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出版于1847年,是一部浪漫主义小说。
它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而闻名于世。
值得一提的是《简爱》的写作手法。
勃朗特运用了内心独白的方式,通过主人公简·爱和她的自述,将故事展示给读者。
这种写作方式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简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她的思想和情感。
勃朗特通过简的自述,将读者带入她的成长历程,展示了一个女性追求自由和独立的形象。
这种直接而真实的叙述方式,使《简爱》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亲近感。
勃朗特在《简爱》中展现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勃朗特对细节的描写,她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景和氛围。
例如,在描述洛奇伍德学校的环境时,她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学校的建筑和景色,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这个场景。
其次是勃朗特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她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
例如,简的坚毅和正直、罗切斯特先生的神秘和复杂、艾登小姐的温柔和善良,每个人物都具有独特的个性特点,使整个故事更加丰满和有趣。
勃朗特在《简爱》中融入了许多文学元素,使作品更具艺术性。
其中最明显的是她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她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使作品中的场景更加生动和真实。
例如,在描述摩尔豪斯庄园的环境时,她用美丽的词语描绘了庄园周围的自然景色,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另外,勃朗特还融入了一些哲理思考,通过主人公简的内心独白,探讨了关于自我认同、人性和道德的问题。
这种思考使作品更加深入和有内涵,引发了读者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总的来说,勃朗特在《简爱》中运用了独特的写作手法和展现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通过内心独白的方式,勃朗特将故事呈现给读者,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简·爱的内心世界。
她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使作品更加具体和生动。
此外,勃朗特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学元素,使作品更具艺术性。
她们塑造的不卑不亢的女性形象在根深蒂固的父权社会为平等自由的地位抗争不息,折射出19世纪女性意识的觉醒。
然而,由于创作时代和背景的不同,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可以发现,《简·爱》这部作品比《傲慢与偏见》更加激进地表达了男女平等的观念,使女性从传统婚姻中解脱出来,并且突破了“灰姑娘”模式。
关键词:女性主义;简·爱;伊丽莎白;“灰姑娘”模式中图分类号:I56.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4-0092-03简·奥斯汀和夏洛蒂·勃朗特都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性作家,她们各自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和《简·爱》塑造出了伊丽莎白和简·爱这样不卑不亢的女性形象,是女性小说史上的里程碑。
简·奥斯汀的小说以当时中产阶级妇女的爱情、婚姻为主题,在读者面前展示出多姿多态的女性世界。
在19世纪的英国,男性把持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所有意识形态领域,妇女被视为头脑贫乏、能力低下,是男人的附属品。
但奥斯汀和夏洛蒂勇敢地写出了女性的心声。
然而,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简·爱》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超越了《傲慢与偏见》。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外国文学研究3N G NG 论夏洛蒂#勃朗特和简#奥斯汀/门当户对0的婚姻观董莉芳本文通过分析5简#爱65傲慢与偏见6和5爱玛6中的重要人物的婚恋状态,揭示了夏洛蒂#勃朗特和简#奥斯汀以爱情、独立和平等为基础的门当户对婚姻观:婚姻必须以真爱为基石,并综合考虑双方在财产、地位以及文化修养、情趣爱好等方面的门当户对,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拥有真正幸福稳固的婚姻和家庭。
她们的婚姻观在19世纪具有不可辩驳的超越时代的进步性,在思想开放的21世纪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夏洛蒂#勃朗特和简#奥斯汀时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在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和简#奥斯汀(1775)1817)生活的时代,英国妇女处于/第二性0地位,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中,都没有什么地位和权力可言。
她们大都没有工作,少数妇女迫于生活外出工作,一般是做家庭教师或佣人。
根据当时的限定继承法,财产只能由男性继承,如果被继承人没有儿子,则由亲戚中亲缘关系最近的男子继承。
妇女要生存,要获得生活上的保障,要改善社会地位,婚姻是捷径也是惟一的途径。
而婚姻完全由金钱和地位决定,强调门当户对,至于男女双方的感情则无足轻重。
在经济基础决定一切的年代,夏洛蒂#勃朗特和简#奥斯汀这两位杰出的女作家在婚姻观上远远超越了所处的时代。
她们挑战当时的流行观念,积极肯定女性所要求的平等与尊重,坚持婚姻的基础必须是爱情与尊重。
她们笔下的主人公也都是坚定的爱情追求者。
二、简#爱)))凭遗产获取地位和幸福5简#爱6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成功塑造了一个追求平等和爱情、勇于捍卫人的价值和尊严、具有独立不羁反抗性格的人物形象)))简#爱。
一百多年来,简#爱一直被看做/觉醒的新女性的典型0,(仇李,2009)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的传统女性的叛逆者。
简#爱在桑费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时,与庄园主人罗切斯特陷入了爱情的漩涡。
一个是有钱有地位的雇主和老爷,一个是并不比佣人好多少的家庭教师,但简#爱认为他们是平等的。
两部小说虽然在创作风格上大相径庭,然而同作为英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简·爱》伊丽莎白美学追求《傲慢与偏见》和《简·爱》分别是19世纪英国文坛两位女性作家简·奥斯丁和夏洛蒂·勃朗特的成名作。
两部小说虽然在创作风格上大相径庭,然而同作为英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它们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在对文本《傲慢与偏见》和《简·爱》的解读中,可以体验到一种内在的蕴藉,那就是对大自然的深情厚意。
在作家笔下,自然的永恒秩序是人自由的源泉,人的智慧和自由就在于自然行事。
作家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地讴歌主人公的田园生活,赞美大自然的博大优美。
大自然赐给人亲情与抚慰,并让人物在自然的怀抱中获得生命的归宿。
《傲慢与偏见》通篇透露着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显示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作品描述大自然的宁静与温情,山泉小溪、鸟语花香、祥云瑞气、轻歌曼舞,轻快而又明媚。
主人公就在那幽静宜人的乡村庄园无拘无束地生活着。
他们似乎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心灵和整个生命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因此,作品开篇就描写了人物生活的环境浪博恩村,让游荡各地的贵族青年选中这里作为小栖之所,从而引发全书故事的展开。
男主人公达西领着一群贵族青年男女,带着城市疯狂的余温开始了浪博恩乡村的花园生活。
他们一时成为当地的新闻焦点。
但他们以傲慢的眼光、偏见的态度来看待乡村绅士与村姑,自认为文明而高视阔步。
2008年4月第26卷 第2期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Adult Educati on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Ap r.,2008Vol.26 NO.2《简爱》与《呼啸山庄》写作形式的比较分析田仙枝(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外语学院,430223)摘 要:从分析《简爱》与《呼啸山庄》两部著作写作形式入手,比较两部著作在写作上的异同,使人们更能看清楚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小说的写作特点。
《简爱》与《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学史上维多利亚时期两部不朽之作。
维多利亚时期也被称为现实主义时期,它与浪漫主义时期相比,既传承了其不少优点也增加了不少独特之处。
在这个时期,维多利亚作为唯一的统治者统治英国多达63年之久,正是因为她个人漫长的统治,英国的文学到这个时期难免会有“纯洁性”的特点,那就是,女性文学频繁出现,哥特式小说特点在作者大力批判现实的基础上日见明显。
《简爱》与《呼啸山庄》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这个时期,英国国内的宪章运动促使人们开始考虑自己的权利,妇女的权利也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另外,达尔文的《物种的起源》也向人们表明,挽救自己命运的不是上帝而是自己,它所提倡的“适者生存”理论也暗示妇女,应该利用身边或自身的条件拯救自己的命运。
正因为有这样的前提,《简爱》中的简爱才不会与浪漫主义时期《傲慢与偏见》中的莉芝性格雷同,《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因为爱慕虚荣才会落下那样的命运。
一、《简爱》与《呼啸山庄》写作相同点1.作品中都渗透着哥特式小说的特点“哥特”一词本是用来指中世纪建筑(如:哥特式建筑)和艺术(如:哥特式艺术)的贬义词。
摘要:1 9 世纪英国文坛两位女性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和简·奥斯汀分别在其代表作《简·爱》和《傲慢与偏见》中使用了一波三折、起伏跌宕、荡气回肠的反抗——缓冲——结合的三步骤爱情模式,并通过这个经典的爱情模式为我们塑造了世界女权画廊中的两位不朽形象:简·爱和伊丽莎白。
关键词《简·爱》《傲慢与偏见》三步骤爱情模式女性形象比较19 世纪,欧美文坛女性作家大量涌现,其中英国的夏洛蒂·勃朗特和简·奥斯汀尤为耀眼。
两位女作家凭借其各自的代表作《简·爱》与《傲慢与偏见》中的浪漫爱情赚尽了亿万读者的眼泪。
表面上看,夏洛蒂·勃朗特和奥斯汀的成功似乎只在于延续了欧美文学中深受读者喜爱的“灰姑娘”模式,但深读作品的读者就会发现其实不然,两部作品中的爱情之所以能深入人心、催人泪下,还在于两部作品中的爱情都采用了一波三折、起伏跌宕的反抗——缓冲——结合的三步曲,并由简·爱、伊丽莎白两位具有独立人格与女性意识的灵魂人物贯穿其中,经典的爱情模式与不朽的女性形象唇齿相依、紧密融合,从而使得故事浑圆完整、引人入胜、曲折而耐人寻味,在文学史上大放光芒。
反抗阶段:灵魂的抗争平等的追求夏洛蒂·勃朗特和简·奥斯汀主要创作于19 世纪中期前后,这个时期资本主义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全方面的胜利,封建势力仍然统治着人们,宗教教义、旧式习俗仍然紧紧地束缚着人们,但同时又因为经过几个世纪的抗争,欧美资本主义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资本阶级标榜的人性、人权意识特别是女性意识开始浮出水面,寻找根植的土壤,因此,这就使得《简·爱《傲慢与偏见》中两位女主角在爱情道路上的反抗性具有了一定的时代性与必然性。
将近一百六十年前,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社会上贵族富豪踌躇满志,神甫教士“神恩浩荡”、等级森严、旧习累累、金钱第一、男权至上[1]。
《傲慢与偏见》简奥斯丁女性意识论文摘要:奥斯汀的女性意识是先进的,对当时的女权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不得不承认受当时的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女性意识还较为稚嫩,不够成熟。
随着,资产阶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资产阶级改革的深入,奥斯汀的女性意识得到了发展,逐步趋于成熟,这点从她后来的几部作品当中可以得到印证。
并且《傲慢与偏见》的文学性及艺术性,对社会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推动者女权主义运动进一步发展。
1 前言《傲慢与偏见》作为简·奥斯丁的长篇代表作在海内外颇具盛名。
近几年由《傲慢与偏见》改编的剧集和电影越来越多,这一现象证明了《傲慢与偏见》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傲慢与偏见》中所体现的女性爱情观与婚姻观是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女性意识的觉醒。
简·奥斯丁通过文学弘扬了女性意识,比奥斯汀稍晚的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也是这支女性意识队伍当中的一名先锋队员,女性意识在十九世纪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
2 时代女性的追求十九世纪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另一阶段:由早期资本主义向资本主义工业化过渡。
工业使得英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男性掌握着经济大权,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而女性受到性别的限制,个人的追求受到严重的压制,在社会当中处于弱势地位[1]。
对当时来说,女性提高自己的地位、改变自身命运的有效途径就是婚姻,而物质则是当时衡量婚姻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许多年轻女子把找到一桩好的婚事当成人生目标。
然而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它抹杀了婚恋生活的浪漫,打碎了女性的美好憧憬。
这一点书中有具体的表现,伊丽莎白的家人在没有见到新邻居——宾利先生的时候就因为他庞大的经济收入而对他产生无限的向往。
而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好友夏洛特明知道柯林斯缺乏浪漫,却还是因为他的社会地位同意嫁给他。
对于夏洛特来说,没有婚姻可以没有爱情但一定要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傲慢与偏见》的开篇提到这么一句话:“饶有家资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是举世公认的真情实理”,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主流的爱情观与婚姻观的影响因素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财产;二是社会地位。
简奥斯汀不仅是一位跨世纪的小说明星,而且还与夏洛蒂勃朗特等优秀女作家一起揭开了英国小说史上妇女创作的新篇章。
这两位女作家不仅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坛上的佼佼者,而且为英国小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因此将这两位成就卓越,地位有相当而艺术风格步进相同的女性作家进行比较研究无疑具有一定的意义。
这不仅能使我们能深刻认识这两位杰出女性作家的艺术特征,而且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十九世纪英国小说艺术的历史概貌。
然而,由于奥斯汀勃朗特两人总共创作十余部长篇小说,且题材广泛,艺术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本论文对她们的小说的比较研究主要以两部作品为依据,每人一部,即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和勃朗特的《简爱》。
这也许能使我们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所谓“小说艺术内部的演变过程”是指那种能合理的解释小说艺术发展的严格的美学体系。
尽管奥斯汀和勃朗特的小说都是十九世纪英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但他们都有一个历史和艺术的演变过程。
这些小说不仅客观地反映了两位女作家的艺术成就,而且也体现了他们各自的艺术特征以及它们之间在艺术上的雷同于区别。
毫无疑问,了解她们各自的艺术特征和他们在艺术上的雷同于区别有助于我们揭示英国小说艺术内部的演变过程。
值的一提的是,奥斯汀和勃朗特二人的创作生涯并没有重叠,而且还形成了一个艺术上的连续统一体。
1816年勃朗特出生,次年奥斯汀去世。
不言而喻,她们都读过前人的作品,并受过其影响,而每个人都曾试图凭借自己的独特性写出与前人不同的小说。
不仅如此,她们二人的小说在生动反映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生活气息的同时,还不可避免的带有十九世纪小说艺术的时代烙印。
3尽管像其他作者一样,奥斯汀与勃朗特也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发展或改变自己的小说艺术,而且他们前期与后期的作品也不尽相同,但《傲慢与偏见》和《简爱》无疑在他们的作品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然而,更重要的是,这两部小说基本反映了两位女作家的艺术风格,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在小说艺术上的共性与差异,从而为我们进行比较研究并以此来揭示十九世纪英国小说艺术的某些基本特征提供了重要依据。
主题4《傲慢与偏见》生动的反映了十九世纪英国中上层阶级的道德与价值观念以及对爱情与婚姻的态度。
小说描述了贝内特太太的五个女儿简,伊丽莎白,玛丽,凯瑟琳和迪莉娅同几位富贵绅士之间的爱情纠葛。
小说一大西河伊丽莎白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揭示了他们的种种“傲慢与偏见”以及最终消除偏见以真情换取美满婚姻的过程。
显然,这部小说主要涉及个人在传统道德观念和世俗偏见的影响下如何取得个人幸福的问题。
“在奥斯汀的所有爱情小说中,《傲慢与偏见》最恰如其分的复合通俗的浪漫主义小说模式。
”就小说主题而言,勃朗特的《简爱》同《傲慢与偏见》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简爱》同样描述一个曲折而浪漫的爱情故事。
这部小说以女主人公简的成长过程以及他和富贵绅士罗切斯特之间的恋爱故事为主线,生动地揭示了男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感世界(包括他们的“傲慢与偏见”)以及他们最终获得幸福爱情的经过。
勃朗特在小说中不仅向读者展示了获得高尚爱情的可能性,而且还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崇尚平等,渴望独立和追求美好理想的十九世纪英国新女性的形象。
就此而言,这也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
尽管这两部小说在主题,情节和人物塑造方面不尽相同,。
但他们从各个侧面生动的反映了十九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和道德状况题目5如果我们对以上两部小说的文本做一番哪怕是最粗略的浏览,我们便不难发现十九世纪小说艺术的某些明显变化。
首先,这两部小说的书名与十八世纪的小说相比也有了明显的简化。
事实上,奥斯汀与勃朗特的小说书名都十分简短,且不再附有解释性或描述性的词语。
例如,奥斯汀的《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1811)和《艾玛》(Emma,1816),勃朗特的《雪莉》(Shirley,1849),《维莱特》(Villette,1853)和《教师》(The Professor,1857)等等。
显然,这些书名与笛福,斯威夫特和理查逊的小说采用的冗长的书名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引人注目的是,《傲慢与偏见》和《简爱》在出版时,两位女作家均未表明自己的身份和真实姓名。
《傲慢与偏见》的封面上印有“《理智和情感》的作者”的字样,勃朗特采用了男性笔名“柯勒·贝尔(Currer Bell)”。
毫无疑问,女性作家均以匿名或男性化笔名发表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父权社会中男尊女卑的陈腐观念,而且也表明了十九世纪试图跻身文坛的女性作家所遭受的困难与压力。
篇幅6此外,与十八世纪洋洋洒洒的长篇巨著相比,《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两部小说在篇幅上也显得更加简短。
以英国著名的“企鹅出版社”(Penguin)出版的小型本为例,《傲慢与偏见》的篇幅为307页,《简爱》429页。
显然,这与1500余页的《克拉丽莎》,2500余页是《格兰狄森》和九卷本《项狄传》等规模宏大的长篇小说已不可同日而语。
这无疑表明英国小说在十九世纪开始呈现出由长到短的发展趋势。
引人注目的是,尽管《傲慢与偏见》和《简爱》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它们当初均分为三册出版。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小说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一位英国学者曾对此作出了这样的解释:“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大部分为三册出版。
它们并不出售,而是通过当时的流通图书馆出借,……租借费每册一畿尼……经过一年的流通后,它们再以合订本的形式出版”④这种分册出版的方式能使一部分小说同时借给三位读者,因而极大地促进了小说的流通速度。
当然,这对小说家的艺术构思和谋篇布局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主题7在形式上,《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两部作品不同程度揭示了十九世纪“小说艺术内部的演变过程”。
《傲慢与偏见》和《简爱》所描写的爱情故事不但新颖独特,而且体现了理想化的倾向。
尽管它们依然能被归在现实主义小说之列,但它们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显而易见的。
这两部小说都将爱情作为一种甜蜜的事业来描写,并且都展示了一个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幸福结局。
8此外,这三部小说还揭示了另一个十九世纪“小说艺术内部的演变过程”,即从反应社会道德现状逐渐转向表现作家个人生活经历的艺术倾向,从而悄然拉开了英国自传体小说的序幕。
奥斯汀也许是十九世纪第一为综合的运用理查逊和菲尔丁小说艺术的作家。
在这种综合与发展的过程中,她为十九世纪的小说带来了一种更加进化的并能同时记录社会生活和作家个人感受的艺术形式。
因此,奥斯汀不仅是一个跨世纪的作家,而且也是一个在艺术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小说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傲慢与偏见》中包含的新基调和新态度是建立在十八世纪小说的艺术常规和现存条件之上的……它依靠的是理查逊遗传下来的那种人物和情节”。
这种“现存条件”大致包括这样一些现象:即小说中往往出现的精明能干而又英俊潇洒的求婚者,纯洁善良却不谙世情的少女以及贫嘴薄舌的势利小人。
此外,还有恋人的各种约会与私奔等等。
应该说这种“现存条件”不仅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道德现实,而且也迎合了读者的阅读趣味。
因此,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汀不能也不愿将此排除和摒弃。
不过,她并未盲目地步十八世纪艺术前辈的后尘,而是成功的运用了具有新世纪时代特征的艺术形式来表现社会的道德问题以及她对这些问题的态度。
然而,自十九世纪中叶起,英国的某些小说呈现出的自传化的倾向,而奥斯汀所乐意标榜的那种题材逐渐成为历史。
勃朗特将个人的生活经历掺入小说之中,或者说不遗余力的从自己熟悉的人物环境和事件中寻找创作素材和艺术原型。
在《简爱》中,勃朗特明显地体现了自传化的艺术倾向。
她将本人童年时代的经历和先后两次当家庭教师的感受经艺术加工之后写进小说。
“《简爱》的故事情节唤起了叙述者的强烈感受,它可以被视为一种回顾,反思和重新输造自己生活的过程……夏洛蒂勃朗特运用了自传的形式来探索自我表现的动机,原则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简爱》体现了作者试图叙述真实故事以及将个人的原始素材改编成艺术作品的的愿望.事实上,这种愿望在勃朗特的另外两部小说《维莱特》和《教师》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开局9在开局上,《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两部小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十九世纪“小说艺术内部的演变过程”。
由于小说的开局不仅对作品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而且也真实反映了作者的艺术风格,因此,几乎所有的小说家对此都会认真构思,精心设计。
奥斯汀和勃朗特两位女作家在小说的开头上别具一格,并不同程度的揭示了十九世纪小说艺术的某些具体特征。
尽管这个男人刚来到街坊时人们对他的感情和态度了解甚少,但这条真理已经在周围邻居的头脑中完全确立,他已被视为某家女儿的正当财产。
10显然,《傲慢与偏见》的开局不仅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而且还深刻地揭示了整部小说的主题。
随着小说的发展,读者发现,不但贝内特太太之流认同这条“真理”,而且达西和宾格利两个“腰缠万贯的单身汉”的确都“想娶一位太太”。
应当指出,奥斯汀的开局方式体现了十八世纪小说的痕迹。
例如,菲尔丁在《约瑟夫安德鲁斯》中也采取了这种精辟的具有讽刺意义的主题句作为小说的开局:这是一种陈腐却又真实的见解:榜样比格言对人的思想更具有强烈的影响。
如果那些可恶与可憎的人是如此,那么,那些可敬与可尊的人更是如此……11显然,上述两部小说的开局方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这无疑表明菲尔丁的小说艺术在奥斯汀的作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和运用。
12然而,《简爱》在开局上则明显地体现了十九世纪小说艺术的时代特征。
勃朗特的小说不但已经脱离了十八世纪小说的艺术轨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十九世纪小说家对作品开局所具有的新的审美意识。
读者不难发现,《简爱》的开局使人产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那天外出散步是不可能的。
其实,那天早上我们已经在没有树叶的灌木丛中闲逛了一个小时。
然而,午饭之后(里德太太再没有人陪伴时很早吃饭),冬天的寒风使云雾显得阴沉沉的,况且雨又下得很大,所以再外出散步已经不可能了。