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的人文走向(精选七篇)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王学典在2016 年第2 期《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发文指出, 整个当下中国正在朝着更加本土化的方向发展, 近30 年来社会科学高速发展繁荣的局面正在告一段落, 而人文学术、特别是中国古典学术和传统文化研究正在从边缘重返主流。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要想走向世界, 必须和自由主义这个占主流地位的思想流派展开深度对话, 同时必须根据自己的基本原则去创造出一种高于自由主义的生活方式。当前儒学复兴的挑战性一是指向主流意识形态, 二是指向西方中心论, 三是指向现行的学科分类。因此, 儒学的生命力不是取决于儒学本身, 而是取决于中国道路、中国模式能不能最终取得成功。

作为技术发展的一种必然走向,技术的人文化有其阶段性:古代技术与人文的融合、现代技术与人文的分化以及后现代技术与人文的复归.其 3个阶段的特性突出表现为 3个字:艺、术、艺.技术的 3种形态与人文的.关系历经了艺-术-艺的发展过程,最终达到技术与人文的全面结合.

★ 技术经理年终总结

★ 化工厂技术经理竞聘稿

★ 提升教育技术课堂效率

★ 绵羊剪毛期管理技术

★ 梨树春季管理技术

★ 银杏秋冬季管理技术

★ 技术保密管理规定办法全文

★ 产品经理到底要不要懂技术?

★ 技术建议书

关键词:走向人文;语文教学;策略思考

我们都应当具有这样的思考,人文精神的失落必然会导致国民素质的下降。人文精神的形成与语文教学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就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也完全需要去比较努力地为学生的逐步走向人文做些比较认真的思考和实践。

一、走向人文的语文教学需让学生借助文本载体

一度时期,人们在语文教学中比较关注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所从事的语文学习都是些字词句章方面的训练,很少有学生凭借文本载体进行人文精神层面上的感悟。人们都以为,语文教学只要让学生能够掌握文本之字词句章方面的知识,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至于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心智水准,那有品德与生活的学科课程去得以完成。应当说这样的想法是比较片面的,这样的做法更是与新课程标准人才培养的需求格格不入的。所以,语文教学需要思考借助文本载体促使学生走向人文的问题,就是小学语文教学也需要对此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实践。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诗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是诗圣平生仅有的一首流传于今的快诗,学生是可以从诗歌的语言文字中读出诗人的快感,那学生是否就需要或者就有可能去利用诗言感悟诗人为什么能够产生这样的快意?回答应当是肯定的。所以,在教学中,不仅仅让学生从诗歌中产生这样的感悟,即杜甫是一个爱国诗人,在他的行为上体现出一种比较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还让学生比较有意义地感到,自身平时应当怎样体现出一种爱国的情怀。一个个学生便从杜甫的行为获取着这样的感觉,杜甫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那样的欣喜若狂。情感是那样的奔放,作为我们小学生的爱国,当在看到国家获取成绩,当在看到自己的社会获取进步时表达出自己的欣喜情感,也可以就是爱国的最起码表现,爱国形式是多样的。

让学生具有人文情怀,其人文情怀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让学生具有人文情怀,需要学生能够在一定意义上感到其人文情怀的需要建立在对窗外生活的广泛关注上。没有学生对窗外生活的广泛关注,那学生的人文情怀又从何体现?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去整体预习课文,学生便比较完满地知道课文讲的一件什么事,说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教学时,学生还从自己的整体阅读中抓住故事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进行思考,孩子们认为卖火柴的小女孩是那样的悲惨,作者笔下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所看到的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多是幻想而已,甚至就是完全意义上的梦想。 学生从这样的现实进行思考,安徒生之所以能够塑造出这样的形象?说明其对当时的社会是相当关注的,对处于生活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也是相当关注的。学生从安徒生的创作思想和行为比较有意义地感到,安徒生能够这样去关注社会和现实,可以说就是我们的楷模,我们应当从现在起,就对我们的周围多加关注。虽然人们的生活都有着比较充分的提高,但周围还有着不少的生活困难者;虽然在生活上我们不需要他人去帮助,我们不属于是最弱小的,但在我们的周围,最弱小的还比较多,有时还完全会立马出现那生活中的最弱小来。作为我们就应当首先伸出帮助这些最弱小的手来才是。

三、走向人文的语文教学需让学生进行体验实践

作为语文教学,为什么要去弘扬人文精神?又为什么要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得以文化底蕴的充实?最起码的都是在给学生做人打好地基,而且就是某些意义上的比较坚实的地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如果有厚实的底气,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学习、追求就会出现新气象。作为语文教学,就是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的走向人文,或者就是比较逐步地走向人文,光有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阅读感悟还不尽完美,还需要让学生不够得以比较广泛意义上的实践。比如和学生一起学习何其芳那《一夜的工作》,那是描写上世纪一代伟人、共和国总理周恩来的故事,故事从周总理一夜工作的环境和用膳的情形表现了周总理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和光辉的形象。让学生去感到共和国总理具有这样的形象应当还不就是完全意义上的目的,其关键也应当让我们的学生也能够崇尚这样的品质和形象。因此教学时我们不仅仅就让学生从“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的语句中,感到一位共和国的总理,在如此简单的陈设中工作是多么的不简单;也不仅仅就让学生从周总理在一夜的工作后,他吃的竟然是花生米,而且还是数的清颗数的花生米,去感到这是一位多么具有平民生活的总理。而是让一个个学生去做这样的思考,当今生活水准是这样的高,艰苦朴素的品质还是否就不需要?在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准时我们是否就不需要艰苦朴素?而我们在已经置身于小康生活水准和条件时,又怎样去艰苦朴素?不仅仅就让学生思考,更为关键的是让学生去做比较接近小学生生活方面的实践性体验。譬如,学生在学校学习感到十分舒畅,那就让学生去体验父母亲的田间劳作;譬如学生感到学习非常之轻松,那就让学生去体验建筑工人们生活。学生经过一定意义上的的体验,那内心上的感悟就显得那样的深刻。

参考文献

[1] 祁智.剥开教育的责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6.

[2]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改革开放30余年来, 在人文社会科学这个学术舞台上, 中国的高等院校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有了长足的进展, 与国际同行对话的能力也得到大幅的提升, 在“国际化”的努力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人文社会科学在国际舞台上的蓬勃发展与其背后的高校作者群有着必然的联系, 高产作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高校作者群的总体情况。因此, 研究高产作者个人基本信息、科研生产力等, 能基本上反映与国际接轨的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队伍的总体情况, 揭示各学科领域研究队伍的创作能力和研究水平。

本文以美国汤森-路透公司的主打数据库Wo S[1]中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SSCI) 、艺术与人文科学索引 (A&HCI) 为数据源, 凡作者地址字段出现“中国”和“大学”字样的即为检索命中文献, 时间跨度为1956年至2008年, 检索时间截止至2009年7月, 得到19680篇文献 (包括1997年后香港高校的相关文献) 。后经过对著者所在机构信息项的检查, 排除误检文献28篇, 最终得到文献19652篇。这些文献较全面地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者在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上发文的几乎全部信息。

笔者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 发现科研论文的作者署名存在诸多疑义, 如姓名 (名字缩写) 相同但却不是同一个作者 (比如:姓名缩写为LI, H的作者, 就有Li, Hong、Li, Hui等多达11种不同的拼音全称, 另还有大约10种未给出全称的隶属于不同机构的作者姓名缩写) ;即使是拼音全称相同的作者, 也有可能并不是同一个作者 (如Li, Hong, 其所属的机构就有人民大学、新加坡的Bristol Myers Squibb Co等, 并隶属于心理学和药学等不同学科, 故可肯定至少有两人同名) ;而姓名缩写不同的作者却有可能是同一作者 (如林毅夫 (LIN, JY;LIN, JYF) 等) 。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以科研作者名为对象, 对所搜集到的全部数据进行了查重、甄别和核实, 通过作者所在机构、汉语拼音全称、电子邮件地址、所属学科类别等对作者署名逐一进行了分析和处理:①汉语拼音全称相同、所属机构相同、电子邮件地址相同的即被视为同一作者;②仅有汉语拼音缩写、所属机构未明确标明的作者, 根据电子邮件地址、文献所属学科来判断是否为同一作者;③对仅有汉语拼音缩写、所属机构未明确标明、未提供电子邮件地址的或者拥有多个电子邮件地址的作者, 根据其文献所属学科、网上查找该作者的相关信息等来判断是否为同一作者。

在对作者姓名进行甄别的基础之上, 分别统计香港和大陆的高产作者 (澳门地区的高产作者并未入选) , 对高产作者的基本信息、文献影响力和学者影响力进行统计, 分析走向世界的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主要作者的创作能力和研究水平, 以便掌握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具体信息。

二、大陆地区高产作者分析

注:1.入选的高产作者按发文量由高到低顺序排列, 各作者的相关文献量见表3;2.作者年龄为2010年减去各作者出生年;3.“——”表示利用现有网络搜索工具未查得其个人相应信息, 故不列入下文具体信息分析中。

本文以第一作者发文为依据对高产科研作者进行了统计分析, 第一作者虽然不一定是课题负责人和通讯作者, 但是往往是科研合作中的最大贡献者, 也是任何正式发表的论文论著知识产权的归属者, 因此, 对第一作者的统计分析能更好地反映科研作者的科研生产力[2]。笔者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文量不低于8篇的科学家进行了身份辨别, 剔除工作单位不在中国的作者及外籍学者由于签约到中国高校所标注单位为中国的作者, 对剩余作者信息进行初步分析后发现, 这些作者的工作单位均在香港和大陆 (澳门地区的作者并未入选) 。本文抽取发文量不低于8篇的大陆作者和不低于20篇的香港作者各29位, 确定其为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高产作者。首先, 对入选的大陆地区高产作者分别从其性别、所在单位、年龄结构、文献时间跨度、所获最后学位以及是否有海外留学背景[3,4,5,6,7,8,9]等基本信息进行了统计 (表1) , 以便较全面地考察中国大陆地区高产作者的学术生命周期、科研生产力分布、学术研究领域、学术影响力、以及其他外在条件的优势等信息。其次, 对大陆地区高产作者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文的文献量、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h指数、g指数、文献类型、主要学科领域和主题等进行了统计[5,6,7,8,9] (表2) , 通过对其论文国际影响力信息的详细分析, 深入考察高产作者的科研水平和研究主题。

(一) 大陆地区高产作者基本信息分析

表1中的统计结果显示:

1.大陆地区高产作者的发文时间跨度在1983至2008年之间, 其中约78%的文献集中在2000至2008年之间。总文献量呈起伏增长态势, 2000年之前年度文献量较低, 最高至15篇;2000年度出现一个大幅度的增长, 之后虽有轻微的下降, 但是整体处于平稳的增长态势。

作者平均年龄约为49.79岁, 其中27位作者在33岁到64岁之间, 不高于40岁的作者约占高产作者总数的28.57%。有研究显示:人文社会科学优秀人才的成才高峰为40-50岁, 但是由于人文社会科学更需要知识和社会阅历的积累, 其优秀学术成果具有厚积薄发的特点, 优秀人才的学术年龄延续相对较长, 完成主要学术成果的年龄远高于50岁, 甚至可以延续至80岁之后[10]。据此可以推测, 大陆高产作者基本处于其学术年龄的上升期和高峰期, 在国际核心期刊上的发文量有持续增长的可能。绝大部分高产作者在未来几年之内依然会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主力军角色, 引领着大陆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潮流。

2.29位高产作者中, 除去在中国高校兼职的2位教授之外, 共涉及13所不同类型的高校 (所在单位统计以文献所署单位为准, 即官建成和李林所在高校分别统计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大学) 。高产作者在大陆各高校的分布呈区域化集中趋势, 科研生产力的分布不均衡, 主要集中在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北京及其附近省市, 而拥有一些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水平较高院校的地区如上海、江苏等省市以及广大西部地区有极少量或无高产作者出现;主要集中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实力最强的北京大学和一些师范类院校。另外, 一些理工科院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也拥有了一批与国际接轨的科研人员, 而国内综合类高校的高产作者数量较少,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表现欠佳, 亟待培养一批高科研能力的人才。

注:文献类型和学科主题后面的数字代表的是该文献类型或者学科主题所涉及的文献数。

3.男性学者约占77.78%, 依然是带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科发展的主要力量, 但是也已有女性学者对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化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4.获得博士学位的高产作者约占82.14%;有海外留学或者工作经历的高产作者约占78.57%。由此可以看出, 获得博士学位或者有海外背景的学者在优秀学术论文创作方面更具有优势, 他们较易直接与国际学者对话, 使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得到国际同行的承认, 推动国际学术研究的发展。

(二) 大陆地区高产作者科研生产力分析

衡量任何一个学者的学术研究能力与水平, 不仅要看其学术成果的数量, 也要考虑其文献影响力, 篇均被引频次、h指数、g指数正是反映学术影响力的方法之一。h指数最初是由美国物理学家Jorge Hirsch于2005年提出的用于评价科学家学术影响力的指标[11], h指数越大, 则科学家学术论文的影响力越大。g指数是评价科学家学术成就的指标[12], 在h指数的基础上考虑了科研人员以往被引论文的累积贡献和论文的被引次数, 是对科学家终身成就的动态评定, g指数越大, 表明学者的学术成就越大。三个指标相互补充, 更加全面合理的反映一个科学家的科研实力。

表2中的统计结果显示:

1.大陆地区高产作者人均发文13.97篇, 篇均被引频次6.11 (即总被引频次/文献总数) ;h指数为10的作者约占6.90%, h指数为5到10之间的作者约占37.93%;g指数在10及之上的作者约占27.59%, g指数在5到10之间的作者约占31.03%。大陆高产作者的数量虽然不多, 但是也拥有一批高学术水平, 在国际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 这些学者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拥有较高的篇均被引频次、h指数、g指数, 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另外, 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特殊性, 诸如文学、语言学等学科, 以及书评、诗歌等题材的文献被引较低, 此类作者的学术影响力则不能用一些定量指标来衡量, 而用在国际核心期刊上的发文量则能较好地反映这些领域作者的学术造诣。

2.共涉及文献类型9种, 即论文 (216) , 书评 (75) , 会议摘要 (55) , 会议论文 (26) , 诗 (15) , 编辑材料 (13) , 评论 (5) , 更正 (1) 。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评论[13]和会议论文[14]约占60.84%, 其中21位作者所发表的高水平文献超过其发文总量的一半, 有的甚至全为高水平文献。

3.相关文献不低于20篇的学科主题主要集中在心理学 (包括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语言学、语言和语言学、经济学、文学、人口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此外, 也有较多作者的文献涉及精神病学、亚洲研究、文学评论、人类工程学、情报与图书馆学、神经科学、运筹与管理科学、人类学、环境科学 (相关文献不低于10篇) 。大陆高产作者学术研究范围比较广, 并且在热门学科主题中都有造诣颇深的学者出现。

三、香港地区高产作者分析

了解香港高产作者的科研生产力情况, 对于国内大陆高校科研作者, 尤其是各领域的领军人物来说, 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本文将以第一作者身份发文 (1997年及之后被SSCI和A&HCI所收录的文献) 不低于20篇的29位作者作为分析对象, 对其科研生产力、学术影响力、所在单位以及主要的学科主题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

1.最高发文76篇, 人均发文30.79篇, 约是大陆高产作者人均科研产出量的2倍;篇均被引7.25次, h指数不小于10的有13人, 约是大陆同类学者的7倍, g指数不低于10的有19人, 约是大陆同类学者的2倍。

2.高产作者隶属香港大学 (10位) 、香港中文大学 (8位) 、香港城市大学 (5位) 、香港科技大学 (3位) 、香港理工大学 (2位) 、岭南大学 (1位) 等高校, 分布相对来说比较集中, 理工科类院校有少量的作者, 绝大多数的作者分布在人文社会科学较强的院校。

3.相关文献不低于30篇的学科主题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精神病学、公共环境与职业健康、老年学与老年病学、区域研究、文学、老年学、社会工作、交通、交通科技、地理等领域;相关文献不低于20篇之上的学科主题主要集中在语言与语言学、环境科学、卫生政策与服务、社会科学、环境研究、土木工程、康复、数学、多学科科学、临床神经病学等领域。

四、讨论

大陆地区绝大部分高产作者在未来几年之内依然扮演着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的主力军角色;作者的地域分布呈不均衡性, 主要集中在北京及周围的省市, 科研机构主要是人文社会科学实力最强的北京大学、师范类院校以及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理工科院校;男性学者依然是大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主体力量, 而获得博士学位或者具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的学者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国际对话能力。

大陆高产作者在国内及国际上都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个别高产作者的文献影响力及个人学术成就与香港高学术成就作者达到了同一水平, 但是整体来说, 无论是在发文量还是文献影响力以及科学家学术成就方面, 大陆高产作者整体要逊于香港高产作者;大陆高产作者所发表的高学术水平文献如论文、综述和会议论文较多, 科研实力较强;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心理学、语言和语言学、经济学、文学、计算机科学、医学、情报与图书馆学等领域, 而香港高产作者的研究则较多在心理学、医学、公共健康、交通科技等领域。

摘要:以美国核心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源, 收集了1956年以来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几乎全部的核心期刊研究成果。截取其中大陆和香港各29位作者作为高产作者, 并对大陆高产作者的基本信息、科研生产力和香港高产作者的科研生产力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 以期多角度地反映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的高产作者实况。

对语文教育来说,人文性就是灵魂,只有抓住人文性这一灵魂,语文教育才能活起来,语文作为一种工具才能真正显示其价值。具体可以这样操作:

一、语文文本

语文教育离不开文本,而任何优秀的文本都是人文精神的载体。打开人教版的九年制语文新教材,那一篇篇生动的文章,引领学生进入文学的天地:那里是浓缩了的人的世界,那里是对真善美的弘扬,是对假恶丑的鞭挞。如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第五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无论《风筝》《羚羊木雕》描绘的家人冲突,还是《散步》〈〈咏雪〉〉呈现的和美温馨,都可引发学生领悟如何建立家人之间乃至与社会人之间的和谐美好的关系。总之,优秀的语文文本总是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因此,语文教育在对文本使用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其人文教育的作用,努力通过教师、文本、学生三者间的对话达到使学生人文素养逐步提升的效果,这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语言学习

语言学习是体现语文工具性的主要内容。这看起来与人文性并无关联,其实不然。首先,语文文本中字词的使用,句式的选择,篇章结构安排以及各种修辞都是与作者的人文品质紧密相连的,即所谓内容(人文品质)决定形式(语言)。其次,研习各种语言表达的方式和技巧必须重视语言的人文内涵。语文阅读中对语言的理解和把握必须从内心依据出发,也就是必须扣住文本语言的人文内涵,结合读者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真正体会语言的妙处并从而不断提高语言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从语文教学策略的角度来说,语文教育必须抓住人文性这一灵魂,才能语文工具性、人文性达到统一的境界。

(1)单元眺望。新课标编写的教材多是主题单元。教师要能对单元主题所蕴涵的人文品质全面深刻地把握,并能在单元教学之前引领学生构建一个较高的人文思想平台。用天津市著名语文教师王根造老师的话说就是占领认识自我、人生、自然及社会的制高点,这样就能“一览众山小”。比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教师要能纵观全局,全面把握单元人文精髓——生命与理想,同时深刻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在于对理想的追求,而追求人生理想起码包含四个要义,即坚定的信念、伟大的智慧、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苦乐观。这样,学生就能登高望远,有利于他们对单元内每篇文章内涵的理解和体会。

(2)设境激情。教学具体的文章,教师必须能够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受到情感的激荡。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的情感态度乃至人生价值观都必将受到文本的感染、激活和提升。为此我们可以:①结合文本环境,创设生活情境,引起学生兴趣。如在教《济南的冬天》一文时,老舍给我们展示了济南冬天特有的温情。如小摇篮里的济南老城,人们并不着急春的到来,小雪后秀美的小山,不忍冻上的澄澈空灵的水;读来让人着实迷恋,然而学生却少了真切的感受。于是引导想象我们这儿的冬天是怎样的,感受到是冬天的什么。学生热烈踊跃发言,这样很自然地进入另一生活情境,又为文本的研究打开了一扇窗。②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情感怀境,使学生有情感的涌动。如教端木珙良的《土地的誓言》时,运用多媒体先播放《保卫黄河》,先创设一个情感平台,激发学生的情绪,这样引导他们进入文本,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从中受到熏陶。③结合文本主旨,创设冲突情境,让学生有感而发。认知冲突的产生,能够迅速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思考,快速进入文本,提供表达感受的机会,这样既掌握了知识,丰富了对文本的理解,又涵养了人格。

最后在此基础上,加强诵读,進一步体会其人文内涵。“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在诵读过程中,用心的学生自然会对文本的人文内涵把握得愈加深刻。

(3)品味语言。学生在教师引导帮助下与作者实行充分的人文对话,才能最终获得对文本语言的深切把握。语言作为人类使用的特殊工具,自产生以来,它就融入了人类的智慧、品德和对真善美的向往追求,它是一种具有灵魂的工具,始终是鲜活的、生动的、丰富多彩的。我们对语言的学习总是习惯使用“品味”,原因即在于此。例如我们可以在作业设置上体现工具与人文的统一。第一:利用语文新课程教材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的探究性题目,这些题目特别注意了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多样的阅读趣味。如七年级上册第14课《秋天》(何其芳的诗)文后第三题:将下面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景》这首诗与课文比较,说说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这些作业的性质是探究性活动,没有标准答案,而学生完成作业必须有自己和文本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通过同主题的类比阅读,可加深加宽和原文本的对话,反过来和原文本的对话又促进个体和新文本的对话,学生的求知过程并未因课堂的结束而结束,反而走进一个全新的对话世界;同时,又由于语言文字的不断积累,有利于对话的再次进行。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充分体现了探究性活动的特点和语文课程的性质。第二:利用教材选文的延伸迁移。学了《孔乙己》,可泛读《呐喊》,明白不止是孔乙己是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学了《音乐巨人贝多芬》,可以品读《名人传》了解更多的名人品质与人格魅力。新课程新大纲要求学生阅读量为400万字,而我们的学生能主动达到此目标的寥寥无几。把课堂内的探究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非常有效的手段,这既丰富了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更是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4)个性化写作。教育家魏书生在谈写作时强调:把作文教学和雕塑学生的心灵结合起来,就能收到一篇篇情真词切的充满新意的文章。可以说作文的源头活水就是雕塑学生的心灵。试想,没有对学生心灵的雕塑,没有对学生优秀的人文品质的培养,没有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自我发现、反省、激励和教育的良好习惯,一句话,没有学生充满活力的个性参与,单凭所谓作文技巧去指导学生作文,岂能有什么情真意切的好文章?基于这一理念,我们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让学生在开放中创作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抒生动的情感。

综上所述,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属性。在提倡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的大潮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更要将注重人文性的思想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要变语文教学的单一功能为知、情、意教育统一的多功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掌握语言规律,形成能力技巧的同时,与艺术作品的真、善、美产生共鸣,提高人文素质。那就让我们撑出文本这艘大船启航,演绎出人文的精美。

参考资料:

1.佳敏.研究型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上海:首届课程理论国际研讨会

2.《语文教学艺术导论》(新疆大学出版社,钱威主编)

自课改以来, 我一直在思考, 孩子学了那么多数学知识, 走向社会后还有多少人会直接地用到它?我们的教学能给孩子留下多少知识以外的东西?为了营造数学课堂的文化氛围, 我想到了数学史, 并将其付诸教学实践中。

片段一: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 与学生有这样一段对话。

生:是不是所有的圆, 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

师:你们真厉害! (介绍《周髀算经》“周三径一”的说法以及数学家祖冲之。)

师:自豪吗?是什么原因让祖冲之对“圆周率”这个问题如此执着?

生1:是圆周率的魅力。

生2:是人们对数学的热爱和追求。

生3:我们应该向数学家学习, 他们太伟大了!

……

数学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包含着成功的喜悦, 失败的沮丧;硕果累累的辉煌, 在黑暗中的苦苦探索。这些史料及文化意蕴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有很大帮助。

被誉为“数学之神”的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 我可以撬动地球!”始终给我们力量和勇气。华罗庚的人生信条“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 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鼓舞着众多学子去攀登科学高峰!因此, 我们教师有责任深挖教材的人文价值, 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美, 体会数学家为探索真理不畏困难的精神。我还在适当的时候, 将史料“编”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向学生娓娓道来。你一定会发现, 全班的学生都屏住了呼吸, 聚精会神地倾听着。这时, 一颗数学的种子已悄然落在了他们的心田, 一旦遇到春天的甘霖, 它一定会破土而出的。

片段二:我在给学生上练习课时, 遇到这样一题: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 你能估计出江苏省的面积大约是多少万平方千米吗?

生:我把江苏省看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再算出它的面积大约是1 0万平方千米。

师:你真有本事, 很好地运用了“转化”的方法。

生 (迫不及待地) :我还有更好的方法, 先精选一块重量、密度均匀的木板, 把不规则的地图剪贴在木板上。然后, 分别把这些图锯下来。用秤杆称出每块图板 (拼图) 的重量。最后根据比例尺算出1平方厘米的重量。这样就不难求出每块图板 (拼图) 所表示的实际面积了。

师: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我是在您上一次讲“阿基米德称皇冠的故事”时联想到的这个方法。 (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经说过:数学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是概念、公理、定理、定义、公式, 还是证明?诚然, 没有这些组成部分, 数学就不存在了, 但是, 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数学的核心所在。数学的核心应该是越过这些表面知识的内在问题、思想和方法。可以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思想是数学的灵魂, 方法是数学的行为。

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学生可能把具体的数学知识遗忘了, 但利用数学思想思考问题的方法将永存。而“数学史”在其中能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片段三:在教学《圆的面积》时, 我和学生曾有这样一番讨论。

师:我们将圆平均分成8份, 拼成了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图形, 你们有办法把它拼得更接近吗?

生:等分的份数越多, 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师:你们闭着眼睛想想, 是这样吗?

(我顺势引导学生推算出圆的面积, 但我还是隐隐听到下面的讨论。)

生1:怎么可能?

生2:“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 拼成的是近似的长方形, 怎么能说圆的面积和这个长方形相等呢?最多是约等呀!”

每次我只能用这样的话来搪塞学生:“无限接近就是相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对极限思想有所感悟的……”学生听了之后总是将信将疑, 为此我深感苦恼。怎样才能消除学生的疑问呢?翻开数学史, 将目光聚焦在公元前5 8 0年至5 6 8年之间发生的第一次数学危机。我把芝诺悖论中的故事介绍给我的学生:“阿基里斯是《荷马史诗》中的善跑英雄。奔跑中的阿基里斯永远也无法超过在他前面慢慢爬行的乌龟。因为他必须首先到达乌龟的出发点, 而当他到达那一点时, 乌龟又向前爬了。”这个悖论是讨论有限与无限问题的, 学生听后十分兴奋, 课后还查阅了不少资料。他们利用图形和极限思想证明了1/2+1/4+1/8+1/16+1/32+1/64+1/128+……=1。

片段四:在教学《比的意义》时, 我设计了一个“图形选美活动”。

师:今天,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4张不同形状的长方形图画框, 请你们欣赏 (如图) 。

师:为什么这么多同学喜欢 (2) 号和 (3) 号呢?

(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讨论中初步感知“黄金分割”的意义。)

学生接受这样的知识, 会更热爱数学这门学科。德国数学家弗希纳做过一次别出心裁的试验, 他召开了一次“矩形展览会”, 会上展出了他精心制作的各种矩形, 并要求参观者投票选择各自认为最美的矩形。结果长与宽之比为0.6 1 8的矩形被认为是最美的矩形。

一、禁闭中的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戏剧在西方剧坛占有一席之地,主要应归功于萨特。他的戏剧作品尤以《禁闭》影响巨大。《禁闭》是一出哲理意味极浓的名剧,场景被规定在地狱之中的“一间第二帝国时期的客厅”,剧中人是三个死后相聚在一起的鬼魂:战争中临阵脱逃,被枪毙的加尔散,同性恋女人伊内斯,还有溺死亲生孩子的色情狂艾丝黛。他们都具有双重人格,既是施虐者又是受虐者。三个鬼魂的关系体现了萨特关于人与他人关系的哲学思考,以荒诞的形式指明自由对我们的重要性,即以行动改变行动的重要性。

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存在先于本质”,二是“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三是“自由选择”。《禁闭》作为萨特存在主义哲理剧的代表,遵从了这三方面的原则——三位主人公出现时都已“死去”,因而本质也被固化,也就可以对其一生进行判定。三个鬼魂间的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的关系,就是一种存在关系。人总是把“他人”看成一个客体,这就粗暴地剥夺了他人的主体性。把活生生的人变成了“物”。萨特还认为,他人的目光不仅把“我”这个自由的主体变成了僵化的客体,而且还迫使“我”多少按他们的看法来判定自己。于是,我努力把我从他人的支配中过来力图控制他人,而他人也力图控制我。自我被地狱禁锢着,但是无论哪种禁锢,最后都归于自身而非外在的东西。萨特正是通过“他人就是地狱”这一主题,明写“他人地狱”,实指“自我地狱”,希望以此方式呼吁人们不应作恶,鼓励人们以拥有的自由权力为武器打碎地狱,自我拯救。

萨特并不认为这种互相敌对的人际关系困境无法摆脱,他说,“他人就是地狱”,这句话总是被别人误解,人们以为我想说的意思是,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时刻都是坏透了的,而且这永远是难以沟通的关系。然而这根本就不是我的本意……解脱的道路在那里呢?我们可以看到,剧中密室的门打开过一次,加尔散有过出去的机会,只是因为他执意想从伊内丝那里,通过她的审判来获得自由,才失去了机会,使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他已经死亡,无法再通过采取行动来决定自己的存在,只有通过自我选择才能获取自由。加尔散要说明自己不是胆小鬼,只有通过勇敢的选择、和行动来证实,寄希望于他人的谅解和拯救,只能是一种欺骗,结果只能是永陷地狱。萨特曾强调,《禁闭》中的人物都是死人,而我们却是活人。不管我们处于何种地狱般的环境中,我想我们都有自由去打碎它。在此,萨特用存在主义的理论为我们指出了自由之路,那就是人的自我选择。

二、对“自由”观念的演绎

萨特对自由作了明确界定,“自由不是任何存在,它是人的存在”,可见,自由在萨特学说中是指一种对人存在的意识,具有一种意识形态的性质,其要旨在于选择自我。所以,“捍卫自由”就要“敢于面对自己的主体意识。”萨特一生都在为人类自由而斗争,他反对一切“唯艺术论”,认为文学就是一种“介入”,文学的本质是自由。萨特写作《禁闭》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和资本主义政治危机相互交织的“境遇”之中,社会上,灾难重重,中小资产阶级感到绝望。面对现实作家不禁发出一连串的疑问:人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的存在环境是什么?最后他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理论中找到了答案:世界本来就是荒诞的,因为人生也是荒诞的,没有意义的。因而,他的存在主义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世界是荒缪的,人生是痛苦的。”

萨特意识到文学创作也是一项社会活动,提出了作家是社会代言人的思想,他创办现代杂志,试图用存在主义哲学观研究社会、政治、和文学。《禁闭》通过三个鬼魂的眼睛透视了“自我与他人,禁锢与自由”的关系。他认识到个体自由的问题必须同社会问题结合起来才有现实的答案。萨特在晚年认识到“自由”并非是“绝对的”,“无规定性的”,而是有限度的。萨特注重精神层面的主体性追求和现实层面的实践性介入,因此建构了一种与时俱进的艺术与美学理论批评体系,融入其间的既有作家创作的主体性宣扬,又有“介入生活”的文学功能的阐释,贯穿始终的红线是“自由”。“自由”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是他全部文学艺术理论批评的依据。

三、《禁闭》中的人道主义艺术实践

在萨特看来,对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恢复人的“存在”,进行“自由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存在的价值。他主张“人自己的存在由人自己决定”,认为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能够绝对的“选择”造成他自身,宣称“存在先于本质”,对二战后的法国文学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戏剧中,我们可以看出,萨特的哲学是一种行动的哲学:如果一个人走上了敢于行动和富有勇气的道路,他就可以看作自己灵魂的绝对主宰。只有行动,才能改变。而萨特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体系与思辨的大师,而且善于把他的人道主义的哲学观念带进人的生活,与人的生存状态活生生地结合起来,与他的文学艺术实践结合起来。他哲学思想的核心“自我选择”已发展成为一种生活哲理,影响着二战后一代人。

萨特的文学观具有强烈的倾向性,诸如反对不义战争,反法西斯,反种族歧视等。萨特试图从自由中找到支持抵抗因素,以唤醒法国人民的精神,重塑已被异化的人性,使人类真正的到解放,重获自由。战前,萨特思想的重心落实在个体的自由上,所以,他自身的思想发展,一直停留在灰暗之中。战后,他试图将个体和人类结合到存在主义的理论体系之中,开始摆脱“孤独个体”。他首先指向了人道主义,写下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萨特继承了西方文学中的人道主义,自由主义原则,并将这些原则归入存在主义哲学中,也体现了萨特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对人类幸福的热烈期盼。他并不是借着文学作品单单的阐释自己的哲学体系,而是要为全人类指出一条光明大道。萨特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加尔散、伊内斯,无论善恶,其命运都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善的选择未必走向天堂,但恶的选择必然沦落地狱,从而为深陷“地狱”的人们指出一条自我拯救之路。所以,萨特自己说“我是从道德方面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因此,萨特被称为“人类20世纪的良心”。

总之,萨特从哲学本体论角度上演绎了“自由”这一概念,肯定了自由选择对于人的本质的重要性。激励我们创造一个更加自由的家园。而因为对人类大众的爱和同情,他的哲学体系与人道主义合二为一。他继承了西方文化中的人道主义,并将它与自由主义相联系,并加以创造性的发挥,使其哲学体系自成一格,并在人类哲学史与美学史上大放光彩,成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摘要:萨特作为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其戏剧也贯穿着自由存在的哲学观念。他认为人生有许多禁锢和障碍,但我们可以以自由意志,来突破它。只有达到选择和行动的自由,才能实现个体和人类的自由,他继承了西方文学中的人道主义和自由主义原则,并将它们纳入存在主义哲学体系中,使自己的哲学独具特色,成为指导人们走向自由的参考准则。

关键词:存在主义,禁闭,自由,人道主义

参考文献

[1]张月楠.禁闭[J].当代外国文学,1980(1).

[2]萨特,著.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译.三联书店,2007.

[3]仵从巨.他人即地狱《禁闭》的意思[J].域外视野,2007(12).

[4]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THE END
0.《名人传》罗曼·罗兰一、框架 - 书名:《名人传》罗曼·罗兰 - 作者介绍:罗曼·罗兰是法国著名作家、音乐评论家。他出生于法国克拉姆西小镇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对音乐和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罗兰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目睹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这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和平的渴望。他的文学成就斐然,凭借长篇小说https://www.jianshu.com/p/e31ee6bbc555
1.《名人传》《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人物传记作品,也是其经典作品,包括《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贝多芬传》。于1903年1月首次出版。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生于法国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https://www.meipian.cn/513jn3zf
2.名人传(法)罗曼·罗兰《名人传》是罗曼•罗兰所著《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的合称。罗曼·罗兰通过三人对命运的斗争,塑造了英雄主义的个人模式,敢于挑战无法挑战之事便是英雄。 罗曼·罗兰个人的经历对其创作有巨大的影响,因此《名人传》实际上讲述了四个人的经历。如作者和妻子的离婚经历,可能使作者产生三人破https://www.jianshu.com/p/456daf2e89ec
3.名人传1、名著背景: 作者罗曼?罗兰,20世纪上半期法国著名人道主义作家和社交活动家。20世纪初,为名人作传,三部英雄传记是《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19xx年因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著名的反战主义者。《名人传》是《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https://www.fanwen118.com/info_30/fw_4357868.html
4.名人传简介名人传简介1 《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传记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 《贝多芬传》:贝多芬1770年12月17日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http://www.unjs.com/w/405744.html
5.贝多芬说课稿七、作业设计: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 贝多芬说课稿3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贝多芬应邀参加一个音乐会,在音乐会上受到亲王的侮辱,愤然离去的事。通过这篇课文使学生了解贝多芬倔强的性格。 设计理念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中段教学的要求,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确立以抓住关键词、重点段进行https://www.fwsir.com/ziliao/html/ziliao_20240125180823_3643194.html
6.小学3年级美术课件资料11篇(全文)1、是公元1世纪由古希腊人普林尼所著《博物志》; 2、2世纪成书的《希腊周游记》,作者 鲍萨尼阿斯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 瓦萨里 著 《艺苑名人传》,1550年完成,自奇马布埃 以后的画家、建筑师及雕刻家,开创了 列传体 美术史。 瓦萨里 被称为 美术史之父。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j9y7704o.html
7.浅读《万历十五年》谢含煜取得历史博士学位后,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1967)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曾先后编著《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等多部影响较大的著作。https://goldcopyright.com/Work_Show.php?theId=23622
8.《骆驼祥子》优质公开课教案设计及板书(精选5篇)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20世纪30年代就成为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短篇小说集《赶集》等。其《骆驼祥子》问世后蜚声文坛,曾先后被译成十几种外文。40年代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https://mip.ruiwen.com/wenxue/luotuoxiangzi/64888.html
9.斯日张元珂:2022年度中国传记研究发展报告专题2022年6月16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传记研究中心举办第九期传记论坛,邀请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成军教授作题为“中西古典时代传记史学观念之比较 ——以司马迁《史记》与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为例”的讲座。王成军教授从如何体现人在现代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个现代历史学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入手,以中西两大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526/c457545-32695110.html
10.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范文也可以在教室的一角成立一个文明墙角,在这里可以放一些杂志、名人传、报纸、生活小知识等,让学生在休闲之余也可以积累素材。其实,积累素材也并不是一味地关注生活,也要多读读书、多看看美文、美句,并把他们摘抄下来。有时候学生在生活中关注的事情想要运用在写作中,却没有运用到优美的语句,这样也不能为学生的作文增加美感,但当学生把这两个方面都 https://www.gwyoo.com/haowen/68044.html
11.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2、设计理念: 课外阅读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事的主体活动,它以学生主体的和谐发展为旨归,其理论意义在于明确课外阅读的作用和意义,以及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要性,从而让课外阅读有效而充满活力。学校应为师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教师应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书目,授予学生课外阅读的技巧,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以有效地指导https://xiaoxue.ruiwen.com/jiaoxuesheji/290623.html
12.慕课推荐|湖南师范大学郑燕虹教授主讲:中外比较文学研究专题10.1《名人传》与《史记》的同10.2《名人传》与《史记》的异10.3《名人传》为何没能像《史记》那样垂范后世? 11.冉毅:潇湘八景诗画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11.1八景图缘起11.2大休正念的八景诗11.3潇湘八景诗画的感召力11.4求变进取的精神 12.高荣国:19世纪俄罗斯作家眼中的中国 http://peixun.hunnu.edu.cn/info/1033/3239.htm
13.吴忌︱古典主义的现代艺术批评——评贝洛里《现代画家、雕塑家和本文原刊于《文艺研究》2023年第6期摘 要作为贝洛里最具代表性的著作,《现代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传》一书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传记写作来佐证艺术的最高准则,即理念来自自然又高于自然。贝洛里改写“理念”概念,构建出从理念、艺术美、自然美到自然的等级秩序,以此反驳当时的样式主义和自然主义潮流。他将古物学的背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451558/
14.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通用30篇)今天教学了第四课《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三作家》。课前布置了预习,也要求同学们课后看《名人传》,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 课堂上,我首先检查预习情况,指名上台板演生字新词的注音解释,我到学生行间检查其它同学的预习情况。我感觉有的同学在躲避我的眼神,有的同学我一到他的前面,就赶忙把书https://www.diyifanwen.com/fanwen/jiantaoshu/12609965.html
15.历史读书笔记摘抄汇总十篇如教学《夹竹桃》一文,我设计这样理念: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引导学生抓住语言表现力强,抒发作者强烈感情的重点词句,以此为切入点,引学生透过语言表象看语言本质,使受到情感感染,实现“工具和人文的统一”,让技能习得与人文生活素材感悟的有机融合。我从第一自然段入手,领学生充分接触并整体把握文本,理清文脉。启发想象,理解https://www.xueshu.com.cn/haowen/44825.html
16.【精华】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十篇5、概括贝多芬给你的总体印象:独立坚强,严肃善良、热爱自然、酷爱音乐、不屈服于厄运。课后阅读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和以贝多芬为原型创作的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你会受到心灵的震撼与洗礼。 五、感悟名人 1、作者为什么称贝多芬为“音乐巨人”? 信念、巨人、贝多芬 https://xiaoxue.ruiwen.com/jiaoxuesheji/207758.html
17.·普作品·普简介·普作品大全图书包含科技、自然科学、艺术和社会科学三大领域的通识性知识,是基于课内学习理念推出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分级读物,能同步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力。 故事由 牛津阅读树 作者执笔创作 多学科知识,培养跨学科思维和能力 同一主题,故事和百科配对阅读(3-14级),均衡发展阅读能力 配项目活动Project,符合新教材理念,培养探究 https://www.dangdang.com/author/%A1%A4%C6%D5_22
18.文艺复兴学者韦斯帕夏诺在其名人传中盛赞科西莫的业绩,并谈到 “他良心不安,因为他的一部分钱来路不正 ”,在教皇建议下,科西莫斥巨资建造了一座修道院。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教有利于商业发展 B.资本主义引发教会世俗化 C.教会开始推销赎罪券 D.人文主义与宗教信仰并存 组卷: 63次详情加入试题篮收藏评论 4. (2024https://zujuan.zxls.com/Special/SpecialMingCiView.aspx?Key=%E6%96%87%E8%89%BA%E5%A4%8D%E5%85%B4
19.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可以说很多作家都以自身家庭故事和自己成长经历创作,趣味性强,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诸如《傅雷家书》《名人传》等励志型作品都可以成为教师的推荐对象,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群文阅读组文方式灵活,不拘一格,教师可以不同的选文里自由组合,达到拓展强化、完善增补、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目的即可。但是选文时目标要明确,根据http://www.unjs.com/lunwen/yuwen/20220722131440_5325015.html
20.提升阅读教学品质教育论文(精选15篇)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兴趣、爱好来推荐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初一学生可推荐《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童年》《昆虫记》等,初二学生可推荐《爱的教育》《鲁滨孙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初三学生可推荐《名人传》《水浒传》《简・爱》《三国演义》等,这些作品适合不同学段的学生阅读,能https://www.hrrsj.com/jiaoxuelunwen/qitalunwen/394630.html
21.名人传(语文“名著导读”经典·八年下。大语文理念打造:思维导图+《名人传(语文“名著导读”经典·八年下。大语文理念打造:思维导图+名家译注+知识拓展+彩色插图)》,作者:名人传(语文“名著导读”经典·八年下。大语文理念打造:思维导图+名家译注+知识拓展+彩色插图)罗曼·罗兰著,傅雷译 著,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ISBN:978753http://product.m.dangdang.com/11469050330.html
22.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12篇(全文)如果说在释教东传之初, 这类型作品还显示出生涩的佛理痕迹, 那么到了唐代, 一些著名诗僧的诗歌创作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与文人诗歌难分轩轾的境界, 如王梵志、齐己、贯休等。通过对其文本进行分析、比较, 作者既指出了这些作品中深蕴的佛教思想, 又列举其创作特征, 详解其审美特色, 从而很全面地揭示出佛教与https://www.99xueshu.com/w/ikeykpn8dm8e.html
23.教师读书笔记集锦[15篇]也从一个个成功的教学案例弄明白: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牢牢抓住语言这条根。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固然重要,但若失去语言这条根,也就失去了语文学科的个性,失去了个性也就毫无价值可言,因为事物的价值大多附着在其个性上。在这本书中认识很多的语文名师,深深被他们的教学思想吸引。 从这本书,走进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的xxx方寸田园xxx。通过反复深读http://www.qunzou.com/duhougan/dushubiji/1856396.html
24.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6年参考书目往年考试题目等信息B、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6年招收专业型研究生总体情况介绍:2个专业型学科招生,其中教育硕士招收专业方向为学科教学(美术);另外一个学科艺术硕士(美术)招收方向1美术教育、方向2油画版画国画等美术创作以及方向3新媒体艺术专业的研究生,其中方向3新媒体艺术专业适合视觉传达设计、游戏设计及环境艺术设计的本科生报考,新https://art.ccnu.edu.cn/info/1118/1752.htm
25.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总结以及来年工作计划(精选12篇)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https://www.diyifanwen.com/fanwen/jiaoxuegongzuojihua/8908447.html
26.RenaissanceBooks的作品RenaissanceBooks的书1550年,瓦萨里在其《艺苑名人传》中,正式使用它作为新文化的名称。此词经法语转写为Renaissance,17世纪后为欧洲各国通用。19世纪,西方史学界进一步把它作为14至16世纪西欧文化的总称。西方史学界曾认为它是古希腊罗马文化艺术的复兴。 5作品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https://www.kongfz.com/publisher/RenaissanceBooks/int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