观点, 并倍加揄扬其人生的实践:她集诗人、作家、教授于一身, 集事业强者与贤妻、良母于一身”, 她早年勇于“造命”, “通过自我奋斗而成功的新女性……同时又极传统, 尊重自己的女性角色, 当 (社会) 事业和家庭发生矛盾时, 她毅然放弃了自己的事业, 相夫教子, 最终把孩子们都培养成才”, 称道她为“一个被遗忘而值得我们学习的女人”。

此外, 阅读传记佳作, 还能够教给读者遭遇人生坎坷和曲折时的应对智慧。因为无论是自传的主人, 还是被作为传主的人物, 他们无不是在生存和发展的人生道路上, 克服了层出不穷的艰难险阻而终获平安吉祥的智者和高人。因此, 毕淑敏认为, 多读书以增长知识, 看一些传记, “瞧瞧别人倒霉的时候是怎么挺过去的”, 是理智地度过人生“低潮期”的一个重要选项。她说:“命运中的不速之客永远比有速之客来得多。所以应付前一种客人, 是人生的必修。他既为客, 就是你拒绝不了的。所以怨天尤人没有用, 平安地尽快把客人送走, 才是高明主人。”

诚然, 人生百年不可能永远是吉星高照, 不断有贵人相助, 风也顺水也顺地过来的, 因此, 人生在世, 有时候需要逆来顺受, 随遇而安, 在难得糊涂之中寻求转危为安的机遇;有时候需要逆流而上, 中流击水, 在逆境中加倍付出, 奋发崛起;有时候需要挑战命运, 超越自我, 勇敢地探求绝处逢生的路径……而这些, 在古今中外的传记中都有着宝贵的记录, 值得人们阅读和借鉴, 以获取如何辨识时务、顺势而为, 直至扭转人生乾坤的“正能量”。对此, 通过阅读美国学者金介甫所著《沈从文传》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 以及有关沈先生的回忆录文章, 读者足以从沈先生的人生历程和遭遇中, 得到最为深刻的启迪。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周定一回忆说, 他生平第一次读到单行本的鲁迅《呐喊》、《彷徨》, 郁达夫《沉沦》, 还有沈从文《从军记》这类新文艺小说, 是上世纪20年代末在长沙读初中时, 自己从泰东书局买来的。30年代先后在上海、南京、北平上高中、大学, 逐渐感到了沈从文作品的耐读性。他体会到, 对于沈先生的作品, “要逐字逐句细心地读, 才能体会其中既平凡而又美丽动人甚至惊心动魄的情景。若是用‘看小说’消闲的速度去对付, 就印象模糊, 甚至不知作者在说什么。‘耐读’的另一意义是, 过些时候拿来再读, 仍很吸引人。像《从文自传》, 我就一读再读。《边城》、《湘西》、《湘行散记》中的许多篇章, 也是每读一次有一次的新鲜感。就‘耐读’这点而论, 他和鲁迅相同。”

但在1949年前后, 香港一家刊物却赫然登载了郭沫若的一篇文章, 其中有一题全面否定了沈从文的文学创作, 给他扣上了一顶没有“灵魂”和“思想”的, 喜作色情描写的“粉红色作家”的大帽子, 这给沈先生带来了莫大的精神重负和心灵痛苦。为此他曾在绝望中一度割腕自杀。在这种时政氛围里, 沈先生既不能发表作品于文坛, 更不被允许教书育人上讲台, 甚至连他过去出版的小说等都在1953年被焚烧了, 因为按官方当时的说法是:“永远不再出版”。形格势禁之下, 已届“知天命”之年的沈先生, 被迫改行到了中国历史博物馆, 为各种新出土的历史文物如殷商的、敦煌的、长沙的、麦积山的展览做“说明员”。

在长达三十年的博物馆工作期间, 沈先生脚踏实地, 不怨天不尤人, 更不自暴自弃, 他充分发挥了自己对古纸、瓷器、漆器等历史文物的兴趣和爱好, 深入钻研文物业务, 尽力做好自己作为一个为社会大众服务的讲解员的知识结构, 并在晚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得以完成填补中国文物史空白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专著, 迎来了文化生命的又一“春”。因此, 卞之琳先生在题为《还是且讲一点他》的回忆文章中议论说:

从文之所以成为一位杰出的独特作家, 首先是因为一开头就扎下了深厚的修养根基, 不同凡响:他如他自己所说, 既读一本“小书”, 更读一本“大书” (社会现实) 。他从小身经了社会的长期折腾, 后来人生旅途上的坎坷就不会叫他怨天尤人。他作为特殊的知识分子, 经受住了的不少委屈、误解、有形无形的歧视, 实际上并非从1949年开始, 却从不对此耿耿于怀;另一方面, 他受到的称誉, 也并非近十年来才开始, 他也并不以此沾沾自喜。

严文井先生在《谁也抹杀不了他的存在》一文中回忆道, 沈先生以前常说“作家要一辈子不断写作品, 不能以写作为敲门砖, 靠投机和当官来求名”, 可是命运却无情地“逼迫他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就离开文学创作, 只差完全放下笔杆”, 但他终于“留下了实实在在的等身著作”, 为中国的文学、文物和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而总结沈先生的为人处世经验, 则胸有大志, 惜时如金, 逆来顺受, 安贫若素等宝贵品质, 实是支持他从中年逆境走向晚年顺境, 从而苦尽甘来的素养基础。或如他的弟子王亚蓉所回忆的那样:“ (沈) 先生没有诉苦的习惯, 我觉得他总是站在很高的地方, 清醒地看待 (时政上和社会上) 那些过激行为。”

【原文】

读《孟尝君传》

王安石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问题】

12.下列句中“以”字与“士以故归之”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C.以塞忠谏之路也

D.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⑴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

⑵擅齐之强

14.真正的士不归附孟尝君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参考答案】

12.C(2分)

13.⑴孟尝君不过是鸡鸣狗盗的首领而已。

⑵拥有齐国的强大国力。(4分)

胡则,字子正,婺州永康人。果敢有材气。以进士起家,补许田县尉。时灵、夏用兵,转运使索湘命则部送刍粮,为一月计。则曰:“为百日备,尚恐不支,奈何为一月邪?”湘惧无以给,遣则遂入奏。太宗因问以边策,对称旨,顾左右曰:“州县岂乏人?”命记姓名中书。后李继隆讨贼,久不解,湘语则曰:“微子几败我事。”一日,继隆移文转运司曰:“兵且深入,粮有继乎?”则告湘曰:“彼师老将归,欲以粮乏为辞耳,姑以有余报之。”已而果为则所料。后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得吏所匿铜数万斤,吏惧且死,则曰:“马伏波(西汉名将马援)哀重囚而纵之,吾岂重货而轻数人之生乎?”籍为羡余,不之罪。改江、淮制置发运使,累迁尚书户部员外郎。

初,丁谓举进士,客许田,则厚遇之,谓贵显,故则骤进用。至是,谓罢政事,出则为京西转运使,迁礼部郎中。……徙广西路转运使。有番舶遭风至琼州,且告食乏,不能去。则命贷钱三百万,吏白夷人狡诈,又**不可期。则曰:“彼以急难投我,可拒而不与邪?”已而偿所贷如期。又按宜州重辟十九人,为辨活者九人。

乾兴初,坐丁谓党,降知信州,徙福州……复为太常少卿、知池州。未行,复谏议大夫,徙河北都转运使。初,则在河北,殿中侍御史王沿尝就则假官舟贩盐,又以其子为名祈买酒场。至是,张宗诲擿发之,按验得实,出则知陈州。逾月,授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刘随上疏言:“则*邪贪滥闻天下,比命知池州,不肯行,今以罪去,骤加美职,何以风劝在位?”后徙杭州,再迁兵部侍郎致仕,卒。

则无廉名,喜交结,尚风义。在福州时,前守陈绛尝延蜀人龙昌期为众人讲《易》,得钱十万。绛既坐罪,遂自成都械昌期至。则破械馆以宾礼,出俸钱为偿之。(《宋史 列传第五十八 胡则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称旨 对称:回答符合 B.籍为羡余 籍:没收

C.坐丁谓党 坐:犯…罪 D.再迁兵部侍郎致仕致仕:退休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兵且深入,粮有继乎 B. 太宗因问以边策

存者且偷生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C. 彼以急难投我 D. 得吏所匿铜数万斤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胡则“尚风义”的一组是 ( )

①已而果为则所料。②籍为羡余,不之罪。③谓贵显,故则骤进用。④则命贷钱三百万。

⑤为百日备,尚恐不支,奈何为一月邪?⑥则破械馆以宾礼,出俸钱为偿之。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1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胡则果敢有材气,一次入朝奏事时,宋太宗询问他边策之事,他凭借其回答而深受太宗赏识,名字被记进了中书省。

B.胡则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时,效仿西汉名将马援,对于那些私自藏匿铜钱的官吏宽大为怀,并没有加以追查。

C.胡则担任广西路转运使时,对落难求助的外国商人,不顾手下官吏的反对,借给了他们三百万钱,表现出了急人之困的品格。

D.胡则为官有才干,屡受重用,但“喜交结,尚风义”的性格也曾使他犯了不少错误,致使他一生仕途坎坷。

15.把第I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微子几败我事。(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又按宜州重辟十九人,为辨活者九人。(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今以罪去,骤加美职,何以风劝在位?(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B)[籍:登记]

12.(D)[A将/暂且;B趁机,顺便/根据,;C因为/连词,表目的,来;D…的]

13.(C)[①表现其料事如神,③表现丁谓知恩图报,⑤表现胡则正直敢言。]

14.(B)[“并没有加以追查”有误,应该为“追查却不定罪”。]

15.①如果没有你,差点坏了我的事。(2分)

②又审查了宜州犯了死罪的十九个人,替他们明辨而让其中的九个人活了下来。(3分)

A. 谈燕而已,不谙世务 谙:熟习,熟知

B. 元宗意独嘉之,命权知制诰 嘉:赞美

C. 他国人不远数千里,辇金币求之 辇:辇车

D. 宿直宫中,赐对多所弘益 直:值班,值守

11.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熙载尝使周/及归/元宗历问周之将相/熙载曰/赵点检顾视非常/殆难侧也。

B. 初熙载尝使周/及归元宗/历问周之将相/熙载曰/赵点检顾视/非常殆难侧也。

C. 初熙载尝使周/及归元宗/历问周之将相/熙载曰赵点检/顾视非常/殆难侧也。

D. 初熙载尝使周/及归/元宗历问周之将相/熙载曰赵点检/顾视非常/殆难侧也。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熙载年轻时性格放旷。他曾隐居在嵩山,父亲韩光嗣犯罪被处死,来投奔南唐,不注重守护名声,补任和常滁三州从事。

B. 韩熙载早有才名。初到南唐先不受重用,他也不介意。烈祖继位,他被任命为秘书郎,在东宫事奉元宗,韩熙载也不推辞。

C. 韩熙载多才多能。他才气飘逸勃发,是当时儒雅风流之首,尤其擅长碑碣创作。性格上在细谨事情上疏忽,年老更甚。

D. 韩熙载很受后主信任。曾当面要任韩熙载为相,但因他托辞有病不去上朝而罢。他去世后,后主废朝三日,追封谥号给他。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卿早奋名场,乃未更事,故使历州县之劳,今用卿矣,宜善自修饬。

(2)齐丘为之请,止削官,迁外郡,熙载上疏请无赦,又数言齐丘党与,必基祸乱。

【答案】10. C 11. A 12. D

13. ⑴因为你很早就在名场奋发有为,却未经历世事,故而让你经历管理州县之辛劳,现在任用你了,应该好自修身整饬。

⑵齐丘为他们求情,只是削夺了官职,贬往外郡,韩熙载上疏请求不要赦免,又多次上言说齐丘结党营私,一定会埋下祸乱。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作答时将各个加点的.文言实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推断,C项“他国人不远数千里,辇金币求之”,意思是“其他国家人不远数千里,用车装着金币来求写碑文”,所以“辇”,用车装着、用辇车载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当先,韩熙载曾经出使后周,等到回来,元宗逐一询问后周的将相情况,韩熙载说:“赵点检(赵匡胤)顾视非同常人,大概很难久居人下。”

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如“曰”“殆”。本句中注意根据一些名词,如“熙载”“周(后周)”“元宗”“赵点检”等即可做出判断。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D项,“曾当面要任韩熙载为相,但因他托辞有病不去上朝而罢”有误。“曾当面要任韩熙载为相”,原文中没有体现,且原文是“吾为此以自污,避入相尔”“端坐托疾不朝,贬右庶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以”,因为;“奋”,奋发有为;“乃”,却;“历”,经历;“修饬”,修身整饬。第二句得分点:“之”,代词,他们;“请”,求情;“止”,只是;“数”,多次;“党与”,结党营私;“基”,埋下。

参考译文:

韩熙载字叔言,是北海(青州北海)人,年轻时隐居在嵩山。父亲韩光嗣犯(军乱)罪被处死,韩熙载来投奔(南唐)。时烈祖辅助吴地,正修明法令,韩熙载年少放旷随便,不注重守护名声,补任和常滁三州从事。当时从中原来到南唐的读书人,大多已经被擢升任用,韩熙载在京洛时,早就享有才名,却惟独落魄不得重用,也不因为这而介意。烈祖受禅继位,召见(韩熙载)任命为秘书郎,使他在东宫事奉元宗,谕令他说:“因为你很早就在名场奋发有为,却未经历世事,故而使你经历管理州县之辛劳,现在任用你了,应该好自修身整饬。辅助我的儿子。”韩熙载也不推辞。在东宫,只是谈笑而已,不去熟知世务。

元宗即位,(韩熙载)任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兼任太常博士,韩熙载开始多次说及所应该施行的朝廷事务,竭尽所知无所回避与隐瞒。宋齐丘、冯延巳等人都很惧怕妒忌,元宗内心惟独赞许他,命令他权且掌管制诰(圣旨文书),拟制的文书命令典雅。

契丹侵入汴京,后晋少帝北迁,韩熙载上疏(元宗)说:“陛下有筹划管理天下的志向,当前正是时机,假若戎主逃跑归来,中原有主,就不可图谋了。”元宗不明白,陈觉在福州失去军队,开始朝议按照军法处治,宋齐丘为他们求情,(陈觉)只是被削夺了官职,韩熙载上疏请求不要赦免(陈觉),又多次上言说宋齐丘结党营私,一定会埋下祸乱。韩熙载不能饮酒,宋齐丘诬陷他是酒狂,(韩熙载)被贬为和州司士参军。

(韩熙载)又入朝任虞部郎中,升任中书舍人。周太祖有天下,当权者还是商议北伐,韩熙载说:“北伐原本是我所想,只是如今已不可以了。郭氏(郭威家族)奸雄,虽然建国时间短,守境已经坚固,我们军队轻易动兵,岂止是没有功劳啊!”语言虽然恳切,可是朝廷对于时机不明了,经营(图谋)中原的意图始终不能停止。周人(郭威部队)果真拿南唐北伐作为借口,兵入淮南。齐王李景达(李璟四弟)以兵马元帅临边,陈觉任监军使,韩熙载说:“军队出师是大事,应当先匡正名分,没有谁比亲王更令人信服,没有谁比元帅更重要,让监军在军中做什么?”元宗也不听从。

韩熙载才气飘逸勃发,多才多能,善于谈笑,是当时儒雅风流之首,尤其擅长碑碣创作。其他国家人不远数千里,用车装着金币来求写碑文。可是他性格在细谨事情上疏忽,年老而更甚。畜养歌妓四十多人,放任她们外出,和门客杂居。社会舆论一片哗然。韩熙载暗中对亲信说:“我这样做来自我污损,逃避入朝为相,我老了,不能(入相无为)被成为千年以后笑柄。”(韩熙载)端坐托辞有病不去上朝,被贬为右庶子,分管南都,韩熙载斥逐那些歌妓。后主李煜喜悦,要重用他,可是那些离开的歌妓悉数回来。后主感叹说:“我也没有什么办法处理了。”住宿在宫中值班,赐回答大多有所弘益,后主手书教令褒奖他,进升中书侍郎,去世时年六十九。

后主李煜对侍臣说:“我最终也不能够任用韩熙载为相,想追赠他为平章事,过去有先例吗?”有人回答说:“晋代的刘穆获赠开府仪同三司,就是先例。”于是追赠韩熙载为右仆射同平章事。(后主)废朝三日,谥号文靖,命令安葬在梅岭冈谢安的故墓一侧。

北史孟尝君传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之权,遂废孟尝君。诸客见孟尝君废,皆去。冯驩乃西说秦王曰:王亦知齐之废孟尝君乎?使齐重于天下者,孟尝君也。今齐王以毁废之,其心怨,必背齐;背齐入秦,则齐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齐地可得也。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不可失时也。秦王大悦,乃遣车十乘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冯驩辞以先行,至齐,说齐王曰:今臣窃闻秦遣使车十乘载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孟尝君不西则已,西入相秦则天下归之,临淄、即墨危矣。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复孟尝君,折秦之谋,而绝其霸强之略。齐王曰:善。王召孟尝君而复其相位,而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

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后召而复之,冯驩迎之。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今赖先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冯驩结辔下拜。孟尝君下车接之,曰:先生为客谢乎?冯驩曰:非为客谢也,为君之言失。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愚不知所谓也。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朝趣市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孟尝君再拜曰:敬从命矣。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

(节录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 诚:实情

B.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 币:钱币

C.君独不见夫朝趣市朝者乎 趣:同趋

D.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 徒:白白地

13. 文中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B.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C.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 事之固然也

D.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尝君被废黜的原因,除了是齐王不满其声名盖过了自己并独揽了齐国的政权,还有就是齐王被秦、楚两国散布的流言蜚语迷惑。

B.众宾客的离去反衬了冯驩的忠诚,西行游说的成功更说明了他的能力。冯驩并不同于那些鸡鸣狗盗之辈。

C.孟尝君有食客三千,体现了他的礼贤下士,而他复职后准备狠狠地侮辱弃他而去的宾客,又反映了他心胸狭隘,缺乏容人之量。

D.冯驩不仅善于游说,而且善于劝谏。他巧用比喻劝说孟尝君,并真心祝愿他能恢复往日门客盈门的盛况。孟尝君最终接受了他的建议。

15.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及课文原文。(11分)

(1)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之权,遂废孟尝君。(6分)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5分)

参考答案:

12.B

13.B

14.D

15.(1)齐王受到秦国和楚国毁谤言论的蛊惑,认为孟尝君的名声压倒了自己,独揽齐国大权,终于罢了孟尝君的官。(2)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那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参考译文】

孟尝君姓田名文。齐王受到秦国和楚国毁谤言论的蛊惑,认为孟尝君的名声压倒了自己,独揽齐国大权,终于罢了孟尝君的官。那些宾客看到孟尝君被罢了官,一个个都离开了他。冯欢就乘车向西到了秦国游说秦王说:大王也知道齐国罢了孟尝君的官吧?使齐国受到天下敬重的,就是孟尝君。如今齐国国君听信了毁谤之言而把孟尝君罢免,孟尝君心中无比怨愤,必定背离齐国;他背离齐国进入秦国,那么齐国的国情,朝廷中下至君王下至官吏的状况都将为秦国所掌握。您将得到整个齐国的土地,岂只是称雄呢!您赶快派使者载着礼物暗地里去迎接孟尝君,不能失掉良机啊。秦王听了非常高兴,就派遣十辆马车载着百镒黄金去迎接孟尝君。冯欢告别了秦王而抢在使者前面赶往齐国,到了齐国,劝说齐王道:现在我私下得知秦国已经派遣使者带着十辆马车载着百镒黄金来迎接孟尝君了。孟尝君不西去就罢了,如果西去担任秦国宰相,那么天下将归秦国所有,秦国是强大的雄国,齐国就是软弱无力的雌国,软弱无力,那么临淄、即墨就危在旦夕了。大王为什么不在秦国使者没到达之前,赶快恢复孟尝君的官位并给他增加封邑来向他表示道歉呢?如果这么做了,孟尝君必定高兴而情愿接受。秦国虽是强国,岂能够任意到别的国家迎接人家的宰相呢!要挫败秦国的阴谋,断绝它称强称霸的计划。齐王听后,顿时明白过来说:好。齐王召回孟尝君并且恢复了他的宰相官位,同时还给了他原来封邑的`土地,又给他增加了千户。

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2)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3)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4)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①。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

(5)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②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取材于《史记·叔孙通传》)【注】①肄:学习、练习】 ②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 益:渐渐 B.度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

C.若真鄙儒也 鄙:品德低下 D.竟朝置酒 竟:直至……终了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考点】考查对文中实词的理解【解析】C项,据第三段“若真鄙儒也”之前的内容“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和叔孙通笑着说:“你等真是……的儒生”及下一段众儒生被征召的情况来看,叔孙通此处断不会认为他们“品德低下”,应当译为“见识浅陋”。课文《曹刿论战》有“肉食者鄙”,《出师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句子。【思路分析】文言文实词的推断,基本方法就是代入原文,据上下文的文意进行排除或筛选,至于据结构、语法等进行分析,还不如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难度不要大),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形成语感。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 ①及项梁之薛 ②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C. ①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 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

D. ①度吾所能行为之 ②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解析】A项均为介词“趁机”。B项:到(动词)/的(助词)。C项:按照(介词)/在(介词)。D项:所字结构,助词,可译为“的”或不译/被(介词),被动句固定句式“为……所”【思路分析】所考查的虚词均出自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文虚词。对照句出自教材或选文。对于前者可以此句中该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前一句子,看看讲的通还是讲不通。对于后者,则需要先找到句子在原文的所在,看整个句子乃至一段的意思而定。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诸侯一起拥戴汉王在定陶即位为皇帝

B.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您所侍奉过的人主将近十位了,您都是凭当面阿谀得到了信任和富贵

C.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 摆开战车骑兵步兵以拱卫皇宫,设置士兵的队列,并竖起旗帜

D.以尊卑次起上寿 按照地位高低的次序起身上前,为皇帝祝寿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考点】考查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解析】C项:“车骑”翻译成“战车骑兵”错【思路分析】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翻译,难度不大,但考生一定要据上下文仔细辨别其翻译中的细微之处。据文章第二、三段可知,这是叔孙通为汉帝制定礼仪以使君臣的尊卑有序。朝堂上当然不会像作战那样排兵布阵了。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识时务的一组是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②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③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④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⑤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⑥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A. 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②写的是高帝的做法,据此可排除A、C两项;⑤写的是叔孙通帮助恢复古礼后的效果,不能说明其“识时务,有眼光”,据此可排除D项。【思路分析】考生一定要有原文意识,找到备选项在原文的.所在,据上下文读懂大意,再据题干进行筛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初即位,不喜欢繁文缛节,崇尚简易B.跟随刘邦征战的将军们不懂礼仪,表现粗鲁

C.叔孙通帮助朝廷建立了一套庄重威严的礼仪D.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据第二段可知,是高帝“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后,群臣才没有了尊卑礼法。【思路分析】考生对于需要读懂几个句子或是一段乃至全篇才能回答的这类概括题,比较犯难。其实,只要牢牢把握一点,就是找到信息源,进行比较、归纳、概括,也就迎刃而解了。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5分)

天之 道 其 犹 张 弓与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之 不 足 者 补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补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不足 以 奉 有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恃功 成 而 不处。(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THE END
0.《名人传》阅读训练题及答案最全面(精华版).pdf《名人传》阅读训练题及答案最全面(精华版).pdf 5页内容提供方:资料杂货铺 大小:86.87 KB 字数:约4.77千字 发布时间:2021-03-31发布于四川 浏览人气:154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名人传》阅读训练题及答案最全面(精华版).pdf 关闭预览 想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0330/7122135042003106.shtm
1.《名人传》名著阅读及答案命题思路:本题考点是名著阅读,以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为主要考察对象。 参考答案: (1)米开朗琪罗;贝多芬;罗曼·罗兰;《名人传》 (2)示例: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举行《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当高度耳聋的贝多芬出场时,他受到观众五次热烈地鼓掌欢迎。贝多芬在终场后感动得晕了过去。http://wenxue.yjbys.com/yuedudaan/69052.html
2.名人传的习题及答案6篇(全文)(2)我们试图在此为之立传的这些人,他们的人生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或是悲剧性的命运使他们的灵魂在肉体和精神、贫困和疾病的磨难中经受锤炼;或是目击同胞遭受不可名状的苦难和羞辱的折磨,从而使他们的生命受到摧残,心灵为之撕裂,使他们每《名人传》阅读答案日都在痛苦中受煎熬。他们的伟大固然来自坚强的`毅https://www.99xueshu.com/w/fileyabyyz5x.html
3.名人传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资源描述: 名人传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1、名人传的作者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 2、名人传叙述了( )国音乐家( )、( )国画家和雕塑家( )、( )国作家( )三位名人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崇高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3、贝多芬传是罗曼罗兰的得意之作,在文学领域内一直被奉为经典http://m.mayiwenku.com/p-7548162.html
4.【中考名著】《名人传》阅读题汇总《名人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1866~1944年)创作的人物传记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或译作米开朗基罗)(1906)、《托尔斯泰传》(1911)三部传记。被称为“三大英雄传记”,也称“巨人三传”。现已被选中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名著阅读。这本书也非https://www.360doc.cn/article/5315_722614545.html
5.《名人传》阅读训练题及答案一、填空题。 1.《名人传》的作者是罗曼·罗兰,他是20世纪享誉国际文坛的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是一位伟大的民主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有 “欧洲的良心”之称,他们另外一部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获19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2.《贝多芬》是一部人物传记,紧紧围绕贝多芬一生中取得的音乐成就,记叙了贝多芬的一生,https://www.360doc.cn/article/6085160_195534494.html
6.《名人传》试题含答案.docx《名人传》试题含答案.docx,《名人传》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1、《名人传》又称()。[单选题]* 《巨人三传》(正确答案)《三巨头传》 《贝多芬传》2、《贝多芬传》主要讲述了()国著名()贝多芬的故事。[单选题]* 法艺术家(正确答案)奥地利音乐家 德音乐https://m.book118.com/html/2022/1231/7062000044005030.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