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需要的朋友,可以mark起来。
- 自传 -
01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
《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
这四本书一一看下来,几十年的中国历史,在王鼎钧一个人身上发生,密集,贴己,真实。
《昨天的云》写得投入,全身心扎入那段历史,代入感强,读起来有劲。从《怒目少年》开始,写到当时事件,作者会评论,会审视,会以现在的目光重新总结。《文学江湖》最厚,却也最不经看,历史的密度稀释,没有第一部那样自然。
虽说这四本书分开来各有长短,但放在一起就力敌万钧。生命的厚度增加了文字的重量,历史与个人经验的交融,填补了课文里的缝隙。“滚动的石头不长青苔”,滚动的石头才会留下深刻痕迹。
02
《从文自传》
《从文自传》大体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顽童故事”,他少年时的种种经历,特别是逃学的趣事。
第二个部分,虽然也仍然是淡淡的口吻,但所经历的事情,却十分残酷与黑暗的:是一个少年,被迫走入更大世界,去求一个身份的故事;是一个人慢慢找到自己,确认自己的过程。
沈从文所经历的,当然与现在的年轻人所面对的世界完全不同。但是,年轻人的困惑、迷茫,还是一样的。就像他自己所说,读这本书,“可以明白,一个才质平凡的乡下青年,在社会剧烈大动荡下,如何在一个小小天地中度过了二十年噩梦般恐怖黑暗生活。”
沈从文的自传有一个特点:不渲染情绪。写自己的经历时,人很容易陷入某种情绪之中,容易自恋,自怜。但他没有那种自爱自怜,而是以一种冷峻又淡然的视角,把眼前的一切都看得清楚,写得明白。
03
《我要快乐,不必正常》
珍妮特·温特森的处女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是一本轻盈而沉重的书。通过书写,珍妮特尝试治愈身上的伤口。但这伤口太深,即使不断书写,仍然无法完全治愈。很多年后,她在整理父亲遗物时,找到了当年自己被领养的文件。这似乎是一切开始的源头,于是她开始寻找生母,并重新梳理自己的一生。
她将这一切写成了自传《我要快乐,不必正常》。这句话是对她养母的回答,也是对自己人生的回答。在她养母看来,快乐是不必要的,唯有正常才是值得的,但珍妮特不干,她的成长路径就是不断寻找快乐,探索人生的意义。
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珍妮特重述了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写到上牛津大学为止;后半部则是寻找生母的过程。
04
《活着为了讲述》
《活着为了讲述》出版于2002年,三星期内,这本书就在拉丁美洲卖出了一百万本。
不仅畅销,这更是一本让人着迷的书。虽然传记只写到作家出版第一本书前后,还有一大半的故事没有讲出。但是,所有该发生的都已经发生,对于任何作家来说,童年、少年的经历,永远是最重要的。日后马尔克斯的大部分小说,都在不断地回望和想象那些他经历,和没来得及经历的记忆。
《活着为了讲述》写的并非是一个作家的伟大功勋,而是一个穷小子如何成为一名作家的动人故事,在这本书里,他用每一个字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的作家应该怎样写作。
这本书里的每一句话都优美无比,特别是开篇第一章,他和妈妈重回阿拉卡塔卡,好像巫师降临,神迹显现。
05
《寻找家园》
《寻找家园》是回忆录,也是散文作品,全书分为三卷,一卷“梦里家山”,从小时候写到二十岁艺专毕业;
二卷“流沙堕简”,全书最吃重的部分,记述了反右、文革等多次运动中的遭遇,以及一路上相逢相识的人,此卷浩浩荡荡,一篇篇下来,高尔泰从二十岁的少年,变成了白发满鬓的中年;
三卷“天地苍茫”,写文革之后,高尔泰先后去北京,回兰州,又到成都、南京,莫名入狱,最后漂泊海外的经历。
- 传记 -
06
《伯林传》
去年读了不少作家传记,有一些虽然评分很高,但读起来其实只是资料的堆叠,没有更深刻的结构,和对传主的理解。有一些,文字还特别缠夹。这本《伯林传》真的是如沐春风,各个方面都特别好。
至于伯林的人生,并没有太曲折的经历,他很晚才结婚,婚姻幸福美满。他很早就进入牛津,学术之路一帆风顺,而且还享有国际名声。他没有系统的哲学理论,但他对于自由的捍卫,对多元论的提倡,在上世纪中叶,都非常重要,且拥有持续的影响力。非常推荐。
07
《存在主义咖啡馆》
因为加缪看的这本书,但在这本书里加缪其实并不重要,出场也不多,毕竟他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主义者。这本书主要写的是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萨特和波伏娃,以及围绕在他们周边的一群人。
相比于《加缪传》的缠夹,这本书的叙事真的太好了。每一章都清晰无比,主次分明,看起来神清气爽,如入其境,好像生逢盛世,也经历了那个时代。
论可读性这本书强很多。就算对哲学没啥兴趣,这本书也可以读得很过瘾。
08
《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
正是得益于作者投入的精力,大量的采访和档案的使用,有很多桑塔格的生活细节,第一次被如此细致地呈现出来。如果说这本书和《智性与激情》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作者不满足于写一个享誉全球的知识分子如何成功的故事。他把桑塔格放在一个分析的对象上,不是分析她的文学作品或评论文章,而是分析她的人格,她作为一个人的复杂性。
同时还可以看《智性与激情》《回忆苏珊·桑塔格》。
09
《邓小平时代》
这本书扩充了我对世界复杂性的理解。在书中,我们会发现,真实的政治是复杂而残酷的,甚至还充满随机性。我想,我们永远都需要对「应然」的热情,但也需要对真实世界的体察和理解。
说到这本书的书写,傅高义不仅呈现了大量材料和细节,而且结构也把握得很好。这本书虽说是写邓小平,但并不像传统的人物传记那样,热衷于去挖掘传主的童年故事。
对于我这种政治小白,确实很有一种扫盲的作用。
10
《陀思妥耶夫斯基 : 作家与他的时代》
大概因为那套书太厚了,所有了这个缩编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非常适合。这本传记,不仅是讲故事,更有对传主整体性的把握。读起来非常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