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中的人物性格分析篇全文

简•爱的多重性格主要表现在她对爱情的勇敢追求及对现实及命运的坚强抗争,她渴望得到自由的生活、渴望追求真理的精神影响了诸多读者。但简·爱另有诸多美好的品质,如真诚,善良,心灵美好。

1.简•爱的真、善、美

从简•爱的童年生活我们可以看出,简•·爱早就尝遍了社会的冷酷及人情的世故,承担了太多的不公平。后期简•爱被送到了孤儿院,孤儿院教条严厉,院长是个伪君子,简•爱饱受饥寒与体罚。但海伦的存在,成为照亮简•爱生命的阳光,虽然海伦很快死去,但海伦至死也无怨言,更在简•爱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教会简•爱去爱这个世界,该怎样在成长的同时,不忘去爱。使其依然具有真诚、崇高的美德和善良的心。在简•爱后来得知罗彻斯特使它的主人时,依然不卑不亢,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仆人而低声下气,也没有因为罗切斯特是主人而阿谀奉承,她用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回答着罗切斯特的每一个问题。简•爱这样的特别,使得罗彻斯特爱上了她,她向罗彻斯特表达爱意之时,坦率、没有丝毫的虚假、伪装或者矫揉造作。她告诉罗切斯特,她对他的依恋与真挚的爱是不受任何利益与地位驱使的。

2.爱的独立、坚强、叛逆

这位貌不惊人的家庭教师学识丰富、见解深刻、善良真诚、举止文雅,特别是她那文弱外表之下的一股倔劲、一副傲骨和一身正气,更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因此,她虽相貌平平却引人注目,身材矮小却充满力量和生机,出身低微却落落大方如大家闺秀,谈吐率直却不失文雅。对于简•爱的性格,罗切斯特有深邃的洞察和恰切的评价,他当面说她具有“明亮的眼睛,雄辩的舌头,火做的灵魂和既柔和又隐定,既驯服又坚定的能曲而不能断的性格.”罗切斯特爱的就是简•爱这种内在的美。

简•爱是位多才多艺的女性,她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会弹琴、绘画,尤其对素描有着极深的造诣。罗切斯特正是因为欣赏其绘画的才能,才聘请她为老师。简•爱不仅善良,还具有独立与坚强的性格。

(1)独立。简•爱是位自主的女性,她不会因为当时年代的约束而放弃自己追求真爱的权力。简•爱从小在磨难中成长,早已习惯了不依赖别人。在罗伍德学校,她决定离开这令人窒息的地方赚钱谋生,开始全新的独立生活。

(2)坚强。简•爱是一个有胆识的女性,她敢于反抗命运,简•爱在离开罗切斯特,寻找新生活的时候,简•爱风餐露宿,沿街乞讨、历尽磨难,可是依旧没有感到一丝疲倦,依然对生活充满了热忱。

(3)叛逆。简•爱的叛逆也从当圣约翰向她求婚时表现出来。当她得知圣约翰的求婚只是为了寻找一个同他一起去印度工作的同伴和助手时,她生气地回答:“我瞧不起你对爱情的看法,我瞧不起你献出的这份虚假的感情,是的,圣约翰,你献出这样的感情我也瞧不起你。”在这样一个男性受尊重的社会里,简•爱敢于对牧师这样说,需要勇气。她从小生活在冰冷无爱的环境,在劳握德学校也曾受过屈辱的待遇,可她在与教师、同学的共同生活中,体验到人间的温情,好朋友海伦美丽聪明,却笃信来世天堂说,心安理得地忍受屈辱,平静地等待死亡来临而简•爱却得出相反的结论:如果谁欺负自己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那就非反抗不可,八年来一直生活在狭小的天地里,于是她决心只身闯人社会,丰富阅历,寻找生活的真谛„„

3.向往自由平等的爱情

在追求个人幸福的过程中,简•爱表现出了纯真、朴实及勇气。虽然自身地位低下,但她却没有放弃追求爱情和幸福。在简•爱的认知里,爱情是纯洁的、高尚的,她并不爱罗切斯特的财富,对于他的爱情,更多的是因为罗切斯特将她当做平等的朋友,愿意与她坦诚相见。对于罗切斯特来说,简•爱的出现,像一阵清新的风,让他精神振奋,他见多了虚伪冷酷,从简•爱的身上看到了纯真与坦诚,由此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简•爱独立、反叛和追求平等的性格,这一性格集中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寻求与男性同样的平等地位;第二,反叛精神;第三,寻求独立的经济地位;第四,寻求独立的个性。

1.寻求与男性同样的平等地位

简•爱认为:通过女性自身的积极努力和聪明智慧,是可以获得独立的。简•爱生活在等级森严的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万能”是这一社会的主要特征。虽然其社会地位低下,但她从不缺乏自信也不会受到传统的束缚,她始终努力地寻求独立的社会地位,抵制社会的不公,维护社会的正义。

2.反叛精神

简•爱·爱虽是个孤儿,从小寄住在舅母家,受尽了欺凌和白眼,然而其遭遇并没有使她失去对生活的自信,相反还筑就了其反叛的精神。她始终用自己的行动来及时地保护自己。面对仆人贝茜告发其与堂兄弟打架,她反驳道:“主人!他怎么是我的主人?我是他的仆人吗?”

她敢于向其雇主表达其情感,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会屈从于他,相反在特定的时候她还会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反对。例如,当罗切斯特想娶英格拉姆(Miss Ingram)而打算让简•爱仍然当他的家庭女教师时,简•爱极为愤怒地反驳他。

3.寻求独立的经济地位

简•爱寻求独立的经济地位首先表现在她打算嫁给罗切斯特时的想法:不愿依附于对方,而愿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他带来更多的财产。

其次,当简•爱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和其表兄圣约翰生活在一起时,她向他表达了她极力想实现经济独立的愿望。她不愿虚度光阴,她想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她说她如果不能做好,她会选择做裁缝、普通女工,甚至是仆人或护士。在圣约翰的帮助下,她最终在一个村庄找到了一个担任乡村教师的工作。尽管地位比较卑微,但她可以获得经济上的独立。简•爱很乐意做这个工作,当然也因此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最后,简•爱在经济上的独立还表现在当其最终回到罗切斯特身边时,她已经完全实现了经济上的独立,不再完全靠对方来养活自己。

4.寻求独立的个性

简•爱不仅寻求经济方面的独立,也极力寻求独立的个性。在罗切斯特被简•爱深深吸引,简•爱也爱上罗切斯特之后,两者之间的矛盾也随之显现。虽然简•爱和罗切斯特之间的爱很感人也令人羡慕,但是简•爱在婚礼的当天选择了放弃,原因是她得知罗切斯特那时已经有了一个妻子。尽管简•爱非常爱罗切斯特,罗切斯特也多次要求她留下,但简•爱坚定地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因为她认为与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将会使她失去尊严,最后,她将走向堕落并因为爱而依赖罗切斯特,而并非真正由于爱才和罗切斯特在一起。

从简•爱身上体现出来的当今新女性的形象:自尊、自重、自立、自强,敢于抗争,对于情感生活有着坚定的理想和执着追求。在简•爱的性格中,自尊和自爱占据了绝对的主要地位。在简•爱成为所爱的人的未婚妻,虽兴奋异常,她仍然保持着自制力和清醒的头脑,她不但捍卫自己的荣誉,而且也捍卫自己的独立。“沦为奴婢和男子们的玩物的危险使她畏惧。”简•爱拒绝了未婚夫的阔绰的礼物,不断提醒他,她又穷又难看,她要继续执行家庭女教师的职责。她在朴素中保持自傲,视个人的尊严为神圣不可侵犯。

她最终成为一个自强、独立、正直的完美女性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作者通过简爱反抗性格的描写也反映出作者本身自我意识里的反抗精神和艰难的成长过程::在19世纪的男权主义社会环境下,在家庭贫穷的生存环境下,其貌不扬且出身贫穷的作者只有顽强地和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作斗争,只有不断和不幸的命运作斗争,才能获得尊严、平等和自由。

一、尊严与金钱的对抗 现实生活往往是残酷或不尽人意的谁都有他人难以理解的难处如果金钱和尊严不能兼而有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细细品味简的人生经历对于人们在尊严和金钱之间如何抉择有着一定意义上的启示。首先简自幼便成为一个孤女被抛掷给了冷酷无情的舅母———里德太太。在这里她饱受欺辱。一天还是小孩子的简看到一本英国禽鸟史的书觉得好玩就躲在窗帘后头入神地看被她野蛮的表兄发现便一把抢过她手中的书说“你没有资格拿我们家的书你是靠人养活的妈妈说过„你没钱你父亲一文也没留给你。‟你本该去要饭不该在这儿跟我们这样上等人家的孩子在一起生活跟我们吃一样的饭穿妈妈买的衣服�6�7�6�7滚站到门口去别站在镜子和窗子跟前。”1这话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那种没有钱就没有尊严可谈的观念这在当时的社会是普遍的。就像里德这样一个十四五岁孩子的头脑中此观念也根深蒂固他觉得简跟他们不一样还骂简是“耗子”是偷吃别人东西的耗子。他之所以这样鄙视简没有别的理由就是因为简没有钱是贫穷没有地位的下等人她应该去要饭她没有资格过上等人的生活。简到了寄宿学校以后这种观念的冲击更为突出。因为寄宿学校里都是些没有钱的穷孩子或者是根本没有父母的孤儿是这个社会上被鄙视的一群。老师鄙视他们主教、学校的负责人更鄙视他们随便地加以处罚。简只是由于不留神把写字板摔落在地上便被罚站在高凳上示众并不许所有学生和她说话。这对简来说无疑是对她尊严的无情践踏所以从小她就产生了为捍卫尊严而不屈服于现实的巨大勇气。其次磨难中顽强长大的简最终凭借优异的学业和出色的才华从寄宿学校毕业她很快谋到了一份家教的工作来到了桑菲尔德给当地富有的庄园主罗切斯特先生的女儿当家庭教师。在罗切斯特家的生活给她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际遇尤其是简和罗切斯特从陌生到了解然后相爱。罗切斯特起初的高傲冷漠并没有使简对他阿谀奉承谄媚讨好。面对主人说话时的专横粗鲁她依然保持自我不卑不亢。“我没吭声只是微微一笑那微笑既不显得很得意也不表示要顺从”。简给人们展示出了一个个性鲜明自尊自信的女性形象。那时社会中已经充斥了太多的物质元素金钱的作用和等级的观念也被大大地神圣化。面对贫困的现实又有多少人可以像简一样坚强地捍卫做人的尊严坚守内心那一片精神的净土对简而言她决不能因为“穷”因为身处逆境就丢弃了人格、丢弃了尊严、丢弃了良知。如果说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现实中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到视金钱为粪土但若当一个人“穷”得只剩下钱的时候那将是何等的悲哀。试想一个浑身上下珠光宝气的行尸走肉又怎能比得上有高尚灵魂的穷人简仍然是原来的简在生活中选择了尊严自立这既是她面对残酷现实的抗争和自强也是她高尚灵魂的折射。再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简很有钱是否就一定能够获得人们的尊敬并且拥有尊严我们知道庄园主罗切斯特虽然不年轻帅气却是位很富有的绅士。漂亮的塞莉娜因他有钱而赞美他说“你有体育家的身材和气度所以我爱你”。罗切斯特信以为真。塞莉娜跟另一个男人却说他是丑八怪。他原以为只要有钱人家就会尊重他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为了钱有人当面总说好话实际上却会背后捅刀、诋毁或者蔑视你。由此可见金钱并不能买到真正的尊严。

二、叛逆精神———对平等自由的向往追求 人类的思想是最不应该受到束缚的叛逆也是最不该受到压制的。如果一个社会是兼容的就完全能把叛逆精神看作是一种合理看作是一种必然。否则这个社会本身就是一种不合理或者不能称之为健康的社会。人类的本性促使简对她的命运进行不屈不饶的抗争从而实现她对平等自由梦想的追求。首先简在罗沃德学校曾对海伦说“当我们无缘无故挨打的时候我们应该狠狠地回击我肯定我们应该回击———狠狠地回击教训教训打我们的那个人叫他永远不敢再这样打人。”“狠狠地回击”1这便是简的叛逆精神。骄横残暴的约翰把她看作丫头一样可是简不畏强暴怒斥这个迫害她的小魔王“你这男孩真是又恶毒又残酷你像个杀人犯———你像个虐待奴隶的人———你像罗马的皇帝”3。接着便和他扭打起来。其次当罗切斯特第一次看到简时他就感到有一种全新的东西———一种新的活力和新的感觉不知不觉传遍了他的全身。这种感觉和简所预见的一样。在罗切斯特假装要娶英格拉姆小姐从而试探简时简心中的哀伤和爱恋把她的情绪推向高潮“你以为我能够留下来成为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我是一架自动机器———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任凭别人从我嘴里抢走我那一口面包把我杯子里的活命水倒掉我也能够忍受吗你以为就因为我穷、地位低下、相貌平凡而且身材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一颗心了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和你的一样———我的心也和你一样富于情感如果上帝赐给我一点美再加上大量的财富我会让你同样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4。这段经典的表白道出了简内心中最诚挚最真实的感情它使人们产生共鸣。可以说简和罗切斯特相见、相识到相爱的过程里她的叛逆精神、自强自尊的品质无不深深地征服了他。再次我们不能否认简有自己的尊严在追求爱情上虽然她没有甜腻的赞美、温柔的话语但其感情足够真诚炽烈尤其是她从没有忘记平等的要求。简和罗切斯特谈到婚姻时曾义正词严地对他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就没有灵魂了吗你想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同样有一颗心我现在不是凭着肉体凡胎跟你说话而是我的心灵与你的心灵在说话就好像我们都已经离开人世两人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5。以上充分体现出简的叛逆精神、坚决维护妇女独立人格、主张婚姻独立自主以及男女平等的主张也可以看成她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平等自由的向往追求。

关键词:简爱,呼啸山庄,单一叙事,双重叙事

《简爱》和《呼啸山庄》作为世界文学的长篇巨著, 都是英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思潮较为代表性的作品。更为值得注意的是, 两部作品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是一对姐妹。两部作品有相同点也有异同点, 本文试图从叙事学的角度来分析不同的叙事角度对于描写人物性格的差异。

《简爱》和《呼啸山庄》都是从第一人称叙事的角度来写作的。《呼啸山庄》的叙事手法很复杂, 有插叙、倒叙等手法, 但从第一人称叙述的角度来看, 《呼啸山庄》采用的是双重叙事者叙事的手法, 即两个人讲述故事。《简爱》采用的是单一叙事者的叙事方法, 即一个人讲述故事的方法。我们来分析不同的叙事手法对人物性格的描述有什么区别。

《简爱》旨在塑造一个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 却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头的坚强女性。作者突出描写简爱追求平等自由的人格, 通过描写“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 让读者清楚地掌握了事情发展的线索, 了解简爱的所思所想, 以及作者强烈的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呼啸山庄》通过三十多年的时间跨度, 叙述了恩肖和林敦两家两代人的感情纠葛, 这样一个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故事。希斯克利夫从一个孤儿, 到后来成为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主人, 性格是很复杂的。通过房客和女管家的叙事的叙述, 我们从不同方面了解到希斯克利夫的爱恨情仇。

从人物塑造方面来分析, 《简爱》通过一个叙事者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 更加直观的了解了人物的性格, 人物的所思所想, 更加成功的塑造了资产阶级女性简爱的生动形象, 表现了她对于自由独立与爱情的勇敢追求。我们以罗伯斯特为例, 分析单一叙事的人物形象。

简爱第一次见罗伯斯特先生的时候, 他身穿一件带皮领的骑马披风, 脸色黝黑, 面目宽大, 此刻他的眼镜和紧皱的眉毛显得愠怒而严厉。他已过了青春期, 但尚未到中年, 大约三十五岁左右。我并不害怕他, 也不觉得尴尬。如果他是个漂亮的年轻绅士, 如果他微笑着满口称谢地拒绝我的帮助, 我就会掉头不顾, 自管走开。

大火过后见到的罗伯斯特先生:他看起来还像以前一样强壮, 体态依然直挺, 头发仍然乌黑, 容貌也没有什么改变。但我从他脸上看出了一种变化:他显得绝望而沉思, 仿佛是一只受了虐待、关在笼中的野兽或鸟儿。在他阴郁悲伤时, 去接近他是危险的。

我们了解的罗伯斯特先生, 都是通过第一人称“我”来传达的, 他的漂亮以及大火过后的绝望, 都是通过“我”来表达的。通过第一人称的叙事, 我们只能通过简爱的叙述来了解罗伯斯特先生, 这也使读者对罗伯斯特先生的印象略显单一。

《简爱》的叙述方法属于平铺直叙、原原本本的道清事情的发展线索, 从幼年到登入社会大舞台, 再到遇见罗伯斯特, 与他相爱, 再到发生婚变, 到后来伯莎的出现, 直到小说的高潮简出走, 在遇见圣约翰一家之后, 经过自然神奇的召唤, 简最终回到了罗伯斯特的身边。整个小说的直线式叙述, 让读者充分了解到主人公性格的真实、丰富以及清晰发展过程。

《呼啸山庄》通过双重叙事者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 是以房客和管家的角度来观察各个主人公的性格、行为, 比较客观, 不仅可以让读者看到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而且可以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的空间, 来思考希斯克利夫、凯瑟琳、埃德加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希斯克利夫爱恨交织, 性格分裂, 他幼年所受的压迫全部变成了报复, 他报复新德雷、埃德加, 最终成为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主人, 但最终绝食而死。我们以希斯克利夫为例, 来分析双重叙事描写人物性格的独特之处。

在房客第一次见希斯克利夫, 他是这样的:在外貌上他象一个黑皮肤的吉普赛人, 在衣着与风度上他又像个绅士——也就是, 像乡绅那样的绅士;也许有点邋遢, 可是懒拖拖的并不难看, 因为他有一个挺拔、漂亮的身材;而且有点郁郁不乐的样子。可能有人会怀疑, 他因某种程度的缺乏教养而傲慢无礼;我内心深处却产生了同情之感, 认为他并不是这类人。我直觉地知道他的冷淡是由于矫揉造作——对互相表示亲热感到厌恶。他把爱和恨都掩盖起来, 至于被人爱或恨, 他又认为是鲁莽的事。

丁耐莉太太这样说“他从小由我照顾, 看着他长大, 几乎和他生活了一辈子, 现在居然被他吓成这样。”“他是食尸鬼, 还是吸血鬼呢?”“他从十三岁起, 就过着自私自利的非基督教徒生活”。

通过房客和丁耐莉太太的叙事, 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希斯克利夫, 房客眼中的希斯克利夫先生, 是把爱和恨都隐藏起来的人。而丁耐莉太太的叙述, 他是自私自利的吸血鬼。这样, 就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让我们从希斯克利夫的语言、行为, 以及他和凯瑟琳、伊莎贝拉的关系中, 来思考他是把爱和恨都隐藏起来的人呢, 还是纯粹的自私自利的吸血鬼呢?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的爱刻骨铭心, 对她的死悲痛欲绝, 但同时他对新德雷却如此残忍, 他占领了他的山庄, 让他悲惨的活在醉生梦死中;对哈里顿野人式的教育, 奴仆式的摧残, 都是因为他严重的复仇心理;他为了报复埃德加, 娶了伊莎贝尔, 却对她冷漠残暴, 伤害她, 让伊莎贝尔觉得他不是人:他不喜欢自己的儿子, 也仅仅因为遗产, 他为了报复忍受着。通过希斯克利夫这扭曲的爱与残暴的恨, 引发了我们对人性的思考, 揭示了希斯克利夫的自私残暴的性格。

《呼啸山庄》在人物塑造方面, 与简爱相比, 通过双重叙事者叙事的方法, 使人物形象更加的丰满, 更加的性格鲜明, 通过房客与管家眼中的希斯克利夫, 以及他们各种的看法, 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 使希斯克利夫栩栩如生的出现在读者面前, 人物形象性格丰满。使读者理解的希斯克利夫是不同于房客或者丁耐莉太太的描述的, 每次小说的第一位叙述者洛克乌德先生引出了丁耐莉的叙述, 而在丁耐莉的叙述告于段落之后, 又会出现乌德先生自己的叙述。这种叙述模式, 使得读者时而置身于历史中, 时而置身于现实之中。这两种声音衔接的非常自然, 让读者置身于小说的空间中, 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丁耐莉只是客观的描述, 几乎不掺杂自身的感情色彩。这种叙述方式, 使作者隐藏起来, 让房客充当叙述者, 可以增加小说的艺术效果。

《呼啸山庄》的这种双重交错叙事的叙事手法从人物形象塑造方面, 比《简爱》有了更多的独立想象空间, 一部作品给了读者更多的思考, 更多的想像, 也就更加有意义。双重交错叙事比单一叙事更加的引人入胜, 相比之下, 《简爱》这种一个叙事者的叙述方式, 使我们局限于第一人称的叙述, 难以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略显单薄。而《呼啸山庄》的双重叙事者交错进行, 造成悬念, 吸引读者不断的往下读, 扣人心弦。《简爱》和《呼啸山庄》的作者受到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可是作品有很多相似, 但是相异点更多。我们只是通过叙事者这一小的角度来分析人物性格的异同。这对于我们了解不同的叙事角度对于小说的构架的影响是很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艾米莉·勃朗特, 王惠君, 王惠玲[译].呼啸山庄[M].伊犁人民出版社, 2001.

[2]夏洛蒂·勃朗特, 黄源深[译].简爱[M].译林出版社, 2006.

[3]韩秀莲, 孙慧聪.希斯克利夫的性格分析——评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J].作家与作品研究, 2008 (35) .

关键词:《白鲸》;人物性格;船长

引言

在欧美文学代表作品中,从不缺乏英雄的角色。无论是有着强烈使命感与复仇意识的基督山伯爵,还是在野外艰难生存,挑战人类生存极限的罗宾逊。他们的身上都带有人类征服自然的勇气与大无畏的精神。但是,如果从英雄角色的丰满度来看,《白鲸》中所塑造的船长亚哈就是一个具有复杂英雄主义倾向的人物形象。中国民国时期著名的作家郁达夫曾经在一篇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写道:“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可是如果有英雄却不知道敬仰的国度更是令人失望之邦。那么,到底什么才算是一个真正的英雄。《白鲸》中所塑造的船长亚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本文将着重从作品的人物性格来进行分析。

一 《白鲸》作者介绍及故事基本情节

《白鲸》发表于十九世纪的中期,作者是美国文学史上颇有地位的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在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宝库中,《白鲸》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与思考维度将海洋题材的文学作品推到了一个常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创作高度。无论是从文章的宏观构思上,还是从作品艺术化的语言细节中,都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与把控全局的能力。作品从发表到现在,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关于紧张的故事情节中的思考,更多的是在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的一种写照与反思。与其说他是一篇记录人类战胜自然的过程,不如说是一篇展示人类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在其中各种各样的人物角色让整个故事在整个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跌宕起伏,让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小说《白鲸》描述的是一个人和一条鲸鱼的故事。在故事中主人公船长亚哈是一个智慧与勇气并存的人物。在一次偶然的出海打渔过程中,亚哈的腿不小心被一头叫作莫比·迪克的白鲸咬断。从此原本健壮的船长变成了一个每天只能依靠拐杖来行走的半个废人。可是,复仇的焰火已经在船长亚哈的心头熊熊燃烧,为了报仇,为了赢得自己过去的面子与尊严,船长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时天方夜谈,也是愤世嫉俗的一个决定,要环球航行和白鲸决一雌雄。这是一个人类发出的向自然发起挑战的号角。亚哈成功地说服了自己的手下的船员们。一群充满了雄性荷尔蒙的战士们在茫茫的大海中开始了一次看不到终点的旅行。最后,在大洋的深处,以亚哈为代表的人类战士们与白鲸遭遇了,场殊死的搏斗就此展开。经过数天的鏖战,战斗结束了,白鲸死了,船长亚哈和他的船员一起落入了茫茫的大海。在小说的最后,作者问出一道让后世所有人都为之动容和值得反思的问题。面对人与白鲸的最后结局,这真是我们最终所想要的结局吗?除了你死我活的两败的结局,难道就没有更好地结局了吗?

我们赢了,我们真的赢了吗?

二 《白鲸》中人物性格分析

根据发展心理学关于性格的概念描述我们可以得知:性格是人的一种独特的心理倾向,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白鲸》中的人物就好像是一个人物性格的展览馆,在其中我们可以非常强烈的感受到不同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不同的性格。这种性格直接影响着人物的行为举止与思维判断乃至最终的结局命运。性格是一个人所有行为背后的指引力量。所以,船长最后的疯狂与他内心深处的性格特质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本文从船长性格中的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希望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作者所赋予的主人公性格中的期望。

船长亚哈从名字中我们都会从其找到一些渊源,因为亚哈这个名字在旧约圣经中也曾经出现过。这种惊人的相似并不是作者无意间的一种想法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一种精妙的安排。那就是亚哈船长正在一步步地成就圣经里面所有的预言。最后亚哈的死其实也应该是早已经注定的。那么亚哈船长的性格具有哪些特点呢?

首先,作为一个领导人,亚哈船长具备了一个领导人应该具备的性格与品质,其中坚忍不拔的冒险精神是最突出的特色。从作者的写作角度来看,作为一名美国作家,作者在船长亚哈身上寄托了某种特别的期许与暗示,那就是亚哈就是美国创业家的缩影。作为一个建国不久的新国家,美国人经历了拓荒的种种磨难。但是这些并没有阻止美国人在一片荒芜的沙漠建设幸福家园梦想的实现。一切都从头开始,从最初的开山,到中期的开荒,再到后期的南北统一,美国人的梦想正在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慢慢地变成了现实。在这梦想的实现过程中,有多少先辈倒下,又又多少英雄为了自由与梦想付出了自己生命的代价。如果没有一种坚持的精神,没有一种对梦想的执着,所有的未来的美好生活都会离我们越来越远。这种精神比黄金还要宝贵,因为它是最后引领我们走出幸福的康庄大道的不二法门。所以,亚哈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其实应该说是一种目标,就开始了无畏的前行。在大洋的深处,随时都会有暴风雨的袭来,随时会遭遇鲸群的围攻,可是亚哈并没有退缩,他用自己的坚持赢得了手下船员的信任。在最后的关头依然用生命与命中注定的敌人——白鲸做最后的较量。

在船长亚哈的内心深处还有很多的人文情怀,其实人作为一种特殊的高级动物是有很多较为复杂的一面的。前面我们提到了亚哈船长的坚忍不拔的坚强的一面,另一方面,作者也通过细腻的笔触来塑造了一个饱满的人物形象。亚哈在文中也并不是一个心如铁石般的冷酷之人,在他的头脑中依然有着对友人,对爱人最朴素的情感。在出发向白鲸发起挑战的前夜,亚哈告诉自己的属下,家里有妻子的就不要随他前去,因为此去的结果很可能是一条不归的路。这种对人性的体谅,充分地显示了亚哈拥有的正常人的情感。当战斗结束,海面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之后,亚哈静静地看着天上的蓝天与白云,等待死神到来的瞬间。亚哈想到了自己曾经无忧无虑的童年,想到自己曾经享有过的天伦之乐,他甚至希望马上回家去看看自己的家人。可是,一切都已经太晚。亚哈的人文情怀其实就是人类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一种反思,这也是作者在全篇中的点睛之处。当我们看到此处,我们的面前会有这么一幅静谧的画面,在里面没有斗争,只有人与人,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亚哈的人物形象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人类与自然的对话与碰撞。在亚哈驾船驶向苍茫大海的过程中,人类也已经把开发的脚步迈向了地球的各个角落。雨林不见了,变成了开垦的农田。树木不见了,变成了一个个看似代表人类工业文明的球场。有一天,沙尘暴来了,泥石流来了,人类所自诩的丰功伟绩在自然面前不堪一击。所以,最后,亚哈船长和他的船员们一起葬身大海,所有的一切都化作了乌有,这不就是对人类征服自然的一种提醒吗?亚哈的人文情怀,从性格上来讲,对于一个以捕鱼为生的人来说,应该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因为,一旦猎人失去了那种杀戮的勇气与残忍,那么就意味着捕猎生涯的结束。但是,正是这种人文情怀的弱点会最终拯救了我们人类。因为,在人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只有心中有了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我们所有的行为才不会离自然承受的界限太远。因为只有人类学会了反省,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更多一些踏实与坦荡。

结语

《白鲸》作为著名的以海洋为背景的小说,给我们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海洋画面。在感受自然的浩瀚与人类勇敢的同时,作者也通过故事的方式引发我们深深地自我反思。我们的社会中不缺乏像亚哈一样的英雄船长,他们用智慧与思想带领我们在改革与发展的大海上乘风破浪。但是,我们在个人英雄的背后也要反思,一种错误的,冲动的决定会给我们的发展带来多么大的不利影响。因此,面对英雄,面对自然,面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应该多一些思考,这也是直到今天,《白鲸》依然焕发出独特魅力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 [美] 赫曼·麦尔维尔 白鲸: 莫比·迪克[M ]. 曹庸, 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2

[2] 肖辑. 葬身海底的猎鲸人—亚哈船长个性剖析. 长春大学学报. 2006(11)

[3] 吕雯. 小说《白鲸》中的自我与他者.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06

(01)

[4] 邹渝刚. 两善两恶的冲突—《白鲸》的悲剧解读.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06)

Section Two

一、简爱性格的光辉

(一)反抗和独立的精神 简爱的心里蕴藏着对压迫的自发反抗。在劳渥德学校,她对海伦彭斯说:“当我们无缘无故挨打的时候,我们应该狠狠地回击;我肯定我们应该回击—狠狠地回击,教训教训打我们的那个人,叫他永远不敢再这样打人。”①早在童年,简爱就公然反抗富有而虚伪的舅母及其粗暴而娇惯的孩子。小说一开始,第一章,年幼的简爱就和欺侮她的表哥约翰发生了冲突。骄横残暴的约翰把表妹简爱看作丫头一样。可是简爱不畏强暴,怒斥这个迫害她的小魔王:“你这男孩真是又恶毒又残酷 你像个杀人犯……你像个虐待奴隶的人……你像罗马的皇帝。”② 接着和他扭打起来。当然,结果是简爱吃了亏,关进了红屋子。一个瘦弱的女孩以她的勇敢的表现立即吸引了读者。①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49.②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5.(二)善良友善的心 简 爱这一形象的可贵之处还因为他有着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在孤儿院是她对海蓝 彭斯伸出了援助之手。由于宗教和性格的原因,彭斯胆小、怯懦、逆来顺受,备受歧视和虐待,简爱给了她姐妹般的关爱。特别是在彭斯得病后,简爱给了她真诚的关爱与照顾,让彭斯在自己怀里安静的辞世,好去寻找在人间没有得到的天国里的幸福。在桑菲尔德庄园,面对小阿黛尔,她表现出非常大的耐心和细致,她知道阿黛尔是私生女,同样自幼失去亲生父母,使得简爱对她产生了深深的怜悯和同情,她没有嘲笑她,而是给与她母亲般的疼爱,姐妹间的友谊,两人之间建立了纯洁的友谊,给小阿黛尔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三)蔑视金钱和利益 简 爱的魅力还在于她蔑视利益享受。英格拉姆小姐并不是出于爱情想嫁给罗切斯特,而是为了他的财产。简爱却要纯洁得多。罗切斯特对简爱说,对于只有脸面使他喜欢的女人,在他发现她们既没有灵魂也没有心的时候,他就是恶魔;但对于清楚的眼光,流利的口舌,火的灵魂,屈而不折的……既柔又稳,既易驾御又不屈不挠的性格,他却永远是忠实而且温存的。他说他要不顾世人的议论,决心要娶简爱;他要像娶贵族小姐一样,给她钻石珍宝,把她打扮得“像花坛般地光彩夺目”,并要给她一半田产。简爱并不贪图这些财宝,她回答说:我要你一半田产作什么? 你以为我是个犹太放重利债的人,想 ①在田地上找好的投资吗?” 后来简爱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她的叔父爱先生死了,遗下了二万英镑的财产给简爱。在交谈中,简爱知道爱先生是约翰的舅父。她知道他们是姑表兄妹。简爱不愿独得遗产,把它均分成四份,给约翰和他的妹妹各人一份。同时,罗切斯特的命运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罗切斯特的疯妻放的一场大火把他的房舍烧为平地,罗切斯特被火柱压倒受了重伤,锯掉了一只胳膊,双目也失明了,罗切斯特已彻底破产了。而简爱这时因得到叔父的遗产,变得有钱了,况且还有更年轻、更适合的求婚者约翰。她和罗切斯特的境况几乎换了个个儿。然而,简爱得到罗切斯特遭受灾祸的消息,就不顾一切地回到罗切斯特身边。因为,在她心里,爱情不是以金钱、容貌、年龄来衡量的。罗切斯特如一盏被熄灭的灯,被简爱重新点燃,看到了光明。

二、现代人看简爱性格的不完美 一自尊到几乎使自卑驱使的地步 毫无疑问,简爱是自尊的,她甚至将自我的尊严视为高于爱情和生命的一切。在阅读《简爱》的过程中,我们的灵魂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女主人公那非同一般的、由强烈自尊所产生的强烈的冲击。那么,是什么力量造就了简爱如此强烈的自尊心呢?笔者认为,造成这种自尊的原动力,恰恰是简爱内心深处强烈的自卑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简爱的全部奋争,都在围绕着“自卑”这两个字展开,她的性格由自卑到自尊的奋争,为我们诠释了从怯懦、逃避到与现实奋斗,最终赢得爱情的新女性形象。简爱的的自卑首先表现在对自我外在形象的渺小感、卑怯感上。她无法抗拒造物主的安排,对自己矮小纤弱,五官不匀的体貌愤然又敏感。从孩提时代起,简爱就开始为自己平庸的体貌而深深苦恼,“我知道,如果我是个聪明、美丽、快乐活泼、无忧无虑而又爱纠缠的孩子———哪怕我还是一样地要靠人养活,一样地没有朋友,里德太太见了我也一定会高兴一些;她的孩子一定会像伙伴那样对我真诚一些”②,而当她成年之后,这种自卑感,更加演变成她内心深处一块永远无法抹去的阴影。她把自己不惹人喜欢的原因全部归于外貌,并时常对此耿耿于怀,这种做法无形中加重了她的负担,使她越发自卑①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256.②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25.第1页起来。由此可见,一个平庸的外貌,对于孤独而又自闭的简爱来说,是怎样的一种心灵重负。它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简爱,使她无法鼓起面对生活的勇气,活像一只胆怯的小老鼠,只敢躲在墙角,用怯生生的眼神观望外面的世界,却不敢大胆地冲出屏障,拥抱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简爱平庸的外貌,像一把达摩克立斯之剑,悬挂在她的头顶,既威胁着她的正常生活,同时也成为她反抗压迫的最初动力。例如,其中作品中写道:“她常常挑选窗台或其他被遮住的幽暗的去处,以使自己在帘子的遮蔽下,能看清周围而不被察觉。”①简爱这种习惯于把自己置于暗处而本能的自卫,也是面对势利社会不得不退让到边缘的自卑和胆怯。当以英格拉姆小姐为核心的贵族妇女出现在她的生活中的时候,她曾退却过,一种羞惭的、无地自容的自卑意识占据了她的灵魂,使她一时间丧失了自尊自强的信心,在生命交响曲中出现了不和谐的脆弱的颤音。容貌、地位、财富,像三座大山,压在少女简爱的身上,使她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步履维艰,正是这种无法摆脱,难以抗拒的自卑感,激发了简爱超乎寻常的强烈自尊,愈加增强了她追求幸福的勇气。简爱与罗切斯特最终走到了一起,就是这种奋争的结果。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在这场自卑与自尊的较量中,简爱的自尊最终大获全胜了呢?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可以毫不迟疑地把妇女独立先驱的桂冠戴在简爱的头上了。事实上从盖茨黑德逃到劳伍德,从劳伍德逃到桑菲尔德,最后又从桑菲尔德逃走。简爱的逃亡生涯,自卑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她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坚强。二为一纸婚书放弃真爱 小说始终标榜简爱追求的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只凭情感交融的平等爱情。然而,在掀开笼罩在两人爱情上的那层神圣的面纱之后,我们似乎也能发现她对传统婚姻的屈从与迁就。例如,当多年的爱情即将结出幸福的果实时,意外发生了。梅森先生一语道破天机,原来桑菲尔德庄园顶楼上那幽灵般的疯女人竟是罗切斯特的结发之妻,这一消息如五雷轰顶,使得刚刚还被爱情火焰烧得容光焕发的简爱顿时处在进退维谷之中。她心乱如麻,肝肠寸断,来之不易的爱与被爱的权利霎时被全部剥夺了。是去是留,摆在简爱面前的,是一个哈姆莱特式的两难选择,在理智与情感之间,在尊严与爱情之间,简爱选择了前者。今天,我们高度评价简爱的出走,把她的自我放逐看作一种心地高洁之举:只做光明正大的合法妻子,决不当偷偷摸摸的情人。我们赞美她为维护女性人格独立而守身如玉的意志,但同时,也不禁要产生某种疑问:简爱的付出值得么? 所谓合法婚姻,不过是附上法律形式的“一纸婚书”,它并不能完全替代灵魂的承诺和情感的契合。人世之间,多少年来,有无数男男女女为了爱情以外的目的走到了一起,如果要比较,这种有名无实的婚姻和有实无名的爱情究竟哪一个更道德,对于我辈凡夫俗子来说,也许永远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司之谜,但对于以传统女性叛逆者形象出现的简 爱来说,答案应该只有一个。但是,正是在这一关键点上,简爱让我们失望了,她的出走表明了对那一纸婚书顶礼膜拜的屈从。在这里,我们不禁想到了文学史上另外两个著名的女性形象———安娜和娜拉,她们也同简爱一样,最终选择了出走,然而,她们的出走与简爱的出走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安娜为了心中的爱情舍弃了丈夫和儿子;娜拉为了自身的独立抛开了富贵和家庭,而简爱,为了苍白的自尊和虚假的婚书放弃了一个深爱自己的男人。简爱出走的意义何在,这一点,相信每一个读者都有一个公道的评论。当然,我们今天对简爱的评论,完全是站在一个现代人的立场上看的,而简爱所处的时代,在一场没有形式认可的婚姻中,女性永远是卑贱的,可鄙的,永远不被社会接纳,更谈不上人格尊严与平等,而这一点,无疑是简爱所无法面对的。于是,作者在最后安排①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216.第2页了罗切斯特的疯妻纵火焚烧,跳楼自杀的情节以使简爱获得合法的地位,这虽然暂时缓解了矛盾,但丝毫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不能不说是全书的一大遗憾。三命运到最后仍局限于于家庭一隅 作品第十二章有一段宣言式的语言,女主人公登上桑菲尔德庄园的顶楼平台,远眺原野、小山,向往着火热喧闹的生活。“她们像她们的兄弟一样,需要运用她们的才能,需要有一个努力的场地,她们受到过于严格的束缚,过于绝对的停滞,会感到痛苦,正如男人感到的一样。”①这大彻大悟的女性独白,的确不同凡响地表达了简爱的志向,体现了极进步的女性意识。可惜的是,这种占有外部世界的大胆追求,在作品中是通过占有一个见过世面,阅历丰富的男子而象征性地实现的。尽管简爱不甘囿于“做做布,织织袜子,弹弹钢琴,绣绣口袋”的角色,事实上她的自我实现仍局限在做良好家庭的贤妻良母式的自我完善上。简爱反对“家庭天使”这在十九世纪备受推崇的妇女生存模式,但她只是反对女性作为男性世界的点缀,拒绝做家庭中的花瓶和玩偶,抵制对男性全身心的依附。她的女性意识尚未升华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要与男性平起平坐地投身于社会活动中实现自我的阶段。

三、对现代人的启示 一原谅他人的错误 小说中,里德太太简直就是简爱苦难的源头,随着收留她,疼爱她的舅舅里德先生的去世,冷酷无情,虚伪自私的里德太太把简爱当作佣人一样对待,将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刁难,对这个失去双亲的可怜孩子,不但不给予同情与关爱,反而处处苛责,纵容自己的孩子欺负。更可恨的是,她把简爱送进了标榜惩罚肉体以拯救灵魂的人间地狱般的慈善学校里,并且在前来接简爱的布鲁赫尔斯先生面前撒谎怒斥简爱是一个撒谎而讨厌的女孩子。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深深伤害过自己的人,简爱原谅了她。当这位曾虐待过自己的舅妈临终时,在没人在身边的情况下,她去探望了她,并对她所受的巨大的痛苦产生了怜悯之情,她弯下腰吻了吻她,深情地叫了一声“舅妈,亲爱的舅妈”并妥善安排了她的后事。简爱在此的表现,让每一位读者都看到了什么是宽容,什么是善良。马克吐温曾说过:“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每个人都会犯错误,都会有意无意伤害别人,也会被别人伤害,如果执著于这些伤害,只会让自己更痛,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也许宽容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好。任人驱使的悲惨童年,饱尝了人情冷酷,世态炎凉的滋味,并没有使简爱变成一个冷酷麻木的女孩,相反,她用一颗善良博大的爱心关爱着身边的人。简爱这样一个平凡而圣洁的女子告诉 21 世纪的女性们不仅要爱自己,还要去爱家人,爱朋友,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甚至是曾经伤害自己的人。只有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无私的给予,在世俗怨恨中心胸旷达而付出真爱,才称得上是一个具有高贵品格的形象。

(二)自尊才能获得他尊 简爱悲惨的成长历程让她早早明白,只有自己才能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她宁可承受孤独,也不愿低三下

四、无视人格地去乞求廉价的怜悯和同情。在做罗切斯特养女阿黛尔的家庭教师时,她虽只是一个出身微贱的小姑娘,本应是很容易低声下气,乞求怜悯的。但简爱却不。在简爱与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第一次有关礼物的谈话中,罗借养女阿黛尔要礼物的茬口,试探简爱对他人的施舍和恩赐的态度:是否期望别人的礼物?简爱实实在在地答到:“我说不上来,先生,我对这些东西没有什么经验,一般认为是讨人喜欢的。”罗讥讽道:“爱小姐,你不像阿黛勒那么单纯,她一见到我就嚷着要„礼①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280.第3页物‟,而你却转弯抹角。”简不露声色说:“因为我对自己是否配得礼物,不像阿黛勒那么有信心。”罗再次为难道:“啊,别以过分谦虚来搪塞”简不卑不亢说到“先生,你已经给了我„礼物‟,我很感谢你,赞扬学生的进步,是教师们最向往的酬劳。”①在谈话中,她既不忘家庭教师的身份,又充分表现出作为一个平等个人的自信和自尊。三平等独立的爱情观 简爱的感情观中主要的一个特点是平等的爱情。罗切斯特虽专横傲慢,但感情真挚强烈,经过骄傲和感情之间长时间的斗争,被简爱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深深地爱上了她。简爱知道这种爱情在当时注重阶级的社会是不可能的,在她以为罗切斯特要与贵族小姐结婚时,她选择离去,而罗切斯特却要求她留下来,这也激发了简爱的表白。“你以为,因为我贫穷,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了么?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也会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上帝没有这样,可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就如同你跟我经过 ②坟墓,将同样地站在上帝面前。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这段爱情表白,道出了简爱内心要求人格平等的呼声,充分表现了她反对以金钱地位为标准的庸俗爱情观,鄙视资产阶级的门第观念,以大胆的叛逆精神向罗切斯特告白。其次,在简爱寻求的爱情里,二人在经济上应该是独立的,而不是依附性的。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女性要独立,首先要争取经济上的独立,抛开对男性的物质依赖。所谓“靠诚实的劳动挣得的面包,比不劳而获的面包更香甜。”在她打算嫁给罗切斯特时,她的想法就是:不愿依附于对方,而愿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他带来更多的财产。她拒不接收罗切斯特送给她的钻石戒指、项链和手镯等奢侈礼品。当罗切斯特要她立刻放弃家庭教师的工作时,她拒不认同,而是继续履行家庭教师的职责,她要以自食其力的劳动来保持个人的人格尊严,也维护了自己纯洁高尚的爱情。也正因为这样,简爱才能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以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个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③反映简爱婚姻观的另一个例子还体现在她拒绝表哥圣约翰的求婚中。离开桑费尔德庄园后,简爱历尽艰辛,最后被里佛斯兄妹收留。兄妹中的哥哥圣约翰是一个虔诚的传教士,在他打算去印度传教时,他多次向简爱求婚,但却不是出于爱情,而是他赏识简爱的才华和毅力,在他心中婚姻只不过是为自己取得一位帮手的工具。面对他的求婚,简爱有过挣扎,但她明白,如果她和圣约翰在一起就等于抛弃了一半自我,过一种完全克制自己受人支配而且没有真正爱情的虚伪婚姻的生活。尽管她非常赞赏他献身宗教的精神,感激他对她的赏识,她还是拒绝与圣约翰缔结没有爱情的婚姻。

THE END
0.简爱的人物形象的特点特质简爱是夏洛特·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中的主人公,她的人物形象具有以下特点特质: 1. 独立自主:简爱从小就过着孤苦的生活,没有依靠任何人。她在罗沃德庄园工作时,展现出了她独立自主和自信的个性。 2. 坚强意志:即使在艰难的境况下,简爱也能保持内心的坚强。她懂得如何应对挫折和困难,不轻易放弃。 https://www.360doc.cn/article/81723323_1106615407.html
1.《简爱》思维导图章节整理,简单高清思维导图分享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一生困难重重,年幼时便已丧母,后来被慈善机构寄养,后来15岁时进入伍勒小姐创建的学校学习,几年后又在该学校当老师,接下来就主要投身于文学创作道路。在1847年出版长篇小说《简爱》时,曾轰动文坛。 二、《简爱》中不同的人物形象 https://m.liuchengtu.com/tutorial/jianaizhangjie.html
2.简爱人物性格特点简爱人物性格特点 简爱是一位性格坚韧、朴素大方、刚中带柔、独立自主且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她不屑于权贵的傲慢,嘲讽他们的愚昧,展现出自立自强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理想追求。她生命力顽强,从不向命运屈服,热情奔放,敢于行动,敢于爱恨。 1简爱性格特点分析http://www.gaosan.com/gaokao/1009107.html
3.简爱人物形象分析母亲早逝,八岁时,她被送入一所专门收纳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机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15岁时,她进入伍勒小姐开办的学校就读,数年后又在该校担任教师。后来,她曾从事家庭教师工作,最终踏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1847年,夏洛蒂·勃朗特的长篇小说《简·爱》问世,轰动了整个文坛。 《简爱人物形象分析.dox》http://m.gaosan.com/gaokao/1003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