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法布尔以及《昆虫记》的赞誉颇多:法国诗人罗斯丹说“这个大学者像哲学家一般地去思考,像艺术家一般地去观察,像诗人一般地去感受去表达”;巴金说“以人性观察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周作人说“法布尔的书中所讲的是昆虫的生活,但我们读了却觉得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这些赞誉无不指向《昆虫记》的内容和形式,用文学的形式表达科学的内容,显得趣味非凡。
智趣
智趣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昆虫的知识,二是作者获得昆虫知识的方式。
作者介绍了昆虫的外形和习性,有的颠覆了人们的认知,有的填补了人们的空白。蚂蚁的勤劳和蝉的懒惰随着拉封丹的寓言深入人心,可是法布尔还原了真相。根据法布尔的观察,蚂蚁是不劳而获的窃贼,蝉才是宽宏大量的受害者。干渴的夏日,蝉用尖细的小嘴钻透细枝树皮吸取汁液,蚂蚁闻讯而来,先是舔食渗出的汁液,后来就开始合谋驱赶蝉,扯蝉翼尖,爬上蝉背,挠蝉触角,拽蝉吸管,迫使蝉离开。在蝉死去或一息尚存时就撕扯蝉,将之成为储存的食物。和法布尔一样研究动物行为习性的行为学家劳伦兹曾愤怒地批评一些文学家坐在书斋里臆想,凭着自己的好恶随意给动物穿衣戴帽。法布尔认真地观察,细致地描述,流言不攻自破。囊萤映雪中的囊萤是不可能的。因为萤火虫的光不具有较强的照射能力,一只萤火虫照亮的范围很小,一群萤火虫杂乱无章地聚集在一起,成了模模糊糊的一片。
更多的是,他在书中介绍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昆虫习性,令人大开眼界。螳螂、朗克多蝎、金步甲同类相食。绿色蝈蝈喜食昆虫,特别喜欢吃蝉的肚腹,还荤素搭配,餐后吃点水果。蟋蟀用带齿条的琴弓和振动膜发声,弓上的一百五十个三棱柱齿与左鞘翅的梯级互相啮合,使四个扬琴同时振动,下方的两个扬琴靠直接摩擦发音,上方的两个则由摩擦工具振动发声。屁股上挂着小小灯笼的萤火虫竟然是食肉动物,通常的猎物是蜗牛。萤火虫有两片呈钩状的颚,锋利无比,细若发丝,弯钩上有一道细细的小槽沟。它用弯钩轻轻击打蜗牛的外膜,将毒液注入蜗牛体内,使之昏死过去,并液化猎物的肉质,将汁液吸入肚里。舍腰蜂喜欢将巢安在炉灶、烟囱等温暖的地方,用软土建筑,以蜘蛛为食;黄蜂则不然,在地穴里,在杨柳的树孔中,在空的谷仓里,用一种薄而软韧的木头屑做,一层层互相叠起来,中间有宽阔空隙,空气停止在里边不动,保持家的温暖,富有物理学和几何学原理……
这些不为人知的昆虫习性法布尔是怎么发现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胡适先生所倡导的治学方法,具体到法布尔就是探究推理,实证建构。如他发现实验室一只雌性大孔雀蝶破茧而出后,吸引了一群群雄性大孔雀蝶在漆黑的夜晚从遥远的地方披荆斩棘而来。他开始探究雄性大孔雀蝶夜间飞行靠什么器官来探寻信息。是不是触角呢?提出这个假设后,进行探究推理。用剪刀剪掉八只雄蝶的触角,两只死了,六只飞走。将钟形罩和雌蝶换了位置。夜晚再次飞来的二十五只里,有一只剪去触角的。无法确定触角的导向作用。又做一次实验。将二十四只新来的剪去触角,先剪去的那只剔除,它已经奄奄一息了。这二十四只里有十六只飞到外面,八只精疲力竭。第二晚,从飞来的七只里没有发现触角剪掉的。这一结果似乎表明剪去触角是较为严重的事。但法布尔没有放过疑点,小狗割掉耳朵不敢在同类面前露面,蝴蝶是不是也是如此。这就看出法布尔推理的严密性。实验继续。第四天晚上,将新来的十四只前胸的毛拔掉少许,目的是做标记。这次没有出现奄奄一息的情况,全部飞回野外。从飞来的二十只蝴蝶里,发现两只拔过毛的。前天剪去触角的一只也没发现。结论是:无法发现触角的作用。大孔雀蝶被强烈的交尾欲望耗得精疲力竭。这个实验过程我们用图表更直观。
假设求证推理,在新的推论基础上再求证推理,变换条件再次探求,过程客观,推理严密,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法布尔就是从现象中发现问题,引导自己一步步探求,有时竟要花上几年时间。如他在寻找大孔雀茧的过程中发现住所附近罕见,推测此前的雄蝶离住所很远的地方飞来,从而产生它们是如何获得雌蝶的信息的疑问。为了这个疑问,他探寻了四年,和居里夫人四年如一日提炼镭一样。也许有人觉得法布尔对昆虫习性的研究和居里夫人的发现不可同日而语。诚然,科学研究的价值有大小,但其间的科学精神智性光芒是一致的。
情趣
如果说智趣主要《昆虫记》的内容以及探寻内容的方式,那么情趣就是表现内容的形式以及作者的情怀。
通常介绍科普知识的作品呈现的是知识本身,如果对此类知识不感兴趣,读者会感觉单调乏味甚至读不下去。可旨在介绍昆虫知识的《昆虫记》却风靡全球,和它的表现形式息息相关。《昆虫记》被称为“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诗”指文学性的表达。英国评论家伊格尔顿认为:我们所说的“文学性”,一定程度上就是指用怎么说来衡量说什么。文学,就是与内容与表述内容之语言密不可分的作品。语言,不仅仅是表达现实和经验的工具,它也参与塑造现实和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昆虫记》怎么说和说什么密不可分,怎么说塑造说什么。它采用叙事的形式说,详细叙述自己观察发现生疑探究的过程,生疑的过程其实就是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参与其中,乐此不疲。如《金步甲的婚俗》,作者抓住一只鞘翅末端受伤的金步甲,放到自己饲养的 25只一起,第二天发现它被同室者掏空了肚腹。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为什么把受损的同胞吃掉呢?是因为伤者必须被结果的约定俗成吗?还是为了彻底解除它的痛苦?或是它的受伤诱惑了同类?随后,又有一只金步甲死去,从迹象来看,死前处于正常状态。随后,又有金步甲被害,死状相同。稍后,惨案不断发生。就像福尔摩斯探案一样,吸引人一探究竟。终于看到一只雌金步甲咬雄金步甲的肚腹末端。随后不断看到雄性死于雌性之口,最后案情大白于天下,原来是金步甲的婚俗,雌性和雄性交配后将雄性吃掉。层层设疑,步步惊心,真相出人意料。读者饶有兴趣地获得了关于昆虫的知识。
“以人性观照虫性”,在法布尔眼里,昆虫世界就是人类世界,语言表达拟人化。对昆虫的称呼人性化:新生儿,未成年,新娘,新郎,爸爸,妈妈,外婆,这些对人的不同年龄段的称呼全都安在了昆虫身上;囚徒,盗窃者,强盗,猎物,热心的同伴,合伙人,主人,帮忙者,女面包师,小伙计,建筑师,暴君,亡命徒,看门人,富含褒贬色彩的称呼令人忍俊不禁。对昆虫的外形描写拟人化:身材小巧玲珑,穿戴庄重光鲜,瘦弱,苍白,服装高雅,朴素大方,长袍,外衣,领带,破布头,单看这些词语,明显就是写不同人的外貌,谁会想到是写圣甲虫、意大利蟋蟀、松树鳃角金龟、大孔雀蝶呢;对昆虫的动作行为描写更是惟妙惟肖 :一溜儿小跑,拼命赶,撞倒,拱一拱,挑一挑,搂住,弓身,低头,翘臀,献媚,搔首弄姿,偷看,每一只昆虫都有着丰富的情感。
我们可以摘取精彩片段进一步体会:合作者到来之前,物主正一门心思在干自己的活儿;新来者似乎怀着最大的善意,立即投入工作。二人一推一拉,相互配合。物主站着主导位置,担当主角;它从粪球后面往前推,后腿朝上脑袋冲下。那个帮手则在前面,姿势与前者相反,脑袋朝上,带齿的双臂按在粪球上,长长的后腿撑着地。它俩一前一后把粪球夹在当中,粪球就这么滚动着。……因此事故频仍,摔个大马趴是常有的事,好在它们也泰然处之,摔倒了立即爬起来,仍旧各就各位,各司其职。这是写一只圣甲虫强行帮助另一只圣甲虫运粪球以分得一杯粪另一只不得不接受合作的情形。“物主”“合作者”“主角”“帮手”身份鲜明。“推”“拉”“按”“撑”配合默契。“工作”“事故”郑重严肃。“泰然处之”“各就各位”“各司其职”认真负责。法布尔把看起来很脏并且不值一提的圣甲虫运粪球的情形写得郑重其事,俨然置身人类世界。
庄周梦蝶,醒来不知庄周化蝶还是蝶化庄周。法布尔也是。他既以人类视角写自己所见,又从昆虫视角写昆虫局限,这种入局又出局的视角,造成一种张力,增强代入感,引起读者共鸣。如写圣甲虫运粪球一节:使劲儿呀!行了,它滚动了,它一定会被运到家的,当然少不了遇上困难。这一个困难说来就来,但还不算严重:圣甲虫碰到了一个斜坡。沉重的粪球要顺着斜坡滚下去的,但是圣甲虫认准了自己的理儿,偏要横穿这条天然道,这可够大胆儿的,稍一失足,稍踩到一点碍事的沙子,就会失去平衡,就前功尽弃了。果不其然,它脚下一出溜儿,粪球便滚到沟里去了;圣甲虫被滑落的粪球一带,弄了个仰面朝天,手脚乱蹬乱踢的。它终于翻转身来,追赶粪球。它的机器更加卖力地工作起来。—该当心点儿了,傻蛋儿;沿着沟底走,既省力又保险;沟底路好走,特别平坦;你不用太用力,粪球就能滚动向前的。——可是圣甲就是不听,它偏要向着那个对它来说是不祥之物的斜坡。也许再登高处对它来说是合适的。对此我无话可说,因为就身居高处的优越性而言,圣甲虫的看法比我的看法更有远见。——可你至少该走这条道呀,那是个缓坡,你很容易从那儿爬到顶上的。——它根本就不听,如果有那么很陡的、无法攀登的斜坡,那个顽固的家伙就偏偏选中它。于是,齐弗斯的工作开始了。它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地,艰难万分地往上滚动那巨大的粪球。 从人类视角来看,圣甲虫不用横穿斜坡,顺着斜坡滚下去更省力。可圣甲虫偏要横穿。横穿就横穿,可又滚到沟里,正好可以沿着沟底。可圣甲虫非要攀到顶上。这种认知错位,造成“我”的情感张力:为圣甲虫滚动粪球欢呼,为它认死理儿担心,为它翻转过来庆幸,为它出谋划策,为它顽固愤怒,随着作者的情感起伏,读者也身临其境,恨铁不成钢。这种在观察中插入自己心情的描写常常令人沉浸其中,感受生命的喜怒哀乐。
正如法布尔自己所说:你们是把昆虫开膛破肚,而我是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进行研究;你们把昆虫变成一堆既可怖又可怜的东西,而我则使得人们喜欢它们;你们在酷刑室和碎尸场里工作,而我是在蔚蓝的天空下,在鸣蝉的歌声中观察;你们用试剂测试蜂房和原生质,而我却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现;你们探究死亡,而我却探究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探究生命的奥秘,赞美自然界生命的神奇,是法布尔作为“昆虫界的维吉尔”的情怀,是人类作为自然一员的平等意识的体现。
一小块注入了生命的能感受苦与乐的蛋白质,远远超过庞大的无生命的原料。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能真切感受丰富生命温度的《昆虫记》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昆虫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