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刘**(实名认证)
IP属地:云南
下载本文档
贝多芬传主要内容概括《名人传·贝多芬传》主要内容(1—6节)第1节:主要描写贝多芬的外貌和神态特征。外貌描写强调的是贝多芬看上去给人有力量的感觉。“他眼中燃烧着一种奇异的力量,使见到他的人无不为之震惊”,“阔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真是狮子相貌”,“牙床刚劲有力,似乎可以磕碎核桃”。面部表情的描写写则突出忧郁而多变。“他脸上的表情总是落落寡合,仿佛患了‘无法治愈的忧郁症’”,“他面部表情常常变化,有时因抓住了突如其来的灵感,哪怕在大街上,那表情也会让行人吓一大跳”。第2节:介绍贝多芬的身世及悲惨凄凉中也有温馨的童年时代。贝多芬生于1770年,出身贫贱。父亲是一个庸碌的男高音歌手,有酗酒的恶习。母亲本是一个厨师的女儿,最初嫁给了一个官宦之家的侍从,丈夫死后才跟了贝多芬的父亲。贝多芬年仅8岁时,母亲就离开了人世。对于贝多芬而言,“从一开始,生活于他就是一声悲壮的战斗”。贝多芬从4岁就被父亲逼着练琴,“繁重的作业把他累得死去活来”。还在童年时代,他就患有“比病更折磨人的忧郁症”。17岁时便成了一家之长,既要照顾父亲,又要担负起两个弟弟的教育之责,“这些伤心事在他内心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贝多芬与埃奥诺尔及后来她的丈夫韦格勒之间有着终其一生的真挚友情。“更令人感动的是,后来三人年纪老了,但心灵的青春依旧,热忱不减当年。”故乡的莱茵河是贝多芬童年永远的温馨回忆,贝多芬一生都心系故乡。“尽管童年时代悲惨凄凉,但贝多芬忆起这段时日和儿时住过的地方,凄凉中依然透着一丝温馨。”“后来他虽不得不离开波恩,在维也纳这个花花世界及其贫困的郊区度过了几乎整整一生,内心却从未忘怀莱茵湖流域的故乡,还有那条汹涌澎湃的大河。”“他永远心系故乡,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梦想重返故园而未能如愿。”第3节:贝多芬离开波恩来到维也纳定居,受大革命的影响,贝多芬思想倾向共和。贝多芬深受耳聋病痛的折磨,但性格刚强不屈服。法国大革命爆发,“占据了贝多芬的心”,波恩大学是新思想的熔炉,贝多芬深受影响。后来贝多芬移居维也纳后,“言谈间贝多芬常流露出倾向共和的情绪”。施因豪森为他画的肖像精确地反映了他的当时的风采。从肖像可以看出,此时的贝多芬深受大革命新思想的影响,“他深知自己的价值,非常相信自己的力量”,他认为“我的艺术应该造福于穷人”。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不断加重的耳聋症便开始折磨他。刚开始他害怕别人发现,一直不告诉任何人。4年后他终于再也忍不住了,才把自己耳聋的情况告诉了他最好的朋友韦格勒和阿曼达牧师。耳聋症使贝多芬陷入悲苦的深渊,但并没能把贝多芬打倒。他也有青年人的无忧无虑快乐时光,他时常在对故乡的回忆中寻找慰籍。这些感情在他的作品中都有反映。贝多芬对爱充满着十分纯洁的激情,“他讨厌下流的谈吐和思想,对爱情的神圣深信不疑”。1801年(时年31岁),他钟情于朱列塔,爱情使它更深地感受到自己残疾和贫困的可悲。1803年,朱列塔另嫁他人,使高傲的贝多芬心灵受尽折磨,“贝多芬原已饱受疾病的推残,经此变故精神竟濒临崩溃”。他甚至写了遗嘱,想到过自杀。贝多芬此时的作品中反映了他内心的悲剧和痛苦。但贝多芬不甘屈服,他渴望病愈,渴望爱情,有些作品中也反映出他那压倒一切的坚强意志、不可抗拒的力量,反映出他那沸腾的生命力。第4节:贝多芬用作品讴歌大革命,其作品充满时代气息。受当时大革命的影响,贝多芬此时的不少作品“充满雄壮有力的行进和战斗的节奏”,“他所有的同情都倾向于革命”,深情地讴歌大革命。因此,他接连写出了多部史诗般的作品,当时的战争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也有反映。第5节:与特蕾泽为时不长的美好爱情,是他幸福的曙光。贝多芬在1799年就在维也纳认识了特蕾泽一家,并和特蕾泽的哥哥成为好朋友。那时特蕾泽还是小姑娘,对贝多芬已非常倾心。后来,贝多芬曾到特蕾泽家去做客,这时他们真正开始彼此相爱,并订了婚。这一年贝多芬36岁。虽然后来他们解除了婚约,但他们一生都彼此相爱。特蕾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还爱着贝多芬。贝多芬曾在1799年曾说“一想到她,我的心便像第一次看见她时那样怦怦直跳”,这一年他写了6支感人至深的曲子“献给远方的恋人”。贝多芬死前一年,他的一位朋友无意中撞见他边吻特蕾泽送给他的一副肖像边哭,像惯常那样大声说道:“你这样美、这样伟大,简直和天使一样!”和特蕾泽的相爱给贝多芬带来了难得的恬静,源自爱情的和解精神对他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他变得“精力充沛、积极乐观、很风趣、待人接人彬彬有礼、穿着讲究、对不知趣的人也很有耐心,甚至能让人误以为他耳朵并不聋”。虽然这爱情给他带来的恬静心境维持时间并不长,但爱情的美好影响一直延续了4年之久,这无疑能使贝多芬心神安定,有利于他的才华结出最丰硕的果实。第6节:贝多芬的光荣时刻。贝多芬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并且在作品中充分展示了他的力量。贝多芬的声誉达到巅峰,被视为欧洲的光荣。贝多芬1810年(时年40岁)又成为孑然一身。正值盛年的他“爱情没了,野心也没了,剩下的只有力量和对力量的陶醉,他需要运用,几乎豪无节制地运用他的力量”。贝多芬1814年声誉达到巅峰,一些反映战争和时代的作品尤其使他名噪一时。在维也纳的会议上,他被视有欧洲的光荣,连王公贵族也对他尊敬有加。在贝多芬1812年的时候,当时德国大文豪歌德的女友见过贝多芬,完全被震慑了,她说:“没有一位皇帝,没有一个国王像他那样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歌德想方设法结识了贝多芬,但他并不能理解贝多芬的心内世界,与贝多芬相处并不融洽。有一次他们一起散步,路遇皇室一家出游。这时歌德的做法是:甩开贝多芬的胳臂,站在路边,深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垂手而立,对皇室毕恭毕敬。而贝多芬并不觉得皇室有什么特别值得他尊敬的地方,他将帽子按了按,系好礼服的扣子,两手往后一背,径直往密麻麻的人群走去,那些皇室贵族包括皇后在内都和贝多芬打招呼。这事之后,贝多芬还不客气地嘲讽和批评了歌德一通。此时的贝多芬陶醉于力量和自己歌颂力量的才华之中。他说:“我是为人类酿造美酒的酒神,是我给予人类狂热的思想。”当时的拿破仑横扫欧洲战场,贝多芬说:“真可惜,我对打仗不如对音乐内行!否则我一定能打败他(指拿破仑)!”可见贝多芬感受到的力量之大。拿破仑的帝国在欧洲大陆上,贝多芬说:“我的帝国在空中。”书名:名人传作者:罗曼罗兰具体章节:贝多芬贝多芬传主要内容简介:讲了贝多芬一生创作的伟大钢琴曲优美词语:可怕至极、竭尽全力、细微差异、垂垂老矣、关系紧张、昼夜不停、嗡嗡直响、摆脱病魔、一丝不苟。句段赏析:1.人生是艰苦的,再不甘于平庸的人,那是一场无休止的战斗,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2.什么胜利可以和这场胜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