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2024修订)第五单元名著导读《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设计意图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信息提取与整合能力,通过对《昆虫记》中科普信息的筛选和归纳,培养其科学阅读素养。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对科普作品中的观点进行独立思考与评价。
4.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通过阅读《昆虫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索欲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的生平及其科学探索精神,以及他对昆虫世界的独到见解。
-科普作品的特点,如语言准确、逻辑严密、信息丰富等,以及如何从科普作品中获取有用信息。
-通过阅读《昆虫记》中的具体案例,如“蜜蜂的舞蹈”、“蜘蛛的捕食技巧”等,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
2.教学难点:
-理解科普作品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如“复眼”、“内耳”等,这些术语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较为抽象和难以理解。
-举例:在讲解“昆虫的视觉系统”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模型,对比人类与昆虫的视觉差异,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复眼的构造和功能。
-分析科普作品中的科学探究方法,如观察、实验、推理等,这些方法在文本中的运用可能不易被学生察觉。
-举例:在讨论“法布尔如何研究昆虫的行为”时,通过案例分析法布尔如何设计实验、记录数据,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步骤和方法。
-掌握科普作品中的逻辑结构和论证方式,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
-举例:在分析“昆虫记》中的某一章节时,指导学生识别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探讨论据如何支持论点,以及论证的合理性。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昆虫记》八年级上册(2024修订版)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
3.实验器材:如有涉及观察昆虫的实验,准备放大镜、昆虫模型等。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展示一张昆虫的图片,如蝴蝶,并提问:“你们对昆虫有什么了解?有没有观察过它们的生活?”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昆虫记》,这是一本关于昆虫的科普作品。”
2.讲授新课(20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法布尔的生平和《昆虫记》的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师通过展示《昆虫记》中的具体案例,如“蜜蜂的舞蹈”,讲解科普作品的特点和如何从作品中获取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科学探究方法,如观察、实验、推理等,并讨论这些方法如何帮助法布尔研究昆虫。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科普作品中的逻辑结构和论证方式。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选取几个专业术语,如“复眼”,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些术语,并讨论它们在昆虫生活中的作用。
4.课堂提问与师生互动(10分钟)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法布尔的哪些科学探究方法可以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将科学探究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师再提问:“科普作品与小说等其他类型的书籍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科普作品的特点,强调其语言准确性和逻辑严密性。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与同学们进行讨论,教师给予指导和解答。
5.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科普作品阅读的重要性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师布置作业:阅读《昆虫记》中的一个章节,并写一篇短文,介绍你最喜欢的昆虫及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