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1866年生于法国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
他一生都在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着不屈的斗争。
他积极投身进步的政治活动,声援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并出席巴黎保卫和平大会,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真 题 链 接
我多希望你能常在我的身旁!你的贝多芬真是可怜至极。得知道我的最高贵的一部分,我的听觉,大大地衰退了。当我们在一起时,我已觉得许多病象,我瞒着,但从此越来越恶化……还会痊愈吗?我当然希望如此,可是非常渺茫;这一类的病是无药可治的。我得过着凄凉的生活,避免我心爱的一切人物,尤其是在这个如此可怜、如此自私的世界上!……我不得不在伤心的隐忍中找栖身!固然我曾发愿要超临这些祸害,但又如何可能?
走红的“致谢”教会我们对抗焦虑和悲观
①近日,中科院自动化所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在互联网“刷屏”,作者黄国平用毫无保留的真诚、不加修饰的朴实,道尽成长路上的坎坷与挣扎。一句“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支撑着“一路泥泞”中走过的作者,也看得读者眼角湿润,网友评价这是“现代版的《送东阳马生序》”。
②“致谢”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看到了对抗苦难生活的顽强力量。平淡如水的语言,波涛汹涌的生活。“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短短12字浓缩了求学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亲人先后离世的无助、拖欠学费的窘迫、无比脆弱的尊严,“雨天湿漉着上学”“夏天光着脚走在滚烫的路上”,纵使生命的残酷、生活的考验接踵而至,他依然耗尽心力争取在外人看来稀松平常的东西。“致谢”中的拼尽全力,让奋斗者拥有了共鸣,也让迷茫者重拾了信心。
③笔触的轻描淡写,反衬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和生活无法承担之苦,却传递着简单又质朴的价值观,“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努力终有收获”。在不少人寻觅和追逐读书意义、奋斗价值的当下,我们太需要一束明媚的光驱赶低头赶路的焦虑,需要一股坚定的力量告诉我们,读书是与命运作斗争的有效途径,知识的力量不一定在于功成名就,却在于教会我们如何与命运的波折相处、如何与生活的苦难相处。
④“致谢”的走红让人想到了为奋斗者树碑立传的《平凡的世界》,它引导青年走向更广阔的人生天地。路遥写道:“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致谢”给予年轻人的力量,是明知人生归宿是平凡也要拼命燃烧、逆流而上的崇高力量,它让我们重新审视对周遭的敏感、对理想的赤诚、对改变命运的渴望,勇敢走出茫然无措的焦虑和无能为力的消极悲观。
⑤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即便面对“许多不容易”,“致谢”中依然透着热爱生活的点滴光亮,“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如果下雨,保留节目就是用竹笋壳塞瓦缝防漏雨”,让人仿佛看到当年那个无奈却也知道苦中作乐的小孩。生活中有太多压力与不如意,即使走出大山走出贫穷,也会面临求而不得,面临成长瓶颈,在重压之下保有寻找快乐和意义的能力,才是生活不变的课题和生命恒久的价值。
⑥风雨之后定有彩虹,泥泞过后皆为坦途。“致谢”里有现实的冷峻,也有向上的温暖,有不言放弃、坚忍不拔的“我”,也有那些困境中伸出的“援手”。温暖的社会让人有不断趋光向上的动力,给人以努力生活的勇气,愿“致谢”的力量带给更多人走出困境、摆脱焦虑、摆脱悲观和消极的光亮。
每年清明节,固原市弘文中学都要组织学生徒步54千米,为任山河烈士陵园扫墓,这一传统已经延续了26年,活动发起人弘文中学原校长韩宏说“人生只要有一次这样的徒步经历,未来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畏惧困难。”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洒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
金额说明:按照所选试卷单价总和计费,不同身份的用户可在原价的基础上享受其对应权益(折扣或免费)
组卷网拥有组卷网、组卷商标,若您发现其他网站违规使用,欢迎您向我们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